学术投稿

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兰家平;汤逊;徐永清;周田华;李阳;石健;张智;郑佳状

关键词:腰骶椎结核, 前路, 自体髂骨, 植骨, 内固定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前方入路、2枚适宜大小的自体髂骨块移植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前方内固定治疗9例腰骶段结核患者,术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待ESR控制在35mm/1h以下、体温恢复正常后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ESR恢复正常。腰骶角:术后24.3°~35.1°,末次随访时23.7°~34.0°。患者均获得Ⅰ级骨融合,未发生植骨块移位及钛板、螺钉松动或断裂。神经功能Frankel 分级:1例C级恢复至D级,4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骨融合良好,重建腰骶段稳定性,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Judet入路手术治疗肩胛骨骨折

    2010年6月~2013年6月,笔者采用Judet入路手术治疗18例复杂肩胛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安勇;杨廷燕;吴国兰;朱雄;裴有智;李风强;王平平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生物型加长柄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1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经髋关节外侧切口前方入路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发生急性深静脉血栓2例,经积极治疗恢复正常。死亡2例,1例术后6个月死于心肌梗死,1例术后10个月死于肺部感染。49例获得随访,时间12~3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4~10个月,无人工关节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松动等并发症。术后12个月按Harris评分评定患髋关节功能:优18例,良25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7.8%。结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髋关节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作者:陈校明;刘忠;唐新桥;朱宝玉;梁培雄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痛风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痛风病变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7例经保守治疗无效、术中及病理证实为痛风性椎管狭窄症的患者行后路椎板开窗减压、椎管神经根管扩大及神经根松解、椎弓根固定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患者临床表现、手术前后血尿酸水平、影像学特征及手术预后进行分析。结果7例患者术前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腰腿痛及神经根性间隙性跛行,伴或不伴全身其他部位痛风病变及疼痛,血尿酸高低不一,CT检查可见关节突增生破坏,伴或不伴黄韧带钙化,椎管骨性狭窄。术中见关节突关节囊及黄韧带尿酸盐结晶沉着,关节突增生及骨质破坏,椎管显著狭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5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腰腿痛均消失,Barthel指数及VAS评分较术前显著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尿酸无显著变化,术后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结论痛风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主要是临床表现与影像学结果相结合,对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良好。

    作者:谭小云;蒲涛;刘计鲁;许轩铭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

    目的:探讨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行TKA治疗的181例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226膝)分别于手术后40、120、180、360 d进行定期随访观察,对患者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膝关节大活动度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年。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优209膝(92.5%),良13膝(5.8%),可3膝(1.3%),差1膝(0.4%),优良率98.2%。术后各时间段的HSS评分及膝关节大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KA是治疗终末期膝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正确的手术操作和合理的功能锻炼是取得满意临床效果决定性因素。

    作者:孙效虎;袁景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逆行穿针髓腔内固定治疗儿童锁骨骨折

    2010年9月~2015年9月,我科采用小切口切开复位逆行穿针经髓腔内固定治疗65例儿童锁骨骨折患者,疗效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苏驰;马长生;邓丽琼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

    目的:观察持续冲洗结合负压封闭引流( VSD)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临床疗效。方法将血培养阳性的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患儿按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持续冲洗结合VSD,22例)和对照组(传统冲洗,24例),对两组的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次数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随访6个月~2年,对照组随访1~5年。观察组并发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正常时间、换药次数、治疗次数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冲洗结合VSD治疗儿童急性化脓性关节炎效果理想,可以缩短康复时间、减少换药及治疗次数。

    作者:宋宝健;王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交锁髓内钉与经皮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交锁髓内钉( IMN)与经皮锁定加压钢板( 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87例胫骨远端骨折患者,其中42例行经皮LCP固定,45例行IMN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骨折愈合时间及末次随访足踝功能AOFAS评分。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45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AOF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膝关节疼痛、骨折畸形愈合发生率IMN组高于经皮LC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感染发生率经皮LCP组高于IM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MN和经皮LCP内固定治疗胫骨远端骨折均可取得满意疗效。术后膝关节疼痛、骨折畸形愈合等并发症方面经皮LCP内固定更具有优势,但应注意预防感染。

    作者:黄润华;尚希福;贺瑞;姚刚;葛畅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多发内生型骨瘤1例

    患者,女,26岁。曾有妊娠后慢性腰痛史3年。入院10 d前,患者因二次妊娠后出现腰骶部疼痛再发加重,活动时可诱发左侧大腿部抽痛,疼痛在夜间持续存在。查体:腰部各椎体棘突及棘旁未见压痛及叩击痛,左侧骶髂关节压痛,同侧“4”字试验阳性。辅助检查:ESR 30.0 mm/1 h, HLA-B27(+),尿本周蛋白(-)。胸腰椎X线片:T12~L3、S1椎体见片状高密度影,双侧髂骨沿骶髂关节中下见三角形致密影,尖端朝上,未累及关节面。腰椎及骶髂关节CT(见图1):双侧髋臼、髂骨及髂骨翼、各骶椎、腰椎及椎弓根等部分骨质可见多发致密影,边界清晰,密度均匀,骨外形及结构未见缺损、破坏;双侧髂骨沿骶髂关节骨质致密,未见累及关节面。 MRI:T12~L3、S1椎体及T12右侧、L5左侧附件及双侧髂骨翼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结节状长T1短T2信号影,界清,抑脂像呈低信号,较大者为2.2 cm ×1.5 cm;增强后似见轻度强化,不除外转移性病变;双侧骶髂关节面于抑脂像见絮状高信号影,考虑双侧骶髂关节炎症。

    作者:曾振明;阮宜骏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前后路联合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 O′Driscoll ⅢB 型骨折

    目的:观察前后路联合固定治疗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8例尺骨冠状突O′Driscoll ⅢB型骨折患者采用前后路联合固定方式治疗,末次随访时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系统( MEPS)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3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3例失访。35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时间8~18周。根据MEPS评定疗效:优26例,良4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85.7%。患者均无伤口深部感染,1例出现肘关节僵硬,1例出现异位骨化。结论应用前后路联合固定方式治疗O′Driscoll ⅢB型骨折,可以在直视下复位骨折,牢固固定,恢复肘关节解剖关系,有利于关节早期功能锻炼,效果良好。

    作者:衡立松;朱养均;张堃;张军;段虹昊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单边和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8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14例)采用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对照组(14例)采用双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比较两组的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术后下地时间;定期采用JOA评分评价脊柱功能,复查X线片判断融合效果;复查MRI明确上下邻近节段椎体高度。结果观察组住院费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下地活动时间长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和1年融合率和JOA评分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腰椎前凸角、矢状面平衡和颌眉角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椎后凸角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下邻近节段椎体高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边椎弓根钉棒内固定联合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可获得较好的近期脊柱稳定性。

    作者:陈德明;徐晓阳;张力;常乐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关节镜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

    目的:探讨关节镜治疗婴幼儿发育性髋关节脱位(DDH)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例DDH患儿(17髋)采用关节镜治疗。结果患儿均获得随访,时间3~7(5.3±2.1)年。至末次随访,患儿均获得正常步态及髋关节活动度,无一例患儿出现股骨头坏死。髋臼指数由术前32.9°~51.8°(39.4°±11.3°)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19.8°~33.1°(24.8°±6.5°)(P<0.001)。除1例(1髋)继发DDH外,其他患儿均获得股骨头与髋臼同心圆复位,恢复Shenton线连续性。结论采用关节镜治疗婴幼儿DDH临床疗效满意,具有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

    作者:吉璐宏;赵庭波;许勇;李皓桓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钩钢板和解剖锁定板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解剖锁定板和钩钢板治疗锁骨远端NearⅡ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2例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患者分别采用解剖锁定板固定(18例)和钩钢板固定(14例)。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20个月。患者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发生。钩钢板组出现2例肩关节疼痛、外展受限,3例肩峰下骨侵蚀,于术后6~8个月取出内固定物,肩关节疼痛逐渐缓解,功能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解剖锁定板组肩关节功能优于钩钢板组(P<0.01),内固定物取出后3个月,两组肩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解剖锁定板和钩钢板都是治疗锁骨远端NeerⅡ型骨折的有效方法,应根据不同的骨折选择合适的内固定物。

    作者:赵鹏;李东亮;杨飞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丹参酮ⅡA通过下调KLF-4抑制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

    目的:研究丹参酮ⅡA( Tan ⅡA)是否可以抑制骨肉瘤细胞株MG-63及其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的Tan ⅡA干预骨肉瘤细胞,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中细胞增殖相关蛋白( p21、PCNA、ki-67)和细胞迁移相关蛋白(COL1A1、COL1A5、MMP-2、MMP-9)及KLF-4的表达情况;MTT法测细胞增殖情况、划痕试验观察细胞迁移情况;转染过表达KLF-4或空白对照质粒至离体培养的骨肉瘤细胞中,再用TanⅡA干预,检测骨肉瘤细胞表型转化情况。结果相比于对照组,Tan ⅡA 组中骨肉瘤细胞增殖能力降低(P <0.01),迁移减少(P <0.01), p21表达增多(P<0.05),PCNA、ki-67、COL1A1、COL1A5、MMP-2、MMP-9、KLF-4表达减少(P<0.01)。转染KLF-4过表达质粒后,相比于对照组,转染KLF-4过表达质粒可以增加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P<0.05),逆转TanⅡA对骨肉瘤细胞增殖迁移的抑制作用。结论 TanⅡA通过下调KLF-4抑制骨肉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作者:汤培;吴小宝;许子星;陈晓君;樊志强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一期经前路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

    目的:探讨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经前方入路、2枚适宜大小的自体髂骨块移植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前方内固定治疗9例腰骶段结核患者,术前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四联抗结核治疗至少2周,待ESR控制在35mm/1h以下、体温恢复正常后行手术治疗。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6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者结核症状均消失、ESR恢复正常。腰骶角:术后24.3°~35.1°,末次随访时23.7°~34.0°。患者均获得Ⅰ级骨融合,未发生植骨块移位及钛板、螺钉松动或断裂。神经功能Frankel 分级:1例C级恢复至D级,4例D级均恢复至E级。结论前路一期病灶清除、自体髂骨植骨、单枚自锁钛板内固定治疗腰骶椎结核安全、有效,骨融合良好,重建腰骶段稳定性,畸形矫正维持良好。

    作者:兰家平;汤逊;徐永清;周田华;李阳;石健;张智;郑佳状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不同方式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出血的影响及其安全性

    目的:探讨不同方式使用氨甲环酸对全膝关节置换术( TKA)患者术后出血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将154例行初次单侧TKA的患者分为3组:术中局部和静脉联合使用氨甲环酸组( A组,52例),局部使用氨甲环酸组( B组,53例),未使用氨甲环酸组( C组,49例)。比较3组患者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D-二聚体值及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术后引流量、输血率、输血量A组低于B、C组(P<0.05),B组低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值A组高于B、C组(P<0.05),B组高于C组(P<0.05)。术后第1、3天D-二聚体值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发生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TKA中联合使用和局部使用氨甲环酸可减少术后出血,联合使用效果更好,且不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及肺栓塞风险。

    作者:高宏梁;黄胜;管国华;吴锋锋;李建有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骨搬移技术联合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

    2012年3月~2014年8月,我科采用骨搬移技术联合抗生素局部灌注治疗8例胫骨慢性骨髓炎骨缺损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宋玉鑫;王增平;薛文;管晓鹂;刘林;钱耀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缝合锚钉修复四肢肌腱止点区断裂伤

    2012年1月~2013年4月,我科对19例四肢肌腱止点区断裂伤患者采用缝合锚钉修复,取得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何仁高;胡军祖;粟玉斌;梁立升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微创经皮置钉技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置钉技术(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9例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椎弓根置钉方法分成MIPPSF组( A组,36例)和开放手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技术( OPSF)组( B组,53例)。比较两组患者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3 d VAS评分、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和矢状面Cobb角评价内固定失败率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2~18个月。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3 d VAS评分A组均少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年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内固定失败率和ODI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MIPPSF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治疗效果与OPSF相似。

    作者:卢政好;欧军;苏小桃;谭健;何俊;吴志良;刘静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评价应用加长柄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骨质疏松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85例高龄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Harris髋关节评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9~18个月。患者髋关节功能均恢复良好,术后3~6个月基本恢复生活能力。术后随访均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人工假体松动、下沉或断裂、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术后9个月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达90.83%。结论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是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转子间骨折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

    作者:聂治军;常彦海 刊期: 2016年第05期

  • 单根弹性髓内针治疗跖骨颈骨折

    2012年1月~2014年12月,我们采用单根钛制弹性髓内针治疗10例跖骨颈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李中万;付小勇;潘永雄 刊期: 2016年第05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