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治疗措施

冉学军;覃勇志;蒲川成;周勇;苏琴;吴贵亮

关键词:人工关节置换术, 手术后感染
摘要:目的 探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治疗的措施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髋关节9例、膝关节4例)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患者采用“抗生素全身治疗、局部彻底清创、持续灌洗引流和碘伏间歇保留灌洗”多重措施治疗.结果 患者感染早期均得到了控制.随访1~10年,未见感染复发,关节功能良好.结论 早期强有力和足疗程的抗感染治疗、早期彻底的清创加持续灌洗引流、碘伏间歇保留灌洗配合抗生素治疗是成功治疗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早期感染的3个关键措施.
临床骨科杂志相关文献
  • 带线锚钉修复跟腱断裂

    2012年11月~2014年1月,我科应用以带线锚钉修复13例跟腱断裂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13例,男10例,女3例,年龄16 ~55岁.开放损伤4例均急诊手术.闭合损伤9例,受伤距手术时间1~6d.1.2 治疗方法 硬膜外麻醉.开放伤口彻底清创,取原伤口适当延长切口.闭合损伤在跟腱内侧缘跟骨结节以近作纵向弧形约8 cm切口,于跟腱止点内侧拧入1枚带线锚钉,与足纵轴方向呈45°埋入跟骨结节内,锚钉缝线从跟腱腱鞘内穿出后用Kessler法缝合断端,并抽紧打结.修复腱周,不放引流,缝合皮肤,加压包扎.术后辅助石膏固定4~6周;在医师指导下功能锻炼.

    作者:程鑫华;余永桂;杨健;王小涛;黄振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诊断与治疗进展

    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了解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分类、致病菌、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及降低切口感染的策略,认识切口深部感染早期诊断线索,可早期诊断并及早给予适当的治疗,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审慎考虑围手术期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感染率.早期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对于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该文介绍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情况.

    作者:苏新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腰椎滑脱症的手术治疗体会

    2008年1月~2012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9~68岁.腰椎滑脱部位:L5 19例,L47例,L3 4例.峡部崩裂性滑脱28例,退行性滑脱2例.滑脱分度:Ⅰ度滑脱24例,Ⅱ度滑脱6例,16例伴有椎间盘突出,26例伴有椎管狭窄.手术适应证:①腰腿部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经过3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②持续性神经根压迫导致下肢神经根痛;③马尾神经受压出现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④影像学证实滑脱逐渐加重.

    作者:叶生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

    目的 探讨胫骨远端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按照踝关节三柱理论,踝前正中入路,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15例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 15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5 ~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踝关节功能参照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优9例,良4例,可2例.结论 踝关节三柱理论指导下,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效果满意.

    作者:袁瑞新;张利辉;张晓光;杨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7例,ⅡA型5例,Ⅲ型2例.4例行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例行前路C23间盘摘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 ~ 24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单侧椎弓根处可见模糊骨折线,13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椎动脉、脊髓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内固定失效等现象.结论 对于不稳定Hangman骨折无论是采取前路或者后路手术均可使骨折达到骨性愈合,对严重骨折伴脱位Hangman骨折可以采取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赵乐;巩固;特木尔巴;姚运壮;王小瑜;臧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大豆异黄酮对去势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影响

    目的 研究大豆异黄酮在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干预效果.方法 将50只6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对照组、骨折组、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组,每组10只.正常对照组、骨折组只进行手术入路而不切除卵巢.骨质疏松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组摘除双侧卵巢制备骨质疏松模型.8周后,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组制备右侧股骨干中段横行骨折模型.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组每日灌胃大豆异黄酮50 mg/kg(剂量1.5 ml/kg),骨折组、骨质疏松性骨折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连续8周.结果 去卵巢后8周,骨质疏松组的骨密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说明骨质疏松模型制作成功.灌胃8周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骨痂组织骨小梁数量及致密度、骨密度、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均显著低于骨折组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治疗组(P<0.05).结论 大豆异黄酮在大鼠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过程中具有积极促进作用.

    作者:陶若奇;张建东;顾九君;俞涛源;梁伟东;张天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方法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应用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48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患者按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外固定组(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24例)和内固定组(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2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腕关节功能.结果 48例获得随访,时间6 ~24(13.19±4.31)个月.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外固定组均少(短)于内固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影像学在掌倾角、尺偏角:C1型骨折两种治疗方法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C2骨折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3型骨折外固定组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固定支架与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C型骨折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在术后24周影像学比较中:C2型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在影像学上有更好的掌倾角和尺偏角,更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C3型骨折外固定支架具有更好的牵张力,更能有效避免桡骨远端关节面继发性塌陷.外固定支架治疗创伤较小,有利于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

    作者:丁富军;龚景海;顾国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复习160例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年龄≥70岁患者病历并随访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11项指标: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伤前生活自理情况、是否吸烟、合并症、下肢血管病变、术前Hb水平、术中输血、假体材料、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 3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吸烟、患者生活自理情况、合并症、下肢血管病变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共计6项指标与术后功能恢复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示合并症、伤前生活自理情况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为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合并症、伤前生活自理情况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为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宁瑞;张卫;肖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治疗Russell-Taylor Ⅱ B型股骨转子下骨折

    目的 探讨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治疗Russell-Taylor Ⅱ B型股骨转子下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51例Russell-Taylor Ⅱ B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治疗.结果 51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0 ~ 36个月.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优32例,良12例,中4例,差3例,髋关节功能优良率86%.1例患者出现软组织感染,使用敏感抗生素及加强换药后,切口愈合良好;2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拆除近端外侧锁定钢板,使用股骨近端髓内针矫正内翻畸形,骨折愈合良好.结论 股骨近端外侧锁定钢板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并发症少.

    作者:舒荣兵;程细高;吕仁发;刘继春;周江军;刘加钱;吴刚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组织工程化凝胶诱导股骨头坏死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目的 验证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EC/SMC)移植可通过促进血管生成和骨再生治疗股骨头坏死.方法 先建立无水乙醇诱导兔股骨头坏死模型,将制备的组织工程聚合物凝胶注射到骨坏死区域.分为未干预组、细胞/凝胶组、微球/凝胶组、细胞/微球/凝胶组,干预后第2、4、6周,通过影像学(X线和MRI)和组织病理学(HE染色)检测股骨头坏死后血管和骨组织再生.使用Image-Pro Plus图像分析软件对新生血管密度进行分析.结果 X线、MRI和组织病理学检测均显示骨坏死面积缩小,新生毛细血管和新生骨修复坏死区域.图像软件定量分析细胞/微球/凝胶组的新生血管密度明显高于其它各组.结论 骨坏死区域形成稳定和功能成熟的血管网证明EC/SMC在治疗性血管再生的作用.局部注射组织工程化凝胶提供了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新方法.

    作者:黄峰;吴北海;陈东;叶树楠;杨述华;李素云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两种手术方式的疗效比较

    目的 比较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与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40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例行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单纯后路组),20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前后路联合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JOA评分、手术并发症,评价两种手术方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6 ~ 30个月.手术时间:单纯后路组(100±30) min,前后路联合组(180±20) min,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单纯后路组(200±50) ml,前后路联合组(300±60) 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单纯后路组术前(8.52±2.42)分,术后(14.12 ±2.33)分,P<0.05;前后路联合组术前(8.66±2.50)分,术后(14.20 ±2.60)分,P<0.05;两组间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术和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颈椎病神经功能改善相似,但前者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

    作者:江帅;卜海富;隋聪;刘德宝;张复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关节镜微创治疗臀肌挛缩症

    2010年8月~2013年12月,我科在关节镜下治疗23例臀肌挛缩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3例(35髋),男15例(22髋),女8例(13髋),年龄16 ~35岁;病程9~ 25年.参照贺西京的分级方法[1]分3级:Ⅰ级5例,Ⅱ级17例,Ⅲ级1例.左髋5例,右髋8例,双髋11例.18例患者明确表示8岁前有反复青霉索肌注史.患者均有髋关节内收、内旋障碍,并膝下蹲试验、翘腿试验及Ober征阳性.

    作者:沈鹏飞;侯为林;陈俭波;王斌;谢子康;瞿玉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锁定加压钢板结合植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结合植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结合植骨术治疗32例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患者.结果 手术时间62 ~ 135(98.5 ±3.5)min.术后1周内行X线检查,30例患者获得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占93.8%),2例患者功能复位(占6.2%).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 ~16(8.2±1.5)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评价根据HSS评分标准:优23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结合植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张庆杰;王永清;战颖;孙晋保;熊庆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腓骨远端爪型钢板治疗外踝骨折的疗效观察

    2010年1月~2013年10月,我科对35例外踝粉碎性骨折患者采用腓骨远端爪型支持钢板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5例,男22例,女1 3例,年龄18 ~ 73岁.单纯外踝骨折6例,双踝骨折16例,三踝骨折13例.其中6例合并下胫腓分离.按照踝关节骨折Lauge-Hansen分型:旋后内收型14例,旋后外旋型15例,旋前外展型6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6h~14d.

    作者:陈军军;袁建迪;金鑫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 探讨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及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PF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短(少)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15个月.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PNF组(89.0±6.0)分,DHS组(84.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N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时间、恢复工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内固定较DHS效果好.

    作者:陈建民;贺学军;易惠军;周伟;殷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空心钉结合张力带治疗髌骨骨折

    2010年1月~2013年12月,我科采用空心钉张力带固定治疗43例髌骨骨折患者,取得良好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3例,男31例,女12例,年龄20 ~ 65岁.均为闭合横形髌骨骨折.1.2 手术方法 腰麻或硬膜外麻醉.髌骨前方纵行切口,复位髌骨,用布巾钳临时固定,在髌骨中内、中外1/3处分别钻入2枚克氏针,距关节面约3 mm,C臂机透视确认骨折端、克氏针位置良好,依次拧入φ3.5 mm空心钉,拔除克氏针,φ1.2 mm钢丝绕空心钉,紧贴髌骨表面行8字交叉固定.

    作者:叶积飞;郑崇武;苏琳珠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不同方式修复末节指皮肤缺损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修复末节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1例226指末节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应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修复53指,V-Y皮瓣修复43指,邻指皮瓣修复22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0指,指背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57指,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1指.结果 171例均获随访,时间1.5个月~2年.226指末节皮肤缺损全部愈合(其中3例皮瓣受区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创必复海肤康指套治疗者指腹饱满,外观满意;皮瓣修复者质地和颜色与受区相近,感觉恢复良好,功能满意.结论 末节指皮肤缺损目前有很多修复方式供选择,临床上要根据受伤末节指具体情况及患者要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操作简单的修复方法,大限度地恢复手指功能.

    作者:章伟祥;黄益楚;陈孝军;都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急性感染的外科治疗

    2003年7月~ 2013年5月,我科收治21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急性感染患者,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8 ~ 56岁.闭合骨折18例,开放骨折3例(Gustilo Ⅰ型2例、Ⅱ型1例).股骨钢板固定16例,股骨重建钉固定3例,带锁髓内针固定2例.

    作者:王荣诗;周欣;曾玉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Ludloff截骨治疗拇外翻疗效观察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36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均采用Ludloff截骨配合软组织手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40~65岁.术前X线检查:拇外翻角25.8°~38.6°,第1、2跖骨间夹角15° ~21.5°.跖趾关节无退行性改变.内侧跖楔关节无明显的不稳定.

    作者:赵巨伟;仇晓华;马宝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 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目的 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32例足踝部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5cm×4cm~10cm×8cm.结果 32例皮瓣全部存活,1例皮瓣远端皮缘浅表坏死,经换药愈合.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12个月,皮肤质地优良,色泽正常,局部稍饱满,修复缺损满意.结论 应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可以很好地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作者:袁翔;雷毅;王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临床骨科杂志

临床骨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省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