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生余
目的 探讨髋臼后方包容角法评价髋臼后壁骨折髋臼后方稳定性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30例单侧髋臼后壁骨折患者,在CT上分别采用髋臼后方包容角法和Keith法评估髋臼后方的稳定性,并对判定结果进行对比.结果 髋臼后方的完全包容角、稳定包容角和不稳定包容角的平均值分别为92.38°±10.53°、73.86°±9.36°、51.90°±6.43°,2名测量人员自身和两者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均>0.95,说明此方法的可信度高且可重复性好.Keith法和髋臼后方包容角法对髋臼后方稳定性的判定结果具有高度一致性,Kappa值为0.824.以髋臼后方稳定性试验为参照,髋臼后方包容角法判定髋臼后方稳定性的特异性、敏感性和准确率均高于Keith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834、0.764、0.904,P>0.05).结论 髋臼后方包容角法与传统的Keith法在髋臼后壁骨折稳定性的判定结果基本一致,但该法不需参照对侧,操作简单,实用性强,尤其适用于对侧髋臼合并骨折或有先天性畸形的患者.
作者:吕良庆;韦向东;蒙世远;苏义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行TLIF,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腰背、下肢疼痛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价.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前凸角以及活动度,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或内固定装置移位、脱出等并发症.出现3例神经根牵拉伤,经保守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5年随访时腰背、下肢VAS、O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椎间高度、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5年的ODI、VAS、椎间高度、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维持固定节段的椎间高度与稳定性,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蒋西嘉;朱瑞霞;徐南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 ±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丁英胜;张文志;段丽群;李旭;贺瑞;张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了解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分类、致病菌、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及降低切口感染的策略,认识切口深部感染早期诊断线索,可早期诊断并及早给予适当的治疗,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审慎考虑围手术期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感染率.早期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对于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该文介绍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情况.
作者:苏新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胫骨远端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按照踝关节三柱理论,踝前正中入路,应用胫骨远端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治疗15例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患者.结果 15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5 ~1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踝关节功能参照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评价:优9例,良4例,可2例.结论 踝关节三柱理论指导下,前外侧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治疗高能量胫骨远端骨折固定牢固,可早期功能锻炼,效果满意.
作者:袁瑞新;张利辉;张晓光;杨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合并主要血管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12例小腿严重软组织损伤同时合并主要血管缺损患者.3例患者行一期清创+骨折固定+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桥接血管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患者行一期清创+骨折固定+负压吸引敷料覆盖、二期行游离皮瓣修复手术.结果 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5 ~ 36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均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好.术后1例出现创面感染,1例术后第1天出现血管危象,1例皮瓣边缘局部坏死,均经对症抗炎、手术探查及二期行植皮后治愈.皮瓣供区未见并发症.术后下肢Johner-Wruhs评分的优良率为10/12,LEFS评分平均为65.4分±8.5分.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桥接修复技术治疗下肢软组织损伤合并主要血管缺损患者,可在保留肢体主干血管的同时覆盖创面方法,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李军;张大伟;祝勇刚;柴云峰;刘彦温;吴子祥;裴国献;赵广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Oxford单髁置换(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Oxford UKA治疗25例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26膝).采用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25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16个月.术后患膝关节疼痛均明显缓解,关节活动度改善,生活质量提高.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膝关节功能HSS评分、膝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周、3个月、6个月膝关节屈曲挛缩度数均较术前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xford UKA治疗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具有术后功能恢复良好、并发症少等优点.
作者:张曦;高俊;吕正祥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经皮支柱块治疗单纯胸腰椎压缩骨折疗效.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经双侧椎弓根支柱块置入术治疗33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结果 33例患者共植入支柱块66枚,术后无神经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35 ~57(40.8 ±6.3)min,手术切口长度1.5 ~2.0(1.7 ±0.3)cm,术中失血量18 ~40(25.7 ±8.3)ml.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 ~22(15.4 ±2.3)个月.VAS评分:术前7~10(8.0±1.6)分,术后1~3(2.4±0.8)分;Cobb角:术前20°~ 35°(25.2°±6.1°),术后6°~ 13°(9.7°±2.5°);伤椎前缘高度:术前45% ~ 60%(49.6%±6.3%),术后75%~91%(82.7%±5.3%).VAS评分、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皮支柱块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短期疗效满意,创伤小,并发症少.
作者:凌为其;何双华;丁亮华;胡新宇;包欣南;黄智慧;张乃东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股骨髁支持钢板合并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植骨采用自体髂骨+腓骨治疗64例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植骨形式为骨块与骨条相结合.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1 ~40(26±2.7)个月.64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2(8±1.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0°~121°(102°±5.3°).参照Merchan膝关节功能标准评价:优34例,良23例,一般6例,差1例,优良率达89.9%.结论 采用髁支持钢板合并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固定牢靠,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股骨远端C3骨折骨折的理想选择.
作者:赵溪林;李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皮闭合复位Pyrford式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术选择性治疗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28例髌骨骨折患者采用Pyrford式张力带钢丝进行闭合复位及固定.结果 28例均获随访,时间9~53个月.术后功能恢复良好,按Bostman髌骨骨折功能评定标准评分:优27例,中1例.结论 经皮闭合复位Pyrford式内固定选择性治疗髌骨骨折手术创伤小,内固定稳定可靠,可早期行走,有利于骨折早期愈合,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好.
作者:杨军;陈铭吉;周凯华;雷景辉;潘福根;周海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7例,ⅡA型5例,Ⅲ型2例.4例行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例行前路C23间盘摘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 ~ 24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单侧椎弓根处可见模糊骨折线,13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椎动脉、脊髓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内固定失效等现象.结论 对于不稳定Hangman骨折无论是采取前路或者后路手术均可使骨折达到骨性愈合,对严重骨折伴脱位Hangman骨折可以采取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赵乐;巩固;特木尔巴;姚运壮;王小瑜;臧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08年1月~2012年5月,我科手术治疗30例腰椎滑脱症患者,治疗效果良好,现总结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39~68岁.腰椎滑脱部位:L5 19例,L47例,L3 4例.峡部崩裂性滑脱28例,退行性滑脱2例.滑脱分度:Ⅰ度滑脱24例,Ⅱ度滑脱6例,16例伴有椎间盘突出,26例伴有椎管狭窄.手术适应证:①腰腿部疼痛反复发作或持续发作,经过3个月以上非手术治疗无效,生活质量明显下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②持续性神经根压迫导致下肢神经根痛;③马尾神经受压出现鞍区麻木、大小便功能障碍;④影像学证实滑脱逐渐加重.
作者:叶生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10年8月~2013年12月,我科在关节镜下治疗23例臀肌挛缩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3例(35髋),男15例(22髋),女8例(13髋),年龄16 ~35岁;病程9~ 25年.参照贺西京的分级方法[1]分3级:Ⅰ级5例,Ⅱ级17例,Ⅲ级1例.左髋5例,右髋8例,双髋11例.18例患者明确表示8岁前有反复青霉索肌注史.患者均有髋关节内收、内旋障碍,并膝下蹲试验、翘腿试验及Ober征阳性.
作者:沈鹏飞;侯为林;陈俭波;王斌;谢子康;瞿玉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36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均采用Ludloff截骨配合软组织手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40~65岁.术前X线检查:拇外翻角25.8°~38.6°,第1、2跖骨间夹角15° ~21.5°.跖趾关节无退行性改变.内侧跖楔关节无明显的不稳定.
作者:赵巨伟;仇晓华;马宝银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3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术前和术后6、12个月的JOA评分进行比较,计算术后6、12个月的神经功能改善率,评价术后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36例均获随访,时间12 ~18个月.JOA评分:术前为8.8分±1.0分,术后6个月为12.8分±1.6分,术后12个月为13.2分±1.4分,术后6、12个月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改善率:术后6、12个月分别为56.6%±9.8%和57.9%±10.1%.术后3个月31例(86.1%)植骨融合,术后6个月36例全部植骨融合.结论 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锁定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作者:李涛;李志丹;肖启贤;宋伟宏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两种内固定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及股骨近端髓内钉(PFN)组,每组30例,记录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以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PFN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短(少)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 15个月.术后3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PNF组(89.0±6.0)分,DHS组(84.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FN组患者下床活动时间、生活自理时间、恢复工作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 对于老年骨质疏松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PFN内固定较DHS效果好.
作者:陈建民;贺学军;易惠军;周伟;殷浩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比较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动力髋(DHS)、股骨近端锁定钢板(PFLP)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高龄(≥75岁)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3组:PF-NA组25例,DHS组38例,PFLP组26例.比较3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内固定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末次随访按Harris评分评价疗效.结果 89例均获随访,时间12 ~24(14.0 ±2.8)个月.PFNA组较DHS组、PFLP组骨折愈合时间短(P<0.05),DHS组及PFLP组并发症较PFNA组高(P<0.05).DHS组与PFNA组、PFLP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均未出现切口感染,出现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3例术后肺部感染,均经治疗后治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PFNA组:优19例,良4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23/25 (92.0%);DHS组:优22例,良8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30/38 (78.9%);PFLP组:优10例,良8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18/26(69.2%).结论 3种内固定方法比较,PFNA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创伤小,固定牢固,骨折愈合时间短,术后发生内固定并发症少,可早期下地负重,髋关节功能好,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王为;朱道平;严宏伟;陈洋;许凯;张成龙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检测不同剂量冲洗液处理开放骨折创面后的细菌数,探讨伤口佳冲洗液量.方法 选择30例Gustillo Ⅲ型开放骨折患者,冲洗前立刻进行创面细菌培养.分别在创面冲洗量达到1、2、3.5、4.5L时采集伤口内组织,进行细菌学监测.结果 冲洗1L时细菌的残留数较冲洗前明显减少(P<0.01);冲洗1L时和2L时的细菌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冲洗3.5L时较冲洗2L时残留细菌数明显减少(P<0.05);冲洗3.5L时与冲洗4.5L时细菌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ustillo Ⅲ型开放骨折的冲洗液量在3.5L左右时,既能达到了良好的冲洗效果,又能减少了冲洗带来的不良反应.
作者:王斌;王桂华;刘新晖;杨业林;朱超;孙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移动窗口接骨板后置技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踝关节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损伤患者应用移动窗口接骨板后置技术治疗.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 ~18个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腓骨肌腱炎,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骨折愈合时间10.2~15.5(11.4±3.2)周.根据Olerud-Molangder踝关节伤后自我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为76 ~ 97(88.3±4.2)分,其中优19例,良4例,可2例.结论 采用移动窗口接骨板后置技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损伤临床效果满意,较传统术式有较明显优势.
作者:焦涛;黄虎;任孝燕;孙荣涛;孙金刚;段崇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行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10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内植物取出术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保留寰枢关节的旋转功能.
作者:姚小涛;程斌;丁真奇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