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军;陈铭吉;周凯华;雷景辉;潘福根;周海林
目的 探讨锁定加压钢板结合植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结合植骨术治疗32例胫骨平台闭合骨折患者.结果 手术时间62 ~ 135(98.5 ±3.5)min.术后1周内行X线检查,30例患者获得解剖或接近解剖复位(占93.8%),2例患者功能复位(占6.2%).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5 ~16(8.2±1.5)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膝关节功能评价根据HSS评分标准:优23例,良5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5%.结论 应用锁定加压钢板固定结合植骨术治疗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治疗效果满意.
作者:张庆杰;王永清;战颖;孙晋保;熊庆广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10年8月~2013年12月,我科在关节镜下治疗23例臀肌挛缩患者,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3例(35髋),男15例(22髋),女8例(13髋),年龄16 ~35岁;病程9~ 25年.参照贺西京的分级方法[1]分3级:Ⅰ级5例,Ⅱ级17例,Ⅲ级1例.左髋5例,右髋8例,双髋11例.18例患者明确表示8岁前有反复青霉索肌注史.患者均有髋关节内收、内旋障碍,并膝下蹲试验、翘腿试验及Ober征阳性.
作者:沈鹏飞;侯为林;陈俭波;王斌;谢子康;瞿玉兴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股骨髁支持钢板合并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采用股骨髁支持钢板内固定、植骨采用自体髂骨+腓骨治疗64例股骨远端C3型骨折患者,植骨形式为骨块与骨条相结合.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1 ~40(26±2.7)个月.64例骨折全部愈合,愈合时间6~12(8±1.6)个月.膝关节活动度为0°~121°(102°±5.3°).参照Merchan膝关节功能标准评价:优34例,良23例,一般6例,差1例,优良率达89.9%.结论 采用髁支持钢板合并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远端C3型骨折,固定牢靠,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是治疗股骨远端C3骨折骨折的理想选择.
作者:赵溪林;李鑫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移动窗口接骨板后置技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踝关节Lauge-Hansen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损伤患者应用移动窗口接骨板后置技术治疗.结果 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 ~18个月.无切口感染及皮肤坏死等并发症发生,1例发生腓骨肌腱炎,取出钢板后症状缓解.骨折愈合时间10.2~15.5(11.4±3.2)周.根据Olerud-Molangder踝关节伤后自我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为76 ~ 97(88.3±4.2)分,其中优19例,良4例,可2例.结论 采用移动窗口接骨板后置技术治疗踝关节旋后外旋型Ⅲ、Ⅳ度损伤临床效果满意,较传统术式有较明显优势.
作者:焦涛;黄虎;任孝燕;孙荣涛;孙金刚;段崇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03年7月~ 2013年5月,我科收治21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后并发急性感染患者,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18 ~ 56岁.闭合骨折18例,开放骨折3例(Gustilo Ⅰ型2例、Ⅱ型1例).股骨钢板固定16例,股骨重建钉固定3例,带锁髓内针固定2例.
作者:王荣诗;周欣;曾玉林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12年1月~ 2012年11月,我科采用空心加压螺钉和重建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治疗50例锁骨骨折患者,现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50例,男28例,女22例,年龄21~53岁,均为锁骨中1/3闭合骨折:短斜形骨折28例,横形骨折22例.分为两组:①空心加压螺钉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5.6±10.1)岁;短斜形骨折15例,横形骨折10例.②重建斜钢板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36.0±9.5)岁;短斜形骨折13例,横形骨折12例.两组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陈胜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09年10月~2013年6月,我们应用微创内固定系统(LISS)治疗42例股骨髁间髁上粉碎性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2例,男26例,女16例,年龄34~65岁.左侧18例,右侧24例.闭合骨折36例,开放骨折6例.骨折AO分类:C2型18例,C3型2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3~7d.
作者:李祖高;徐林军;陈健;许永涛;谢超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对48例中段严重粉碎性锁骨骨折的青壮年患者进行切开复位重建钢板内固定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疗效良好,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48例,男32例,女16例,年龄25~ 40岁.车祸伤16例,摔伤25例,砸伤7例.均为闭合锁骨中段严重粉碎性骨折.所有患者均于伤后1周内手术.
作者:王丙刚;刘娜;关鹏飞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寰枢椎不稳或脱位患者采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并植骨融合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无椎动脉及脊髓损伤发生,术后枕颈部不适症状均不同程度消失,受损脊髓神经功能改善明显.25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18 ±6)个月.末次随访时,无螺钉断裂、松动或移位,颈椎复位满意,无寰枢椎再移位,失稳现象发生,全部获得骨性融合;颈椎屈曲功能良好,旋转功能轻度受限.结论 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固定融合术是治疗寰枢椎不稳或脱位的有效方法.
作者:丁英胜;张文志;段丽群;李旭;贺瑞;张锋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方式修复末节指皮肤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71例226指末节皮肤缺损进行修复:应用创必复联合海肤康护创指套修复53指,V-Y皮瓣修复43指,邻指皮瓣修复22指,指动脉逆行岛状皮瓣修复30指,指背筋膜蒂逆行皮瓣修复57指,拇背皮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21指.结果 171例均获随访,时间1.5个月~2年.226指末节皮肤缺损全部愈合(其中3例皮瓣受区感染经换药等处理后治愈).创必复海肤康指套治疗者指腹饱满,外观满意;皮瓣修复者质地和颜色与受区相近,感觉恢复良好,功能满意.结论 末节指皮肤缺损目前有很多修复方式供选择,临床上要根据受伤末节指具体情况及患者要求灵活选用合适的、操作简单的修复方法,大限度地恢复手指功能.
作者:章伟祥;黄益楚;陈孝军;都巍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复习160例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年龄≥70岁患者病历并随访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单因素分析可能影响预后的11项指标:性别、年龄、骨折类型、伤前生活自理情况、是否吸烟、合并症、下肢血管病变、术前Hb水平、术中输血、假体材料、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并对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影响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 160例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0~ 36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骨折类型、吸烟、患者生活自理情况、合并症、下肢血管病变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共计6项指标与术后功能恢复相关(P<0.05).多因素分析示合并症、伤前生活自理情况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为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 合并症、伤前生活自理情况和术后执行功能康复方案为影响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功能恢复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宁瑞;张卫;肖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不稳定Hangman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4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Ⅱ型7例,ⅡA型5例,Ⅲ型2例.4例行后路C2.3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7例行前路C23间盘摘除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例行前后路联合手术.结果 患者均获随访,时间3 ~ 24个月.1例患者术后3个月单侧椎弓根处可见模糊骨折线,13例患者均达到骨性愈合.术中及术后未出现椎动脉、脊髓损伤及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未发生钢板螺钉断裂内固定失效等现象.结论 对于不稳定Hangman骨折无论是采取前路或者后路手术均可使骨折达到骨性愈合,对严重骨折伴脱位Hangman骨折可以采取前后路联合的手术方式.
作者:陈赵乐;巩固;特木尔巴;姚运壮;王小瑜;臧虎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0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锁定钢板组(25例)和DHS组(25例),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Barthel生活指数、骨折愈合时间、肢体短缩程度、疗效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锁定钢板组优14例,良9例,可2例,差0例,优良率23/25;DHS组优9例,良1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22/2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Barthel生活指数、术后并发症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锁定钢板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愈合时间、肢体短缩程度方面与优于DHS组(P<0.05).结论 DHS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均疗效显著,但锁定钢板内固定具有切口小、出血少、手术时间短等优点.
作者:张胜军;徐昕;黄智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评价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小腿软组织合并主要血管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修复重建12例小腿严重软组织损伤同时合并主要血管缺损患者.3例患者行一期清创+骨折固定+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桥接血管修复软组织缺损,9例患者行一期清创+骨折固定+负压吸引敷料覆盖、二期行游离皮瓣修复手术.结果 患者全部获得随访,时间15 ~ 36个月.所有患者皮瓣均成活,末次随访时皮瓣血运好.术后1例出现创面感染,1例术后第1天出现血管危象,1例皮瓣边缘局部坏死,均经对症抗炎、手术探查及二期行植皮后治愈.皮瓣供区未见并发症.术后下肢Johner-Wruhs评分的优良率为10/12,LEFS评分平均为65.4分±8.5分.结论 游离股前外侧皮瓣桥接修复技术治疗下肢软组织损伤合并主要血管缺损患者,可在保留肢体主干血管的同时覆盖创面方法,临床疗效良好,并发症少.
作者:李军;张大伟;祝勇刚;柴云峰;刘彦温;吴子祥;裴国献;赵广跃 刊期: 2015年第01期
切口深部感染是脊柱内固定术后严重的并发症,了解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分类、致病菌、影响因素、治疗方法及降低切口感染的策略,认识切口深部感染早期诊断线索,可早期诊断并及早给予适当的治疗,有利于降低致残率;审慎考虑围手术期的相关因素和干预措施,有助于降低感染率.早期诊断及适当的治疗对于降低致残率至关重要,该文介绍脊柱内固定术后切口深部感染的诊断及治疗进展情况.
作者:苏新磊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0例ⅡC型齿状突骨折行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结果 10例均获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内植物取出术后,颈椎活动均恢复正常.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是治疗ⅡC型齿状突骨折的有效方法,可保留寰枢关节的旋转功能.
作者:姚小涛;程斌;丁真奇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对术后椎板开门角度及神经功能改善率产生的影响.方法 对28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后路单开门颈椎椎板成形术.根据不同治疗术式分为两组:17例采用不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术式为A组,11例采用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术式为B组.通过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10个月)CT影像学资料测得椎板开门角;同时评定神经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术后2周椎板开门角:A组为38.0° ~ 44.0°(40.3°±1.0°),B组为37.2°~42.5°(40.7°±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椎板开门角:A组为34.8°~45.0°(39.0°±3.1°),B组为34.0°~36.5°(35.7°±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改善率:A组为27.8%~37.0%(32.4%±4.3%)及53.3%~68.0%(59.7%±5.6%),B组为26.3% ~38.2%(32.1%±5.0%)及44.4% ~67.0%(58.5%±5.9%),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再关门率均为0.结论 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单开门术式的椎板开门角度小于不保留颈后方韧带复合体术式.两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无差异.
作者:马先;孔荣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模式止血方案对减少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失血量及减低术后输血率的有效性.方法 分析95例行TKA患者围手术期失血及输血量等相关资料,59例患者采用多模式止血方案为A组,36例患者未采用多模式止血方案为B组.多模式止血方案包括:术前血红蛋白浓度的优化,术前补充循环容量,尽量减小手术创伤,术中关节内外鸡尾酒混合剂的应用,止血带压力的设置,术中关节内注射氨甲环酸联合引流管夹闭3h等.记录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手术前后血常规相关数值,同时观察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等严重并发症情况.结果 A组患者引流量、总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显著低于B组,术后第1、3天血红蛋白浓度和红细胞比容均明显优于B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输血:A组0例,B组10例(2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现深静脉血栓及相关并发症.结论 多模式止血方案对减少单膝TKA术后血液丢失效果显著,达到零输血率的目标,该方案安全、有效.
作者:汪锡龙;尚希福;贺瑞;李旭 刊期: 2015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经椎间孔入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0例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患者行TLIF,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腰背、下肢疼痛进行评估;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对腰椎功能进行评价.测量术前、术后6个月、术后5年手术节段椎间隙前后缘高度、前凸角以及活动度,综合评价手术疗效.结果 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无一例发生脊髓损伤、脑脊液漏或内固定装置移位、脱出等并发症.出现3例神经根牵拉伤,经保守治疗后完全恢复正常.术后6个月、5年随访时腰背、下肢VAS、ODI均较术前明显减少(P<0.05),椎间高度、角度均较术前明显增加(P<0.05);术后6个月与术后5年的ODI、VAS、椎间高度、角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椎间融合率均为100%.结论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维持固定节段的椎间高度与稳定性,达到满意的椎间融合率,近、中期临床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临床观察.
作者:蒋西嘉;朱瑞霞;徐南伟 刊期: 2015年第01期
2010年4月~2012年12月,笔者对30例单纯前交叉韧带(ACL)断裂患者采用保留ACL残迹、关节镜下进行单束解剖重建的治疗,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23 ~ 52岁.术前行MRI检查,均明确诊断ACL损伤.均为单侧损伤,Lachman试验阳性.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为60 ~71(65±4.2)分.排除伴有后交叉韧带损伤和伴有膝后外侧复合体损伤的病例.
作者:杨闻强;张云坤;刘宏伟;陶涛;赵爱民 刊期: 201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