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传福;孔令永
2008年1月~2014年3月,我科采用切开复位跟骨解剖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20例跟骨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汪传福;孔令永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对45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采用闭合复位、小切口置入PFNA治疗,根据Harris评分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45~90 min,术中出血量100~200 ml。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8~17个月。骨折均骨性愈合。无螺旋刀片切割或退出。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36例,良7例,可2例,优良率为95.6%。结论 PFNA闭合复位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创伤小,操作简便,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愈合率高。
作者:严宏生;郭锦明;刘俊;章斌;陈志江;杨小军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钢板结合髂骨植骨在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切开复位肱骨近端锁定钢板联合髂骨植骨内固定术治疗28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结果26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28个月,失访2例。肩关节活动度:前屈95°~170°(139.8°±20.2°);后伸23°~50°(33.2°±8.8°);外展91°~155°(124.5°±15.5°)。按Neer评分标准评价:优5例,良16例,可3例,差2例。结论肱骨近端锁定钢板治疗肱骨近端粉碎性骨折固定可靠,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相对较少,是治疗该类骨折的理想方法。
作者:许伟斌;郑松;刘明;徐竹;陈宝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植骨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伴关节突绞锁的疗效。方法26例下颈椎关节突绞锁中,单侧小关节绞锁者9例,双侧小关节绞锁者17例。患者入院后行颅骨牵引,3~5 d后行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植骨术。对患者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评级,测量脱位程度,评价治疗效果。结果26例均获随访,时间12~36个月。术中无脊髓、血管、神经系统损伤;术后无螺钉松动,复位良好;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恢复。脊髓神经功能ASIA分级:2例A级、2例B级及1例C级患者无明显改善,其余病例较术前好转。结论后路切开复位、椎弓根螺钉固定、椎板植骨术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合并小关节绞锁的可行方法。
作者:杨子斌;赵伟;吕乔;阮安培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12年3月~2014年3月,我院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32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张亚;李健华;刁天月;蒋学军;杨挺;兰海东;孙强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寻一种简单、准确、可靠的峡部裂椎体椎弓根入点定位方法。方法研究分为两个阶段:①2008年1月~2012年1月,对60例峡部裂伴椎体滑脱患者应用CT测量峡部裂椎体椎弓根中轴线至三角骨下边的距离及其至三角骨内下角顶点的距离;对其中30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中在C臂机下找出峡部裂椎体椎弓根标准入点,测量峡部裂椎体椎弓根中轴线至三角骨下边的距离及其至三角骨内下角顶点间的距离。②2012年2月~2014年1月,将60例峡部裂伴腰椎滑脱的患者,分别采用三角骨定位法置钉(A组,n=30)和AO法置钉(B组,n=30),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及术后的疼痛评分,手术后应用X线和CT检查验证置钉效果。结果进钉点位于三角骨面内、靠下方,大约在内下角下1/3分界线上下的区域内,距离内下角顶点4~7 mm,距离下边3~6 mm,在进针方向上,入点越靠外侧,钉尾外倾角度越大,入点越靠上方,钉尾头倾角度越大。对比两种方法手术结果,A组明显优于B组(P<0.05)。结论三角骨内下角及下边无明显增生,骨面清晰明确,面积小,位置恒定。应用该定位方法置钉,操作简单、可靠、创伤小、出血少,可明显提高一次性置钉率及置钉优良率,缩短手术时间。
作者:肖善富;张喜善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建钢板与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骨折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5例髋臼骨折的患者,分别行重建钢板(28例)和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27例)内固定,观察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两组疗效。结果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均优于重建钢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髋关节功能:重建钢板组优14例,良9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23/28;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组优13例,良11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24/27;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桥接组合式内固定系统有创伤小、功能恢复好、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可作为治疗髋臼骨折手术治疗的首选方式。
作者:关翔;宋香全;王洪炳;周朝波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12年2月~2014年6月,我科采用股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35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吴中华;张冬青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骨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 BUPS)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7例BUPS患者的发病部位、影像学资料、病理、肿瘤的外科分期、治疗方法及随访结果等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患者术前行X线、CT、MRI、ECT或PET/CT检查,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异性,主要以虫噬状或斑片状溶骨性骨破坏为主。穿刺活检或切开活检确诊为BUPS后均行手术治疗。结果病变累及股骨远端2例,股骨近端3例,胫骨近端及髂骨各1例,其中3例合并有病理性骨折。 Enneking分期:ⅡA期2例,ⅡB期4例,Ⅲ期1例。3例行髋关节离断术,4例行保肢术辅以化疗。7例均获随访,时间12~102(45±30)个月,7例患者中3例发生转移,均为病理性骨折的患者,其中2例术后2年死于肺转移,其余4例均无瘤生存。结论手术为BUPS的主要治疗手段,规范化疗有助于提高患者生存率。发生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预后欠佳。
作者:吴志圣;李菊明;韦永中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10年6月~2014年3月,我们应用H型钢板结合克氏针横行固定治疗21例第5掌骨基底部粉碎性骨折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永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27岁,因右手中指末节膨大2年入院。查体:中指末节杵状指畸形(见图1A),指甲膨隆,正常肤色,远指间关节活动正常,末梢感觉和血运正常,夜间胀痛,劳动后加重。无明显外伤史。X线片示(见图1B):末节指骨变粗,囊性改变,占据末节指骨体积4/5,未突破基底关节软骨,周围骨皮质菲薄,侧位片甲下和囊肿之间无骨皮质。局麻下手术治疗,甲板下入路,从尺侧面掀起指甲向挠侧翻开,甲床受压变薄,自甲床正中做纵行切口,轻轻剥离,甲床下显露囊肿为白色,椭圆形,有完整光滑包膜,指骨呈椭圆球形缺损。桡骨茎突局麻,切取条形皮质携带松质骨,植入示指末节,用6-0可吸收线缝合甲床切口,指甲复位,“井”字缝合固定(见图1C、D)。术后病理报告为表皮样囊肿。术后4个月复查,指骨愈合,手指外形恢复正常,新生指甲平整光滑(见图1E)。
作者:郭红涛;陶忠生;冯亚高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后路椎板扩大开窗减压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在腰椎退行疾病手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2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后路椎板扩大开窗减压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A组,40例)和后路椎板扩大开窗减压椎间植骨双侧椎弓根螺钉固定( B组,52例)。比较两组JOA评分、VAS评分、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植骨融合率、椎间隙高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均获得12个月随访。 JOA评分优良率:A组为97.5%, B组为96.2%;VAS评分:A组为1.5分±1.0分, B组为1.4分±0.5分;椎间隙高度:A组为(12.6±1.0) mm,B组为(12.2±0.7) mm。两组上述3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A组为(85.2±17.9) min,B组为(115.6±25.3) min;术中出血量:A组为(250.6±50.2) ml,B组为(455.1±150.2) ml;住院时间:A组为(10.5±1.6) d,B组为(14.2± 2.1) d;住院费用:A组为(18251±453.2)元, B组为(24583±673.1)元。两组上述4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植骨融合率:A组为95%,B组为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结论改良腰椎后路椎间植骨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是一种切实有效的腰椎融合术式,与传统术式相比具有创伤小、风险小和医疗费用少的优点,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与研究。
作者:杨勇;黄金亮;周瑜斌;廖劲松;胡林峰;戴闽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后路S-P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性胸腰段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对24例老年胸腰段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患者采取后路S-P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结果手术时间1.8~2.8(2.4±0.4)h;术中出血量240~460(320±85)ml。 S-P截骨1~3(1.8±0.4)处。24例均获随访,时间18~42(26±12.4)个月。矢状面后凸Cobb角:术前22°~48°(35.6°±13.4°),末次随访时5.2°~10.4°(8.4°±2.6°),矫正率70.4%~78.6%(76.6%±2.2%)(P <0.01)。 JOA下腰痛评分:术前4~9(6.4±2.1)分,末次随访时20~24(21.6±2.8)分,改善率73.6%±4.2%(P<0.01)。 ODI 评分:术前32~44(37.4±5.5)分,末次随访时8~14(11.6±2.8)分,改善率66.9%±2.4%(P<0.01)。结论 S-P截骨矫形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老年胸腰段重度椎体压缩骨折合并后凸畸形手术创伤小,安全性高,对轻中度的后凸畸形具有良好的矫正效果。
作者:付青松;王安全;周宇;李超;崔红林;吴昊 刊期: 2015年第05期
患者,男,59岁,因重物砸伤致颈部疼痛、活动受限7 h,于2014年10月15日入院。患者在家中干活时不慎被重物砸伤颈部,当时无昏迷,即感颈部疼痛明显、活动不利,右手掌尺侧感觉发麻,其余肢体无麻木感,四肢活动好。伤后即被送至当地医院就诊,急诊摄颈椎 CT示:C1骨折。转入我院以“C1骨折”收入骨科。查体:C1~2棘间压痛,颈部活动受限,四肢肌力Ⅴ级,右手掌尺侧感觉减退,余肢体感觉正常。颈椎CT提示:C1前弓骨折。入院后仔细阅片发现患者存在先天性齿状突畸形(游离小体),且游离小体与寰椎前弓无间隙,已骨性融合(异位游离小体),见图1。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头颈胸护具保守治疗。
作者:彭林;王朝阳;孙军健;贾永鹏;沈彦;包爱敏 刊期: 2015年第05期
2009年3月~2013年4月,我科对3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采用闭合复位经皮经桡侧3枚克氏针固定,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周广明;田哲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经皮加压钢板( PCCP)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围手术期显性及隐性失血量。方法对96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分别行PCCP(46例)及 PFNA(50例)固定,记录术中失血量、引流量、术前及术后血常规数值,通过Gross方程计算出两组患者隐性失血量,比较两者显性及隐性失血量差异。结果 PCCP组失血总量为(484.9±135.2)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77.7±12.8)ml,隐性失血量为(407.4±126.1)ml;PFNA组失血总量为(699.7±185.9)ml,其中显性失血量为(77.6±10.5)ml,隐性失血量为(622.1±177.7)ml,两组患者显性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隐性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种微创内固定方式术后隐性失血量均超过显性失血量的5倍以上。结论 PCCP和PFNA虽然都是微创内固定方式,但术后均存在严重的隐性失血,容易引起患者贫血。 PCCP内固定较PFNA内固定的隐性失血量要少,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相对理想的方法。
作者:董方;李广义;刘德强;朱安礼;范孟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因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特殊性,其治疗方法尚无统一的标准。而单纯的放疗和化疗有其局限性,广泛的骶骨切除术才是有效的根治方法。该文对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外科手术治疗进展进行文献综述,回顾其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与诊断、手术治疗、并发症及治疗结果等;讨论该病的手术方案、术后并发症、复发率与生存率等;指出广泛的全骶椎切除术对长期控制肿瘤局部复发至关重要,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延长生存时间,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治疗原发恶性骶骨肿瘤的有效方法。
作者:赵忠胜(综述);林斌(审校)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采用后路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手术治疗57例胸腰椎骨折患者,27例采用后路4个小切口微创椎弓根螺钉治疗(微创组),30例采用传统切口手术治疗(传统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包括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 VAS)以及伤椎Cobb角的恢复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0个月的随访。微创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VAS均优于传统组(P<0.05)。两组术后伤椎Cobb角矫正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后路小切口椎弓根螺钉治疗胸腰段脊椎骨折不仅可以完成短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可靠,而且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并发症少、医患受辐射损伤小的特点。
作者:康照利 刊期: 2015年第05期
内六角螺钉接骨板系统发生取出困难的主要问题是螺钉帽打滑,而成套的螺钉接骨板器械包中均备有内六角螺钉打滑取出器(又称倒丝锥)。对于倒丝锥的使用目前停留在经验性使用的层面,操作注意事项不明确。笔者通过直接使用倒丝锥和加深打滑孔后使用倒丝锥两种使用方法的比较,来检测倒丝锥的实用性,探讨一种高效实用的使用方法,报道如下。
作者:雷晓晶;韩鹏飞;宋晓亮 刊期: 2015年第05期
目的:应用CT评估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置入螺钉的准确性。方法分析85例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患者的资料,置入节段为T6~S1。根据术后CT轴位扫描图像以及患者是否出现椎弓根螺钉相关并发症,将椎弓根螺钉位置分级:0级,螺钉位于椎弓根皮质内;1级,螺钉突破椎弓根骨壁但≤2 mm;2级,螺钉突破椎弓根骨壁>2 mm但无神经受压等症状;3级,出现螺钉相关并发症。结果85例患者共置入380枚椎弓根螺钉,其中胸椎80枚,腰椎280枚,骶椎(S1)20枚。术后CT扫描置入椎弓根螺钉位置:17枚穿破椎弓根外侧壁,10枚穿破椎弓根内侧壁,4枚穿破椎弓根上壁,2枚穿破椎弓根下壁,总体不良置钉率8.7%。根据Mobbs-Raley简易分级标准评判:0级347枚(91.3%);1级24枚(6.3%);2级8枚(2.1%);3级1枚(0.3%),该例患者出现神经受压症状,行二次翻修术。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置入术准确性较高,很少发生2级以上置钉位置不佳者,是一项值得推广的技术。
作者:梅晓亮;黄爱兵;赵春明;张威;张文捷 刊期: 2015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