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朋;陈勇忠;杨良锁;王剑火;邹仪强;黄哲
2011年12月~2012年5月,我科对12例锁骨中段骨折的患者应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项炜;朱文骏;吴松;李想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髌胫预压聚髌器固定治疗陈旧性分离髌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8例陈旧性分离髌骨骨折患者术前先行髌骨、胫骨结节间弹性持续加压,待骨折块靠近后切开复位,用聚髌器固定。结果18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7~48个月。骨折均一期愈合,髌骨的解剖结构得到重建。根据王亦璁改良膝关节功能评分法:优10例,良6例,可2例。结论陈旧性分离髌骨骨折行髌胫预压聚髌器固定治疗方便易行,牵引力线合理,便于护理,聚髌器固定牢靠,更适宜配合术前、术后CPM锻炼,功能恢复满意。
作者:郑战营;路召龙;邢艳辉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07年10月~2010年2月,我科采用小切口钢板置于内侧治疗78例胫骨干骨折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王喜庆;杨书彬;黄伟哲;刘明;王艳盈;周静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rhBMP-2和成骨细胞联合诱导骨髓基质细胞( B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方法应用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培养4周龄SD大鼠的BMSCs,通过改进酶消化法结合反复贴壁法培养1日龄SD乳鼠成骨细胞。实验分为4组:rhBMP-2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rhBMP-2+成骨细胞诱导组、单纯培养液组。倒置相差显微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分别收集第3、6、9天细胞培养液上清液定性及定量测定碱性磷酸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rhBMP-2诱导组、成骨细胞诱导组、rhBMP-2+成骨细胞诱导组均检测出成骨细胞生成,其中,rhBMP-2+成骨细胞诱导组碱性磷酸酶含量明显大于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rhBMP-2、成骨细胞、rhBMP-2联合成骨细胞均能提供成骨微环境,并在体外诱导BMSCs 向成骨细胞分化, rhBMP-2联合成骨细胞对BMSCs 的成骨分化具有更优的诱导能力。
作者:王进;黄彰;刘飞;王双利;江华;宋金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连续双节段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术治疗三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探讨该联合术式( Hybrid术式)的可行性及节段选择标准。方法采用双节段 Bryan 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融合术治疗58例连续三节段病变的颈椎病患者。术前、术后进行 JOA 评分(17分法)和颈椎残障功能量表( NDI)评定;术后进行 Odom 标准评定;随访观察椎间盘假体稳定性、假体活动度、cage融合状态及cage位移情况等。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未出现严重术中不良事件,手术时间60~125(88.3±10.5)min;术中出血量10~60(30.3±12.1)ml。58例均获随访,时间6~48(22.2±8.3)个月。末次随访时, JOA评分由术前5~10(8.6±1.2)分增至12~17(14.1±1.5)分(P<0.01);NDI 评分由术前34~42(40.5±2.6)分降至13~20(16.8±3.3)分(P<0.01)。 Odom 评定:优36例,良12例,可6例,差4例,优良率为93.1%。人工椎间盘稳定,置换节段活动度为16°~21°(18.2°±5.6°),与术前17°~23°(19.1°±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颈椎整体活动度为26°~41°(33.8°±10.3°),与术前33°~52°(40.3°±12.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age 植骨全部融合,无cage 松动和沉陷。结论连续双节段颈椎间盘置换联合邻近节段cage 融合为三节段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提供了新的术式选择,兼顾了颈椎的稳定和运动功能,初、中期随访疗效让人满意。
作者:陈江;贾育松;孙旗;李晋玉;郑晨颖;白春晓;徐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 LPHP)治疗肱骨近端NeerⅡ、Ⅲ、Ⅳ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经肩关节前侧“7”字形切口入路,采用LPHP固定,部分植入同种异体骨。结果36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18个月,骨折均愈合。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肱骨头缺血坏死。根据Neer肩关节评分:优8例,良20例,可8例,优良率78%。结论 LPHP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固定牢固,并发症较少,疗效较满意。
作者:吴尚武;王文俊;孙良龙;严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0年7月~2012年8月,我科应用动力髋螺旋刀片系统( DHSA)治疗21例稳定性股骨转子骨折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李智浩;张绍安;魏新军;易先达;贺喜顺;远东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复位内固定联合椎间椎体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采用经伤椎后路复位短节段内固定、椎间椎体内植骨治疗2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侧位X线片评判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角恢复及内固定失败和骨融合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32个月。未见断钉断棒及内固定松动。伤椎及椎间植骨均获骨性愈合。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术后1周为95.1%±3.2%,末次随访时为93.9%±3.6%,均较术前39.6%±10.3%明显改善( P<0.01)。损伤节段后凸 Cobb角:术后1周为12.2°±2.9°,末次随访时为12.9°±3.5°,均较术前(33.7°±6.2°)明显恢复(P<0.01)。末次随访时与术后1周比较,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和Cobb角均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后路经伤椎短节段内固定联合椎间及伤椎打压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重建了椎间和椎体的稳定性,有助于减少术后内固定失败及矫正丢失。
作者:张银顺;杨庆国;李伟;张建湘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05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对20例肩胛骨骨折患者根据不同类型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早期内固定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报道如下。
作者:程国林;朱爱平;汤立;闫成元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下肢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儿童足跟部开放损伤的效果。方法36例足跟部开放损伤患儿均一期清创,其中8例踝关节脱位复位克氏针固定;均行负压封闭引流( VSD)覆盖创面。二期手术根据创面位置25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11例采用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覆盖软组织缺损创面。结果2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术后7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疱,经换药后愈合;4例皮瓣与创面边缘延迟愈合。11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中2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张力性水疱,经换药后愈合。36例均获随访,时间2~26个月。皮瓣血运均良好,色泽接近正常,但皮瓣感觉差。按Amer-Lindholm评定方法:优22例,良9例,差5例,优良率86.1%。结论儿童足跟部开放损伤根据病情选择下肢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或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移修复创面,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作者:王磊;王平均;乔少林;范克轩;陆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0年5月~2013年3月,我科在关节镜下治疗7例 Haglund 综合征患者,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作者:崔庆元;李苏皖;刘朝晖;陈小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小型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较小软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应用同侧小型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修复15例小腿下段软组织缺损患者,缺损面积1.5 cm ×3 cm~3 cm ×5 cm。结果1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皮瓣完全成活,外形不臃肿,不影响下肢功能。结论小型逆行隐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小腿下段较小软组织缺损创伤小,操作简单,疗效满意。
作者:黎铭;陈武;黎忠文;韦汉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0年6月~2013年11月,我科采用后路经伤椎置钉治疗15例多节段腰椎骨折,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王为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前期研究表明,在无髌骨置换的全膝关节置换中,髌骨周围电灼可以改善术后1年的临床结果,但缺乏更长期的随访结果。作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纳入了300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成电灼组和非电灼组,平均随访3.7年(1.1~4.2年)。结果发现,膝前疼痛的总发病率为32%,其中,电灼组为26%,非电灼组为38%( P =0.06)。术后1年,10例患者行髌骨置换,其中,电灼组3例,非电灼组7例。随访至3.7年时,膝前疼痛的总发病率无显著改变(P=0.12),两组间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 P=0.59)。因此作者认为,髌骨周围电灼可以改善全膝关节置换术后1年的临床结果,但随访至3.7年时,已无显著优势。
作者:李军(摘译);荆珏华(审校) 刊期: 2014年第04期
钙化性冈上肌腱炎,又被称为冈上肌腱钙化或石灰盐性冈上肌腱炎,是肩关节常见疾病。对于成形期的患者,可以有慢性疼痛,渐进性加重。2011年2月~2012年11月,笔者手术切除钙化灶5例,效果良好,报道如下。
作者:张军;刘丽艳;李虎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07年7月~2012年5月,我科采用双凹槽式髂骨植骨治疗6例腓骨远段骨不连或伴骨缺损患者,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杨英果;朱冬承;李志胜;王晓民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PKP)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 OVCF)的临床疗效。方法对60例老年OVCF患者采用PKP治疗,手术在C臂机透视下进行。记录并比较术前、术后3 d、术后1年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 VAS)及病椎大塌陷处的高度、Cobb角的变化。结果60例均获得随访,时间1~3年,术后病椎疼痛症状均显著缓解。术后3 d和术后1年的VAS评分、病椎大塌陷处的高度、Cobb角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 PKP治疗老年OVCF可以有效恢复椎体高度和矫正后凸畸形,迅速缓解疼痛,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王刚;徐自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经后路钉棒系统内固定并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7例胸腰椎爆裂骨折患者行后路手术,一期或二期经胸膜外或腹膜后入路,前路彻底减压,取肋骨或髂骨椎间植骨。结果27例均获随访,时间9~36(16.4±6)个月。椎间植骨均获成功。随访期间未见后凸畸形复发或加重,无断钉;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后路内固定联合前路减压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骨折,前路减压直接彻底,脊柱稳定性可靠,可获得神经功能的大改善。
作者:安勇;李凤强;常敬忠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影响跟骨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135例跟骨骨折患者,对影响手术疗效的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35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6~12个月。骨折Sanders分类优良率:Ⅱ型83.8%,Ⅲ型骨折76.9%,Ⅳ型骨折51.5%,P<0.05;合并糖尿病优良率:有糖尿病68.4%,无糖尿病82.5%,P<0.05;吸烟史优良率:有吸烟史53.1%,无吸烟史78.6%,P<0.05;固定方式优良率:斯氏针固定53.6%,跟骨钢板75.9%,跟骨锁定钢板固定82.1%,P<0.05;复位质量优良率:解剖复位76.9%,非解剖复位58.1%,P<0.05。结论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跟骨骨折手术疗效好,骨折Sanders分类、骨折固定方式以及骨折复位情况为影响跟骨骨折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徐昕;黄智;张胜军;邢国 刊期: 2014年第04期
2010年2月~2013年10月,我科采用肱骨近端锁定接骨板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8例,疗效显著,报道如下。
作者:刘雪艳;杨天宏;刘政;马根营;张庆丰;杨磊利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