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药干预社区获得性肺炎临床研究

钟新春

关键词:社区获得性肺炎/中医药疗法, 中药, 中药注射液, 中药颗粒剂
摘要:现代医学对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治疗仍以经验性的抗生素治疗为主,随着耐药菌株的增加,抗生素的使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传统中药、中药提取物及中药颗粒剂具有清热化瘀、清瘟解毒、益气养阴、活血化瘀的作用,治疗、干预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确切.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中医食疗辅助治疗肿瘤

    从肿瘤化疗后、放疗后和手术后3个方面研究肿瘤相关的食疗问题,化疗后食疗宜健脾补中、祛痰利湿等法,放疗后食疗宜滋养肺胃之阴等法,手术后食疗宜补气养血、生血填精等法.实践证明,食疗可以减轻肿瘤患者的各种不适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肿瘤的其他治疗手段起到重要的配合作用.

    作者:王洪儒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针灸治疗失眠55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疗法治疗失眠症的疗效.方法:对55例失眠患者采用针灸疗法,主穴取安眠穴、内关穴.心脾两虚者加百会穴、心俞穴、脾俞穴;肝郁化火者加太冲和肝俞穴;阴虚火旺者加太溪和三阴交穴;胃腑不和者加中脘穴、丰隆穴.针灸并用.结果:临床治愈44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36%.结论:针灸治疗失眠症疗效确切.

    作者:许飞;尹明浩;姚芳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脑梗死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

    脑梗死急性期是针对缺血半暗带的治疗,抢救濒死的组织是急性期治疗的目的.西医治疗脑梗死主要以溶栓、抗凝、抗血小板、降纤以及神经保护为主;中医药从脑梗死发病机制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入手,采用中药提纯制剂、中医辨证论治及中医针灸辅助疗法等全方位治疗,其方便性、安全性在脑梗死急性期治疗中具有特殊优势.

    作者:杨福云;汪爱琴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从三焦论治脑血栓形成

    脑血栓形成的发病、病理变化与三焦的功能息息相关.上焦从心肺论治,以宣散为主;中焦从脾胃论治,以健运为主;下焦从肝肾论治,以滋养升清为主.治疗脑血栓形成,从三焦论治,以脾肾为本,以祛痰瘀为要,令三焦通利,常收显效.

    作者:赵文冰;张艾民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泥胡菜属植物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

    研究证明,泥胡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现已分离鉴定了约50多种化合物,主要有黄酮类、木脂素类和倍半萜内酯类、三萜类、有机酸类、甾醇类、化合物及微量元素等.具有抗肿瘤活性、抗炎、抗菌、抗酷氨酸酶等药理作用.

    作者:董政起;李琳琳;徐珍;张英华;王威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益气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肾病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益气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1例DN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和对照组(35例),2组均给予相应的降糖、降压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服益气通络汤(药用黄芪、丹参、黄精、地龙等);对照组给阿托伐他汀钙口服.结果:治疗后2组空腹血糖(HBG)、尿微量蛋白、尿素氮、肌酐、TC、TG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益气通络汤治疗糖尿病肾病疗效确切.

    作者:许文东;梁永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金匮要略》疝病的具体分型及证治探析

    《内经》对疝病的论述散在于各篇章之中,多从宏观方面论述,《金匮要略》对疝病的论述是在《内经》理论的指导下,从具体临床应用方面进行理法方药的论述,使疝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治法方药更加具体化.

    作者:席鹏飞;任少辉;马晓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如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立普妥等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采用丹红注射液治疗,丹红注射液30mL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每日1次,治疗15 d.比较2组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血浆黏度水平变化等.结果:治疗组神经功能评分(CSS)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76.67%,2组总有效率比较(P<0.05).2组治疗后血浆黏度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具有较好疗效.

    作者:岳丽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针挑疗法治疗痔的临床研究

    针挑疗法属中医外治方法,通过挑纤维、取脂、刺络、放血等手法治疗内痔、外痔、混合痔,使瘀血浊气外泄,改善肛周气血,促使瘀血消退,炎症吸收.

    作者:曹亚秋;周建华;冷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清法”与“补法”治疗老年痴呆症的辨证意义

    痴呆是一个本虚标实的疾病,病因复杂,病机多样,症状不一,发病过程中不同阶段的治法存在差别.“补法”是使机体正气充盈,“清法”是驱除有害病理产物,分别应用于老年痴呆病程的不同阶段,是中医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的良好体现.单纯补精而忽视清毒祛瘀,或妄投清解而不顾护身之根本,均非良策.必须将两者结合地运用,方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鲁艺;张林;禄颖;王雪茜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中医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研究

    中医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采用中医康复、针刺和中药治疗等方法,能有效缓解脑卒中后构音障碍,不良反应小.今后应结合中医疗法的特点、规律,注重脏腑功能和精神、神志的调整,提高中医对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临床疗效.

    作者:路飞;张连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不寐证治

    不寐之症,虚实皆有,虚证多,实证少,以补虚泻实为治疗原则,治疗的关键是在辨证的基础上灵活使用安神药:如养心安神用酸枣仁、柏子仁、夜交藤,重镇安神用磁石、龙齿、生铁落、珍珠母,疏肝安神用合欢皮,清心安神用莲子心、朱砂,敛心安神用五味子,健脾安神用茯神,补肾安神用远志,化瘀安神用琥珀等.

    作者:宋景龄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治未病”思想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精髓

    “治未病”理论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即在疾病未发或欲发的阶段注意保健,养护身心,防止疾病的发生;既病防变,即疾病发生后要进行早期治疗,防止疾病发生传变和发展;瘥后防复,即病后应积极采取措施促使疾病康复与防止复发.“治未病”思想贯穿于缺血性卒中的预防与治疗的整个过程,是防治缺血性卒中的精髓.

    作者:陈子睿;万沁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因芯片技术在中医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基因芯片技术已成为现代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新技术之一.基因芯片技术已应用于中医的实验研究领域,其应用基因检测肾阳虚鼠脑基因、检测健脾益气、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中医对金属硫蛋白IE( MT1E)基因在肝癌细胞中表达的影响、观察理气活血法对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大鼠胃黏膜组织基因表达谱的影响、研究小鼠胸膜间皮细胞免疫相关基因表达谱的状况及采用基因芯片技术研究虚寒证与虚热证大鼠肝全基因表达谱的差异,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寒体与热体的特征性基因等.

    作者:王军;刘震坤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刘友章教授治疗慢性咳嗽经验

    刘友章教授治疗久咳,临证强调分清主次虚实,注重肺脾相关,主张“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处方用药遵古而不泥古,用意而不拘于方,并善用岭南中草药.

    作者:蔡骏逸;刘友章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近现代医案的表征中医疗效的标志性症状研究:肠热腑实证

    目的:挑选表征肠热腑实证中医疗效的标志性症状,并分析症状的变化属性及变化过程.方法:本研究采用个案分析法.编制计算机软件,录入近现代名中医复诊医案,构建数据库;从近现代名中医复诊医案数据库中整理出辨证为肠热腑实证的医案;总结四诊信息变化和证候改善的语言表达规律;原文复合证候拆分;四诊信息的规范化处理;以证候的国家诊断标准为依据,分析各症状的变化属性以及变化过程.结果:标志肠热腑实证改善的信息点有:1)大便次数增多,大便质地变稀,大便通畅,大便量特多,大便气味腥臭难闻;2)舌苔由黄色转白;3)腹胀痛减轻;4)体温降低,胸部、腹部烧灼感减轻;5)脉率变缓;6)烦渴喜饮减轻;7)舌红转淡;8)脉位由沉变浮;9)舌燥苔变润.结论:本研究提取出了诸多标志肠热腑实证候疗效的标志性症状.

    作者:郭春莉;付强;张启明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输卵管炎性阻塞性不孕症的临床治疗

    对于输卵管阻塞性不孕症,中医采用中药汤剂内服、中成药口服、中药外敷、中药保留灌肠、穴位注射、穴位针灸等,化瘀通络、疏肝理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单纯中药治疗存在起效缓慢、疗程长、患者不易长期坚持、缺乏统一的诊断及疗效评价标准等缺点;西医的宫腔镜、腹腔镜等微创技术虽可在直视下进行操作,对患者损伤大且复发率高,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取长补短,能发挥更大疗效,消除不良反应.

    作者:李芳;张轶清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基于系统整合理念的《针灸治疗学》理论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根据我院新近修改的教学大纲,单就针推专业而言,《针灸治疗学》由原来的2个学期授课,共144学时,改为1个学期授课、90和108学时,因为又增加了临床课时的比例,这就必须删减一定的理论教学内容以适应课时的安排.为此教研组在2007届和2008届针推专业学生中进行了基于系统整合理念的《针灸治疗学》理论教学改革的实践.

    作者:王朝辉;齐伟;李铁;王富春;洪杰;王洪峰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熊胆粉对小鼠肝癌H22的抑制作用及量效关系研究

    目的:研究熊胆粉对小鼠肝癌H22的抑制作用及量效关系,为新药开发确立佳剂量.方法:建立小鼠体内移植性肿瘤细胞H22模型,熊胆粉分为100、200、400、800、1 600 mg/kg 5个剂量组,每日灌胃给药1次,连续12 d.停药后24h颈椎脱臼处死荷瘤小鼠,剥离肿瘤组织,分别取瘤、胸腺、脾、肝称重.结果:熊胆粉100、200、400、800、1 600 mg/kg剂量组对肝癌H22的抑瘤率分别为36.00%、52.81%、61.44%、51.39%、45.96%;各剂量组对肝癌H22小鼠的体质量、胸腺指数、脾指数及肝指数均无明显影响.结论:熊胆粉对小鼠肝癌H22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抗肝癌H22的3个佳剂量为200、400、800 mg/kg.

    作者:王硕;睢大筼;陈志鸿;惠敏;陈丽玲;王琦;曲绍春;于晓风;富力 刊期: 2012年第02期

  • 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验案1则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所引起的急性散发性感染性疾病,其临床特点表现为不规则发热、乏力、咽炎、淋巴结肿大和脾肿大,血象表现为淋巴细胞计数增高并伴有异型淋巴细胞[1].中医认为,IM以温邪袭表,热毒内盛,耗伤气阴为其基本的发病机制.目前西医对此病尚无特异性治法,而中西医结合治疗具有一定优势.现举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作者:李玲;刘文全 刊期: 2012年第02期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吉林省教育厅

主办:长春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