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敏;段蕴铀
(三)主要衰老学说介绍及评价1 主要衰老学说介绍前面重点讲了代谢失调学说.本讲再介绍几种衰老学说:遗传学说、生物钟学说、损伤学说、自由基学说、交联学说、内在平衡破坏学说、神经内分泌失调学说、免疫学说、营养学说等.这些论述都与延缓衰老有关系.
作者:梅慧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高血压常常导致心肌受损,但临床上我们常见到同样年龄的高血压患者,有的有心电图改变,有的无心电图改变.本文旨在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变化与心电图的关系.
作者:张华玉;康锦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通气对老年人重叠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对36例住院老年重叠综合征患者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治疗前和治疗中进行全夜多导睡眠图(PSG)监测,并对治疗前后的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低血氧饱和度(LSaO2%)由56.2±6.1升至89.5±6.7,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由40±18降至11±3(P<0.01),平均呼吸暂停时间下降了14s,而长呼吸暂停时间下降了58s,睡眠效率改善.结论双水平正压通气治疗老年重叠综合征有效.
作者:朴商;袁福祥;赵富新;宫姝宁;桑崇铃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脑血管病的一种,其发病率、复发率及病残率在逐年上升,发病年龄亦逐渐年轻化.我所于2000年3月~2002年11月应用溶栓清(沈阳军区制剂中心,沈联制字(2000)FW99002号)治疗脑梗死145例,疗效满意.
作者:赵岳;裴云富;孙善军;向淑平;黄亚明;李仲梅;马艳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鼻衄又称鼻出血,其病因较多,高血压是重要原因之一,尤以老年高血压更为突出.鼻衄可成为高血压的一种自然疗法和安全阈[1],使患者解除头胀和充血、耳鸣等症状.同时鼻衄也常是高血压、继发性高血压、慢性间质性肾炎或动脉硬化的预兆.顽固性鼻衄给老年高血压患者的治疗带来困难,因其持续时间长,反复发作,对症治疗的效果不理想.笔者在研究加味建瓴汤治疗顽固性鼻衄中,收集了64例老年高血压鼻衄患者的治疗资料,现报告如下:
作者:戴新民;张尊祥;黄兆铨;葛海沂;王洪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广州地区军队离退休干部血脂状况特点及其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对2107例离退休干部体检血脂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血脂异常总检出率为75.1%,依次为混合性血脂异常、高胆固醇(TC)血症、高甘油三酯(TG)血症,检出率分别为30.4%、20.8%和13.0%;80岁以上组TC、TG值比60-组和70-组明显减低(P均<0.01).老年女性TC、TG异常总检出率均高于老年男性(P均<0.01);血脂异常者伴有的疾病依次为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和中风,患病率分别为32.7%、20.1%、19.5%和13.7%.结论广州地区离退休干部血脂异常检出率较高,提示该人群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增加,应重视血脂的检测以及对血脂异常的干预.
作者:刘泽;王鲁妮;戴波;黄纪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用微导管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肺部大咯血的疗效.方法 27例大咯血患者均用微导管行急诊支气管动脉栓塞.结果 5例栓塞后即时止血,20例栓塞后经内科保守治疗3~14d出血停止,有效率为92.6%,2例患者无效.追踪12月余,无1例复发,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用微导管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大咯血具有疗效快、副作用少,是内科治疗无效而又不宜作外科手术患者的较好选择.
作者:陈学香;朱世选;杨永岩;李玉德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心包穿刺是一项有危险的操作技术,在临床上,大量心包积液较常见,需反复多次心包穿刺抽液,并发症时有发生,本文根据我科2例大量心包积液实例,介绍心包腔置管引流的具体方法及优、缺点.
作者:殷亚昕;夏云峰;刘润梅;曾君;余保瑞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原有冠心病、持续性房颤、高血压病及脑梗死病史,无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静息状态下突发上腹部持续性绞痛2h,于2002年12月17日22:00时入院,病程中解少许黄软大便,伴有恶心感,无心慌、胸闷及呼吸困难.心电图示:房颤,室性早搏.腹部B超提示:肝胆脾及胰、腹腔均无异常.血常规示:白细胞17.7×109/L,中性粒细胞75%,淋巴细胞25%.心肌酶谱、血淀粉酶均正常.
作者:胡仁学;慈书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并发多脏器损害情况及病死率.方法对165例老年肺心病急性发作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5例中发生多脏器损害者84例(50.9%),死亡38例,38/84(45.2%),患者脏器损害的数量与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呈正比,与氧分压(PaO2)呈反比.呼吸道感染为肺心病急性发作进而发生多脏器损害的主要诱因.结论老年肺心病患者因缺氧常常使多脏器功能处于边缘状态,预防感染和急性发作期积极抗感染,纠正缺氧和CO2潴留,阻断多脏器损害是提高急性发作救治率的重要环节.
作者:陈燕侠;范幸明;朱广卿;李丰;隋东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高龄患者呼吸道感染临床特征,提高治愈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8例80岁以上高龄患者呼吸道感染的临床表现、常规及实验室指标.结果①高龄呼吸道感染临床表现以精神萎糜,乏力倦怠、食欲差、病情变化较快为特征.②血气分析低氧血症和二氧化碳潴留出现的时间早于X片的表现.③提出预防呼吸道感染的办法和措施.结论呼吸道感染是造成高龄患者单器官或多器官衰竭的诱因,掌握其发病特征可提高治愈率.
作者:邹淑芬;谭耕雯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1.1 病例来源我所于1998年3月~2003年2月共发生高血压急症17例.其血压情况:收缩压220~180mmHg(191.2±9.75),舒张压160~120mmHg(127.5±9.29)(1mmHg=0.133kPa),男15例,女2例,发病年龄69~79岁,平均73岁,其中脑出血2例.
作者:傅志慧;毛金平;张儒云;颜娟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痛风是一组嘌呤代谢障碍、血尿酸增高引起的慢性代谢紊乱性疾病.主要临床特点是尿酸生成过多和(或)尿酸排泄过少,导致高尿酸血症以及反复发作的痛风性急性关节炎、痛风石沉积、痛风性慢性关节炎和关节畸形、痛风性肾病等.本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目前,痛风的诊断标准仍采用美国风湿病协会1977年制定的痛风诊断标准,临床尚未找到根治的方法,多途径的综合康复治疗仍是本病的选择.膳食康复可对本病起到逆转病情,延长发作间期,降低并发症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存活率等作用,是本病综合康复治疗的一个重要方面.
作者:马晓菊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大剂量吸入异丙托品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2例老年COPD患者每次吸入异丙托品0.75mg+生理盐水3ml,3次/d,连续3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测肺功能.结果吸入异丙托品治疗后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0)和高呼气流率(PEFR)明显改善.结论老年COPD患者在应用茶碱扩张支气管的基础上加用异丙托品可进一步改善肺功能.
作者:蒋崇福;罗显荣;吴妙英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支气管哮喘(哮喘)是常见的呼吸系疾病,其发病率及患病率不断上升.全球至少有1亿人患哮喘,老年哮喘患者也日益增多.发达国家哮喘总患病率达7%~8%,65岁以上老年哮喘患者占所有哮喘患者的11.0%~19.2%.我国沈阳市调查哮喘总患病率为1.24%,60岁以上老年哮喘患者则占被调查老年人群的5.16%.近20年来,积极寻求有效防治哮喘的方法,一直是医药界不倦探索的课题,并已取得一定的进展.现简述如下.
作者:崔德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0世纪90年代初WHO的统计资料表明,感染仍是人类健康的主要杀手,其中急性呼吸道感染(主要是肺炎)列居诸多感染性疾病之首,而抗生素应用不合理、耐药性增加则是一个重要的医源性因素.本文对抗生素在下呼吸道感染中的应用作一全面综述.
作者:欧敏;段蕴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和脑梗死并存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80例心、脑梗死并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两组有某些共同的危险因素.统计脑梗死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的时间间隔,在2月以内的比例均较高,心、脑梗死组为83.3%,脑、心梗死组为55.3%,尤其以2周之内突出,心、脑梗死组为45.2%,脑、心梗死组为34.2%.心、脑梗死组右室心肌梗死伴发率及左室肥大、室壁瘤的比例均高于脑、心梗死组,而EF值、入院时的舒张压均明显低于脑、心梗死组.两组年龄≥65岁患者住院病死率均明显增高(P<0.05).结论老年(≥65岁)可能是心、脑梗死和脑、心梗死预后危险因素,心肌梗死和脑梗死时应积极防治并发症,争取获得好的转归.
作者:芮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前ACEI已成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基石.本文总结近年来住院治疗的80岁以上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药物基础上应用培哚普利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现报告如下.
作者:史茂伟;王桂兰;景颖;季选秀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老年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是较常见、较难治的疾病,且复发率高,目前尚缺乏特效药物.我们自1998年5月~2000年10月用西咪替丁(甲氰咪呱)治疗老年人反复上呼吸道感染3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王珠峰;董立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1 临床资料患者,男,74岁.有冠心病,劳累型心绞痛病史10年,高血压史2年.平时坚持服用扩冠、降压、血小板抑制剂等药物,病情稳定,血压维持110~130/70~80mmHg.
作者:李朝印;郝海力;齐向微;邓德华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