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亮;唐天驷
目的探讨适合老年人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68例老年人股骨干骨折随机分成3组:髓内钉固定组、加压钢板固定组和外固定支架固定组,临床观察结合 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作为判断3组临床疗效的标准.结果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外固定支架组的骨折延迟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加压钢板组的骨折不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
作者:王宵光;周建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颈椎椎体肿瘤的临床特点及其诊断方法.方法分析13例颈椎椎体肿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点、实验室检查结果及影像学表现.结果成人颈椎椎体肿瘤以恶性肿瘤居多;男性较女性多发;下颈椎椎体为转移性肿瘤的好发部位,尤其是C5,6节段;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局限性疼痛.结论颈椎椎体肿瘤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结果,并注意与其它疾病相鉴别.ECT有利于早期诊断,而MRI对颈椎椎体肿瘤诊断价值大.
作者:杨立利;贾连顺;叶晓健;贾宁阳;陈雄生;宋滇文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41例患者,其中27例应用支架外固定治疗,14例应用联合内固定治疗.结果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4个月,平均8.6个月.钉眼感染5例,骨折延迟愈合5例,再骨折1例,成角畸形3例.结论支架外固定与联合内固定均为下肢长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支架外固定可使骨折满意复位,提供稳定的固定,可以维持肢体长度,特别适合合并有软组织病损的患者.
作者:丘如诚;陈开明;张碧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法对12例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前行轴位牵引下直腿抬高试验检查.对属可逆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使用APLD治疗.结果经3个月以上随访,优7例,良4例,可1例.近期优良率91.7%.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应列为APLD治疗的禁忌证.对术前行轴位牵引下直腿抬高试验检查属可逆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仍可行APLD治疗.
作者:车坚;张鹏;袁东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5年1月~2000年8月我院共手术治疗腰腿痛401例,其中11例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手术证实并非此症,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曹德良;周泰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髌骨纵形骨折临床上较少见,易被误诊[1].我科1998年1月~2000年1月共收治4例陈旧性髌骨纵形骨折畸形愈合并引起髌股关节痛,效果满意.
作者:谢昌宏;马修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0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共采用M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其中8例手术失败,占11.1%.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现结合本组资料及有关文献对手术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加以探讨.
作者:李玉前;曾铁功;沈合群;蒋清;向芳友;李运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 病例资料患者,男,55岁,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腰痛、双下肢抽搐、疼痛伴尿潴留2个月,且进行性加重.入院前1周出现行走困难.查体:脊柱外观无畸形,腰段有压痛,双下肢肌力为Ⅳ级,会阴部、小腿内侧面及足背内外侧面感觉丧失.
作者:岳超;甄昭卿;雷哲荣;施冲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本世纪初Balance首先报道了周围神经端侧吻合方法,将离断的面神经与副神经作端侧吻合治疗面神经瘫,虽因术后出现面部和肩部同时产生运动而放弃了该术式,但却肯定了端侧吻合方法的有效性.几十年来,周围神经损伤缺损的外科治疗出现了许多新的方式和方法,但与临床应用均有相当的距离,特别是在神经缺损太多、无法端端吻合的情况下,仍以自体、异体神经移植为主.由于自体神经来源有限,而异体神经存在排异反应等问题,效果不尽如人意,而组织工程才刚刚起步,所以探索神经缺损的治疗方法和机制仍是目前急待解决的问题.进入90年代以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到90年前的端侧吻合上.
作者:王敏;杨志焕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制股骨颈多针定位仪,寻找术中股骨颈定位钻孔的新方法.方法 56例股骨上端骨折患者应用定位仪进行DHS系统内固定术.结果患者经5个月~2年(平均11个月)随访,患肢功能良好,未发生钢板断裂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使用多针定位仪,术中定位准确,能快速完成手术的关键操作.
作者:陈立军;陈国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88年1月~1998年1月,我院共收治肱骨干骨折140例(不包括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其中普通6孔钢板固定49例,加压板固定51例,Ender钉内固定40例,现就这3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探讨如下.
作者:彭俊良;陈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腰椎的稳定性是指腰椎在载荷作用下维持自身结构正常形变的能力,即腰椎刚度的大小.手术后腰椎不稳定是指各种腰椎手术破坏了腰椎赖以维持平衡的解剖结构,从而引起手术后腰椎刚度丢失,也称为医源性不稳.腰椎不稳定是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常见原因[1].
作者:李旭明;王树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5年5月~2000年12月,笔者采用牵引后骶管大剂量快速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Ⅰ组),并与单纯俯卧位骨盆牵引治疗48例(Ⅱ组)和单纯骶管大剂量快速注药治疗42例(Ⅲ组)作对照观察,结果表明,Ⅰ组疗效明显优于Ⅱ、Ⅲ组.
作者:黄宗瑜;姜东林;蒋平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测量骶髂关节面的解剖形态.方法取青年男性新鲜尸体骶髂关节标本,将增白剂涂于骶髂关节表面,分别将标准网点图用幻灯机投照于关节面和标准模板上,摄取其表面的网点图像并通过线路传输到计算机,得出骶髂关节面上任意一点的高度.结果通过测量获得骶髂关节面上任意点的高度,发现骶髂关节两侧关节面呈一种类似齿轮样相互咬合与滑槽轨迹相结合的关节面形态.结论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测量迅速、全面、准确,结果显示形象、直观的特点,可瞬时获得测量范围内任意点的相对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的解剖测量方法.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与髂骨侧的凹凸不平相互吻合、相互嵌入,呈以髂骨结节为圆心的类似圆弧形分布,形成有利于稳定的力学结构特点,提示骶髂关节沿此轴旋转运动.
作者:钱齐荣;贾连顺;高建新;丁祖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发生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再次行脊椎截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经验.方法对4例患者脊椎后凸发生的原因、脊椎截骨和再次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手术适应证等进行分析.结果 Cobb角由术前72°矫正到术后8°,无并发症发生.经12个月以上随访,后凸无复发.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出时间过早和脊柱后路融合术失败是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严重脊柱后凸的主要原因;再次行脊椎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矫治手术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作者:王兆杰;安荣泽;史可中;尚吉文;廖文波;郭志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患者,男,24岁.右足第三、四趾肥大24年,患者自出生后发现右足第三、四趾比其它趾明显肥大,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在劳累行走时有不适感,穿鞋困难.体检:一般情况好,右足第三、四趾巨大(图1),无红肿热痛表现.第二、五趾受到挤压,患趾背伸和跖屈受限.X线检查:右足第三、四趾自近节趾骨明显粗大(图2).诊断:右足第三、四趾巨趾症.
作者:王胜利;李维国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近20年来,脊柱外科的发展非常迅速,手术治疗的效果也有相应提高.但就不同的脊柱疾患而言,其手术疗效相差较大.脊柱手术的失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情形: 术前诊断错误、手术适应证选择不当、手术操作错误以及发生了手术并发症.也有人认为脊柱手术的失败更为确切的定义不应包括上述几种情形,而是指术后仍有或发生脊柱畸形、假关节形成、脊柱不稳、椎管狭窄、植入物断裂以及肿瘤或全身性疾病未缓解或加重等.笔者重点介绍除手术并发症之外导致脊柱手术失败的常见原因.
作者:戴力扬;周之德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经皮中空双头螺纹加压钉治疗股骨颈骨折68例,取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郑开达;吴业坤;许劲羽;招健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青少年型特发性脊柱侧凸(AIS)是脊柱外科的常见病.随着新型支具技术和治疗方法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外科技术的迅速更新,目前,AIS的治疗正处于一个不断进步的阶段.笔者着重介绍AIS的治疗现状和进展.
作者:侯铁胜;蔡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对43例适应芝患者进行椎板切除减压、CD器械矫正和后外侧融合术,术后观察疼痛改善率和测量畸形矫正率.结果术后1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76.2%±8.3%,腰椎冠状面矫正率为47.2%±6.3%,矢状面矫正率为36.4%±5.7%.术后3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74.8%±6.9%,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时,应重视矫正腰椎侧凸和后凸畸形、改善腰椎力学平衡,以提高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
作者:郭立新;马远征;陈兴;包春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