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齐荣;贾连顺;高建新;丁祖泉
1988年1月~1998年1月,我院共收治肱骨干骨折140例(不包括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的病例),其中普通6孔钢板固定49例,加压板固定51例,Ender钉内固定40例,现就这3种内固定方法的治疗效果探讨如下.
作者:彭俊良;陈戈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脂肪栓塞综合征(fat embolism syndrome,FES)是骨折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笔者对近年我院551例创伤性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其中11例并发FES,现分析如下.
作者:邹和鲜;胡鑫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治疗早期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在测压机监测下经皮切开深筋膜减压.结果 28例中25例减压效果良好,3例术后骨筋膜室压力逐渐增高而改用传统的广泛切开减压术治疗.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使用安全,是治疗早期骨筋膜综合征较好的手术方法.
作者:杜远立;刘宪华;王万宏;王涛;周才胜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胸腰椎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发生严重脊柱后凸畸形患者再次行脊椎截骨和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的经验.方法对4例患者脊椎后凸发生的原因、脊椎截骨和再次椎弓根内固定的方法、手术适应证等进行分析.结果 Cobb角由术前72°矫正到术后8°,无并发症发生.经12个月以上随访,后凸无复发.结论椎弓根钉内固定取出时间过早和脊柱后路融合术失败是胸腰椎骨折术后发生严重脊柱后凸的主要原因;再次行脊椎截骨、椎弓根钉内固定矫治手术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作者:王兆杰;安荣泽;史可中;尚吉文;廖文波;郭志良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方法.方法对43例适应芝患者进行椎板切除减压、CD器械矫正和后外侧融合术,术后观察疼痛改善率和测量畸形矫正率.结果术后1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76.2%±8.3%,腰椎冠状面矫正率为47.2%±6.3%,矢状面矫正率为36.4%±5.7%.术后3年腰腿疼痛较术前平均改善74.8%±6.9%,腰椎冠状面和矢状面矫形丢失不明显.结论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合并腰椎管狭窄时,应重视矫正腰椎侧凸和后凸畸形、改善腰椎力学平衡,以提高术后中远期临床疗效.
作者:郭立新;马远征;陈兴;包春龙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5年1月~2000年8月我院共手术治疗腰腿痛401例,其中11例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而手术证实并非此症,总结分析如下.
作者:曹德良;周泰仁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研制股骨颈多针定位仪,寻找术中股骨颈定位钻孔的新方法.方法 56例股骨上端骨折患者应用定位仪进行DHS系统内固定术.结果患者经5个月~2年(平均11个月)随访,患肢功能良好,未发生钢板断裂及髋内翻畸形等并发症.结论使用多针定位仪,术中定位准确,能快速完成手术的关键操作.
作者:陈立军;陈国强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成人股骨颈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在解剖复位的基础上对96例成人股骨颈骨折植入带旋髂深血管蒂的髂骨瓣,并用3根折断式加压螺钉内固定.结果 96例平均随访2年,骨折愈合91例,愈合率94.8%.髋关节功能按Jacobs等标准评定,优72例,良15例,差9例,总优良率达90.6 %.结论带旋髂深血管蒂髂骨瓣移植加折断式加压螺钉内固定联合治疗成人股骨颈骨折疗效肯定,操作较简单.
作者:丁元洪;张功礼;禹志宏;邓长康;施永彦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腋动脉各分支起点常有变异,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尸体标本时,发现其左腋动脉4分支共干情况,为积累国人体调资料,现报道如下.左腋动脉在第一肋外侧缘续接于左锁骨下动脉,胸肩峰动脉在其第一段发出.左腋动脉在正中神经内外侧根合并处延续为左肱动脉,另向后下发出一粗大分支,外径为3.48 mm.
作者:孟庆玲;韩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经皮中空双头螺纹加压钉治疗股骨颈骨折68例,取得良好效果.1 材料与方法
作者:郑开达;吴业坤;许劲羽;招健明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5年5月~2000年12月,笔者采用牵引后骶管大剂量快速注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53例(Ⅰ组),并与单纯俯卧位骨盆牵引治疗48例(Ⅱ组)和单纯骶管大剂量快速注药治疗42例(Ⅲ组)作对照观察,结果表明,Ⅰ组疗效明显优于Ⅱ、Ⅲ组.
作者:黄宗瑜;姜东林;蒋平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腰椎的稳定性是指腰椎在载荷作用下维持自身结构正常形变的能力,即腰椎刚度的大小.手术后腰椎不稳定是指各种腰椎手术破坏了腰椎赖以维持平衡的解剖结构,从而引起手术后腰椎刚度丢失,也称为医源性不稳.腰椎不稳定是手术失败综合征的常见原因[1].
作者:李旭明;王树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总结采用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吸术(APLD)治疗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经验.方法对12例经CT扫描确诊为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有腰椎管狭窄患者,术前行轴位牵引下直腿抬高试验检查.对属可逆性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使用APLD治疗.结果经3个月以上随访,优7例,良4例,可1例.近期优良率91.7%.未出现并发症.结论合并腰椎管狭窄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应列为APLD治疗的禁忌证.对术前行轴位牵引下直腿抬高试验检查属可逆性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仍可行APLD治疗.
作者:车坚;张鹏;袁东堂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下肢长骨严重粉碎性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 41例患者,其中27例应用支架外固定治疗,14例应用联合内固定治疗.结果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5~14个月,平均8.6个月.钉眼感染5例,骨折延迟愈合5例,再骨折1例,成角畸形3例.结论支架外固定与联合内固定均为下肢长骨严重粉碎性骨折有效的治疗方法.支架外固定可使骨折满意复位,提供稳定的固定,可以维持肢体长度,特别适合合并有软组织病损的患者.
作者:丘如诚;陈开明;张碧煌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马尾神经综合征的发病机制、治疗及预后.方法对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平均随访 3年6个月,全部病例都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Kostuik A型2例完全恢复,4例不全恢复;B型7例完全恢复,2例不全恢复.结论该综合征是由压迫本身及压迫致马尾神经瘀血、水肿,影响脑脊液循环及血供障碍引起,一经确诊应尽早手术减压.急性完全性损伤预后较差,慢性不全损伤预后好.
作者:鲁常胜;韩光明;吴兴彪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用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测量骶髂关节面的解剖形态.方法取青年男性新鲜尸体骶髂关节标本,将增白剂涂于骶髂关节表面,分别将标准网点图用幻灯机投照于关节面和标准模板上,摄取其表面的网点图像并通过线路传输到计算机,得出骶髂关节面上任意一点的高度.结果通过测量获得骶髂关节面上任意点的高度,发现骶髂关节两侧关节面呈一种类似齿轮样相互咬合与滑槽轨迹相结合的关节面形态.结论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的方法具有操作简单,测量迅速、全面、准确,结果显示形象、直观的特点,可瞬时获得测量范围内任意点的相对高度,在一定程度上优于传统的解剖测量方法.骶髂关节面的骶骨侧与髂骨侧的凹凸不平相互吻合、相互嵌入,呈以髂骨结节为圆心的类似圆弧形分布,形成有利于稳定的力学结构特点,提示骶髂关节沿此轴旋转运动.
作者:钱齐荣;贾连顺;高建新;丁祖泉 刊期: 2002年第01期
1992年以来,我科收治24例股骨骨折内固定术后再骨折的病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对其成因进行分析,并将处理情况总结如下.
作者:王长伟;王文礼;廖光禄 刊期: 2002年第01期
2000年1月~2000年12月,我院共采用MED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72例,其中8例手术失败,占11.1%.为了进一步提高手术疗效,现结合本组资料及有关文献对手术失败原因及防治措施加以探讨.
作者:李玉前;曾铁功;沈合群;蒋清;向芳友;李运君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适合老年人股骨干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68例老年人股骨干骨折随机分成3组:髓内钉固定组、加压钢板固定组和外固定支架固定组,临床观察结合 X线片评价骨折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作为判断3组临床疗效的标准.结果髓内钉组的骨折愈合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外固定支架组的骨折延迟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加压钢板组的骨折不愈合率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老年人股骨干骨折的临床疗效优于加压钢板和外固定支架.
作者:王宵光;周建生 刊期: 2002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老年人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适应证以及术中尽量保持骨性结构完整的重要性.方法 72例患者均行双侧开窗、潜行扩大椎管减压术治疗.结果 63例获1~7年随访,疗效评定:优52例(82.6%),良9例(14.3%),可2例(3.1%),优良率96.9%.结论手术治疗能解除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病痛,提高生活质量.应用双侧开窗、潜行扩大术行椎管减压,既保持了骨性结构的完整性,又减少了创伤,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可以减少或避免手术并发症.
作者:赵廷宝;范清宇;怀居刚;刘晓平;周银 刊期: 2002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