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伽玛刀治疗颅内多发脑膜瘤1例报告

袁树斌;文武;梁昕;周艳琼;贺跃军;李雪梅;王勇军

关键词:伽玛刀治疗, 颅内, 多发脑膜瘤, 资料与方法, 旋转式, 应用, 头晕, 头痛, 随访, 扫描, 女性, 患者
摘要:我们应用MASEP旋转式伽玛刀治疗1例颅内多发脑膜瘤,随访17个月,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患者女性,55岁.因头痛、头晕5月余,行CT、MRI扫描.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相关文献
  • 颞叶癫痫颅内EEG记录定位与海马病理变化的关系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颅内EEG记录与颞叶海马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视频EEG证实为颞叶癫痫并经MRI检查的病人序贯进入本研究,采用硬膜下电极及深部电极联合纪录,确定领先发作释放(initial ictal discharge,ⅡD)部位.37例病人中,无或轻度海马萎缩(hippocampal atrophy,HA阴性组)27例,中至中度HA(HA阳性组)者10例.海马病理变化依据MRI检查的海马容积测量及术后组织病理学的海马硬化分级.结果本组HA阴性组27例病人中,9例病人IID广泛出现在海马区、内侧旧皮层及外侧新皮层;3例在海马区及内侧古皮层;14例完全出现在海马区以外的颞叶皮层;仅1例局限于海马区.在HA阳性组中,90%的病人IID局限于海马区(P<0.05),在25例低级别海马硬化(HS)中,IID局限于海马区显著低于12例HS高级别病人(P<0.05).结论颞叶癫痫的抽搐发作放电定位与海马的病理变化存在着密切关系,无HA和低级别HS病人的IID多出现在海马、颞叶内侧皮层、颞叶新皮层的部位,而HA明显者和高级别的HS病人出现的IID往往仅局限于海马(HF).

    作者:汤国太;佴玉;潘树茂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电磁神经导航下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附13例临床报告)

    目的评价电磁神经导航系统在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应用电磁神经导航系统进行经蝶窦入路垂体腺瘤显微切除手术13例.术前行核磁共振连续薄层扫描,将影像资料输入神经导航系统,设计出佳手术途径,术中在导航引导下准确定位并确定肿瘤的切除范围.手术全过程在导航系统引导与监视下进行.结果用神经导航系统进行垂体腺瘤及其周围解剖结构定位准确,平均注册误差1.38±0.45mm.术后近期复查,MRI证实肿瘤全切10例占77%,近全切1例,大部切除2例.结论神经导航定位精确,有助于手术计划的精确实施.实时导航垂体腺瘤显微手术,有助于达到微侵袭效果和提高垂体腺瘤全切除率.

    作者:张锐;张学新;李海波;张磊;苏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182例

    目的观察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取微血管减压手术治疗182例患者,对手术入路及血管神经隔离方法进行改良.结果手术早期的总有效率为97.3%,无一例发生脑脊液漏、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微血管减压术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安全、有效方法,手术方法的改良有利于提高手术治疗的有效率和防止并发症生.

    作者:林宁;梁维邦;倪红斌;蒋健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高血压脑出血的微创穿刺治疗

    目的探讨微创穿刺引流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8例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在CT引导穿刺抽吸血肿后,血肿腔内注入尿激酶溶解引出血肿的的治疗效果.结果恢复良好23例,轻度残废19例,中度残废22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9例.结论微创穿刺引流并尿激酶溶解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其损伤小,操作简便.

    作者:汤进伟;刘倩绫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酒精依赖1例(附10个月随访结果)

    目的应用立体定向技术治疗酒精依赖1例,以探求外科治疗酒精依赖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应用立体定向技术行扣带回、伏隔核多靶点毁损治疗,手术前后及术后3个月、10个月进行精神症状、智商、记忆、欲望、神经心理等评价.结果术后酒瘾消失,10个月随访未复发.无记忆、智商、人格和欲望等副作用.结论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酒精依赖显示出短期确切疗效,对精神和神经心理无影响.

    作者:黄红星;郭田生;李德炎;邹叔骋;王琴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额叶癫痫的外科治疗(附36例报告)

    目的总结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手术治疗的经验.方法额叶癫痫外科治疗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6~63岁,病程1~24年,临床表现为单纯部分性发作1例,复杂部分性发作3例,全身强直性发作28例,失神发作4例.根据患者癫痫发作时的临床表现,结合术前的EEG/V-EEG、CT/MRI和发作间期SPECT/PET的结果,对患者的致痫灶进行定位,术中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下进行手术.其中18例行一侧额叶皮质切除术,12例行一侧额叶皮质切除术+胼胝体切开术,2例行一侧额叶切除+MST+皮层热灼术,1例行双侧额叶切除术,1例行左额叶MST,1例行左额叶切除+MST,1例行右额叶切除+皮层热灼术.结果术后随访半年以上显示15例患者疗效满意,10例疗效显著,2例效果良好,效果较差9例,手术总有效率为75%,优良率为69.4%.结论顽固性额叶癫痫患者的特点是病情比较严重,但手术效果较好,且并发症较少.

    作者:王焕明;徐如祥;张光璞;袁辉胜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对大鼠局灶性脑损伤超微结构的影响,探讨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脑损伤的机制.方法制备大鼠局灶性脑损伤动物模型,进行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损伤局部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脑损伤后微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广泛空泡变,细胞器明显减少,并出现核固缩,血管壁破坏.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后微循环得到改善.结论脑损伤后出现微循环障碍是产生继发性脑缺血、脑水肿的病理基础.骨髓基质细胞源内皮细胞移植促进了损伤区微循环的改善.

    作者:张鹏飞;张亚卓;李庆国;孙梅珍;王红云;何乐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难治性癫痫术后抗癫痫药物的管理

    难治性癫痫术后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是确保手术疗效和提高病人预后的重要因素.合理应用抗癫痫药物包括术后用药原则、何时减药、何时停药、及其注意事项.围手术期需要加大抗癫痫药物剂量,同时监测其血药浓度.预后评估较好的患者,术后无癫痫发作,1~2年可以停药.具有癫痫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考虑长期服药.完全停药后不同年龄组的癫痫再发率不同,部分病人仍可以再次手术.

    作者:张军臣;王秀美;梁树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伽玛刀治疗颅内多发脑膜瘤1例报告

    我们应用MASEP旋转式伽玛刀治疗1例颅内多发脑膜瘤,随访17个月,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患者女性,55岁.因头痛、头晕5月余,行CT、MRI扫描.

    作者:袁树斌;文武;梁昕;周艳琼;贺跃军;李雪梅;王勇军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三叉神经鞘瘤的放射治疗临床研究

    目的回顾性分析γ刀放射对三叉神经鞘瘤的治疗作用及治疗剂量.方法应用γ刀治疗三叉神经鞘瘤42例获得随访资料,29例经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诊断首选γ刀治疗,13例为术后复发或残留,肿瘤直径31±6.8mm,肿瘤的平均体积10.4±2.8cm3.结果 4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62个月.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有11例例症状完全消失,25例患者症状改善;6例患者症状改善不明显或者症状加重;临床症状改善总有效率为85.7%.肿瘤体积控制情况:13例肿瘤基本消失,21例肿瘤明显缩小(大径缩小1/3以上),5例肿瘤未增大(肿瘤大径缩小少于1/3以上),3例肿瘤分别于γ刀术后5、27和63个月增大,总体肿瘤控制率为92.9%(39/42).肿瘤平均边缘剂量13Gy,以50%~80%等剂量曲线包绕靶区.结论γ刀放射治疗对直径小于50mm三叉神经鞘瘤有良好的中长期控制作用,肿瘤控制剂量为13~14Gy.

    作者:潘绵顺;王鹏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立体定向下丘脑Vim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下丘脑腹中间核(Vim核)毁损术治疗特发性震颤(essential tremor,ET)的疗效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微电极导向下单侧丘脑毁损术治疗的55例ET患者.对患者术前术后肢体震颤、生活功能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对并发症、症状复发及手术适应证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对侧肢体震颤完全消失47例,遗留有轻微震颤8例,头颈、躯干部震颤及声音震颤有所改善,同侧肢体震颤无缓解,震颤的整体改善率54.1%,术后复发3例,同侧二次手术后震颤完全控制.长期随访疗效稳定,患者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一过性并发症15例,无永久性并发症.结论立体定向单侧Vim核毁损术治疗ET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微电极引导准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保障,症状复发及并发症的出现与靶点定位不准及毁损灶大小有关.

    作者:郭效东;高国栋;王本瀚;王庆宣;熊家锐;张长远;张月高;刘明辉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二次手术治疗经验总结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多靶点组合毁损术对部分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疗效不佳的原因.方法对17例首次手术后满6个月、总疗效为Ⅲ~Ⅳ级的病人进行二次手术,主要是精确定位杏仁核与内囊前肢毁损灶的位置、适当扩大毁损范围,同时组合双侧隔区背内侧核群的部分毁损.结果二次手术后6个月,17例病人中,显著进步13例、进步3例、无变化1例、恶化0例.结论立体定向多靶点组合毁损术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杏仁核及内囊前肢毁损灶的精确毁损、患者的发病年龄及术后护理有关,组合双侧隔区背内侧核群的部分毁损对特别顽固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可能有促进疗效的作用.

    作者:王一芳;耿晓增;石海明;赵伯成;许爱刚;朱浩;赖福生;王正伟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嗅觉系统结构功能及经嗅觉给药通路的研究进展

    嗅觉信号的感觉与传导包含:初级嗅觉系统、附属嗅觉系统、三叉神经系统和终神经系统.多种神经递质参与了嗅觉的形成及传导.嗅觉系统与大脑皮层许多部位有广泛联系.当气味受体被一种有气味的物质激活时,就会在嗅觉受体细胞触发一个电信号,经过神经轴突传递到大脑.嗅觉的脑通路可能成为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直接进入脑的一条新途径.

    作者:唐敏;刘巧琼;李光武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伏隔核毁损对MAP模型大鼠行为及脑内DA受体影响的研究

    目的探讨立体定向伏隔核毁损对甲基苯丙胺(MAP)模型大鼠行为学及不同脑区多巴胺D2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 80只Spraque-Dawley(SD)大鼠随即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和手术组,每组各20只;采用经腹腔注射MAP制备精神分裂症模型,立体定向-直流电毁损伏隔核,观察大鼠刻板行为变化,原位杂交法观察额叶、颞叶、边缘区及脑干部位D2受体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及假手术组大鼠刻板行为评分及各个脑区D2受体表达均显著增加;而与模型组及假手术组比较,手术组大鼠刻板行为评分及各脑区DA受体阳性细胞数目均显著减少.结论伏隔核毁损可能是通过抑制使用MAP而诱发的脑内D2表达的亢进而改变其行为学的异常.

    作者:王晓峰;李拴德;刘建新;李鑫;张宏兵;王军;李加龙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伏核手术治疗药物心理依赖的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立体定向双侧伏核毁损术后并发症的神经解剖基础,提出预防和治疗方案.方法随访术后反馈存在并发症的近期药物依赖患者16例,部分患者复查CT或MRI,结合Schalternbrand-Bailey人脑图谱对靶点位置、毁损灶体积等与并发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6例中,顺行性遗忘、动机形成障碍10例,性欲减退2例,可能与毁损体积过大有关;情感障碍2例、冲动行为1例,与毁损灶过低,影响前额叶底部皮质对认知、行为的调控有关;嗅觉迟钝1例,与嗅皮质损伤有关.结论并发症与靶点定位、毁损灶体积有关.通过精确定位、毁损参数控制可以达到减少并发症的目的.

    作者:衡立君;王学廉;贺世明;李维新;李立宏;梁秦川;李江;赵振伟;高国栋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外科治疗药物成瘾的研究进展

    阿片类药物成瘾(俗称吸毒)已成为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戒毒治疗后复吸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难点.1998年俄罗斯国家科学院人脑研究所利用立体定向行双侧扣带回冷冻损毁术治疗药物成瘾,手术对海洛因成瘾有效,并发症较少.本文对药物成瘾的外科治疗基础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等作一综述.

    作者:梅广海;王桂松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低剂量伽玛刀对致痫大鼠皮层及海马神经元Fos表达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对致痫大鼠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初步探讨伽玛刀治疗癫痫的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霉素致痫模型为对象,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低剂量伽玛刀照射(周边剂量12Gy)后,大脑皮质及海马神经元c-fos表达的变化.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各22只,正常对照组大鼠4只.结果无论是皮层还是海马,伽玛刀照射后c-fos在实验组动物和对照组动物中,表达均有明显的差别,并随时间呈现一定的规律性.结论 c-fos在伽玛刀治疗癫痫的机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梁军潮;徐波涛;杨红军;杨传红;赖显文;吴小莉;王伟民 刊期: 2006年第01期

  •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静脉移植在脊髓损伤中的定向迁移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rat 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rMSCs)静脉移植在体内的定向迁移.方法分离培养rMSCs,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运用改良Allen法制备大鼠T10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对照组、rMSCs静脉移植组.假手术组、rMSCs静脉移植组同时于大鼠损伤后72小时经尾静脉移植溴脱氧尿苷(BrdU)标记MSCs.免疫组化技术检测rMSCs在体内迁移、存活以及分化情况.结果 r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5代,细胞数可达1~2×1011个,具有多态性和贴壁生长特性,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CD45阴性,CD29、CD90表达阳性.移植的rMSCs在宿主损伤脊髓中聚集并存活,3~5W后即有部分移植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神经丝蛋白(neuro filament,NF)、微管相关蛋白(microtubule-associated protein2,MAP2).结论 rMSCs体外扩增迅速,具有干细胞特性,经静脉移植在宿主体内可向损伤区脊髓聚集存活分化.

    作者:余良宏;康德智;林建华;雷盛民;吴朝阳 刊期: 2006年第01期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立体定向和功能性神经外科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脑立体定向神经外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