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
你在工作中经常使用电脑吗?眼睛有干涩、血丝、怕光、流泪甚至红肿的现象吗?如果有,说明你的眼睛已经受到了伤害.眼睛疲倦的原因一般与眼泪的分泌有关,这要引起你的重视,并要加倍保护眼睛.而如果能在饮食中加入一些营养眼睛的食物,是方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周克瑾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有些人喜欢用塑料瓶盛装食油,主要是因为塑料瓶轻便又不易破碎,殊不知,这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
作者:王保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观碑林感慨墨宝书珍临半坡叹发思古幽情我们离开慈恩寺后又驱车来到了西安碑林.碑林位于西安南门东城墙内侧原来文庙所在地,现为陕西省博物馆.
作者:徐力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第一,茶宜现冲现泡.现冲现泡的茶香味浓郁,营养丰富,对健康有益.第二,茶宜兼饮.较好的兼饮办法是:夏季饮绿茶,冬季饮红茶,春秋两季饮花茶.
作者:王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铝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医学界认为人体内铝总含量约100毫克.人体内微量铝的存在能阻挡肠道内磷的过量吸收,可降低血磷含量,阻止继发性副甲状腺机能亢进引起的血磷增高、软组织钙化及肾结石形成.但是,过量铝的摄入对身体的健康会带来危害.
作者:张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中国菜名主要有下列八种方法命名:数字为名一品锅、二度梅开、三鲜鱼、四喜肉、五味羹、六色鱼丝、七星丸、八宝烤鸭、九转肥肠、十味鱼翅.
作者:何男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橘皮药名陈皮,有理气化痰、健胃去湿之功效.可用于治疗咳嗽痰多、肚腹胀满、恶心呕吐等.将橘皮切成丝或晒干研末用水冲泡代茶饮,能开胃、通气、提神.以干橘皮50克,加白酒500克,浸泡7天,制成橘皮酒,每次饮服3~5克,可治慢性腹泻.
作者:亚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零食与情绪,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不少学者研究发现,其间确实存在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如不少甜食可以令人的精神进入佳状态.
作者:宋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对于人体健康,食物的品种选择固然重要,进食量的合理把握更不可忽视.即使营养丰富的好食品也须食之有度,过量食用同样致病.
作者:陈继红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老年性白内障病因是多方面的,但与晶状体的营养和代谢关系密切.近年来,医学研究发现,如果老年人发生脱水或严重腹泻,就容易患白内障.据有关临床资料统计表明,即便曾发生过一次脱水的老年人,其患白内障的几率也要高出正常人的四倍;曾有两次脱水或严重腹泻者,其患白内障的几率要高出正常人的21倍.
作者:谢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袁世凯早年以捐官进入政界,后以出卖维新派、镇压义和团,逐步取得慈禧太后的宠信的.1901年,袁继李鸿章为直隶总督、北洋大臣及练兵处会办大臣,并扩编北洋军为六镇,成为北洋军阀的首领.1916年称帝,仅83天就下台.同年6月6日,在国人的声讨中忧惧而死.
作者:宋宪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尽管吃素大致分为全素、奶素、蛋素、蛋奶素等,但原则上吃素是泛指不吃动物性蛋白质.由于不吃肉,因此可降低并调节体内胆固醇,且不至因吃肉类而产生过高的尿酸,不至提高肾结石的发生率.此外,人类体质偏碱性,吃肉太多易使体质变酸性,从而增加患病的机会,而吃素则有助于体质的酸碱中和.
作者:兰天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微量元素是指在人体内含量极少,只占人体重量的万分之一以下,但每天又需要或补充的量又小于100毫克的元素.这样的元素又称必需元素.现已知的这种元素有14种,它们是铁、锌、铜、碘、硒、氟、钼、锰、铬、镍、钒、锡、硅、钴等.
作者:白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一、木糖醇的性能与安全性食糖是有益的,但是食糖过量却是有害的.因为食蔗糖过多者,易患肥胖病、心血管、糖尿病等,这些疾病是导致人类寿命缩短的重要因素.目前,健康食品是食品市场的消费热点和开发重点,而木糖醇代替蔗糖制成的功能性食品以安全性高、味觉好、稳定性高、水溶性好等特点愈来越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作者:白木;子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佳肴须美酒,这是众所周知的道理.美酒如何与美食搭配才能彼此增色、相得益彰?至今许多人仍不精通这些技巧.
作者:诚夫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核桃核桃果仁内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维生素等成分,可营养大脑,促进细胞的生长,延缓脑细胞的衰弱进程,提高思维能力.每次1~2个核桃,一日二次,生吃,疗程不限.
作者:深秋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阿丽 刊期: 2003年第04期
许多人买菜时喜欢选择鲜嫩的,择菜时往往丢掉老菜叶,只留菜芯,这样做,降低了蔬菜的营养价值.
作者:胡炳民 刊期: 2003年第04期
多年来,美国医学界的专家们一直在对男性饮食方面进行专门系统的研究.他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分析后认为,有9种元素在男性饮食中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王文 刊期: 2003年第04期
食品罐头质量好坏可以通过以下几种简易方法识别:
作者:谢清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