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玲;窦肇华
目的观察人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探讨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取手术后人结肠癌标本 20 例,制备树脂包埋块半薄切片,光镜观察定位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癌肿中心区未见淋巴管,周围区有较多淋巴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变性,高尔基体和溶酶体数量增多,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内皮间连接开放,并可见部分内皮细胞破坏溶解。结论结肠癌淋巴管转移可能通过内皮连接开放和对内皮细胞的破坏溶解作用进入淋巴管管壁。
作者:张慧博;张雅芳;赵玲辉;聂春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近年来笔者护理过 6 例消化道化学烧伤患者,经临床精心治疗与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1 一般资料 消化道化学烧伤患者 6 例,其中男 2 例,女 4 例;年龄 7~68 岁;自服药物 4 例,误服药物 2 例;服硫酸 2 例,高浓度高锰酸钾 2 例,来苏水 2 例;烧伤仅限于口腔粘膜及咽喉部 2 例,累及食管、胃部 4 例。入院后洗胃 2 例,手术 2 例,一般治疗 2 例;治愈 5 例,死亡 1 例。2 护理体会2.1 预防感染 患者由于自服和误服化学性药物,常导致口腔粘膜、咽喉、食管及胃部烧伤,患者入院后处于禁食、卧床状态,营养状态及抵抗力较差,易引发感染,因此,应加强护理,防止感染发生。好将患者安排在单独病房,定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每日紫外线空气消毒 2 次,每月进行空气培养;严格限制探视人员;护理人员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接触患者前后应注意洗手消毒,预防交叉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大小便后及时清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平整。定时翻身,防止因长期受压形成压疮。
作者:石玮;王红明;徐颖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侧脑室三维重建的基本方法及临床意义。方法将正常尸体头颅冰冻横断切片后,使用自制的三维重建程序,应用计算机对横断切片重建,并进行相应的立体观测。结果重建后的侧脑室可任意放大或缩小、单独或叠加显示,任意旋转、剖割和透明处理,重建图像轮廓清晰,色彩自然,同时附带测量和定位数据,能清楚的显示与邻近器官的位置关系。结论使用颅脑组织横断切片重建侧脑室结构,应用于基础研究和教学工作中,能提高加深对脑室形态位置关系的理解。
作者:李幼琼;王可人;董国军;苏略;鲁澄宇;吕衡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蛋白质、能量供给量,并进行评价。方法对 90 例外科围手术期患者采用称重法计算出经口摄取的蛋白质和能量,按医嘱处方计算出经胃肠外途径补给的蛋白质和能量,并计算出实际补充量和基础需要量的百分比。结果患者每天蛋白质实际摄入量为(31.96±22.21)g,能量摄入量为 4537 kJ;体格检查及生化指标均显示出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结论外科围手术期患者蛋白质和能量摄入量远低于基础需要量。
作者:李永进;郑燕萍;石玮;王新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观察老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锥体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将Wistar大鼠分为老龄组和成年组,应用透射电镜观察海马CA3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老龄组CA3区锥体细胞出现核膜内陷、核仁体积减少,线粒体肿胀、变性等形态学改变。结论大鼠在衰老过程中,海马CA3区锥体细胞超微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
作者:贺晓舟;杨秋佳;窦肇华;王伟;徐冶;王英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老年医学的研究与发展,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及寿命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医务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多年来在诊治软组织损伤的临床实践中,对老年患者软组织损伤的因素、特点及防治进行研究,现分析总结如下。1 老年患者软组织损伤的因素1.1 年龄与心理因素 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人体各脏器及组织开始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变。运动系统也随之退行性改变,钙质丢失,有机质合成减少,脆性增加,骨质疏松,易形成骨折、驼背、脊柱弯曲等。肌肉纤维变细,弹性变差,肌细胞数量减少,收缩功能下降,致使活动不灵、走路缓慢、肌肉萎缩等。这些可使老年人发生跌、扑、闪、扭、挫等外伤,造成软组织损伤。另外,老年人从工作岗位退下来,生活规律发生了变化,面对这种变化,有的一时难以适应,表现为精神萎靡、未老先衰,甚至卧床不起、小病大养,造成免疫力下降,加速衰老,也是造成软组织损伤的原因之一。
作者:张万福;张筠;石喜之;张力;张敬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航空医学课在我院的航空医学本科和临床医学大专等专业班的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且航空医学知识已渗透到其它各专业班的教学中,因此搞好航空医学课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但航空医学课的内容多、学科跨度大、教学时间短,导致教学难度大。因而在航空医学授课过程中,必须抓住特点,把握航空医学授课规律,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1 熟悉情况使教学有的放矢 航空医学课是一门由基础理论知识向专业技能过渡的桥梁课,学员在学习航空医学课之前,已基本学完了医学基础课。在众多的医学基础课中,以生理学、生物化学、心理学及内科学、外科学、耳鼻喉科学和眼科学等与航空医学课的联系为紧密。在教学之前,教员应熟悉以上课程及其它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了解学员已经学习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与航空医学课密切相关的知识学习较少或还没有学习过;还要注意由于个体差别及努力程度等原因,学员对已经学过的知识掌握程度也不一样。所以开课之前,教员要深入学员队,向队干部、课代表及部分学员了解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从而把握授课的重点和难点,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
作者:朱明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药物流产和流血时间与妊娠天数的关系。方法对 800 例米非司酮伍用米索前列醇终止妊娠的完全流产率和阴道流血时间及妊娠天数进行观察。结果完全流产率在妊娠 60 d 之内和妊娠超过 91 d 以上较高(61~90 d 内较低);阴道平均流血天数在妊娠 90 d 内成正相关,在妊娠超过 91 d 后反而缩短。结论进行药物流产时,早诊断,早用药可提高完全流产率并减少阴道流血天数。
作者:安晓汾;姜向阳;王冬;文英;刘会玲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测定药用芦荟中无机盐含量,探讨其药理作用机制。方法应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其无机盐含量。结果药用芦荟中无机盐含量十分丰富,其中含 Ca 600.0 μg/g、K 4100.0 μg/g、Mg1449.0 μg/g、Cu 77.5 μg/g、Fe 341.7 μg/g、Zn 80.5 μg/g、Se 52.9 μg/g、Mn 51.0 μg/g。结论药用芦荟中无机盐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作者:马洪波;宋春梅;贾镭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大剂量口服锂引起中毒在临床上比较少见,笔者曾遇 1 例。根据医院条件,经钠-锂离子置换治疗成功,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男患,52 岁,患躁狂-抑郁双相情感障碍 9 年余。既往曾服用过碳酸锂、卡马西平及多种抗抑郁剂,症状时好、时坏,近期出现抑郁相。入院前 7 h,患者偷服碳酸锂 60 片(每片 300 mg,计 18 g),家人发现时,患者卧床昏睡、呼之不应、二便失禁、呕吐,立即送入我院。入院时患者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心率 102 次/分、血压 13.3/9.31 kPa,双肺少许湿罗音、双侧瞳孔等大同圆、腱反射亢进、双侧巴彬斯基征(+),心电图显示窦性心动过速,实验室检查(入院后 2 h)WBC 15.1×109/L、RBC 5.7×1012/L、Hb15 g/L,PLT 257.0×107、血糖 6.2 mmol/L、血锂5.77 mmol/L,诊断为碳酸锂中毒。立即给予0.9 % 生理盐水、甘露醇 250 ml、氨茶碱 0.25 g 静点,12 h 内共输入液体 2000 ml,重碳酸钠 100 ml 静脉注射,并同时进行抗炎、升压等对症处理。12 h 后患者意识开始恢复,并呕吐 1 次,但仍然嗜睡,生命体征趋于平稳,继续应用复方氯化钠静点。24 h 后意识完全恢复,肝、胆、脾、双肾 B 超检查未见异常。心电图检查窦性心动过速(110 次/分),律整。生化检查:血锂 2.44 mmol/L、血 K+ 3.4 mmol/L、血 Na+145.2 mmol/L、血糖 6.0 mmol/L、GRE10.32 mmol/L、BUN 7 mmol/L。3 d 之后,血锂下降为 0 mmol/L,心率 96 次/分,律整;自觉症状除感周身无力外,无其它异常表现。
作者:徐虹;张东阁;孙贤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因外伤引起外耳廓缺损患者 42 例,共 44 只耳,其中左耳 24 只,右耳 20 只;男 37 例,女 5 例;年龄 14~45 岁。因车祸外伤造成全耳廓缺损者 16 例;耳廓不能辨认,呈皮赘样残存组织 14 例;婴幼儿时被动物咬掉全部耳廓仅有瘢痕粘连耳门 6 例;烧伤、烫伤等引起 6 例。1.2 手术方法 术前 1 d 患耳四周向外扩展 3~5 cm 及胸部备皮。术前 0.5 h 给予镇静剂(阿托品)肌注。多数采用局麻加浸润性麻醉,个别应用全身麻醉。术前用透明胶片按健耳形态绘出耳廓模型。
作者:唐传秀;于桂臣;李梅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髋臼粉碎性骨折采用骨牵引与手术治疗的疗效比较。方法将 59 例髋臼粉碎性骨折患者分为骨牵引组(37 例)和手术组(22 例),分别进行治疗。结果骨牵引组解剖复位 5 例(13.5 %)、满意复位 13 例(35.1 %),自我感觉优 4 例(10.8 %)、良 12 例(32.4 %);手术组解剖复位 9 例(40.9 %)、满意复位 12 例(54.5 %),自我感觉优 7 例(31.8 %)、良 9 例(40.9 %)。结论手术治疗髋臼粉碎性骨折疗效明显优于骨牵引治疗。
作者:王宏伟;吴旭东;李维;高云峰;吴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笔者通过对 80 例尿毒症患者的肾脏进行了 B 超声像图观察,并根据肾脏的大小、形态、实质回声、皮质和髓质界限与正常人肾脏比较,探讨 B 超对尿毒症诊断的重要意义,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选取因尿毒症住院患者 80 例为疾病组,其中男 48 例,年龄 27~68 岁;女 32 例,年龄 31~64 岁;尿素氮均>20 mmol/L,肌酐>500 mmol/L。对照组为无泌尿系统疾病,男、女各 40 例,其年龄与疾病组无差异。1.2 方法 使用 RTFINO 灰阶实时超声显像仪,探头频率为 3.5 MHZ。被检查者取屈俯卧位,沿肾脏长轴做额断面探查,主要探查肾脏大小、表面光滑程度、肾实质回声强度、肾皮质和髓质界限是否清楚等。
作者:佟爱军;王迎春;曹洁;张红艳;佟冬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不饱和脂肪酸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是否能够逆转人乳腺癌细胞的多药耐药性(MDR)。方法采用 MTT 法对 DHA 和阿霉素合用时肿瘤细胞的半数抑制率(IC50)进行检测。结果 DHA(10 μg/ml)组能提高 MCF-7/R 细胞株对阿霉素敏感性 3.2 倍,DHA(20 μg/ml)组提高 5.1 倍,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DHA 能部分逆转乳腺癌耐药细胞对阿霉素的耐药性。
作者:刘冰冰;梁仁;杨世杰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病毒感染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病毒性感染患者血片中异型淋巴细胞进行分型统计。结果 145 例中 I 型(泡沫型)异型淋巴细胞检出 93 例(占 61.5 %),Ⅱ型(不规则型)31 例(占 23.4 %),Ⅲ型(幼稚型)21 例(占 15.1 %)。结论除 EB 病毒感染容易引起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外,其它病毒感染同样会引起异型淋巴细胞的增多。
作者:刘瑞明;丁信军;杨晓艳;林培国;淡以锐 刊期: 2001年第02期
1 一般资料 女患,47 岁,孕 2 产 2,曾于 7 年前在外院行次全子宫切除术,10 d 前阴道流黄色分泌物入院。双合诊查:宫颈顶端触及弱,手拳大小肿物,质地较硬,活动度差,触痛阴性。辅助检查:盆腔 B 超提示有占位性肿物(子宫肌瘤不排除)。确诊为宫颈残端肿瘤,拟行手术治疗。 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宫颈残端肌瘤剥离术及大网膜松解术,术中见在原子宫位置被腹膜覆盖8.0 cm×7.0 cm×5.0 cm 大小肿物,边界清楚,质地同子宫硬度,活动度较差、固定、位置深,前邻膀胱,两侧紧靠左、右输尿管,手术难度较大,行囊内剥离肿物,术中剖开肿物见切面呈白色旋涡状结构,术后给予消炎、止痛、补液治疗,7 d 切口拆线,甲级愈合出院。切除物病理回报为平滑肌瘤(富于细胞型)。
作者:文英;徐勤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 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重度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 62 例重度 CHF 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2 例)和对照组(30 例),对照组常规应用洋地黄、利尿剂、转换酶抑制剂等进行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 FDP 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 87.5 %(28 例),对照组总有效率 70.0 %(21 例),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心脏超声检查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各项心功能检查指标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FDP 与洋地黄、利尿剂、转换酶抑制剂联合治疗重度 CHF 疗效显著。
作者:卢延生;卢春生;李中言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新时期军队建设对人才培养的要求越来越高,如何适应未来高技术战争条件下“打得赢,不变质”的需要,培养有一定发展潜力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合格医务人才,是摆在教学管理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和任务。在教学管理上,既要继承传统教学管理方法,又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探索新思路、新对策,对教学实施“大管理”。所谓“大管理”就是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采取多种手段,依据军委的办校方针、原则和各种教学法规,对教学的各个方面、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实施严格的科学管理。在实施“大管理”中,要注重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作者:单葆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第二课堂教学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延续与补充,以其灵活的教学方式,在培养学生的医德观念、学习方法、思维方式、动手能力、科研意识以及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等方面的作用已愈来愈为人们所重视。我院自 1990 年以来,大力开展了第二课堂活动。主要是采取以专业班为单位,学员自愿报名,组成兴趣小组、实验小组等方式进行。以 98 级学员为例,组织第二课堂活动小组 18 个,参加人数 216 人。活动小组聘请医德医风好、专业技术强、热心课外活动的教员担任指导教师。学员在指导教师的组织下,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学习方法研究、攻读选修课、参加实验研究和临床实践活动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作者:金连海;董东;王柳行;郑由迪;苏水桥;陈忠航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一氧化氮(NO)是一种自由基性质的气体分子,为污染空气的常见有毒成分之一。自从1988 年 Garthwaite 等[1]提出 NO 作为一种信息传递物质在中枢神经系统起作用以来,对 NO 的生物学作用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各国神经科学工作者的极大兴趣。随着研究的深入,NO 在多个系统的生理及病理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不断被揭示,成为生物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沿之一。笔者主要就目前对 NO 在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作用及神经毒性作用的研究现状做一综述。1 NO 在体内的合成与代谢1.1 NO 的生物合成 催化 NO 生物合成的酶称为一氧化氮合酶(NOS),以 L-精氨酸(L-Arg)和分子氧为底物,催化 L-Arg 的两个等价胍基氮之一经5电子氧化反应,生成 NO 和 L-瓜氨酸,消耗 1.5 mol 还原型尼克酰胺腺苷酸磷酸和 2 mol 分子氧。另外,生物组织中尚存在着非一氧化氮合酶依赖性的 NO 生成,是由亚硝酸盐还原而产生的。 NOS 有三个亚型,分别称为神经元型 NOS(nNOS)、诱导型 NOS(iNOS)和内皮型 NOS(eNOS)。nNOS 和 eNOS 在细胞处于生理状态下即有表达,故又合称为结构型 NOS(cNOS)。
作者:何玲;窦肇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