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琳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1990~2004年间住院手术治疗的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27例(30耳)进行回顾性分析.3耳行Ⅰ型鼓室成形术,余27耳均行开放式手术,其中22耳行改良乳突根治术(3耳干耳后行Ⅱ期鼓室成形术),5耳行改良乳突根治加鼓室成形术.结果术后一次性干耳28耳,干耳率为93.3%;单纯行改良乳突根治的19耳中,术后听力提高6耳,不变7耳,下降6耳.Ⅰ期或Ⅱ期行鼓室成形的11耳术后听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儿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宜采用开放式手术,以清除病变,获得干耳.在保证病灶清除前提下可考虑行Ⅰ期或Ⅱ期听力重建.
作者:何晓峥;许耀东;梁象逢;彭解人;郑亿庆;陈秋坚;关中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常见的疾病之一,随着鼻内镜手术的广泛开展和技术的逐渐成熟,临床注意到手术后术腔护理及综合性治疗的重要性,单纯依靠手术而不注意手术后处理并不能获得可靠疗效.我科应用消痔灵注射液局部注射,与对照组相比起到了明显的作用,提高了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手术的治愈率.尤其对鼻息肉病患者,能有效地减轻鼻阻、流涕、头胀痛等症状.现报告如下.
作者:仲济龙;周华军;任应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了解正常鼻黏膜中一氧化氮合酶的分布特点及活性,并分析其在鼻黏膜中的生理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对20例正常鼻黏膜中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应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然后分析其表达特征,探讨其生理意义.结果正常鼻黏膜组织中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分布于黏膜上皮、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偶见细胞表达;两者表达水平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一氧化氮合酶活性1.526±0.310U/mg Pro.结论鼻黏膜中主要表达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分布于黏膜上皮、腺体和血管内皮细胞.由该酶产生的一氧化氮在鼻腔的正常生理功能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孙家强;王明善;叶非常;刘认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评价胸骨舌骨肌瓣在垂直喉部分切除声带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1例声门癌患者,行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并应用单蒂胸骨舌骨肌瓣行声带重建.结果21例患者术后均发声质量较好,喉功能得到较好的保留.结论垂直喉部分切除术后应用单蒂胸骨舌骨肌瓣行声带重建,术后发声质量良好.
作者:梁健刚;黄郁林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食管异物的发病因素及治疗的相关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年1月~2005年5月收治的食管异物71例发病与治疗情况,并探讨相关问题.结果本组15例经药物治愈,占21.1%;55例在硬质食管镜下行食管异物取出术,占77.5%;1例在直达喉镜下取食管异物.1例术后出血800ml,余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并观察到发病至就诊时间与住院日呈正比.结论发病后早诊、早治是预防食管异物发生严重并发症的保证.
作者:疏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过度用嗓及用嗓不当,特别是嗓音病变的早期,得不到合理的休息和治疗,使嗓音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工作[1].嗓音疾病的防治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这类疾病常以慢性喉炎、声带小结、声带息肉为多见.我们这次选择对肥厚性喉炎(hypertrophic laryngitis)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并利用嗓音声学分析进行治疗结果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周锋;黎小冰;林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鼻内镜手术是目前治疗慢性鼻窦炎和鼻息肉理想外科手术,然而在进行功能性鼻内镜术后,大多数患者鼻腔鼻窦黏膜恢复需3个月以上,术后1个月为术腔清洁阶段及黏膜转归竞争阶段[1].术后第2天抽出纱条,术腔见有血痂,黏膜受损,黏膜清除功能缺乏,窦腔底多有黏稠分泌物,鼻甲黏膜形成假膜处于反应性水肿状态.
作者:林益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咽炎属耳鼻咽喉科常见病、多发病.这些年来关于YAG激光治疗慢性咽炎已有一些报道[1,2],但有关YAG激光配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的报道不多见.自2000年9月~2004年8月间,我们对225例慢性咽炎患者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治疗,探讨YAG激光配合雾化吸入治疗慢性咽炎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国庆;唐月英;陈宇;谢秀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金属异物在体内留置20年以上实属少见,而在上颌窦-眶内留置者更为少见.2004年我科收治1例.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男性,46岁,20年前有外伤史(具体不详),后出现右眼向颞下方移位,同时伴有右眼球转动受限、视物有重影、眼部异物感等.以上症状渐进性加重,患者并未重视,故未曾就医.
作者:陈群;陈晓平;张竞飞;张燚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功能性失音的临床治疗方法较多,针灸是其常用方法,往往短期疗效显著,但有一定的复发率.我科门诊应用咽可舒治疗贴配合针灸治疗功能性失音患者30例,疗效显著,复发率低.现报道如下.
作者:曹翠英;杨振刚;胡爱丽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IL-4和IL-17在实验性变应性鼻炎(AR)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地塞米松(DEX)对实验动物血清IgE、IL-4和IL-17水平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用卵清蛋白(OV)建立AR大鼠模型,给予口服DEX两周后,用被动皮肤过敏原试验(PCA)检验大鼠模型制备及药物治疗后情况,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法)对各组大鼠外周血清IL-4、IL-17和IgE的变化进行观察.结果AR组IgE(38.67±4.13Pg/ml)、IL-4(106.31±12.9Pg/ml)和IL-17(30.61±2.55Pg/ml)水平显著高于正常组(分别是23.27±1.36Pg/ml、93.65±7.78Pg/ml和22.56±2.67Pg/ml)(P<0.05),IL-4、IL-17水平与IgE水平正相关;口服DEX两周后,实验大鼠外周血IgE(24.23±4.38Pg/ml)、IL-4(92.67±16.4Pg/ml)和IL-17(22.97±2.50Pg/ml)水平分别较AR模型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IL 4和IL-17在AR中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是IgE的重要影响因素,DEX降低IgE可能是通过影响IL-4和IL-17水平而实现的.
作者:吴革平;章如新;温武;燕志强;余少卿;孙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咽旁间隙区肿块的CT表现,了解其影像特点.方法分析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6例涎腺肿瘤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涎腺良性肿瘤中,5例呈圆形或椭圆形,1例呈多结节分叶状,增强后均匀强化;肿物边缘清楚,密度较均匀.5例涎腺恶性肿瘤轮廓不规则,边界不清楚,并伴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结构受侵,密度不均匀,增强后明显强化.结论咽旁间隙肿块的部位、边界、包膜、密度及茎突移位情况是鉴别肿瘤良恶性的主要依据,CT对此具有重要鉴别诊断价值.
作者:胡建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喉与下咽部恶性间叶性肿瘤非常罕见,通常发生于中老年人.起病一般缓慢渐进,以影响发音、吞咽和呼吸为特征,手术前难以明确诊断,多在术后经病理确诊.我院曾经病理诊断喉与下咽部间叶性恶性肿瘤2例,在此就其临床与病理特点结合文献进行复习.
作者:曹海光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肥厚性鼻炎是耳鼻咽喉科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临床上以鼻塞为主要症状,可伴有头昏、流涕、鼻音等症状,严重者可引起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目前治疗慢性肥厚性鼻炎的方法较多,主要是改善通气,过去多采用下鼻甲硬化剂注射、冷冻、微波、激光及下鼻甲部分切除术等方法,但都有不同程度影响鼻腔的生理功能.
作者:高金建;陈迎迎;倪丽艳;杨继红;黄加云 刊期: 2006年第02期
上颌窦假性血管瘤,又称上颌窦出血性息肉、坏死性息肉、血管瘤性息肉.常表现为单侧血性鼻涕、鼻衄,鼻阻塞,病情严重者可使面部致畸变形.上颌窦骨壁受压破坏变薄.出现头痛,视力障碍,牙痛等症状,临床较少见,自1983年以来,收治21例,行上颌窦根治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毛承深;林航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静态姿势图在眩晕类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15例眩晕患者进行静态姿势图(SPG)和眼震电图(ENG)检测,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结果静态姿势图异常和眼震电图半规管轻瘫分别为205例(49.4%)和215例(51.8%),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者综合分析异常者达到287例(69.2%).结论静态姿势图在各类眩晕病症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联合应用眼震电图可以提高诊断效率.
作者:鲁宏华;陈太生;宋伟;张金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气管异物是耳鼻咽喉科常见急症之一,遇特殊情况时,如异物过大、形状特殊、手术时间过长、术中或术后窒息等,气管切开术是一种快捷有效的抢救方法.现将我院近10年来应用气管切开成功救治16例呼吸道异物的临床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邓俊;王亚康;汪旭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大前庭导水管综合征(LVAS)是以前庭导水管扩大伴感音神经性耳聋为特征的一种独立临床病症.近年来随着听力测试与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对该病的报道增多,国内外有人认为其已是常见的先天性内耳畸形[1],并以青少年多见,危害较大.本文就我院对该病患者诊治的经验,且结合文献进行初步探讨,以供同行参考.
作者:甘雨;魏炯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对鼻咽癌的诊断和预后评估价值.方法收集2002年2月~2003年6月在本院确诊的初诊鼻咽癌患者100例,放疗后鼻咽癌患者106例,以及健康对照者40例,分别采集血浆标本,应用Real-time PCR方法检测EB病毒DNA含量,比较健康者和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转移或复发及持续临床缓解鼻咽癌患者的血浆EB病毒DNA拷贝数差异.结果初诊鼻咽癌患者、放疗后转移和复发鼻咽癌患者的血浆中游离EB病毒DNA检出阳性率分别为90.7%(97/100),96.5%(27/28)和100.0%(18/1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7.5%(3/40),持续临床缓解鼻咽癌患者的10.0%(6/60)和其他肿瘤患者的阳性检出率(P<0.001).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对初诊鼻咽癌患者的诊断敏感性为97.0%,特异性为92.0%.另有3例持续临床缓解而血浆EB病毒DNA水平升高的鼻咽癌患者,在随后的6个月随访中,终出现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血浆EB病毒DNA定量检测是一种敏感而可靠的实验方法,对鼻咽癌的诊断、病情监测和预后评估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祝晓芬;杜宝文;黄小明;林世棠;蓝玉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治疗方法很多,目前,以鼓膜切开置管术为主,尽管鼓膜通气管不断改进,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1].2002年6月~2005年1月我科行电视监视鼻内镜下咽鼓管吹张、插管注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100例(135耳),取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崔少云;梁耀基;梁健刚;黄振先;胡志瑛 刊期: 2006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