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红云;迟蕙;谢培英;王志昕;王涛;杨丽娜;刘营
睑球粘连常为眼化学伤、复发性翼状胬肉等眼表疾病所导致的较难处理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单纯手术分离易复发,而以往采用自体组织如球结膜、口唇和硬腭粘膜等移植治疗.
作者:杨文忠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眼底病的诊断中,经过这些年的应用和观察普遍认为是安全可靠的,但是由于造影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的心理恐惧和躯体不适是显而易见的,关于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各家报告不完全一致.
作者:张海宁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KTP-Nd YAG激光泪道成形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治疗泪道阻塞的效果.方法 45例(53只眼)泪道阻塞患者行泪道激光成型术后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保留硅胶管3~6个月,术后随访,观察泪道通畅情况.结果 拔管后平均随访6.5个月,共治愈44只眼(83.02%),好转5只眼(9.43%).结论 泪道激光成形术联合环形硅胶管植入是治疗泪道阻塞的经济、有效、可行的方法
作者:杨国栋;谢道胜;艾宏媛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白内障术前视功能的预测对评估手术效果、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预测视功能的方法较多,如:视觉电生理、潜视力仪、干涉条纹视力计、蓝视野内视镜、高敏视力仪、对比敏感度等,每种方法各有其优缺点及其适用范围,本文将从原理、临床应用及影响因素三方面对各种方法做一简要综述.
作者:徐金华;王育良 刊期: 2008年第02期
麻痹性斜视中以外展神经麻痹为多见.这是由于外展神经在颅底行程长,受损机会亦多,局部直接及远离间接的病变均可引起.外展神经麻痹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成人外展神经麻痹以后天性为主.
作者:杨晖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手术联合晶状体超声乳化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DR)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分析19例(20只眼)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不同程度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玻璃体手术同时进行人工晶状体囊袋内植入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视力改善程度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2~16个月,所有术眼人工晶状体位置良好,手术后20只眼中有16只眼(80%)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视力提高二行以上13只眼(65%);视力较术前无改善4只眼(20%).术后视力恢复不佳的原因主要与不同程度的糖尿病黄斑病变、视网膜广泛缺血有关.术后并发症包括高眼压、虹膜后粘连、玻璃体腔再出血、视网膜再脱离、晶状体后囊混浊及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结论 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合并白内障是安全和有效的,可使大多数患者视力改善,且无明显并发症.
作者:黄玲;王育良;王菁;杭丽;孙化萍;高卫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个性化波前引导的LASIK矫正中、高度散光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接受LASIK治疗的近视散光患者76例(145只眼),随机分为波前组和对照组:波前组39例(73只眼),对照组37例(72只眼);两组性别,散光度数大致相同.波前组行波前和虹膜识别引导的LASIK,对照组行普通LASIK,对比观察两者的治疗LASIK,效果.结果 术后3个月时,波前组裸眼视力1.0以上者为69只眼(94.5%);对照组为63只眼(87.5%).波前组佳矫正视力提高1行以上的患者比例为36只眼(49.3%),对照组为19只眼(26.4%),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当瞳孔直径为6衄时,对照组术后高阶像差RMS平均增幅为107%,波前组平均增幅明显小于对照组,为41%,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对照组有16只眼(22.2%)暗环境下有眩光主述,波前组有5只眼(6.8%),两组眩光症状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波前引导与虹膜识别相结合的LASIK在治疗近视散光时,矫正的精确性明显优于常规LASIK,视觉质量更好.
作者:雷鸣;高建华;欧艳昆;苏越昆;金淑芬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软性角膜接触镜对近视眼高阶相差的影响.方法 对31例(62只眼)近视眼患者分别于佩戴和未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时,采用博士伦Zywave波前相差仪测量其总的高阶相差、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以均方根值(RMS)表示,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时,总的高阶相差、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的平均RMS值为(0.472±0.150)μm、(0.210±0.130)μm、(0.224±0.142)μm、(0.148±0.096)tun,未佩戴时,其值分别为(0.363±0.129)μm、(0.186±0.102)μm、(0.203±0.072)μm、(0.126±0.120)μm.两者比较,总的高阶相差有显著性差异,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的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 佩戴软性角膜接触镜可导致近视眼总的高阶相差增加,对彗差、三叶草差和球差则无影响.
作者:骆向阳;雷澄;罗晓亮;王必灵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透气性硬性角膜接触镜(RGPCL)配戴者依从性与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83例验配RGPCL患者的复查频率,换镜频率及眼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A超和非接触角膜内皮细胞显微镜检查频率,角膜地形图检查频率;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北京患者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复查率分别为80.2%、72.5%,57.1%,61.5%,57.1%,外地患者为35.4%,43.1%,54.5%,57.O%,54.9%;所有戴镜患者戴镜适应后平均2-3月复查一次,12-15个月换镜一次.并发症主要为角膜轻度点染(I级),北京患者22例(12.1%),外地7例(3.8%).北京患者A超及角膜内皮显微镜6个月检查频率、角膜地形图3个月、6个月检查频率分别为83.5%,86.8%,91.2%,36.3%;外地患者分别为89.9%,92.4%,96.2%,41.8%;戴镜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及角膜厚度各项参数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RGPCL戴镜患者在严格的医疗监控下依从性良好,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未引起明显角结膜的异常.
作者:冀红云;迟蕙;谢培英;王志昕;王涛;杨丽娜;刘营 刊期: 2008年第02期
患者,女性.83岁.1月前曾因左眼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人住我科,给予降眼压处理后行小梁切除术,术后眼压、前房正常,1周后球结膜拆线出院.1个月后患者因急性胃肠炎严重腹泻,住我院内科治疗.1d后,诉左眼视力下降来我科就诊.
作者:孙功勋;张雷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不同屈光度近视患者行微型角膜刀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磨镶术(Epi-LASIK)的临床疗效和手术安全性.方法 对106例(212只眼)近视眼患者按术前屈光度分为中低度组(-1.50 D~-6.00 D)、高度组(-6.25 D~-9.00 D)、超高度组(-9.25 D~-12.75 D)进行手术和临床对比观察,全部患者进行3个月以上的随访,随访时间3~4个月,平均3.29个月,观察视力、屈光度、术后眼疼程度、并发症、疗效,并探讨手术方法和术后用药对手术效果的影响.结果 术后第1天92%患者无眼疼或仅轻微眼不适,能良好配合视力和裂隙灯检查.3个月内术后裸眼视力达到术前佳矫正视力的占79.77%,超过术前佳矫正视力的占15.50%,低于术前佳矫正视力1行的占4.65%.该手术少见并发症有术中瓣裂孔、瓣游离,分别为0.94%、0.47%;术后并发症主要是Haze,占11.32%.结论 Epi-LASIK术后视力恢复满意,手术安全,适应症宽,是目前减少和避免屈光手术并发症特别是与角膜瓣有关并发症的安全手术方式之一.
作者:李培高;王显江;王伟;刘德杰;周月华;张莉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介绍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在开角型青光眼中的应用.HRT检查提供的视乳头及神经纤维层厚度参数,是客观准确的指标,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早期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作者:杨珂;李莉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视网膜血管炎的患病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视网膜血管炎患者14例(16只眼)的临床表现、检查、诊治和随访结果.结果 所有患者眼后段均有不同程度的炎性改变,经过药物治疗、激光和手术治疗后,终视力提高共10只眼(62.5%).结论 本病眼底表现复杂,以血管白鞘、视网膜出血和黄斑水肿为多见,病因尚不明确,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主,早期、足量的抗病毒、皮质类固醇激素的应用,以及预防性视网膜光凝、必要联合玻璃体手术是控制病变的关键.
作者:周琼;黄琴;刘永琰;彭志优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的变化.方法 选取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行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的高度近视眼患者64例(64只眼)和正常对照者48例(48只眼),分为高度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测量其黄斑中心凹、中心凹上下方及颞侧、鼻侧各750 μm处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比较两组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高度近视组的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均低于正常对照组,二者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高度近视眼黄斑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厚度明显低于正常眼,OCT能够精确量化测定该厚度变化.
作者:高波;袁铸;吴作红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智能虚拟现实数据库系统(增视能)治疗弱视的效果.方法 分别用增视能系统和传统的治疗方法(CAM治疗仪联合红光闪烁仪)对三种常见类型的弱视(中心注视)进行治疗,对以下指标进行分析:弱视的程度、患者的年龄、治疗效果、治愈的时间.增视能系统治疗组179例(230只眼),传统方法治疗组139例(182只眼).结果 (1)增视能系统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81.74%,其中基本治愈58.26%,有进步33.48%.无效8.26%.6个月总有效率为95.65%,其中基本治愈81.3%,有进步14.35%,无效4.35%.(2)传统方法治疗组3个月总有效率达62.3%,其中基本治愈52.7%,有进步35.14%,无效12.16%.6个月总有效率为78%,其中基本治愈70.72%,有进步15.32%,无效3.38%.结论 (1)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弱视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2)对7~8岁年龄组、屈光参差性以及重度弱视儿童,增视能训练软件治疗在6个月时,总有效率高于传统方法治疗组.
作者:潘美华;任小军;庄建福;阎丽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采用羊膜移植治疗眼表烧伤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羊膜移植方法治疗眼表烧伤26例(30只眼).其中碱性烧伤12只眼(石灰5只眼,水泥4只眼,烧碱3只眼),热烧伤18只眼(铁水4只眼,铝水3只眼,热碳2只眼,蒸汽5只眼,热油4只眼).结果 热烧伤组18只眼中有15只眼愈(痊愈率83.33%).碱性烧伤组12只眼中有8只眼痊愈(痊愈率66.66%).痊愈眼角膜光滑、平整、透明,无新生血管及假性胬肉侵及角膜表层,虹膜不萎缩,视力恢复到术前水平.结论 采用羊膜移植方法治疗眼表烧伤效果良好,具备很多优越性.
作者:靳雷;崔建萍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评价复合小梁切除术对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法将79例(86只眼)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采用复合小梁切除术,对照组采用单纯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眼压情况及滤过泡情况.结果 所有病例平均随访6个月至1年,术后6个月两个组眼压正常及功能性滤过泡形成率分别为92.9%和79.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浅前房的发生率实验tlt(4.8%)明显低于对照组(15.9%).结论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可以调节房水滤过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作者:李波;方锦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5例(29只眼)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行超声乳化白内障患者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同时用非切开方式对粘连性小瞳孔进行扩张.结果 白内障术后患者视力均得到提高,术后6个月佳矫正视力>0.5者24只眼占82.8%,术后恢复生理性小圆瞳孔25只眼占86.2%.结论 对葡萄膜炎并发白内障施行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可提高视力,恢复生理性圆瞳孔.
作者:饶小雄;朱灵;曾庆岚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眼眶肿瘤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方法 对63例(63只眼)眼眶肿瘤患者的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性肿瘤行单纯手术摘除,恶性肿瘤行手术加术后化疗和/或放疗.结论 良性眼眶肿瘤中,选择正确手术人路对于肿瘤的完整切除,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恶性肿瘤应采用综合治疗以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作者:吴秀娟;周晓瑞;韩晓晨 刊期: 200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葡萄膜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IRF1 mRNA的表达.方法 收集42例葡萄膜炎患者(A组)和30例正常人(B组)外周血,采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PBMC Th1细胞转录因子IRF1 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PBMCs培养上清液干扰素-Y(IFN-γ)表达水平.结果 A组PBMC中IRF1 mRNA相对含量显著高于B组(P<0.01),A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B组(P<0.01).A组IRF1 mRNA表达相对含量与硎-γ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56,P<0.01)结论葡萄膜炎患者的Th1细胞过度分化可能与IRF1表达增强有关.
作者:丁歆;付琳琳;方桂英;苏稚辉;刘钢 刊期: 200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