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纤维蛋白溶解酶和Dispase蛋白酶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黄玲;王丽丽;王海燕;王育良;王友法

关键词:纤维蛋白溶解酶, Dispase蛋白酶, 玻璃体后脱离
摘要: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溶解酶和dispase蛋白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作用.方法 24只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随机分为4组,右眼均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U,B组纤溶酶2 U,C组dispase蛋白酶0.0125U和D组dispase蛋白酶0.025U,对照眼均为眼用平衡盐BSS液0.1 ml.注药前后行眼底镜、裂隙灯和VOLK+90D前置镜以及B超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后取眼球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电镜结果A组2只实验眼后极部发生不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3.3%;B、C两组实验眼中各有4只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66.7%;D组实验眼有5只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83.3%.纤溶酶各组实验眼注药后ERG振幅与术前及对照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而Dispase蛋白酶各组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细胞和细胞器出现水肿和变性.ERG检测Dispase两组实验眼术后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纤溶酶2U较注射1U更能有效的诱导PVD且对视网膜无明显的毒性作用.而Dispase蛋白酶虽然可迅速有效的诱导PVD,但对视网膜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分析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可导致角膜水肿、虹膜前、后粘连、房角闭塞、白内障、脉络膜脱离及角膜病变等不良后果,致手术失败.我院1998年至2005年共进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312例(369只眼),其中发生术后浅前房32例(32只眼),报告如下.

    作者:叶慧敏;吴任龙;殷义平;陈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递法明治疗儿童轻度近视疗效观察

    为了探讨防治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方法,并验证递法明对近视的防治作用,我院以儿童轻度近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金建新;赵广喜;王健;冯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更正

    作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经光动力疗法治疗后的生存质量研究

    目的 评价病理性近视合并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CNV)经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生存质量.方法 对24例(24只眼)伴CNV的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PDT治疗,并随访1年.对治疗前后病理性近视患者的佳矫正视力、生存质量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治疗1年后,87.5%的患者视力下降小于3行.治疗后,调查量表中有部分视功能有显著改变.结论 PDT治疗能有效阻止伴CNV的高度近视所致的视力严重下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曾洪波;郭望仙;陈长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 评价超声检查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8只眼)由外伤导致的睫状体脱离患者的B型超声波声像图特点,并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证实.结果 超声探测发现的8例(8只眼)由外伤导致的睫状体脱离的患者,合并眼压降低<8.0 mmHg,其声像图表现为整个眼球壁回声增厚,内界回声低.结论 B型超声波检查探查声像图结合临床资料,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可提供有用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黄永志;任菊琴;邓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应用免散瞳数码彩色眼底照相机筛查1290例糖尿病患者眼底分析

    目的 探讨免散瞳数码彩色眼底照相在糖尿病患者眼底筛查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0例(2578只眼)糖尿病患者用Canon CR6-45NM彩色数码眼底照相机行眼底照相后进行诊断分期.结果 1290例糖尿病患者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32例,并进行分期,根据中华医学会1985年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Ⅰ-Ⅱ期药物治疗,Ⅲ-Ⅳ期光凝治疗,Ⅴ-Ⅵ期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原则指导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论 免散瞳数码彩色眼底照相是早期诊断糖尿病网膜病变并指导治疗的有效工具,对防盲治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红地;叶秀荣;郭淑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TNF-α对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CD44s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CD44s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眼小梁细胞经浓度为0.0 ng/ml(对照组)、5 ng/ml、10 ng/ml、20 ng/ml的TNF-α处理24 h后,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和RT-PCR半定量检测CD44s的表达量.结果 浓度为5 ng/ml、10 ng/ml、20 ng/ml的TNF-α处理组流式细胞术结果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79±9.00)、(8989±14.64)、(96.15±14.96),与对照组的(73.93±12.3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RT-PCR法CD44/G3PDH像素值比值分别为(0.63±0.09)、(0.79±0.12)、(0.91±0.13),与对照组比值(0.58±0.1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TNF-α能够上调小梁细胞膜蛋白CD44s的表达,通过调节CD44s蛋白的表达可能会抑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小梁细胞的丢失.

    作者:陈书扬;吴瑜瑜;朱益华;林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对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中羊膜应用价值的探讨

    目的 观察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手术(NPTS)联合MMC及羊膜植入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远期临床效果,并利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检查探讨NPTS中应用羊膜的价值.方法 对21例(30只眼)28~51岁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MMC及羊膜植入治疗.术后随访6~18月,观察患者视力、眼压及滤过泡情况,同时利用UBM观察滤过泡的形态、巩膜瓣下形成液间腔的大小、羊膜的转归情况.结果 患者术后眼压控制良好,视力较术前无明显变化.患者术前平均眼压与术后平均眼压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随访期间有3只眼需药物治疗(10.0%),14只眼有功能性的滤过泡.UBM下所有病例均形成前部的透明液间腔,随访期间,前部巩膜池的形态发生了改变,其边缘逐渐钝化不规则.前部巩膜池的体积都逐渐缩小,差异具有显著性.羊膜在术后9个月左右融解后后部巩膜池无明显透明液间腔存在.结论 NPTS联合MMC及羊膜植入能有效降低眼压,远期效果良好.羊膜在NPTS术后中远期无明显的抑制纤维增生、保持滤过畅通的作用,NPTS手术效果可能与羊膜无关.

    作者:朱艳;朱玉广;王杰;李秀云;李勤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oats病临床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Coats病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Coats病的患者共7例(7只眼).平均年龄17.2岁.7只眼均有不同范围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例均以全身和局部激素、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减小,再行激光治疗.结果 药物治疗后,在疗程第10~16周,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2只眼视网膜基本平复,平均随访10.3个月,所有患者视力明显改善.结论 Coats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未形成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局限的患者行药物治疗联合激光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保留有用视力.

    作者:丁莉娟;王香;李援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后房造漏术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后房造漏术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巩膜瓣下后房造漏术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5例(15只眼),术后对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形态进行随诊观察分析.结果 15例(15只眼)术后经3~24个月观察随访,术前平均眼压(49.23±10.5)mmHg,术后平均(15.6±7.3)mmHg,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视力提高5只眼,不变7只眼;功能性滤过泡占80.00%.结论 该术式在眼压控制、滤过泡形成等方面临床效果好,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学英;齐绍文;胡长娥;陈晓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后高眼压的原因及其处理

    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排除术前高眼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未愈的患者,共30例(30只眼)术后发生高眼压.其中原发性视网膜脱离18只眼,糖尿病合并视网膜脱离12只眼;有晶状体眼21只眼,无晶状体眼9只眼;联合C3F8填充7只眼,联合硅油填充23只眼.

    作者:李元伟;周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原发性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影响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原发性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Canon-2000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69例(97只眼)年龄56~76岁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进行观察.测量记录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ECD)及细胞面积(CA).结果 同年龄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面积较对照组统计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较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面积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开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面积较对照组统计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较同年龄段的正常人下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较正常人增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较较正常人无明显变化.因此,术前减少青光眼发作次数及缩短高眼压持续时间,可能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和所带来的危害.

    作者:刘建荣;马千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新裂孔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方法 对2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同时行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屈光状态、晶状体状态、对侧眼预防性治疗的病变类型和治疗的方法、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到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时间和玻璃体状态、新发生裂孔的类型和位置、治疗的方法.结果 平均年龄41.3岁,15例(71.4%)为男性,全部为近视眼,其中16例(76.2%)高度近视(大于6.0D),全部为有透明晶状体眼,对侧眼预防性治疗的病变类型:15例(71.4%)为变性萎缩孔,6例(28.6%)为马蹄孔伴随广泛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变性区大于6个钟点),全部病例均行视网膜裂孔孔周氩激光光凝术,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时间平均为21.6个月,术前部分玻璃体后脱离(PVD)2例(9.5%),无明显的色素颗粒,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后,部分PVD伴色素颗粒18例(85.7%),全部均为马蹄形裂孔,马蹄孔伴后缘卷边2例(9.5%),9例(42.8%)新裂孔形成的位置位于激光光凝区的边缘,12例(57.2%)位于正常或未治疗的视网膜上,发展为视网膜脱离18例(85.7%),累及黄斑6例(28.6%),16例行视网膜裂孔冷凝联合巩膜环扎和外加压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单纯视网膜裂孔3例(14.3%),再次行氩激光光凝术,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论 中青年高度近视不伴随PVD是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预防性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后脱离牵拉新裂孔形成有密切相关.

    作者:罗毅;李敏;赵昕;吴学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剂量的全氟萘烷对兔眼前房角及眼压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全氟萘烷(PFDLs)对兔眼前房角和眼压的影响.方法 将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三组(A实验组:16只,B实验组:4只,对照组:4只),行前房穿刺,A、B实验组分别注入0.15 ml、0.02 ml全氟萘烷,对照组注入0.15 ml平衡盐液.术前及术后不同时点行裂隙灯眼前段检查并测眼压,分别于术后1、2 、4、6、8周摘取眼球做病理检查.结果 三组兔眼术后第1天眼压均低,A实验组术后第1周开始到第8周眼压升高(P<0.05),B实验组及对照组从术后第3天起各时点所测眼压接近术前眼压(P>0.05).A实验组下方角膜水肿,前房闪辉(+),纤维素性渗出,病理切片见炎症细胞浸润,以吞噬细胞为主,可见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细胞及多核巨细胞,小梁组织变性,小梁组织结构破坏.结论 0.02 ml全氟萘烷可能接近兔眼的生理耐受量.前房内注入大剂量全氟萘烷可导致前房角炎症反应及小梁变性破坏,继发持续的眼压升高.

    作者:庞宝华;杨炜;练海东;苏文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施行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44例患者术后获得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 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再次手术.

    作者:李雯;荣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动态轮廓眼压计与非接触式眼压计的比较

    目的 探讨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对轮廓动态眼压计以及非接触式眼压计眼压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近视患者27例(54只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4周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NCT)和动态轮廓眼压计(DCT)进行眼压测量.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研究NCT、DCT测量值和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CC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LASIK术后NCT测量值降低,而DCT测量值和术前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CCT和NCT读数呈线性相关,而与DCT读数无关.结论 DCT测量眼压不受角膜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影响,因此更适合于正常眼以及曾经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眼的眼压测量.

    作者:王必灵;雷澄;骆向阳;罗晓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入玻璃腔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19只眼)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均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结果 所有患眼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结论 玻璃体手术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黄敏丽;区显宁;梁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糖皮质激素对不同年龄斜视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观察

    目的 比较典必舒滴眼液(糖皮质激素类复方制剂)对不同年龄斜视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 将双眼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分为四组,每组各12例(24只眼)患者:组1,4~9岁;组2,10~15岁;组3,16~30岁;组4,31岁以上.自术后第1天给予典必舒滴眼液(双眼,4次/日),分别观察各组用药后第1、2、3、4周眼压的变化.结果 典必舒滴眼液对各组病例用药后较用药前均有升高眼压作用,术后第4周,组1较组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2、3、4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前、术后第1、2周比较,各组眼压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1自术后第3周开始,眼压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组2、3、4自术后第4周开始眼压升高有显著性差异.而典必舒滴眼液对各实验组抗炎反应各期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儿童对典必舒滴眼液较成人更为敏感,提示临床儿童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更需严格观察眼压.

    作者:周凤;刘春民;韩冰;邓宏伟;贾惠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Tenon囊下麻醉对眼压及眼脉动振幅的影响

    目的 探讨Tenon囊下麻醉对对眼压(IOP)以及眼脉动振幅(OPA)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单眼白内障患者30例,患眼施行Tenon囊下麻醉,另眼设为对照.分别于麻醉前以及麻醉后1、10 min采用动态轮廓眼压计(DCT)测量注射眼和对照眼的IOP及OPA值,比较分析麻醉前后IOP和OPA的变化.结果 注射利多卡因后注射眼和对照眼的眼压均无明显变化.注射眼OPA值在麻醉后即显著下降,而对照眼在注射后10 min OPA值开始降低.结论 Tenon囊下麻醉可导致OPA降低,而对眼压无影响.

    作者:骆向阳;雷澄;王必灵;罗晓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纤维蛋白溶解酶和Dispase蛋白酶诱导兔眼玻璃体后脱离的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纤维蛋白溶解酶和dispase蛋白酶诱导玻璃体后脱离(PVD)的作用.方法 24只健康成年的青紫兰兔随机分为4组,右眼均为实验眼,左眼为对照眼.A组实验眼玻璃体腔内注射纤溶酶1U,B组纤溶酶2 U,C组dispase蛋白酶0.0125U和D组dispase蛋白酶0.025U,对照眼均为眼用平衡盐BSS液0.1 ml.注药前后行眼底镜、裂隙灯和VOLK+90D前置镜以及B超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后取眼球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电镜结果A组2只实验眼后极部发生不完全性PVD,发生率为33.3%;B、C两组实验眼中各有4只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66.7%;D组实验眼有5只眼发生完全性PVD,发生率为83.3%.纤溶酶各组实验眼注药后ERG振幅与术前及对照眼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和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组织结构正常,均未发现明显异常改变.而Dispase蛋白酶各组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细胞和细胞器出现水肿和变性.ERG检测Dispase两组实验眼术后b波振幅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 玻璃体腔注射纤溶酶2U较注射1U更能有效的诱导PVD且对视网膜无明显的毒性作用.而Dispase蛋白酶虽然可迅速有效的诱导PVD,但对视网膜有明显的毒性作用.

    作者:黄玲;王丽丽;王海燕;王育良;王友法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