骆向阳;雷澄;王必灵;罗晓亮
目的 探讨中央角膜厚度和角膜曲率对轮廓动态眼压计以及非接触式眼压计眼压测量结果的影响.方法 接受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的近视患者27例(54只眼),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4周使用非接触式眼压计(NCT)和动态轮廓眼压计(DCT)进行眼压测量.多元线性相关分析研究NCT、DCT测量值和角膜曲率及角膜中央厚度(CCT)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LASIK术后NCT测量值降低,而DCT测量值和术前比较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角膜曲率、CCT和NCT读数呈线性相关,而与DCT读数无关.结论 DCT测量眼压不受角膜曲率和中央角膜厚度影响,因此更适合于正常眼以及曾经接受角膜屈光手术眼的眼压测量.
作者:王必灵;雷澄;骆向阳;罗晓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为了探讨防治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方法,并验证递法明对近视的防治作用,我院以儿童轻度近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金建新;赵广喜;王健;冯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2岁,农村儿童.因右眼充血10 d于2006年7月20日前来我院就诊.查体:右眼睑无肿胀,结膜充血,下方结膜囊见一乳白色线状成虫,长约12 mm,未见虫卵,角膜(-),前房(-),晶状体透明,眼底未窥.肛门试纸法检测为蛲虫卵.
作者:李云华;毛久桢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小梁切除术联合明胶海绵植入治疗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4例(24只眼)青光眼患者施行小梁切除术联合明胶海绵植入.术后观察眼压、视力、滤过泡形态、并发症等,并做超声生物显微镜(UBM)观察.结果 经6~18个月的随访,22只眼术后视力(91.7%)维持不变或提高.眼压由术前平均(41.15±10.24)mmHg降至末次随访平均(14.12±4.89)mmHg,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末次随访眼压≤21 mmHg者22只眼(91.7%),均为功能性滤过泡,术后前房变浅4只眼,术后3~7 dUBM检查睫状体脱离2只眼.结论 小梁切除术联合明胶海绵植入能有效降低眼压,经济安全,术后视力稳定,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赵春梅;岳向东;赵志惠;景晓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患者,男,34岁.于2006年9月25日门诊以右眼视力下降,为明确诊断建议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造影前询问病史,自诉3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视物不清胀痛,伴畏光流泪、异物感,间歇性反复多次发作症状渐进性加重.无眼前暗影、视物变形、虹视、复视、闪光感等症状.视力:右眼:手动/眼前,左眼:0.8,眼压:右眼5.5/3=24.34 mmHg.左眼5.5/4=20.55 mmHg(1 mmHg=0.133 kPa),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KP(-),周边前房略浅,Tyndall(-),瞳孔约3 mm,对光反射存在,晶状体透明.
作者:田淑琴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2005年12月至2006年3月在我院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的患者,排除术前高眼压、青光眼患者、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后未愈的患者,共30例(30只眼)术后发生高眼压.其中原发性视网膜脱离18只眼,糖尿病合并视网膜脱离12只眼;有晶状体眼21只眼,无晶状体眼9只眼;联合C3F8填充7只眼,联合硅油填充23只眼.
作者:李元伟;周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原发性青光眼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采用Canon-2000非接触式角膜内皮显微镜,对69例(97只眼)年龄56~76岁原发性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变化进行观察.测量记录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ECD)及细胞面积(CA).结果 同年龄组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面积较对照组统计学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较对照组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P<0.05),细胞面积较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开角型青光眼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细胞面积较对照组统计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较同年龄段的正常人下降,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较正常人增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平均密度及角膜内皮细胞面积较较正常人无明显变化.因此,术前减少青光眼发作次数及缩短高眼压持续时间,可能减少角膜内皮细胞的损伤和所带来的危害.
作者:刘建荣;马千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免散瞳数码彩色眼底照相在糖尿病患者眼底筛查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0例(2578只眼)糖尿病患者用Canon CR6-45NM彩色数码眼底照相机行眼底照相后进行诊断分期.结果 1290例糖尿病患者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32例,并进行分期,根据中华医学会1985年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Ⅰ-Ⅱ期药物治疗,Ⅲ-Ⅳ期光凝治疗,Ⅴ-Ⅵ期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原则指导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论 免散瞳数码彩色眼底照相是早期诊断糖尿病网膜病变并指导治疗的有效工具,对防盲治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红地;叶秀荣;郭淑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超声检查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8只眼)由外伤导致的睫状体脱离患者的B型超声波声像图特点,并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证实.结果 超声探测发现的8例(8只眼)由外伤导致的睫状体脱离的患者,合并眼压降低<8.0 mmHg,其声像图表现为整个眼球壁回声增厚,内界回声低.结论 B型超声波检查探查声像图结合临床资料,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可提供有用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黄永志;任菊琴;邓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硅胶管在泪道重建手术的应用效果及注意问题.方法 对26例(31只眼)慢性泪囊炎患者在泪囊鼻腔吻合术中植入硅胶管,随访6~25.5个月,平均11.8个月,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26例(31只眼)随访半年以上,全部消除溢泪、溢脓症状,泪道冲洗通畅.结论 在泪道手术中植入硅胶管道能提高手术成功率,无并发症发生.
作者:程婷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Coats病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Coats病的患者共7例(7只眼).平均年龄17.2岁.7只眼均有不同范围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例均以全身和局部激素、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减小,再行激光治疗.结果 药物治疗后,在疗程第10~16周,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2只眼视网膜基本平复,平均随访10.3个月,所有患者视力明显改善.结论 Coats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未形成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局限的患者行药物治疗联合激光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保留有用视力.
作者:丁莉娟;王香;李援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及防治方法.方法 对35例(38只眼)白内障术后患者不同情况的干眼症状加以分析并给于相应的治疗.结果 10例(11只眼)仅有症状的干眼症患者3~7 d症状缓解;8例(8只眼)睑板腺功能障碍(MGD)型干眼症患者6例(6只眼)1~2周症状缓解,2例(2只眼)症状减轻.14例(16只眼)泪液不足型干眼症患者1~2周症状缓解.3例(3只眼)泪液动力学异常的干眼症患者中2例(2只眼)症状缓解,1例(1只眼)症状减轻.结论 引起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原因十分复杂,缓解干眼症状则是治疗的主要目标.术前仔细检查,严重干眼应慎重选择手术;术前积极治疗干眼、术中谨慎操作、术后合理用药,可减少白内障术后干眼的发生;术后干眼要根据情况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作者:王文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 采用LASIK及LASEK治疗3088例(6006只眼)近视眼患者(-1.00 D~19.50 D),并对其近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LASIK患者术后第1天仅有轻微不适感,无疼痛、畏光和流泪等症状.LASEK术后所有患者有异物感畏光和流泪,明显疼痛感316例(600只眼).均在术后第3天后明显减轻消失.随着预矫正的屈光度逐渐增加,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以上的百分比减少.术后1个月内大部分插片矫正可接受+0.50 D~1.00 D,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约10%的LASIK患者在吸引眼球时有少量结膜下出血.术后并发症:LASIK患者主要为少量角膜层间微屑状异物存留等,LASEK患者主要为夜间眩光.结论 LASIK可有效地治疗-1.00 D~-12.00 D的近视,无危及视力等并发症的发生.LASEK对中低度近视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作者:查敦传;许刚;张解忠;王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施行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44例患者术后获得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 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再次手术.
作者:李雯;荣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研究两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特点及手术性散光的差异.方法 分别行5.5 mm(A组)和3.5 mm(B组)的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8只眼和22只眼,术前、术后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形态的分析.结果 术后1周B组裸眼视力高于A组,两组裸眼视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4.37,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2.18,0.15,P>0.05).术后3个月A组圆形6只眼(21.43%),蝴蝶结形20只眼(71.43%),不规则形2只眼(7.14%);B组圆形8只眼(36.36%),蝴蝶结形14只眼(63.64%),纵向10只眼.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角膜散光较术前有显著差异,B组术后1个月无显著差异,A组术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术后1周A组的SRI明显高于B组,SAI则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后1周SRI、SAI均高于术前,至术后3个月则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 3.5 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眼早期的视力和角膜地形图明显优于5.5 mm切口手术术眼,提示3.5 mm切口手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的优点.
作者:陈健;郑直;张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19只眼)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均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结果 所有患眼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结论 玻璃体手术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黄敏丽;区显宁;梁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通过对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手术(LASIK)前后眼压变化的多因素分析,指导临床对眼压测量值进行正确评估.方法 LASIK手术患者按屈光度分4组,每组随机选择患者50只眼,采用非接触式眼压计测量手术前后眼压,同时测角膜中央厚度、角膜曲率及屈光度,将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分析影响眼压的因素.结果 200例患者术前眼压值范围为(14.33±2.99)mmHg(9~22 mmHg),术后眼压值范围为(9.94±1.24)mmHg(8~14 mmHg),非接触式眼压与角膜中央厚度、屈光度呈正相关,与性别相关,与年龄无关(r=0.653,P<0.001;r=0.548,P<0.001;r=-0.159,P<0.01;r=-0.072,P=0.167),角膜曲率<42.0D时与眼压呈正相关(r=0.422,P<0.001).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Y=-3.571+0.034×角膜厚度(μm)+A×角膜曲率(D)+0.199×屈光度(D)-0.58×性别(P<0.001,角膜曲率<42.0 D时A=0.021;角膜曲率≥42.0 D时,A=0,性别:1=男性,2=女性).结论 影响LASIK患者手术前眼压计测量值的主要因素是角膜中央厚度、屈光度和性别,而对LASIK术后患者需同时考虑角膜曲率,在临床诊断时应考虑到以上影响因素,对眼压测量值进行修正,以免造成误诊及漏诊.
作者:曹怡;李健民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光凝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与睫状体联合视网膜冷冻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3年至2005年43例(43只眼)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其中,25例给予玻璃体视网膜手术+眼底激光联合Ahmed青光眼阀植入(简称青光眼阀组);18例给予睫状体联合视网膜冷冻术(简称冷冻组).术后记录视力、眼压、炎症反应、用药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18个月眼压>21mmHg的患者分别为青光眼阀组28.0%、冷冻组27.8%,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18个月两组视力变化比较青光眼阀组明显优于冷冻组(P<0.01).术后1周和2个月冷冻组炎症反应明显重于青光眼阀组.术后虹膜新生血管均有不同程度回退,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术后不同时间两组均出现不同的并发症.结论 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光凝联合青光眼阀植入与睫状体联合视网膜冷冻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两种方法均疗效持久且安全,是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有效方法.其中青光眼阀组术后炎症反应较轻,视力恢复好,适合于术前视功能较好且经济条件好的患者;冷冻组术后炎症反应重,更适合于术前视功能差且经济困难的患者.
作者:蔡婉婷;毕宏生;解孝锋;马晓华;吴建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后房造漏术联合丝裂霉素C应用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巩膜瓣下后房造漏术联合术中使用丝裂霉素C治疗晚期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5例(15只眼),术后对眼压、视力、前房、滤过泡形态进行随诊观察分析.结果 15例(15只眼)术后经3~24个月观察随访,术前平均眼压(49.23±10.5)mmHg,术后平均(15.6±7.3)mmHg,手术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视力提高5只眼,不变7只眼;功能性滤过泡占80.00%.结论 该术式在眼压控制、滤过泡形成等方面临床效果好,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
作者:宋学英;齐绍文;胡长娥;陈晓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目的 比较典必舒滴眼液(糖皮质激素类复方制剂)对不同年龄斜视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 将双眼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分为四组,每组各12例(24只眼)患者:组1,4~9岁;组2,10~15岁;组3,16~30岁;组4,31岁以上.自术后第1天给予典必舒滴眼液(双眼,4次/日),分别观察各组用药后第1、2、3、4周眼压的变化.结果 典必舒滴眼液对各组病例用药后较用药前均有升高眼压作用,术后第4周,组1较组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2、3、4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前、术后第1、2周比较,各组眼压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1自术后第3周开始,眼压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组2、3、4自术后第4周开始眼压升高有显著性差异.而典必舒滴眼液对各实验组抗炎反应各期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儿童对典必舒滴眼液较成人更为敏感,提示临床儿童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更需严格观察眼压.
作者:周凤;刘春民;韩冰;邓宏伟;贾惠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