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疗效观察

查敦传;许刚;张解忠;王宁

关键词:准分子激光, 近视, 角膜原位磨镶术, 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
摘要: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 采用LASIK及LASEK治疗3088例(6006只眼)近视眼患者(-1.00 D~19.50 D),并对其近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LASIK患者术后第1天仅有轻微不适感,无疼痛、畏光和流泪等症状.LASEK术后所有患者有异物感畏光和流泪,明显疼痛感316例(600只眼).均在术后第3天后明显减轻消失.随着预矫正的屈光度逐渐增加,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以上的百分比减少.术后1个月内大部分插片矫正可接受+0.50 D~1.00 D,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约10%的LASIK患者在吸引眼球时有少量结膜下出血.术后并发症:LASIK患者主要为少量角膜层间微屑状异物存留等,LASEK患者主要为夜间眩光.结论 LASIK可有效地治疗-1.00 D~-12.00 D的近视,无危及视力等并发症的发生.LASEK对中低度近视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激素性青光眼的研究进展

    目的 自激素性青光眼首次报道以来已有50多年,人们对于激素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和防治都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及其亲属,高度近视眼患者等对激素治疗引起的眼压增高较敏感.糖皮质激素主要是通过糖皮质激素受体发挥作用,使小梁网的细胞外基质沉积,增加房水流出阻力而导致眼压升高.进一步了解激素性青光眼的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可以有助于我们更好的预防和治疗激素性青光眼.

    作者:姚乃成;张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糖皮质激素对不同年龄斜视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观察

    目的 比较典必舒滴眼液(糖皮质激素类复方制剂)对不同年龄斜视术后患者眼压的影响.方法 将双眼斜视术后患者按年龄分为四组,每组各12例(24只眼)患者:组1,4~9岁;组2,10~15岁;组3,16~30岁;组4,31岁以上.自术后第1天给予典必舒滴眼液(双眼,4次/日),分别观察各组用药后第1、2、3、4周眼压的变化.结果 典必舒滴眼液对各组病例用药后较用药前均有升高眼压作用,术后第4周,组1较组4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2、3、4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术前、术后第1、2周比较,各组眼压升高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1自术后第3周开始,眼压升高有显著性差异,组2、3、4自术后第4周开始眼压升高有显著性差异.而典必舒滴眼液对各实验组抗炎反应各期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儿童对典必舒滴眼液较成人更为敏感,提示临床儿童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更需严格观察眼压.

    作者:周凤;刘春民;韩冰;邓宏伟;贾惠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应用免散瞳数码彩色眼底照相机筛查1290例糖尿病患者眼底分析

    目的 探讨免散瞳数码彩色眼底照相在糖尿病患者眼底筛查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诊断分期及指导治疗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1290例(2578只眼)糖尿病患者用Canon CR6-45NM彩色数码眼底照相机行眼底照相后进行诊断分期.结果 1290例糖尿病患者检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332例,并进行分期,根据中华医学会1985年第三届全国眼科学术会议Ⅰ-Ⅱ期药物治疗,Ⅲ-Ⅳ期光凝治疗,Ⅴ-Ⅵ期进行玻璃体切割术的原则指导治疗.并随访观察治疗效果.结论 免散瞳数码彩色眼底照相是早期诊断糖尿病网膜病变并指导治疗的有效工具,对防盲治盲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赵红地;叶秀荣;郭淑萍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80岁以上老年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老年人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临床效果.方法 对80岁以上白内障患者(1301只眼)的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进行分析.结果 87.8%高龄老年人通过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 随着表面麻醉下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开展,高龄不再是手术的禁忌.

    作者:高培红;葛唯华;徐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荧光眼底血管造影晚期视乳头缘晕轮观察

    目的 探讨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晚期视乳头缘晕轮(LPH)与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的关系.方法 从随机抽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患者FFA图像清晰、包含完整的视乳头30只眼中,读出LPH的形状、视乳头周围脉络膜着色、巩膜环/或弧.结果 有LPH 29只眼,鼻侧弧形1只眼,环形14只眼,上极或/及下极荧光较淡14只眼.在29只眼LPH中,有巩膜环或弧25只眼,其中巩膜环4只眼,颞侧弧7只眼,上或/及下极不清14只眼.有视乳头颞侧脉络膜着色20只眼,与LPH融合成一体11只眼,其中7只眼LPH的荧光亮度更强,4只眼的荧光亮度一致;9只眼与LPH无相融合.结论 LPH是视乳头周围脉络膜渗漏的学说证据不足.

    作者:张贻转;袁铸;周宇;姚军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Coats病临床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Coats病药物治疗和激光治疗的效果.方法 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确诊为Coats病的患者共7例(7只眼).平均年龄17.2岁.7只眼均有不同范围的渗出性视网膜脱离.7例均以全身和局部激素、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视网膜脱离范围减小,再行激光治疗.结果 药物治疗后,在疗程第10~16周,视网膜下液逐渐吸收,2只眼视网膜基本平复,平均随访10.3个月,所有患者视力明显改善.结论 Coats病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于未形成增生性视网膜病变,视网膜脱离局限的患者行药物治疗联合激光治疗可以控制病情进展,保留有用视力.

    作者:丁莉娟;王香;李援东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凸面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C值测量结果比较

    目的 比较我们自行研制的凸面眼压计与Goldmann压平眼压计(以下简称Goldmann眼压计)所测量的C值,以评价凸面眼压计在临床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应用凸面眼压计与Goldmann眼压计测量15例(30只眼)正常人的C值;15例(15只眼)青光眼患者的C值,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凸面眼压计C值是Goldmann眼压计C值的两倍,两种眼压计C值测量结果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用凸面眼压计所测得的C值更接近于流体压力方法测得的C值,因此凸面眼压计更适合于眼压描记,具有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俞振飞;方春庭;吴亚明;金成鹏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两种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术后的角膜地形图分析

    目的 研究两种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地形图的变化特点及手术性散光的差异.方法 分别行5.5 mm(A组)和3.5 mm(B组)的巩膜隧道切口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8只眼和22只眼,术前、术后用角膜地形图仪进行角膜形态的分析.结果 术后1周B组裸眼视力高于A组,两组裸眼视力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x2=4.37,P<0.05);两组术后1个月和3个月裸眼视力分布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x2=2.18,0.15,P>0.05).术后3个月A组圆形6只眼(21.43%),蝴蝶结形20只眼(71.43%),不规则形2只眼(7.14%);B组圆形8只眼(36.36%),蝴蝶结形14只眼(63.64%),纵向10只眼.两组患者术后1周的角膜散光较术前有显著差异,B组术后1个月无显著差异,A组术后3个月无显著差异.术后1周A组的SRI明显高于B组,SAI则无显著差异.两组术后1周SRI、SAI均高于术前,至术后3个月则与术前无显著差异.结论 3.5 mm反眉状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白内障吸除术术眼早期的视力和角膜地形图明显优于5.5 mm切口手术术眼,提示3.5 mm切口手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且稳定的优点.

    作者:陈健;郑直;张区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Tenon囊下麻醉对眼压及眼脉动振幅的影响

    目的 探讨Tenon囊下麻醉对对眼压(IOP)以及眼脉动振幅(OPA)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择单眼白内障患者30例,患眼施行Tenon囊下麻醉,另眼设为对照.分别于麻醉前以及麻醉后1、10 min采用动态轮廓眼压计(DCT)测量注射眼和对照眼的IOP及OPA值,比较分析麻醉前后IOP和OPA的变化.结果 注射利多卡因后注射眼和对照眼的眼压均无明显变化.注射眼OPA值在麻醉后即显著下降,而对照眼在注射后10 min OPA值开始降低.结论 Tenon囊下麻醉可导致OPA降低,而对眼压无影响.

    作者:骆向阳;雷澄;王必灵;罗晓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激光光凝联合眼球周旁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格栅状激光光凝联合眼球周旁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的疗效.方法 对经眼底检查、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确诊的弥漫性和(或)囊样黄斑水肿23例(23只眼)行眼球周旁注射曲安奈德40 gL-1,随后行格栅状激光光凝.术后随访视力、视野和黄斑区视网膜厚度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平均视力为0.07,治疗后4周、3个月、6个月平均视力分别为0.133、0.162及0.153;黄斑区视网膜平均厚度治疗前201 μm,术后分别为180 μm、155 μm及158 μm.结论 激光光凝联合眼球周旁注射曲安奈德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水肿可促进黄斑水肿消退,改善视力,.

    作者:曾键;张国明;陈青山;秦波;赵铁英;唐松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分析

    青光眼小梁切除术后浅前房是较常见的并发症,如不及时有效地处理,可导致角膜水肿、虹膜前、后粘连、房角闭塞、白内障、脉络膜脱离及角膜病变等不良后果,致手术失败.我院1998年至2005年共进行青光眼小梁切除术312例(369只眼),其中发生术后浅前房32例(32只眼),报告如下.

    作者:叶慧敏;吴任龙;殷义平;陈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时机,观察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47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施行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结果 术后随访3~12个月,44例患者术后获得正常眼位,3例欠矫者经集合训练后得到改善.结论 联合调整缝线的直肌后徙术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简便而有效的手术方式,可减少再次手术.

    作者:李雯;荣翱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超声诊断分析

    目的 评价超声检查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8只眼)由外伤导致的睫状体脱离患者的B型超声波声像图特点,并经超声生物显微镜(UBM)探查证实.结果 超声探测发现的8例(8只眼)由外伤导致的睫状体脱离的患者,合并眼压降低<8.0 mmHg,其声像图表现为整个眼球壁回声增厚,内界回声低.结论 B型超声波检查探查声像图结合临床资料,对外伤性睫状体脱离诊断可提供有用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黄永志;任菊琴;邓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疗效观察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及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LASEK)治疗近视的效果.方法 采用LASIK及LASEK治疗3088例(6006只眼)近视眼患者(-1.00 D~19.50 D),并对其近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 LASIK患者术后第1天仅有轻微不适感,无疼痛、畏光和流泪等症状.LASEK术后所有患者有异物感畏光和流泪,明显疼痛感316例(600只眼).均在术后第3天后明显减轻消失.随着预矫正的屈光度逐渐增加,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以上的百分比减少.术后1个月内大部分插片矫正可接受+0.50 D~1.00 D,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约10%的LASIK患者在吸引眼球时有少量结膜下出血.术后并发症:LASIK患者主要为少量角膜层间微屑状异物存留等,LASEK患者主要为夜间眩光.结论 LASIK可有效地治疗-1.00 D~-12.00 D的近视,无危及视力等并发症的发生.LASEK对中低度近视治疗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作者:查敦传;许刚;张解忠;王宁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辣椒病菌净乙蒜素致角结膜损伤1例

    患者,男,41岁,农民.因在农田喷射辣椒病菌净乙蒜素时不慎溅入左眼内,随即左眼剧痛,烧灼感,异物感,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十余分钟,症状未能缓解,到乡村诊所诊治,具体用药不详,继而出现左眼睑肿胀,疼痛剧烈,来我院就诊,无法检查左眼视力,右眼视力:1.2,左眼睑高度水肿,稍触眼睑即有明显疼痛,点表面麻醉剂后,稍缓解.检查:左眼结膜明显充血、水肿,角膜水肿,荧光素染色可见弥散点状着色.

    作者:刘有根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TNF-α对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CD44s表达的影响及意义

    目的 探讨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体外培养人眼小梁细胞CD44s表达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采用体外培养的第3代人眼小梁细胞经浓度为0.0 ng/ml(对照组)、5 ng/ml、10 ng/ml、20 ng/ml的TNF-α处理24 h后,分别应用流式细胞术定量和RT-PCR半定量检测CD44s的表达量.结果 浓度为5 ng/ml、10 ng/ml、20 ng/ml的TNF-α处理组流式细胞术结果平均荧光强度分别为(7.79±9.00)、(8989±14.64)、(96.15±14.96),与对照组的(73.93±12.39)比较,有显著性差异;RT-PCR法CD44/G3PDH像素值比值分别为(0.63±0.09)、(0.79±0.12)、(0.91±0.13),与对照组比值(0.58±0.10)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TNF-α能够上调小梁细胞膜蛋白CD44s的表达,通过调节CD44s蛋白的表达可能会抑制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患者小梁细胞的丢失.

    作者:陈书扬;吴瑜瑜;朱益华;林玲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玻璃体手术治疗人工晶状体脱入玻璃腔疗效分析

    目的 评价玻璃体手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9例(19只眼)人工晶状体脱位于玻璃体腔的患者均行玻璃体切除术,均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人工晶状体.结果 所有患眼视力均不同程度提高,且并发症少,效果满意.结论 玻璃体手术是取出脱位于玻璃体腔的人工晶状体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在人工晶状体取出的同时行缝线固定术可提高手术效果.

    作者:黄敏丽;区显宁;梁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后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新裂孔行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原因.方法 对21例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同时行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患者,记录其年龄、性别、屈光状态、晶状体状态、对侧眼预防性治疗的病变类型和治疗的方法、预防性激光光凝术到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时间和玻璃体状态、新发生裂孔的类型和位置、治疗的方法.结果 平均年龄41.3岁,15例(71.4%)为男性,全部为近视眼,其中16例(76.2%)高度近视(大于6.0D),全部为有透明晶状体眼,对侧眼预防性治疗的病变类型:15例(71.4%)为变性萎缩孔,6例(28.6%)为马蹄孔伴随广泛视网膜格子样变性(变性区大于6个钟点),全部病例均行视网膜裂孔孔周氩激光光凝术,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的时间平均为21.6个月,术前部分玻璃体后脱离(PVD)2例(9.5%),无明显的色素颗粒,新裂孔或视网膜脱离形成后,部分PVD伴色素颗粒18例(85.7%),全部均为马蹄形裂孔,马蹄孔伴后缘卷边2例(9.5%),9例(42.8%)新裂孔形成的位置位于激光光凝区的边缘,12例(57.2%)位于正常或未治疗的视网膜上,发展为视网膜脱离18例(85.7%),累及黄斑6例(28.6%),16例行视网膜裂孔冷凝联合巩膜环扎和外加压术,2例行玻璃体切除联合惰性气体填充术;单纯视网膜裂孔3例(14.3%),再次行氩激光光凝术,术后平均随访6个月.结论 中青年高度近视不伴随PVD是对侧眼无症状视网膜裂孔光凝术后发生视网膜裂孔或视网膜脱离的高危因素;预防性激光治疗与玻璃体后脱离牵拉新裂孔形成有密切相关.

    作者:罗毅;李敏;赵昕;吴学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难治性青光眼用两种术式治疗的远期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比较两种手术方式(小梁切除术+虹膜根切术;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难治性青光眼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2月至2006年1月我院收治的难治性青光眼共87例(91只眼),应用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37例(37只眼),应用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术治疗50例(54只眼).手术成功的判定标准:不用或仅局部应用抗青光眼药物,眼压控制在5~21 mmHg(1 mmHg=0.133 kPa)之间,且视力稳定、角膜透明者视为手术成功.结果 随访时间均在1年以上,平均随访(34.3±13.7)个月.末次随访经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组成功30只眼(81.1%);经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术治疗组成功32只眼(59.3%).两组手术成功率差异有显著性(x2=4.815,P<0.05).应用脉络膜上腔引流术治疗组手术成功率高.结论 长期随访观察及临床研究显示脉络膜上腔引流术较小梁切除+虹膜根切术设计合理,手术成功率高,并发症少,远期疗效好.

    作者:赵旭丽;胡竹林;李妍;张青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递法明治疗儿童轻度近视疗效观察

    为了探讨防治青少年近视的有效方法,并验证递法明对近视的防治作用,我院以儿童轻度近视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初步临床观察.

    作者:金建新;赵广喜;王健;冯雅 刊期: 2007年第05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