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术》出版

关键词:白内障, 超声乳化吸除术
摘要: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儿童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在儿童白内障术后的应用.方法对12例(12只眼)伴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的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儿童施行白内障注吸术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随访平均4.33月,所有病例的视力都较术前有所改善,其中8眼(66.67%)的矫正视力≥0.1,好者达0.6.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1眼,严重色素膜炎2眼,人工晶状体移位3眼.结论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儿童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眼白内障术后的一种有效的矫正无晶状体眼的方法.

    作者:周华;李含玉;魏咏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方法33例(43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反眉形巩膜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周测量术眼视力、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后3天平均裸眼视力0.50±0.20.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31眼,占72.09%,术后1周平均角膜散光为2.02±1.40D.结论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良好.

    作者:邰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柔红霉素预防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柔红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的后囊膜混浊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柔红霉素5.0μg/ml、7.5μg/ml两种浓度在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行囊袋内灌注5分钟.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其术后反应.术后3个月取眼球做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的毒性反应.结果随访3个月,用药组后发障的发生率明显减低,未发现角膜、葡萄膜及视网膜的毒性反应.结论柔红霉素术中一次性囊袋内灌注,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并对周围组织无损伤.安全、有效、方便使柔红霉素在后囊混浊预防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新宇;刘晓宁;孙艳西;吴登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双眼白内障摘除术中均并发脉络膜暴发性出血1例

    患者男,65岁.于1999年6月在某医院行左眼白内障大切口囊外摘除术,术中发生脉络膜暴发性出血,紧急关闭创口保住眼球.同年11月因右眼视力明显下降伴眼球胀痛2周收入我院.全身检查:健康状况良好,心率71次/分,律齐,血压17.3/10.6kPa,心电图、血糖、血液分析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作者:肖蕾;蔡明高;邢怡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疗效.方法对1999年7月至1999年7月在我院施行24例(26只眼)高度近视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超声乳化吸除,通过5.5mm切口植入PMMA硬性人工晶状体.结果术后第1天,裸眼视力≥0.5者(58.3%);术后1周占73.07%;1个月占84.6%;3个月占84.6%,视力≥1.0者,分别为26.9%,38.4%,43.3%.结论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角膜屈光状态稳定,并无严重并发症等优点.

    作者:王梅芳;汪金方;郁文国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老年性白内障自行吸收1例

    患者男,73岁.左眼失明已10年,曾在本市某医院诊断为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否认眼球胀痛病史.1998年7月2日因右眼老年性白内障(成熟期)收住院,入院后检查Vod数指/50cm,Vos数指/10cm,矫正视力无进步.左眼角膜透明,KP(一),前房加深,前房内未见晶状体核及玻璃体、虹膜震颤、色素脱失、萎缩变薄,但无前后粘连.瞳孔正圆,直径4.5mm,直接对光射迟钝,双星明滴眼液散瞳后检查,瞳孔区可见灰白色半透明膜状物,该膜状物在瞳孔区下半部增厚,状如一底朝下的三角形.查眼底见玻璃体腔内有大量尘状黑色混浊物及少许絮状混浊,视乳头苍白,边界清楚,C/D=0.8,眼底呈豹纹状,视网膜未见渗出及出血灶,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眼压右17.30mmHg,左28.49mmHg.右眼除晶状体混浊外未发现其它异常.眼B超检查未发现左眼玻璃体腔内有晶状体核.

    作者:杨继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第五届全国眼科激光学术会征文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试论LASIK治疗高度近视中的学习曲线

    目的探讨LASIK治疗高度近视中的学习曲线.方法150只眼(93例病人)选自1996年8月~1997年8月一年间在本中心行LASIK手术治疗高度、极高度近视的系列病例,按手术先后顺序,分别从病例的首、尾及中段随机抽取病例50份,定为早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结果术后3月早、中、晚期三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65、0.67、0.75(F检验,P<0.01).矫正视力等于或好于术前好矫正视力眼,术后3月三组分别为72.92、85.71、91.67%.(x2检验,P<0.01),在早、中、后期三组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2%、4%.结论LASIK手术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曲线,上岗前需进行严格地培训.

    作者:王丹梅;金红颖;孟觉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现代眼科检查方法与进展》出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玻璃体视网膜手术、黄斑疾病研究进展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正常多焦视网膜电流图及其在黄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全视野视网膜电流图测量总和反应,难以从反应波形中确定病变部位,且对微小病灶也不敏感;局部视网膜电流图可记录局部视网膜电反应,但由于反应振幅小,干扰因素多,需对反应振幅进行平均处理,如对多个区域进行检测,必须在各个部位进行刺激、累加,花费时间长;由Sutter和Tran[1]研制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简称MERG)是一项评估视网膜功能状态的新技术,它具有多点同时刺激,测量时间短,并可用一立体图像(地形图)直观显示等优点,它克服了全视野视网膜电流图及局部视网膜电流图的不足,能够对视网膜功能异常进行定位,对进展性视网膜疾病进行随访[2].对某些疾病特别是黄斑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术前术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梁晓颖;李根林;王景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现代眼部整形美容学》购书通知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初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初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评价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8例188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损29例29只眼,分析后囊膜破损的原因,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后囊膜破损29只眼(15.4%).其中超乳术中22只眼(75.9%),注吸皮质中7只眼(24.1%).并发障3只眼(33.3%),Ⅳ级核12只眼(16.7%).前期18只眼(18%),后期11只眼(12.5%).Ⅰ期囊袋内植入19只眼(65.5%),Ⅰ期睫状沟植入8只眼(27.6%),Ⅰ期缝线固定1只眼(3.4%),放弃植入1只眼(3.4%).术后随访3~6个月,裸眼视力,0.5~1.5,23只眼(79.3%).0.1~0.4,6只眼(20.7%).结论术前严格培训,细致的动物实验,严格选择合适病例,眼、脑、手、脚有机配合,可以预防或减少后囊膜破损发生率.对于术中后囊膜破损伴有玻璃体溢出者,清除前部玻璃体,利用前或后囊膜作为支撑,仍可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且视力恢复良好,与后囊膜完整者比较无明显差异.

    作者:任百超;杨蕊;杨建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与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比较

    目的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脉络膜循环特征,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因素.方法14例(28眼)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结果14例(28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脉显影时间12.92±2.14s.造影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周边视网膜可见细点状色素上皮萎缩透见荧光及色素斑块遮蔽荧光,中晚期周边及后极部视网膜荧光素渗漏,呈斑片状强荧光.吲哚青绿造影动脉显影时间13.86±2.73s.造影显示周边及后极部脉络膜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结论FFA和ICGA造影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作者:陈青山;王润生;彭静;朱赛林;王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斑裂孔合并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黄斑裂孔特别是合并周边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由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可产生严重的增殖膜,裂孔不能有效封闭,不能有效的缓解牵引,往往导致手术的失败,本文总结了40例黄斑裂孔合并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病例的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李爱国;胡玉章;黄建章;黄学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激光治疗玻璃体积血临床报告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疾患所致的玻璃体积血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1999年8月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激光术的34例(34眼)患者,并对25例进行了一年以上随诊.结果术后视力提高24眼(70.5%),不变4眼(11.7%),下降3眼(8.8%).术中并行眼内激光治疗的患者,玻璃体再出血发生率低.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是治疗视网膜静脉疾患所致的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穆翔;赵秉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观察组(30例30只眼)用眼底Ⅰ号方治疗,对照组(42例42只眼)用理血方Ⅲ号治疗.通过FFA、视力和血液流变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者23只眼(76.7%),对照组有效者30只眼(71.5%).结论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可以减轻静脉管壁渗漏,促进出血吸收,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并可提高视力.

    作者:丁淑华;倪云;高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

    目的探讨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术后1%环孢霉素A滴眼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9例10只眼.术中根据溃疡侵犯角膜的形态切除病变角膜组织及邻近的球结膜和筋膜组织,按照植床的形态制作与之相吻合的板层移植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应用1%环孢霉素A滴眼6~8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5年,未见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与术前视力比较,大部分病例视力不变或提高.结论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术后应用1%环孢霉素A滴眼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效果肯定,只要植片与植床吻合,缝线松紧适宜,不会导致明显散光而影响视力.

    作者:廖荣丰;朱美玲;张晓峰;陈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探通术加四环素可的松眼膏联合治疗泪道阻塞

    目的探讨机械疏通联合应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留置泪道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常规方法下对17例17眼泪道阻塞(主要是泪囊至鼻泪管处阻塞/狭窄,以下简称下段泪道阻塞/狭窄)行探通术,留针20分钟后边退空心针、边向泪道内注入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结果12例溢泪消失、冲洗泪道通畅为治愈(占70.6%);2例轻度泪溢、冲洗泪道稍有阻力为有效(占11.8%);3例仍溢泪、冲洗泪道不通为无效(占17.6%).结论泪道探通术联合应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治疗泪道阻塞总有效率达82.4%,应用探通术加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留置泪道是治疗下段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煜明;盛敏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