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评价国产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仪的疗效.方法应用AOV-FB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仪对38例70眼进行LASIK手术,随访观察术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残存屈光度及hze情况.结果术后有63眼(90%)裸眼视力≥1.0,60眼(85.71%)术后残存屈光度在±1.0D以内,未发现感染、上皮植入、切削偏心、角膜中央岛、不规则散光等并发症.结论AOV-FB治疗近视是安全有效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有待继续进行.
作者:邵之江;史传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s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障异常的疾病,好发于6~20岁的青少年.主要是铜在肝脏内的代谢障碍导致其在脑、眼及肾等部位的沉积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而在眼部角膜沉积出现的Kayser-Fleischer(K-F)环对本病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旭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方法33例(43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反眉形巩膜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周测量术眼视力、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后3天平均裸眼视力0.50±0.20.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31眼,占72.09%,术后1周平均角膜散光为2.02±1.40D.结论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良好.
作者:邰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矫治RK术后残余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RK(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手术3年以上,残留屈光度-2.5D~-6.25D稳定1年以上的36例患者(40眼)根据条件分别施行PRK(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术后随访观察半年以上.结果所有病例的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一般于3个月以后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时≥1.0者32例(80.0%),≥0.6者(100%),术后佳矫正视力≥术前者100%.90%的术眼术后残余近视度≤±1.0D,两组术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除部分PRK手术患者术后出现≤1级的Haze,少数术者出现眩光、暗适应下降外余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两种术式均是弥补RK术后屈光欠矫的有效方法.PRK安全简便,LASIK稳定性、预测性更好,应根据术眼的残余屈光度,疤痕愈合情况、角膜曲率、眼压等条件及患者的意愿选择术式.
作者:杨丽霞;郭晓枚;陈晓雷;许志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尿激酶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尿激酶3000u~5000u联合地塞米松2mg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44例44眼,治疗前后检查视力和眼底改变.结果44眼中,治愈18眼(40.91%),显效10眼(22.73%),好转13眼(29.54%),总有效率为93.18%.结论尿激酶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疗效好,操作简便,安全.
作者:荣瑜;童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儿,女,6岁.因双眼间歇性胀痛、视力下降6年,加重伴头痛、恶心、呕吐收住院.体检:视力:右手动/眼前,左指数/1米,视力不能矫正.双眼轻度混合充血,角膜扩大,直径13mm,雾状水肿、混浊,后弹力层断裂,右眼重于左眼,KP、房闪看不清,前房深,瞳孔呈椭圆形散大、右眼7mm大小,左眼5mm大小,对光反应消失,左眼瞳孔区可见一条索状残膜存在,外上方虹膜根切孔可见,晶状体位置正,透明,眼底模糊.测眼压:右10/2.0=59.10mmHg,左10/5.0=37.19mmHg.患儿5个月时,曾因先天性青光眼在我科行双眼滤帘切除术.
作者:靳韬;王超英;刘迎庆;杨素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儿童各种斜视手术的疗效.方法对102例患者施行手术,随访1~2年,手术方法包括双侧外直肌缩短术,双侧内直肌徒后术;单眼内直肌徒后和外直肌缩短术.双眼内直肌徒后并附着点下移,或行双眼外直肌缩短并附着点上移,或单眼内直肌徒后并附着点下移加外直肌缩短附着点上移.双眼外直肌徒后并附着点上移,或行单眼外直肌徒后并附着点上移加内直肌缩短并附着点下移.如伴有下斜肌功能亢进者,则行下斜肌徒后术.结果术后95例斜视均明显改善.随访1~2年的102例斜视患者中,78例(76.47%)斜视得到治愈,17例(16.67%)斜视得到美容治愈,7例(6.86%)手术失败.结论各种类型斜视通过各种手术方法后,均能得到良好的矫正而无严重并发症.
作者:汪金方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介绍用玻璃体切割技术摘除眼内后极异物的临床体会.方法自1993~1998年收治的眼内后极异物23例23眼,利用玻璃体切割技术全部成功摘除.其中磁性异物11例,非磁性异物12例,均位于或嵌于视盘周围2~3PD之内的视网膜面上.结果眼内后极异物23例23眼全部成功摘除,术后并发症少.多数病例不仅保存了有用视力,而且术后有明显提高.术前0.1以上者14例,占60%,术后18例,占78%.有并发症者还可接受其他治疗,争取视功能的恢复.结论对于滞留眼内的金属异物,应大限度地将其摘除,以避免因化学反应产生的铁锈或铜锈对眼组织的严重损害.但位于后极球壁的异物,不论是磁性还是非磁性,常因难以暴露或无法摘除而束手无策,玻璃体切割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唯一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视网膜脱离(RD)是眼科严重的致盲性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单纯性RD,通过巩膜外手术可获得成功;复杂性RD,则需视网膜玻璃体手术.随着对RD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手术技术的改进,RD手术的成功率不断提高.RD手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术前全面仔细的检查、手术方式及时机的正确选择以及熟练、准确、细致的操作.然而,术后各种情况及并发症的认识、发现和处理,同样与手术的成败关系密切,也越来越为眼科同道所重视.本文着重介绍玻璃体手术后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蔡文泉;张皙;李佩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血浆内皮素-1(ET1)与老年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发生与发展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法对47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25例正常老年人血浆ET1水平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显示老年DR患者血浆ET1水平显著高于无DR者和正常对照组,且与DR严重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老年DR患者血浆ET1水平增高可能与老年DR的发生与进展有关.
作者:汪崇文;张革;刘浩;郑汉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在儿童白内障术后的应用.方法对12例(12只眼)伴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的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儿童施行白内障注吸术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随访平均4.33月,所有病例的视力都较术前有所改善,其中8眼(66.67%)的矫正视力≥0.1,好者达0.6.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1眼,严重色素膜炎2眼,人工晶状体移位3眼.结论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儿童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眼白内障术后的一种有效的矫正无晶状体眼的方法.
作者:周华;李含玉;魏咏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报告经鼻内窥镜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由鼻内进路经鼻内窥镜施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共15例.结果本组15例,14例治愈,1例无效;经随访,治愈者无一例复发.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面部无疤痕,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李奇志;汪文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50岁.因发现右上睑皮肤肿块生长一个半月入院.患者一个半月前发现右眼上睑有新生物生长,开始生长较快,至近半个月来生长速度减慢.无疼痛不适.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尿、胸片及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右眼上睑皮肤可见一圆形淡红色肿块,约1.0cm×1.0cm×0.2cm大小,略高于皮面,表面无色素溃疡,活动度较大.眼睑闭合不受影响.眼球及眼眶无异常.于2000年8月16日在局麻下行右眼上睑皮肤肿块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肿块,可见肿块侵及皮肤全层,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本院病理组织学检查报告:倾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肿块标本经二军大长海医院免疫组化标记检查,报告如下:LAC(+)CD3(+)CD20(部分+)CD68(-)OPD4(部分+)Ki-67(+-++)CD79(-),诊断:右上睑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增殖细胞活性为低至中度.
作者:赵婕;杨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疾患所致的玻璃体积血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1999年8月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激光术的34例(34眼)患者,并对25例进行了一年以上随诊.结果术后视力提高24眼(70.5%),不变4眼(11.7%),下降3眼(8.8%).术中并行眼内激光治疗的患者,玻璃体再出血发生率低.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是治疗视网膜静脉疾患所致的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穆翔;赵秉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24岁,农民.因发热10天、复视2天,于1997年6月4日入院.患者近一月常在树丛中劳动.入院前13天感头隐痛,10天前始发热,体温持续在38~40C之间波动,两天前出现复视.既往无斜视病史,家中无眼肌疾病者.入院时体查:T37.6 C,P82次/分,R20次/分,BP15/10kPa.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皮疹,右肩部见一直径0.8cm的焦痂.全身浅表淋巴结均肿大,以右腋下淋巴结肿大为甚,触痛明显.心肺无异常.
作者:陈晓珍;陈友鹏;王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32岁,农民.因右眼疼痛、畏光、流泪伴视力下降2天,于1999年9月25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无特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8,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呈弥漫性水肿,且见大小不等的环形白色病灶,前房积脓,脓液呈黄绿色,余正常.入院诊断:右眼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何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73岁.左眼失明已10年,曾在本市某医院诊断为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否认眼球胀痛病史.1998年7月2日因右眼老年性白内障(成熟期)收住院,入院后检查Vod数指/50cm,Vos数指/10cm,矫正视力无进步.左眼角膜透明,KP(一),前房加深,前房内未见晶状体核及玻璃体、虹膜震颤、色素脱失、萎缩变薄,但无前后粘连.瞳孔正圆,直径4.5mm,直接对光射迟钝,双星明滴眼液散瞳后检查,瞳孔区可见灰白色半透明膜状物,该膜状物在瞳孔区下半部增厚,状如一底朝下的三角形.查眼底见玻璃体腔内有大量尘状黑色混浊物及少许絮状混浊,视乳头苍白,边界清楚,C/D=0.8,眼底呈豹纹状,视网膜未见渗出及出血灶,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眼压右17.30mmHg,左28.49mmHg.右眼除晶状体混浊外未发现其它异常.眼B超检查未发现左眼玻璃体腔内有晶状体核.
作者:杨继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