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RK术后残余近视的探讨

杨丽霞;郭晓枚;陈晓雷;许志英

关键词:PRK, LASIK, RK
摘要: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矫治RK术后残余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RK(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手术3年以上,残留屈光度-2.5D~-6.25D稳定1年以上的36例患者(40眼)根据条件分别施行PRK(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术后随访观察半年以上.结果所有病例的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一般于3个月以后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时≥1.0者32例(80.0%),≥0.6者(100%),术后佳矫正视力≥术前者100%.90%的术眼术后残余近视度≤±1.0D,两组术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除部分PRK手术患者术后出现≤1级的Haze,少数术者出现眩光、暗适应下降外余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两种术式均是弥补RK术后屈光欠矫的有效方法.PRK安全简便,LASIK稳定性、预测性更好,应根据术眼的残余屈光度,疤痕愈合情况、角膜曲率、眼压等条件及患者的意愿选择术式.
临床眼科杂志相关文献
  • 《视网膜脱离诊断治疗学》出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正常多焦视网膜电流图及其在黄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全视野视网膜电流图测量总和反应,难以从反应波形中确定病变部位,且对微小病灶也不敏感;局部视网膜电流图可记录局部视网膜电反应,但由于反应振幅小,干扰因素多,需对反应振幅进行平均处理,如对多个区域进行检测,必须在各个部位进行刺激、累加,花费时间长;由Sutter和Tran[1]研制的多焦视网膜电流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简称MERG)是一项评估视网膜功能状态的新技术,它具有多点同时刺激,测量时间短,并可用一立体图像(地形图)直观显示等优点,它克服了全视野视网膜电流图及局部视网膜电流图的不足,能够对视网膜功能异常进行定位,对进展性视网膜疾病进行随访[2].对某些疾病特别是黄斑疾病的早期诊断及术前术后视网膜功能恢复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梁晓颖;李根林;王景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

    目的探讨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术后1%环孢霉素A滴眼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9例10只眼.术中根据溃疡侵犯角膜的形态切除病变角膜组织及邻近的球结膜和筋膜组织,按照植床的形态制作与之相吻合的板层移植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应用1%环孢霉素A滴眼6~8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5年,未见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与术前视力比较,大部分病例视力不变或提高.结论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术后应用1%环孢霉素A滴眼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效果肯定,只要植片与植床吻合,缝线松紧适宜,不会导致明显散光而影响视力.

    作者:廖荣丰;朱美玲;张晓峰;陈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信封式截囊与信封式截囊后囊混浊发生率的比较

    目的观察改良信封式截囊后囊混浊的发生率.方法将76例(9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只眼行改良信封式截囊,对照组49只眼行信封式截囊.术后观察后囊混浊发生率,随访12~24个月.结果观察组后囊混浊发生率11.29%,对照组后囊混浊发生率10.2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信封式截囊与信封式截囊后囊混浊发生率无差别,但前者更简单,更安全.

    作者:李良长;姚小萍;谢伟;罗继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性视网膜病变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1例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常见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中央静脉或动脉阻塞及视网膜静脉周围炎等,而由尿毒症肾性视网膜病变引起的新生血管性青光眼临床少见,现将我科所遇1例报道如下.

    作者:贾淑琴;贾慧萍;施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球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致过敏性休克1例

    患者男,32岁,农民.因右眼疼痛、畏光、流泪伴视力下降2天,于1999年9月25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无特殊.眼部检查:视力右眼0.08,结膜混合充血(++),角膜呈弥漫性水肿,且见大小不等的环形白色病灶,前房积脓,脓液呈黄绿色,余正常.入院诊断:右眼绿脓杆菌性角膜溃疡.

    作者:何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恙虫病致外展神经麻痹1例

    患者女,24岁,农民.因发热10天、复视2天,于1997年6月4日入院.患者近一月常在树丛中劳动.入院前13天感头隐痛,10天前始发热,体温持续在38~40C之间波动,两天前出现复视.既往无斜视病史,家中无眼肌疾病者.入院时体查:T37.6 C,P82次/分,R20次/分,BP15/10kPa.神志清楚,急性病容.皮肤粘膜未见出血点及皮疹,右肩部见一直径0.8cm的焦痂.全身浅表淋巴结均肿大,以右腋下淋巴结肿大为甚,触痛明显.心肺无异常.

    作者:陈晓珍;陈友鹏;王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的处理和预防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观察418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分析其原因并讨论处理和预防措施.结果术中主要并发症角膜损伤32眼(7.66%),术后并发症主要以瞳孔变形、移位或散大为常见,共92眼(22%),后发性白内障82眼(19.6%).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好,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白内障囊内、囊外摘除术,只要操作仔细,许多并发症可以避免.

    作者:黄家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检影验光中光影形态与矫正视力关系的研究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不同时期检影验光中的光影形态与矫正视力的关系及其机理.方法对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和LASIK),并随诊6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235例(其中PRK89例,175只眼;LASIK146例,287只眼,共462只眼)患者术后检影验光中的光影形态与矫正视力进行了动态观察分析.结果手术后检影验光中光影分为规则(光带直而等宽且边界清晰)与不规则(光带弯曲或边界不清晰或不等宽或兼有之)两种类型.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同时期内检影光影形态规则眼佳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明显低于光影不规则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检影中光影随时间推移有逐渐变规则的趋势,佳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也同时下降;PRK术后光影形态及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的变化与LASIK相比较为明显.结论检影验光中光影形态反映了角膜等屈光组织的光学性能及状态,是评价角膜屈光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独特、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泽欧;张悫;尚志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眼睑皮肤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1例

    患者男,50岁.因发现右上睑皮肤肿块生长一个半月入院.患者一个半月前发现右眼上睑有新生物生长,开始生长较快,至近半个月来生长速度减慢.无疼痛不适.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尿、胸片及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右眼上睑皮肤可见一圆形淡红色肿块,约1.0cm×1.0cm×0.2cm大小,略高于皮面,表面无色素溃疡,活动度较大.眼睑闭合不受影响.眼球及眼眶无异常.于2000年8月16日在局麻下行右眼上睑皮肤肿块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肿块,可见肿块侵及皮肤全层,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本院病理组织学检查报告:倾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肿块标本经二军大长海医院免疫组化标记检查,报告如下:LAC(+)CD3(+)CD20(部分+)CD68(-)OPD4(部分+)Ki-67(+-++)CD79(-),诊断:右上睑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增殖细胞活性为低至中度.

    作者:赵婕;杨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针分离术联合结膜下注射5-Fu治疗青光眼术后早期失败的滤过泡

    目的分析针分离术对早期失败的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及效果.方法21例21只眼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样滤过泡和扁平性滤过泡的患者行针分离术.结果针分离术后的眼压明显的低于术前,7例(33.33%)仍需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主要的并发症为角膜上皮毒性反应,结膜下出血,结膜滤过泡渗漏、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结论针分离术联合5-Fu可以挽救早期失败的滤过泡,增加滤过手术的成功率,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赵军梅;范彦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眼科图书征订启事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的角膜地形图变化

    目的观察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运用角膜地形图计测量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术前和术后角膜地形图,并得到SIMK、CIM、MTK、SF、ASTIG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t检验)处理.结果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较术前SIM、SF、MTK、ASTIG值明显改变(P<0.05),两组病例术前和术后SIM、MTK、ASTIG差值无明显改变而SF差值有明显改变(P<0.05),角膜地形图术后呈蝶鞍形改变,领结方向与角巩膜切口垂直.结论角膜地形图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角膜屈光状态改变,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植入人工晶状体的角膜地形图有明显改变,糖尿病白内障手术能增加术后发生角膜圆锥形改变可能性,但不增加角膜的散光.

    作者:郭涛;曹晓滨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黄斑裂孔合并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

    黄斑裂孔特别是合并周边裂孔的视网膜脱离,由于手术方式选择不当可产生严重的增殖膜,裂孔不能有效封闭,不能有效的缓解牵引,往往导致手术的失败,本文总结了40例黄斑裂孔合并周边裂孔视网膜脱离病例的治疗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李爱国;胡玉章;黄建章;黄学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鼻内窥镜下鼻腔泪囊吻合术疗效观察

    目的报告经鼻内窥镜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由鼻内进路经鼻内窥镜施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共15例.结果本组15例,14例治愈,1例无效;经随访,治愈者无一例复发.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面部无疤痕,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李奇志;汪文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矫治RK术后残余近视的探讨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矫治RK术后残余近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接受RK(放射状角膜切开术)手术3年以上,残留屈光度-2.5D~-6.25D稳定1年以上的36例患者(40眼)根据条件分别施行PRK(准分子激光光学角膜切削术)、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矫治,术后随访观察半年以上.结果所有病例的术后裸眼视力均较术前提高.一般于3个月以后趋于稳定,术后6个月时≥1.0者32例(80.0%),≥0.6者(100%),术后佳矫正视力≥术前者100%.90%的术眼术后残余近视度≤±1.0D,两组术式结果无显著性差异.除部分PRK手术患者术后出现≤1级的Haze,少数术者出现眩光、暗适应下降外余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两种术式均是弥补RK术后屈光欠矫的有效方法.PRK安全简便,LASIK稳定性、预测性更好,应根据术眼的残余屈光度,疤痕愈合情况、角膜曲率、眼压等条件及患者的意愿选择术式.

    作者:杨丽霞;郭晓枚;陈晓雷;许志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现代眼科检查方法与进展》出版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眼内后极异物摘除术的临床体会

    目的介绍用玻璃体切割技术摘除眼内后极异物的临床体会.方法自1993~1998年收治的眼内后极异物23例23眼,利用玻璃体切割技术全部成功摘除.其中磁性异物11例,非磁性异物12例,均位于或嵌于视盘周围2~3PD之内的视网膜面上.结果眼内后极异物23例23眼全部成功摘除,术后并发症少.多数病例不仅保存了有用视力,而且术后有明显提高.术前0.1以上者14例,占60%,术后18例,占78%.有并发症者还可接受其他治疗,争取视功能的恢复.结论对于滞留眼内的金属异物,应大限度地将其摘除,以避免因化学反应产生的铁锈或铜锈对眼组织的严重损害.但位于后极球壁的异物,不论是磁性还是非磁性,常因难以暴露或无法摘除而束手无策,玻璃体切割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唯一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33例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疗效.方法33例(43眼)白内障患者采用反眉形巩膜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1周测量术眼视力、角膜散光情况.结果术后3天平均裸眼视力0.50±0.20.术后1周裸眼视力≥0.5者31眼,占72.09%,术后1周平均角膜散光为2.02±1.40D.结论改良反眉形巩膜切口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角膜散光小,视力恢复良好.

    作者:邰春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妥布霉素误注眼内致中毒性内眼病变1例

    患者男,21岁,主因左眼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后胀痛、流泪、视力急剧于下降26小时于2000年5月24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5月14日因铁屑溅入双眼内,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于5月18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双眼视力1.0,双眼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右眼角膜有1个铁质异物,左眼角膜可见2个铁质异物,异物周围均见锈斑,未见溃疡,诊断为双眼角膜异物,遂行双眼角膜异物取出术.术程顺利,共取出3枚异物,角膜创口深达实质层1/3.术后给予双眼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10mg治疗.

    作者:韩梅;陶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临床眼科杂志

临床眼科杂志

主管: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安徽眼科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