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梅;陶海
目的探讨LASIK治疗高度近视中的学习曲线.方法150只眼(93例病人)选自1996年8月~1997年8月一年间在本中心行LASIK手术治疗高度、极高度近视的系列病例,按手术先后顺序,分别从病例的首、尾及中段随机抽取病例50份,定为早期组、中期组和后期组.结果术后3月早、中、晚期三组平均裸眼视力分别为0.65、0.67、0.75(F检验,P<0.01).矫正视力等于或好于术前好矫正视力眼,术后3月三组分别为72.92、85.71、91.67%.(x2检验,P<0.01),在早、中、后期三组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6%、12%、4%.结论LASIK手术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学习曲线,上岗前需进行严格地培训.
作者:王丹梅;金红颖;孟觉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有或无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验证方法,将129例(129眼)青光眼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对A组施行有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B组施行无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A、B两组年龄、性别、青光眼类型、术前视力和眼压、前房深度、%值、视野及房角闭合程度、术前使用降压药种数等临床参数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眼压、滤过泡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术后第1天无一例发生浅前房,对照组术后第1天12例出现浅前房,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眼压在术后3周内对比有显著差异,3周后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累积存活率86.61±9.51%,对照组为71.91±9.8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显微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术不仅能通过调控缝线来控制滤过量,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德秀;史传衣;郑爱贤;宋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初期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裂的原因及防治方法,评价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对168例188只眼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中后囊膜破损29例29只眼,分析后囊膜破损的原因,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结果后囊膜破损29只眼(15.4%).其中超乳术中22只眼(75.9%),注吸皮质中7只眼(24.1%).并发障3只眼(33.3%),Ⅳ级核12只眼(16.7%).前期18只眼(18%),后期11只眼(12.5%).Ⅰ期囊袋内植入19只眼(65.5%),Ⅰ期睫状沟植入8只眼(27.6%),Ⅰ期缝线固定1只眼(3.4%),放弃植入1只眼(3.4%).术后随访3~6个月,裸眼视力,0.5~1.5,23只眼(79.3%).0.1~0.4,6只眼(20.7%).结论术前严格培训,细致的动物实验,严格选择合适病例,眼、脑、手、脚有机配合,可以预防或减少后囊膜破损发生率.对于术中后囊膜破损伴有玻璃体溢出者,清除前部玻璃体,利用前或后囊膜作为支撑,仍可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且视力恢复良好,与后囊膜完整者比较无明显差异.
作者:任百超;杨蕊;杨建刚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介绍用玻璃体切割技术摘除眼内后极异物的临床体会.方法自1993~1998年收治的眼内后极异物23例23眼,利用玻璃体切割技术全部成功摘除.其中磁性异物11例,非磁性异物12例,均位于或嵌于视盘周围2~3PD之内的视网膜面上.结果眼内后极异物23例23眼全部成功摘除,术后并发症少.多数病例不仅保存了有用视力,而且术后有明显提高.术前0.1以上者14例,占60%,术后18例,占78%.有并发症者还可接受其他治疗,争取视功能的恢复.结论对于滞留眼内的金属异物,应大限度地将其摘除,以避免因化学反应产生的铁锈或铜锈对眼组织的严重损害.但位于后极球壁的异物,不论是磁性还是非磁性,常因难以暴露或无法摘除而束手无策,玻璃体切割技术是解决这一难题唯一有效的方法.
作者:韩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手术并发症的处理及预防措施.方法观察418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中、术后的并发症,分析其原因并讨论处理和预防措施.结果术中主要并发症角膜损伤32眼(7.66%),术后并发症主要以瞳孔变形、移位或散大为常见,共92眼(22%),后发性白内障82眼(19.6%).结论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术后视力好,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的白内障囊内、囊外摘除术,只要操作仔细,许多并发症可以避免.
作者:黄家璜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研究LASIK手术对角膜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51例96眼近视眼患者进行LASIK治疗,等效球镜度数-1.50D~-15.75D(-6.92±3.43D),并按照准分子激光切削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分别分成三组:Ⅰ.200~250μm;Ⅱ.250~300μm;Ⅲ.300μm以上.各组患眼于术前和术后3个月进行角膜内皮镜检查,观察角膜内皮细胞形态和内皮细胞密度.结果LASIK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形态结构无明显改变,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分别为3165±324/mm2和3151±305/mm2,配对t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按照激光切削后角膜基质床的厚度分成的三组术前、术后角膜内皮细胞密度也没有出现显著性改变(P>0.05).结论LASIK术后早期不会损伤角膜内皮,不会造成中央部角膜内皮细胞密度降低和细胞形态结构的改变,其对角膜内皮细胞的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的观察.
作者:钱涛;李一壮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50岁.因发现右上睑皮肤肿块生长一个半月入院.患者一个半月前发现右眼上睑有新生物生长,开始生长较快,至近半个月来生长速度减慢.无疼痛不适.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尿、胸片及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右眼上睑皮肤可见一圆形淡红色肿块,约1.0cm×1.0cm×0.2cm大小,略高于皮面,表面无色素溃疡,活动度较大.眼睑闭合不受影响.眼球及眼眶无异常.于2000年8月16日在局麻下行右眼上睑皮肤肿块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肿块,可见肿块侵及皮肤全层,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本院病理组织学检查报告:倾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肿块标本经二军大长海医院免疫组化标记检查,报告如下:LAC(+)CD3(+)CD20(部分+)CD68(-)OPD4(部分+)Ki-67(+-++)CD79(-),诊断:右上睑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增殖细胞活性为低至中度.
作者:赵婕;杨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在儿童白内障术后的应用.方法对12例(12只眼)伴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的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儿童施行白内障注吸术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随访平均4.33月,所有病例的视力都较术前有所改善,其中8眼(66.67%)的矫正视力≥0.1,好者达0.6.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1眼,严重色素膜炎2眼,人工晶状体移位3眼.结论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儿童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眼白内障术后的一种有效的矫正无晶状体眼的方法.
作者:周华;李含玉;魏咏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柔红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的后囊膜混浊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柔红霉素5.0μg/ml、7.5μg/ml两种浓度在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行囊袋内灌注5分钟.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其术后反应.术后3个月取眼球做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的毒性反应.结果随访3个月,用药组后发障的发生率明显减低,未发现角膜、葡萄膜及视网膜的毒性反应.结论柔红霉素术中一次性囊袋内灌注,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并对周围组织无损伤.安全、有效、方便使柔红霉素在后囊混浊预防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新宇;刘晓宁;孙艳西;吴登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术后1%环孢霉素A滴眼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9例10只眼.术中根据溃疡侵犯角膜的形态切除病变角膜组织及邻近的球结膜和筋膜组织,按照植床的形态制作与之相吻合的板层移植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应用1%环孢霉素A滴眼6~8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5年,未见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与术前视力比较,大部分病例视力不变或提高.结论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术后应用1%环孢霉素A滴眼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效果肯定,只要植片与植床吻合,缝线松紧适宜,不会导致明显散光而影响视力.
作者:廖荣丰;朱美玲;张晓峰;陈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对青光眼滤过泡及眼压的影响.方法对25例26眼曾作过青光眼滤过性手术的白内障经颞下方角膜缘切口行白内障囊外摘除(ECCE)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PC-IOL)植入手术.平均随访24.6个月.结果视力≥0.5的有12眼(46.1%);滤过泡无明显改变16眼(63.8%),减小7眼(26.9%),增大3眼(11.5%);用或不用眼药能控制眼压占24眼(92.2%),平均眼压为15.97mmHg;视野无明显改变占20眼(76.9%).结论经颞下方角膜缘切口行ECCE及PC-IOL植入对已存青光眼滤过泡眼获得良好的视功能和眼压的稳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平华;陶永贤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改良信封式截囊后囊混浊的发生率.方法将76例(9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只眼行改良信封式截囊,对照组49只眼行信封式截囊.术后观察后囊混浊发生率,随访12~24个月.结果观察组后囊混浊发生率11.29%,对照组后囊混浊发生率10.2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信封式截囊与信封式截囊后囊混浊发生率无差别,但前者更简单,更安全.
作者:李良长;姚小萍;谢伟;罗继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针分离术对早期失败的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及效果.方法21例21只眼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样滤过泡和扁平性滤过泡的患者行针分离术.结果针分离术后的眼压明显的低于术前,7例(33.33%)仍需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主要的并发症为角膜上皮毒性反应,结膜下出血,结膜滤过泡渗漏、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结论针分离术联合5-Fu可以挽救早期失败的滤过泡,增加滤过手术的成功率,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赵军梅;范彦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1月至1999年6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577例619眼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并发症:后囊破裂或晶状体悬韧带断裂43眼(6.95%),虹膜损伤21眼(3.39%),角膜后弹性层局限性脱离2眼(0.32%);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混浊218眼(35.22%),晶状体皮质残留14眼(2.26%),术后早期眼压增高角膜上皮水肿57眼9.21%),人工晶状体前纤维素性渗出12眼(1.94%),前房积血10眼(1.62%),后囊明显混浊6眼(0.97%),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3眼(0.48%).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熟练程度和乳化核的方式有关.
作者:陈永和;林如英;陈迎月;何晓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不同时期检影验光中的光影形态与矫正视力的关系及其机理.方法对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和LASIK),并随诊6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235例(其中PRK89例,175只眼;LASIK146例,287只眼,共462只眼)患者术后检影验光中的光影形态与矫正视力进行了动态观察分析.结果手术后检影验光中光影分为规则(光带直而等宽且边界清晰)与不规则(光带弯曲或边界不清晰或不等宽或兼有之)两种类型.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同时期内检影光影形态规则眼佳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明显低于光影不规则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检影中光影随时间推移有逐渐变规则的趋势,佳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也同时下降;PRK术后光影形态及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的变化与LASIK相比较为明显.结论检影验光中光影形态反映了角膜等屈光组织的光学性能及状态,是评价角膜屈光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独特、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泽欧;张悫;尚志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白内障手术前后角膜屈光状态的改变.方法运用角膜地形图计测量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进行超声乳化术前和术后角膜地形图,并得到SIMK、CIM、MTK、SF、ASTIG等数据,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学(t检验)处理.结果老年性白内障和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较术前SIM、SF、MTK、ASTIG值明显改变(P<0.05),两组病例术前和术后SIM、MTK、ASTIG差值无明显改变而SF差值有明显改变(P<0.05),角膜地形图术后呈蝶鞍形改变,领结方向与角巩膜切口垂直.结论角膜地形图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角膜屈光状态改变,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植入人工晶状体的角膜地形图有明显改变,糖尿病白内障手术能增加术后发生角膜圆锥形改变可能性,但不增加角膜的散光.
作者:郭涛;曹晓滨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