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良长;姚小萍;谢伟;罗继红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有或无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验证方法,将129例(129眼)青光眼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对A组施行有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B组施行无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A、B两组年龄、性别、青光眼类型、术前视力和眼压、前房深度、%值、视野及房角闭合程度、术前使用降压药种数等临床参数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眼压、滤过泡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术后第1天无一例发生浅前房,对照组术后第1天12例出现浅前房,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眼压在术后3周内对比有显著差异,3周后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累积存活率86.61±9.51%,对照组为71.91±9.8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显微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术不仅能通过调控缝线来控制滤过量,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德秀;史传衣;郑爱贤;宋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125例脑出血患者的眼底变化,探讨它与临床的关系.方法用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结果脑出血量越大,眼底改变越明显(P<0.01);有眼底改变,其病情多危重(P<0.05),死亡率较高(P<0.05).结论眼底检查有助于对病情分级和预后的判断,及时指导临床治疗.
作者:魏敬能;陶乃江;徐善恒;谷鸣;雷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s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障异常的疾病,好发于6~20岁的青少年.主要是铜在肝脏内的代谢障碍导致其在脑、眼及肾等部位的沉积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而在眼部角膜沉积出现的Kayser-Fleischer(K-F)环对本病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旭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儿,女,6岁.因双眼间歇性胀痛、视力下降6年,加重伴头痛、恶心、呕吐收住院.体检:视力:右手动/眼前,左指数/1米,视力不能矫正.双眼轻度混合充血,角膜扩大,直径13mm,雾状水肿、混浊,后弹力层断裂,右眼重于左眼,KP、房闪看不清,前房深,瞳孔呈椭圆形散大、右眼7mm大小,左眼5mm大小,对光反应消失,左眼瞳孔区可见一条索状残膜存在,外上方虹膜根切孔可见,晶状体位置正,透明,眼底模糊.测眼压:右10/2.0=59.10mmHg,左10/5.0=37.19mmHg.患儿5个月时,曾因先天性青光眼在我科行双眼滤帘切除术.
作者:靳韬;王超英;刘迎庆;杨素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在儿童白内障术后的应用.方法对12例(12只眼)伴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的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儿童施行白内障注吸术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随访平均4.33月,所有病例的视力都较术前有所改善,其中8眼(66.67%)的矫正视力≥0.1,好者达0.6.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1眼,严重色素膜炎2眼,人工晶状体移位3眼.结论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儿童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眼白内障术后的一种有效的矫正无晶状体眼的方法.
作者:周华;李含玉;魏咏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50岁.因发现右上睑皮肤肿块生长一个半月入院.患者一个半月前发现右眼上睑有新生物生长,开始生长较快,至近半个月来生长速度减慢.无疼痛不适.全身检查无异常发现.血尿、胸片及心电图等检查未见异常.右眼上睑皮肤可见一圆形淡红色肿块,约1.0cm×1.0cm×0.2cm大小,略高于皮面,表面无色素溃疡,活动度较大.眼睑闭合不受影响.眼球及眼眶无异常.于2000年8月16日在局麻下行右眼上睑皮肤肿块切除术.术中完整切除肿块,可见肿块侵及皮肤全层,与皮下组织无粘连.本院病理组织学检查报告:倾向非何杰金氏淋巴瘤.肿块标本经二军大长海医院免疫组化标记检查,报告如下:LAC(+)CD3(+)CD20(部分+)CD68(-)OPD4(部分+)Ki-67(+-++)CD79(-),诊断:右上睑淋巴组织增生性病变,增殖细胞活性为低至中度.
作者:赵婕;杨蕾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LASIK手术前后角膜厚度的变化.方法应用DGH-4000型超声角膜测厚仪分别测量637例(1210只眼)近视患者在施行LASIK手术前及术后1月、3月的角膜中央厚度;根据术前的屈光度分为4组,对各组所测得角膜中央厚度的数值进行分析.结果>-6.00DS近视患者的屈光度每增加1.00DS,角膜中央厚度平均减少1.31μm;手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与预计切削角膜厚度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差值与剩余屈光度≤±0.50 DS及≤±1.00DS的百分率呈负相关(r=-0.1及r=-0.3,P<0.01).结论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的角膜厚度随着屈光度的增加而变薄.LASIK术后1月及3月的实际角膜厚度大于预计角膜厚度,实际与预计角膜厚度的差值与术后剩余屈光度呈正比.
作者:黄勇;金玲;唐照福;章洁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对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的术中、术后并发症进行总结分析,以便总结经验教训,指导临床.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年11月至1999年6月白内障超声乳化手术577例619眼术中、术后出现并发症情况.结果术中并发症:后囊破裂或晶状体悬韧带断裂43眼(6.95%),虹膜损伤21眼(3.39%),角膜后弹性层局限性脱离2眼(0.32%);术后并发症:角膜水肿混浊218眼(35.22%),晶状体皮质残留14眼(2.26%),术后早期眼压增高角膜上皮水肿57眼9.21%),人工晶状体前纤维素性渗出12眼(1.94%),前房积血10眼(1.62%),后囊明显混浊6眼(0.97%),人工晶状体瞳孔夹持3眼(0.48%).结论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并发症的发生与操作熟练程度和乳化核的方式有关.
作者:陈永和;林如英;陈迎月;何晓璐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分析针分离术对早期失败的滤过泡的治疗方法、并发症及效果.方法21例21只眼小梁切除术后包裹性囊样滤过泡和扁平性滤过泡的患者行针分离术.结果针分离术后的眼压明显的低于术前,7例(33.33%)仍需用抗青光眼药控制眼压.主要的并发症为角膜上皮毒性反应,结膜下出血,结膜滤过泡渗漏、脉络膜脱离、低眼压.结论针分离术联合5-Fu可以挽救早期失败的滤过泡,增加滤过手术的成功率,且并发症少,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赵军梅;范彦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不同时期检影验光中的光影形态与矫正视力的关系及其机理.方法对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和LASIK),并随诊6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235例(其中PRK89例,175只眼;LASIK146例,287只眼,共462只眼)患者术后检影验光中的光影形态与矫正视力进行了动态观察分析.结果手术后检影验光中光影分为规则(光带直而等宽且边界清晰)与不规则(光带弯曲或边界不清晰或不等宽或兼有之)两种类型.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同时期内检影光影形态规则眼佳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明显低于光影不规则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检影中光影随时间推移有逐渐变规则的趋势,佳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也同时下降;PRK术后光影形态及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的变化与LASIK相比较为明显.结论检影验光中光影形态反映了角膜等屈光组织的光学性能及状态,是评价角膜屈光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独特、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泽欧;张悫;尚志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65岁.于1999年6月在某医院行左眼白内障大切口囊外摘除术,术中发生脉络膜暴发性出血,紧急关闭创口保住眼球.同年11月因右眼视力明显下降伴眼球胀痛2周收入我院.全身检查:健康状况良好,心率71次/分,律齐,血压17.3/10.6kPa,心电图、血糖、血液分析及出凝血时间均正常.
作者:肖蕾;蔡明高;邢怡桥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柔红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的后囊膜混浊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柔红霉素5.0μg/ml、7.5μg/ml两种浓度在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行囊袋内灌注5分钟.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其术后反应.术后3个月取眼球做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的毒性反应.结果随访3个月,用药组后发障的发生率明显减低,未发现角膜、葡萄膜及视网膜的毒性反应.结论柔红霉素术中一次性囊袋内灌注,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并对周围组织无损伤.安全、有效、方便使柔红霉素在后囊混浊预防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新宇;刘晓宁;孙艳西;吴登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联合术后1%环孢霉素A滴眼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的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应用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9例10只眼.术中根据溃疡侵犯角膜的形态切除病变角膜组织及邻近的球结膜和筋膜组织,按照植床的形态制作与之相吻合的板层移植片行板层角膜移植术,术后应用1%环孢霉素A滴眼6~8个月.结果术后随访1~5年,未见复发病例,术后6个月,与术前视力比较,大部分病例视力不变或提高.结论不规则移植片板层角膜移植术联合术后应用1%环孢霉素A滴眼治疗蚕蚀性角膜溃疡效果肯定,只要植片与植床吻合,缝线松紧适宜,不会导致明显散光而影响视力.
作者:廖荣丰;朱美玲;张晓峰;陈逖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对9例(9只眼)儿童复杂性视网膜脱离(retinal detachment,RD)的玻璃体视网膜手术(vitreoretinal surgery,VR术)效果及失败原因进行评价.方法采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前膜剥除、气液交换、冷凝或激光封孔、眼内C3F8气体或硅油填充.结果出院时(平均23天),手术成功8只眼,失败1只眼.采用眼内填充硅油可提高手术效果.术后平均追踪期为12个月,终手术成功7只眼(77.77%).结论采用VR术可提高儿童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成功率.
作者:吕东平;吕秋灵;吕高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评价国产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仪的疗效.方法应用AOV-FB准分子激光眼科治疗仪对38例70眼进行LASIK手术,随访观察术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残存屈光度及hze情况.结果术后有63眼(90%)裸眼视力≥1.0,60眼(85.71%)术后残存屈光度在±1.0D以内,未发现感染、上皮植入、切削偏心、角膜中央岛、不规则散光等并发症.结论AOV-FB治疗近视是安全有效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有待继续进行.
作者:邵之江;史传衣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治疗视网膜静脉疾患所致的玻璃体积血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1999年8月行玻璃体切除加眼内激光术的34例(34眼)患者,并对25例进行了一年以上随诊.结果术后视力提高24眼(70.5%),不变4眼(11.7%),下降3眼(8.8%).术中并行眼内激光治疗的患者,玻璃体再出血发生率低.结论玻璃体切除术联合眼内激光是治疗视网膜静脉疾患所致的玻璃体积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穆翔;赵秉水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