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梅
目的观察尿激酶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尿激酶3000u~5000u联合地塞米松2mg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44例44眼,治疗前后检查视力和眼底改变.结果44眼中,治愈18眼(40.91%),显效10眼(22.73%),好转13眼(29.54%),总有效率为93.18%.结论尿激酶球旁注射治疗玻璃体出血疗效好,操作简便,安全.
作者:荣瑜;童翀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Wilson's disease).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铜代障异常的疾病,好发于6~20岁的青少年.主要是铜在肝脏内的代谢障碍导致其在脑、眼及肾等部位的沉积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而在眼部角膜沉积出现的Kayser-Fleischer(K-F)环对本病有重要的价值.
作者:张旭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儿,女,6岁.因双眼间歇性胀痛、视力下降6年,加重伴头痛、恶心、呕吐收住院.体检:视力:右手动/眼前,左指数/1米,视力不能矫正.双眼轻度混合充血,角膜扩大,直径13mm,雾状水肿、混浊,后弹力层断裂,右眼重于左眼,KP、房闪看不清,前房深,瞳孔呈椭圆形散大、右眼7mm大小,左眼5mm大小,对光反应消失,左眼瞳孔区可见一条索状残膜存在,外上方虹膜根切孔可见,晶状体位置正,透明,眼底模糊.测眼压:右10/2.0=59.10mmHg,左10/5.0=37.19mmHg.患儿5个月时,曾因先天性青光眼在我科行双眼滤帘切除术.
作者:靳韬;王超英;刘迎庆;杨素碧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改良信封式截囊后囊混浊的发生率.方法将76例(98只眼)白内障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9只眼行改良信封式截囊,对照组49只眼行信封式截囊.术后观察后囊混浊发生率,随访12~24个月.结果观察组后囊混浊发生率11.29%,对照组后囊混浊发生率10.20%,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改良信封式截囊与信封式截囊后囊混浊发生率无差别,但前者更简单,更安全.
作者:李良长;姚小萍;谢伟;罗继红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比较有或无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验证方法,将129例(129眼)青光眼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对A组施行有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对B组施行无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的小梁切除术.A、B两组年龄、性别、青光眼类型、术前视力和眼压、前房深度、%值、视野及房角闭合程度、术前使用降压药种数等临床参数无显著差异.比较两组术后前房形成情况、眼压、滤过泡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术后第1天无一例发生浅前房,对照组术后第1天12例出现浅前房,经统计学处理两组有显著性差异.试验组及对照组术后眼压在术后3周内对比有显著差异,3周后差异无显著性.试验组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累积存活率86.61±9.51%,对照组为71.91±9.88%,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试验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显微小梁切除术联合可拆除巩膜瓣松解缝线术不仅能通过调控缝线来控制滤过量,而且能明显减少并发症,提高抗青光眼手术成功率.
作者:张德秀;史传衣;郑爱贤;宋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的脉络膜循环特征,探讨视网膜色素变性的发病因素.方法14例(28眼)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结果14例(28眼)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动脉显影时间12.92±2.14s.造影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周边视网膜可见细点状色素上皮萎缩透见荧光及色素斑块遮蔽荧光,中晚期周边及后极部视网膜荧光素渗漏,呈斑片状强荧光.吲哚青绿造影动脉显影时间13.86±2.73s.造影显示周边及后极部脉络膜大片毛细血管无灌注.结论FFA和ICGA造影结果表明视网膜色素变性患者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作者:陈青山;王润生;彭静;朱赛林;王煊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疗效.方法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观察组(30例30只眼)用眼底Ⅰ号方治疗,对照组(42例42只眼)用理血方Ⅲ号治疗.通过FFA、视力和血液流变学检查评价疗效.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者23只眼(76.7%),对照组有效者30只眼(71.5%).结论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视网膜静脉阻塞可以减轻静脉管壁渗漏,促进出血吸收,改善血液流变学状态,并可提高视力.
作者:丁淑华;倪云;高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21岁,主因左眼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后胀痛、流泪、视力急剧于下降26小时于2000年5月24日入院.患者于2000年5月14日因铁屑溅入双眼内,出现疼痛,畏光,流泪等症状.于5月18日就诊于当地医院,查双眼视力1.0,双眼结膜充血(++),轻度水肿,右眼角膜有1个铁质异物,左眼角膜可见2个铁质异物,异物周围均见锈斑,未见溃疡,诊断为双眼角膜异物,遂行双眼角膜异物取出术.术程顺利,共取出3枚异物,角膜创口深达实质层1/3.术后给予双眼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10mg治疗.
作者:韩梅;陶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视网膜脱离(RD)是眼科严重的致盲性疾病,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单纯性RD,通过巩膜外手术可获得成功;复杂性RD,则需视网膜玻璃体手术.随着对RD认识的不断提高和手术技术的改进,RD手术的成功率不断提高.RD手术的成功,首先取决于术前全面仔细的检查、手术方式及时机的正确选择以及熟练、准确、细致的操作.然而,术后各种情况及并发症的认识、发现和处理,同样与手术的成败关系密切,也越来越为眼科同道所重视.本文着重介绍玻璃体手术后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发症及处理.
作者:蔡文泉;张皙;李佩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73岁.左眼失明已10年,曾在本市某医院诊断为左眼老年性白内障,否认眼球胀痛病史.1998年7月2日因右眼老年性白内障(成熟期)收住院,入院后检查Vod数指/50cm,Vos数指/10cm,矫正视力无进步.左眼角膜透明,KP(一),前房加深,前房内未见晶状体核及玻璃体、虹膜震颤、色素脱失、萎缩变薄,但无前后粘连.瞳孔正圆,直径4.5mm,直接对光射迟钝,双星明滴眼液散瞳后检查,瞳孔区可见灰白色半透明膜状物,该膜状物在瞳孔区下半部增厚,状如一底朝下的三角形.查眼底见玻璃体腔内有大量尘状黑色混浊物及少许絮状混浊,视乳头苍白,边界清楚,C/D=0.8,眼底呈豹纹状,视网膜未见渗出及出血灶,黄斑中心凹光反射消失.眼压右17.30mmHg,左28.49mmHg.右眼除晶状体混浊外未发现其它异常.眼B超检查未发现左眼玻璃体腔内有晶状体核.
作者:杨继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机械疏通联合应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留置泪道治疗泪道阻塞的疗效.方法常规方法下对17例17眼泪道阻塞(主要是泪囊至鼻泪管处阻塞/狭窄,以下简称下段泪道阻塞/狭窄)行探通术,留针20分钟后边退空心针、边向泪道内注入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结果12例溢泪消失、冲洗泪道通畅为治愈(占70.6%);2例轻度泪溢、冲洗泪道稍有阻力为有效(占11.8%);3例仍溢泪、冲洗泪道不通为无效(占17.6%).结论泪道探通术联合应用四环素可的松眼膏治疗泪道阻塞总有效率达82.4%,应用探通术加四环素可的松眼膏留置泪道是治疗下段泪道阻塞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煜明;盛敏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在儿童白内障术后的应用.方法对12例(12只眼)伴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的先天性或外伤性白内障儿童施行白内障注吸术和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结果随访平均4.33月,所有病例的视力都较术前有所改善,其中8眼(66.67%)的矫正视力≥0.1,好者达0.6.术后并发症视网膜脱离1眼,严重色素膜炎2眼,人工晶状体移位3眼.结论带虹膜隔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是儿童无虹膜或虹膜缺损眼白内障术后的一种有效的矫正无晶状体眼的方法.
作者:周华;李含玉;魏咏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不同时期检影验光中的光影形态与矫正视力的关系及其机理.方法对1998年5月至1999年12月在我院接受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PRK和LASIK),并随诊6个月以上,资料完整的235例(其中PRK89例,175只眼;LASIK146例,287只眼,共462只眼)患者术后检影验光中的光影形态与矫正视力进行了动态观察分析.结果手术后检影验光中光影分为规则(光带直而等宽且边界清晰)与不规则(光带弯曲或边界不清晰或不等宽或兼有之)两种类型.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同时期内检影光影形态规则眼佳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明显低于光影不规则眼;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后检影中光影随时间推移有逐渐变规则的趋势,佳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也同时下降;PRK术后光影形态及矫正视力下降百分比的变化与LASIK相比较为明显.结论检影验光中光影形态反映了角膜等屈光组织的光学性能及状态,是评价角膜屈光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独特、简便、有效的方法.
作者:王泽欧;张悫;尚志宏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柔红霉素预防白内障术后的后囊膜混浊的作用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柔红霉素5.0μg/ml、7.5μg/ml两种浓度在兔眼晶状体囊外摘除术中行囊袋内灌注5分钟.通过裂隙灯显微镜观察其术后反应.术后3个月取眼球做病理切片观察组织的毒性反应.结果随访3个月,用药组后发障的发生率明显减低,未发现角膜、葡萄膜及视网膜的毒性反应.结论柔红霉素术中一次性囊袋内灌注,可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率,并对周围组织无损伤.安全、有效、方便使柔红霉素在后囊混浊预防方面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新宇;刘晓宁;孙艳西;吴登雷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报告经鼻内窥镜行鼻腔泪囊吻合术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由鼻内进路经鼻内窥镜施行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慢性泪囊炎共15例.结果本组15例,14例治愈,1例无效;经随访,治愈者无一例复发.结论本术式操作简便,损伤小,并发症少,面部无疤痕,疗效好,值得推广.
作者:李奇志;汪文晓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