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李红霞;樊冬生

关键词:泪小管炎, 泪小管结石, 泪小管切开
摘要:目的 观察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1-2017.3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患者19例,均行经泪小点的泪小管切开,随访3-6月,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中治愈17例,好转2例,治愈率100%.结论 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实用防盲技术杂志相关文献
  • 评估RS型泪道再通管治疗泪道阻塞的有效性

    目的 研究RS型泪道再通管对泪道阻塞性疾病的疗效.方法 采用RS型泪道再通管(济南晨生医用硅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生产),对97例泪道阻塞患者进行泪道探通后插管治疗.结果 治愈81例,好转2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7.27%.术中无鼻腔出血,泪小点撕裂,泪小点外翻等并发症.术后无眼睑红肿,泪小点撕裂,泪小点外翻,泪小点及泪小管炎,无拔管困难等并发症.结论 RS泪道再通管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术后效果满意,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少,手术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安全性高.对患者的眼部刺激小,对日常生活无影响.

    作者:金海丽;韩林峰;盛永红;王国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移植术的护理体会

    目的 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移植手术中,通过细致入微的围手术期护理措施,提高患者术中的配合程度,减轻术后疼痛,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降低翼状胬肉术后的复发率.方法 通过对2014年10月至2015年12月44例(44只眼)翼状胬肉切除联合游离结膜移植患者进行规范细致的围手术期护理配合,观察随访1年.结果 治愈42例,复发2例,未发生术中角膜穿孔、出血,术后角膜溃疡、结膜肉芽肿、结膜瘢痕甚至睑球粘连、视力下降等并发症,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优质的围手术护理,可以更好的护患沟通,减少手术并发症发生,提高术眼治愈率.

    作者:王金梅;朱新兴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玻璃体腔注射雷珠单抗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区CNV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Ranibizumab)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CNV)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15.6月-2016.12月经临床相关检查确诊为病理性近视伴CNV形成病例38例(72眼);患者中男19例38只眼,女19例34只眼;年龄24 ~ 70岁,平均52岁.随机分为试验组(38只眼)及对照组(34只眼)每组19例,试验组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0.5 mg(0.05 ml)联合术后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每次口服1.5g,一日三次,口服疗程3个月,于注射后第1、2、3个月各随访1次,并于第1、2个月随访时各追加注射1次,对照组仅口服复方血栓通胶囊,剂量及疗程同试验组.通过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眼压、检眼镜、眼底彩色照像、光学相关断层扫描(OCT)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检查,分析两组在佳矫正视力(BCVA)、黄斑中央凹厚度(CMT)及眼底血管造影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3个月,试验组及对照组BCVA、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t=6.72、-8.12,P<0.01;对照组:t=2.28、-7.54,P<0.05).治疗后l、2、3个月,两组间BCV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3.12、3.27,P<0.05;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试验组较对照组比较明显变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3、-3.61、-4.64,P均<0.05).FFA/ICGA显示试验组3个月有30眼渗漏消失,8眼渗漏面积明显减小,治疗均有效,对照组有16眼渗漏面积减小,16眼渗漏面积变化不明显,2眼有新鲜出血.结论 比较单纯药物治疗,玻璃体内注射雷珠单抗能够更有效的促进脉络膜新生血管萎缩,减少出血及渗漏,减轻黄斑水肿,提高视力,是目前治疗病理性近视黄斑CNV较好的方法.

    作者:张曙光;王瑞峰;项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微信辅助法在眼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

    目的 将微信应用眼科学教学中作为教学改革的新途径,评价此项教学改革的效果及探索其应用前景.方法 自2016年起选取两个班级学生为研究对象,实验组为实施基于微信辅助的PBL教学方案,对照组为常规PBL教学法,课程结束后对学生进行调查问卷和理论考试,记录调查问卷各项评分和成绩,进行统计学处理和比较.结果 引入微信辅助教学班级的多数学生认为PBL结合微信组优于传统PBL教学方式.结论 利用微信辅助PBL教学法是一项非常受欢迎的教学方式,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子诚;董凯;陈艳;温跃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互联网+”背景下眼科教学的初步思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教育的有机结合,眼科教学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应完善基于医疗“大数据”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移动互联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眼科教学方法,提升“互联网+”背景下眼科教师的教学素养,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达到提高学习效率、改善学习效果的目的.

    作者:李宁;封利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的疗效.方法 对21例21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采用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术中如发现泪囊条件差,则联合泪道置管术;术后定期冲洗泪道,鼻内镜随访1-3月,并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 治愈18眼(85.7%),好转2眼(9.5%),无效1眼(4.8%),总有效率95.2%.结论 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治疗慢性泪囊炎,手术操作简便,术野清晰,术中可清楚辨识钩突肥大、小泪囊、泪囊结石、泪囊囊肿、中鼻道狭窄等体征并针对性处理,且不损伤皮肤及轮匝肌组织,术后面部无疤痕,保留了泪液泵功能,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作者:左秀云;葛正光;葛飞;马扣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会出现缺血区,产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VEGF是视网膜和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主要刺激物,它可以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引起黄斑水肿,严重影响视力.随着抗VEGF药物的出现,针对黄斑水肿的治疗取得良好效果.抗VEGF药物已经成为治疗RVO黄斑水肿的一线用药.

    作者:杨健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与舒适护理探析

    目的 探讨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后疼痛与舒适护理对策.方法 选取我院于2015年9月-2016年6月行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术的136例视网膜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盲选的方式进行分组,分别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各有68例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术后的疼痛程度及疼痛原因进行评估,并选择恰当的护理对策.结果 对照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58例,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级别分别为43例、10例、5例;观察组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为42例,轻度、中度、重度疼痛级别分别为16例、20例、6例,对照组患者的术后疼痛程度明显高于观察组患者,两组术后疼痛及疼痛程度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减轻患者术后疼痛,在使裂孔处于高位的基础上,对体位的适当调整,能够提高患者术后舒适程度.

    作者:陈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阻止威胁视力的新生儿视网膜病变:新生儿学专家的视角

    出生1小时到1周的新生儿护理决定了一个早产儿是否能免于新生儿视网膜病变及其并发症的侵害.氧疗管理及简单易行的干预措施将起到关键作用.我们发现,即便在配备同等水平的设备和医疗人员的条件下,不同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的ROP的发病率相差很大.尽管这一现象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可以确定的是,不同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区采用了不同的新生儿护理措施.推行预防ROP标准化措施将会改善这一现状.

    作者:Ashok Deorari;Brian A Darlo;鲁理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非接触广角镜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联合经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

    目的 探讨非接触广角镜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联合经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5年10月至2017年09月期间,因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入住我院采用非接触广角镜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联合经巩膜外加压术治疗的10例患者10只眼,术前术后视力变化、视网膜复位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采用非接触广角镜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联合经巩膜外加压术的10只眼,术前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0.1为8只眼,>0.1为2只眼,术后平均随诊3个月,术后佳矫正视力<0.1为3只眼,>0.1为7只眼.术后视网膜均一次复位,术中联合环扎1例.结论 非接触广角镜下25G微创玻璃体切割系统联合经巩膜外加压术治疗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有效方法.

    作者:李大鹏;董敬远;吴晓燕;王华;秦睿鸿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原发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原发性青光眼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5例.观察组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对照组行传统小梁切除术,比较两组浅前房发生情况、眼压变化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浅前房及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低,术后l周、术后6个月眼压值较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原发性青光眼患者采用复合式小梁切除术治疗效果确切,浅前房发生率低、术后并发症少,有助于促进患者术后眼压恢复.

    作者:刘哲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的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的疗效.方法 收集2016.1-2017.3于我院眼科门诊就诊的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患者19例,均行经泪小点的泪小管切开,随访3-6月,观察手术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中治愈17例,好转2例,治愈率100%.结论 泪小管切开治疗泪小管炎伴泪小管结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李红霞;樊冬生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眼表综合分析仪检查技术

    干眼(dry eye)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的泪液质和量异常或动力学异常导致的泪膜稳定性下降,并伴有眼部不适,导致眼表组织病变为特征的多种疾病的总称[1].一、干眼的分类[2]1.干眼的分类:(1)水液缺乏型干眼:水液性泪液生成不足和(或)质的异常而引起,如Sj(O)gre综合征和许多全身性因素引起的干眼;(2)蒸发过强型干眼:由于脂质层质或量的异常而引起,如睑板腺功能障碍、睑缘炎、视屏终端综合征、眼睑缺损或异常引起蒸发增加等;(3)黏蛋白缺乏型干眼:为眼表上皮细胞受损而引起,如药物毒性、化学伤、热烧伤对眼表的损害及角膜缘功能障碍等;(4)泪液动力学异常型干眼:由泪液的动力学异常引起,如瞬目异常、泪液排出延缓、结膜松弛等;(5)混合型干眼:是临床上常见的干眼类型,为以上两种或两种以上原因所引起的干眼.

    作者:张国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研究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有效性.方法 选取2014年6月~ 2017年6月我院丝状角膜炎患者76例,依照治疗方法不同分组,各38例.对照组刮除丝状物后采用贝复舒滴眼用凝胶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及治疗后2h、12h、24h、3周时疼痛程度(VAS评分)、角膜上皮愈合情况(Fl评分).结果 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0%(38/38)高于对照组84.21%(32/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h、12h、24h时观察组VAS评分及治疗后3周时FL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周时观察组VAS评分同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治疗丝状角膜炎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促进角膜上皮愈合.

    作者:景聪荣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内眦皮肤重置联合皮下深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并内眦赘皮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内眦皮肤重置法联合皮下深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并内眦赘皮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2例(42眼)先天性睑内翻伴内眦赘皮行手术治疗并随访6个月以上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2例22眼,女10例20眼,年龄5 ~ 36岁.平均11.5±8.1岁.随访6~31个月,平均15.2±7.9个月.内眦皮肤重置法联合皮下深部内固定术组17例(32眼),褥式缝线矫正法组5例(10眼),分析两组病例的手术效果和远期复发率.结果 内眦皮肤重置法联合皮下深部内固定术组治愈率93.8%,临床治愈100%,远期0眼复发,复发率0.0%;褥式缝线矫正法组治愈率33.3%,临床治愈50%,远期4眼复发,复发率40%.两组远期术后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内眦皮肤重置法联合皮下深部内固定术治疗先天性下睑内翻并内眦赘皮疗效好,远期复发率低.

    作者:于璐;程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25G+微创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疗效

    目的 观察应用25G+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术治疗恶性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6年7月在我科就诊的恶性青光眼确诊患者18例18眼.术前患眼视力范围分布于手动~0.5,患眼眼压分布于18.3 ~56.8mmHg,平均(35.21±10.43)mmHg,眼轴长度19.60~ 22.46mm,平均(20.63±0.48)mm,中央前房深度0.98~ 1.86mm,平均(1.31±0.22)mm.所有患者均接受25G+经睫状体扁平部前部玻璃体切除联合白内障摘除手术治疗.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1年(平均9个月).末次随访:患者佳矫正视力分布于0.2 ~ 0.8之间,与术前视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01P=0.00);眼压分布于12.3~ 19.8mmHg之间,平均为(16.05±2.46)mmHg,与术前眼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 P=0.00);前房深度1.89 ~ 3.49mm,平均(2.42±0.47)mm,与术前前房深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07 P=0.00);术后早期1例术后眼压为8mmHg,经抗炎治疗恢复正常,末次眼压为15mmHg;所有患者无角膜内皮细胞失代偿、眼内出血、感染、眼压失控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25G+微创玻璃体手术联合白内障摘除术可安全有效的治疗白内障术后恶性青光眼.

    作者:冀鹏飞;高延庆;赵晓金;王向华;潘俊辉;陈小霞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激光治疗及护理

    目的 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激光治疗的方法、原则以及护理体会.方法 作者通过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产生的原因、治疗方法的选择、激光治疗的原则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总结,形成激光治疗的一套标准参考方案.同时从健康护理、术前护理、心理护理、出院指导等方面总结护理经验.结果 作者所在医院参考本文进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治疗和护理,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减少了医患矛盾.结论 根据糖尿病视网膜患者所处的阶段以及全面检查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激光治疗方法,效果明显,合理的护理方式能够减轻患者痛楚,加快患者康复.

    作者:魏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实用防盲技术杂志

实用防盲技术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