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微;王春霞;王晓楠
目的 了解某综合性医院外科病人手术部位感染发生情况,分析危险因素,为有效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率提供依据. 方法 采取前瞻性和目标性监测的方法,对某医院外科手术病人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 共调查外科手术患者720例,发生手术部位感染14例,感染率为1. 94%. 高龄患者、手术性质、伴有基础病及术中无菌操作等构成手术部位感染危险因素. 结论 该医院外科住院患者手术部位感染率在可控范围,应针对危险因素实施干预防控措施.
作者:罗玉荣;林勤劼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状况,为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前瞻性监测方法,对某三级教学医院血液科住院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进行目标性监测. 结果 共调查该医院血液科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994例,发生医院感染患者277例,感染率为27. 87%. 在化疗的诱导缓解期、巩固化疗期和难治复发期,感染率依次为50. 42%、18. 27%和29. 45%. 急性白血病患者医院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多见. 277例感染的急性白血病患者送检病原学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442株,以革兰阳性菌占主导. 结论 接受化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是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人群,在诱导缓解期感染率高,应采取对应措施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于书卷;王书会;王静娜;吴晓慧;刘芸宏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吸毒患者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感染现状,为预防交叉感染提供参考. 方法 采用血液生化分析仪方法,对住院吸毒患者相关血清学指标进行检测,并与健康人群检测指标作平行比较. 结果 采集81例吸毒人员患者血样,检出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15例,感染率为18. 51%;检出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11例,感染率为13. 58%. 采集89名健康人员血样,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阳性1例,感染率1. 12%,未检出丙型肝炎感染者. 结论 吸毒患者乙型和丙型肝炎感染率均明显高于健康人群,应当加强标准预防措施,杜绝血源性病原因子医院交叉感染.
作者:杨玉金;刘成伟;颜兴伟;郑春艳;余娇;鲍洪兰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医疗机构消毒效果监测是评价其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设施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剂是否有效,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 新颁布的 WS/T 367-2012《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和新修订的GB 15982-201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1,2]均已执行近3年了,但在实施的实际工作中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和不合理之处. 现对标准中某些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供商榷.
作者:朱磊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血源性致病因子在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的分布及其发生因素,制定可行的防护措施. 方法 通过回顾性分析方法,对某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中血源性致病因子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与分析. 结果共调查该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264例,锐器伤是导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主要原因,乙型肝炎( HBV) 是职业暴露中主要的血源性病原体,护士是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人群,注射器针头及锐器分类放置不当分别是导致锐器伤的主要锐器物和主要环节.结论 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完善医疗废物锐器分类,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操作等能减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加大乙肝知识宣传,提高医护人员乙肝疫苗接种率是减少医护人员被乙肝感染的有效方式.
作者:蒋景华;张晓莉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SHEL模式在防范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经过前瞻性调查,依据SHEL模式制定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防范措施,比较实施前后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 结果 实施前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5. 4%,实施后为6. 0%,实施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结论 实施SHEL模式能有效防范手术室护士职业暴露的发生.
作者:许瑛;蒋维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粘质沙雷菌( SM)致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耐药情况,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47例粘质沙雷菌肺部感染住院患者的资料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 导致粘质沙雷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长期住院、使用广谱抗生素、高龄、侵袭性操作等. 分离的粘质沙雷菌对目前常用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 结论 粘质沙雷菌对第一、二代头孢菌素表现很高的耐药,对三代头孢菌素不同程度耐药,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 提示临床医生应高度重视,合理使用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以防治该菌所致的肺部感染.
作者:轩杰;刘秀芳;陈远乡;杨巧玲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内镜清洗消毒机应用不同消毒剂,在不同温度下,对内镜模拟体的消毒效果. 方法 采用载体定量杀菌试验方法,对清洗消毒机应用不同消毒剂,在不同温度下,对内镜模拟体的消毒效果进行实验观察. 结果内镜清洗消毒机对模拟内镜体清洗消毒,分别采用20 g/L戊二醛消毒剂,温度控制在23℃、作用10 min,温度控制在45℃、作用5 min;采用络合氯器械消毒液,温度控制在23℃、作用5 min,温度控制在38℃、作用3 min,对染于模拟内镜体50、500、950 mm处的枯草杆菌黑色变种芽胞的平均杀灭对数值均>3. 结论 清洗消毒机应用两种消毒剂对内镜模拟体的消毒效果均合格,升温状态下可缩短消毒时间.
作者:孙利群;王艳秋;郭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采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应对我国首例输入性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并评价其实施效果.方法通过严格落实病例隔离、个人防护及消毒措施,采用real-time PCR 检测方法及时评价消毒效果,评价MERS 医院感染防控效果.结果 经采取对病人严格隔离、医护人员个人防护、探视者防护、病房分区隔离等严格隔离防护措施,本次输入性MERS 病人入住的医院未发生病原因子外传,实现了零感染.经随时消毒后定期检测和终末消毒后检测,各类物品MERS 冠状病毒real-time PCR 结果均为阴性,提示该病房符合接受新病人的安全标准.结论此次应对首例输入MERS 病例处置及时、措施有效、有效控制了疫情扩散,实现了零感染.
作者:钟昱文;康敏;郑小凌;周仕丹;陈惠珍;王冰姝;王雅静;邹钦;宋铁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探讨氯己定醇脱碘对手术部位皮肤微生态的改变情况,寻求一种既能达到良好的消毒效果又不影响手术部位皮肤菌群平衡的消毒方法. 方法 将需产科住院行会阴侧切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人. 实验组手术部位皮肤聚维酮碘原液消毒后,用氯己定醇进行脱碘;对照组常规聚维酮碘原液消毒. 两组分别于消毒前、消毒后30 min、60 min作细菌学检测,观察不同消毒方法对手术部位皮肤细菌数的影响. 结果 消毒后30 min细菌消毒合格率实验组为100%,对照组为80%,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 01);消毒后60 min细菌消毒合格率实验组为90%,对照组为45%,两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 01). 两组消毒前后分别进行皮肤细菌分型和菌种鉴定,均为常驻菌和暂住菌,未发现致病菌. 结论 氯己定醇脱碘可提高手术部位皮肤消毒细菌达标率,且不影响手术部位皮肤微生态平衡.
作者:齐晓彦;沈卫英;吴远桥;王文娟;杨卫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城市民营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等基层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状况,为加强监督管理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武汉市某城区民营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个体诊所消毒与灭菌质量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在2010-2013年期间从该城区257家基层医疗机构共采集不同消毒对象6 423件,消毒质量平均合格率为86. 86%. 民营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个体诊所的合格率分别为89. 44%、87. 89%和83. 09%.不同监测对象中,室内空气和医务人员手消毒质量合格率分别为73. 15%和76. 75%;压力蒸汽灭菌器监测合格率为93. 88%. 结论 该城区民营和基层医疗机构消毒与灭菌质量合格率总体偏低,医务人员手卫生和压力蒸汽灭菌器应作为重点改进对象,并加大监管力度.
作者:陈娅雯;张天宝;张卉;唐非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现患率和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为制定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某医院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现患率进行调查. 结果 调查当日实查住院患者4 943例,实查率为100. 00%;发生医院感染121例、131例次,感染率为2. 45%、例次感染率为2. 65%. 感染率高的科室为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为35. 00%. 以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其次为腹腔内组织、血流、表浅切口和泌尿道感染. 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当日使用率为37. 39%. 结论 该医院住院患者感染现患率基本反映医院感染的实际情况,应加强重点科室、重点环节及重点人群的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作者:吴艳艳;高芳;邹俊宁;朱明;熊莉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某部驻京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效果现状,为加强消毒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通过现场抽样检测的方法,对某部驻京部分医疗卫生机构的消毒效果进行调查. 结果 共采集20家医疗卫生机构不同消毒对象392份,消毒效果平均总合格率为90. 05%. 其中紫外线灯辐照强度合格率达88. 89%;室内空气消毒效果监测合格率为91. 59%;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为86. 60%. 结论 某部驻京医疗卫生机构消毒质量平均合格率较高,但医护人员手消毒效果和紫外线辐照强度需要重点加强管理.
作者:滕文赫;胡亚华;宋振耀;严慈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某医院2013 年度临床分离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及耐药现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病原学标本检测和药敏试验方法,对某医院2013 年全年临床送检病原学标本进行检测并作出分析评估.结果 该医院2013 年度从临床送检的病原学标本中共检出病原菌3 324 株,革兰阴性杆菌和革兰阳性球菌构成比分别为72. 2%和27. 8%.分离率居前3 位的是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菌株分别占55. 8%和25. 4%.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均对亚胺培南产生耐药性;未检出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和葡萄球菌.结论 该医院临床分离病原菌革兰阴性菌占优势,耐药形势严峻,应加强病原菌的耐药性监测.
作者:汪丽;王峰;吕婉飞;何珊娜;郑琳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研究不同处理方法对隔夜诊疗器械清洗效果的影响. 方法 通过目测法和ATP生物荧光法检测,评价3组处理方法对隔夜诊疗器械清洗效果. 结果 以A组处理方法对污染器械清洗效果影响明显,清洗质量合格率仅为73. 33%;B组和C组清洗质量合格率均达到93%以上. ATP生物荧光法检测结果证明,3组处理方法处理后的污染器械清洗质量均达到100%合格. 结论 本研究3种处理方法中,以C组方法佳,隔夜诊疗器械好及时回收作清洗处理.
作者:韩燕;蒋雪梅;杨川巍;曾黎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建立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日化杀菌产品中醋酸氯己定含量的方法. 方法 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建立测定日化杀菌产品中醋酸氯己定含量的测定条件. 结果 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日化杀菌产品中醋酸氯己定含量,在2~22 μg/ml范围内有较好的线性,相关系数为r=0. 9998. 加标回收率均在98%以上,相对标准偏差都小于2. 0%. 结论 紫外分光光度法可用于测定日化杀菌产品中的醋酸氯己定含量.
作者:平付军;包伟华;兰中伟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了解托幼机构消毒液使用情况及消毒效果,找出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的薄弱环节,提出解决方案.方法 通过现场采样和细菌定量检测方法,对北京市某区61家托幼机构的消毒剂及其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与监测.结果 消毒液原液样品总合格率为75. 34%;使用中消毒液样品总合格率为71. 91%;检出大肠菌群的托幼机构占11. 86%,菌落总数超标的托幼机构占18. 64%. 在调查范围内,总体合格率私立园高于公立园. 结论 托幼机构消毒工作存在较多问题,应强化对托幼机构的消毒培训与指导,内容应具体化,具有可操作性.
作者:刘海博;袁明;高艳青;吴波峰;陈达廷;边洪英;陈合;王海云;温静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分析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影响因素,探索适合医院实际的手卫生促进策略和干预措施,提高手卫生依从性. 方法 采用访谈法、暗访法和问卷调查法了解江原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的掌握情况和手卫生依从性,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并提出干预措施,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结果 采取一系列手卫生改善策略后,医院硬件实施得到明显改善,诊疗区域感应水龙头和干手纸应用率由35%提高到74%,所有诊疗区域均配置了速干手消毒剂. 医护人员手卫生时机、六步洗手法演示、洗手与卫生手消毒选择原则、搓手时间总的正确率分别由原来的51. 72%、74. 14%、31. 03%和33. 62%提高到86. 00%、91. 00%、65. 00%和93. 00%(χ2 =28. 80、10. 32、24. 89、79. 68, P<0. 01);医师和护士的手卫生依从性分别由干预前的58. 33%和74. 36%提高到66. 67%和83. 14%,总体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 00, P<0. 05). 结论 医护人员手卫生促进策略应与医院实际情况结合,从重点环节入手,更易被医护人员重视并接受,可更为有效地提高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
作者:刘云;陈晓侠;林煜 刊期: 2015年第11期
目的 观察纳米银抑菌喷剂的杀菌效果. 方法 采用抑菌环试验和悬液定量试验方法,对该纳米银抑菌喷剂体外杀菌效果进行试验观察. 结果 该纳米银抑菌喷剂原液含纳米银210 mg/L. 该纳米银抑菌喷剂原液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抑菌环直径分别为10. 24 mm、10. 64 mm、9. 96 mm和8. 48 mm. 该纳米银抑菌喷剂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MIC值均为3. 13 mg/L,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的MIC值均为1. 56 mg/L;MBC值依次分别为25 mg/L和12. 5 mg/L. 用30 mg/L纳米银抑菌喷剂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白色念珠菌作用20 min,杀灭率均达到100%. 结论 该纳米银抑菌喷剂对细菌繁殖体和真菌均具有良好的杀(抑)菌作用,应进一步研究其实用性和安全性.
作者:李飞飞;吴国丽;布紫云;秦社宣;张文正;赵正保 刊期: 2015年第11期
北京某医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 )于2015 年3月20日至3月21日期间收治了1例埃博拉病毒病留观患者,这对于从未接触过埃博拉病毒病的医院及医务人员就如何实施隔离预防,杜绝医院感染和疫情扩散将面临重大考验. 埃博拉病毒病是由埃博拉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主要通过接触患者或感染动物的血液、体液、分泌物和排泄物及其污染物等而感染. 虽然尚未证实可通过空气或其他方式传播的病例发生,但必须采取全方位防护和消毒隔离措施.
作者:辛哲;赵红梅;周建红 刊期: 201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