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林雪;吴鸿娥
目的:探讨用重组人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4年我院收治的150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75例患者。我院在为两组患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为对照组患者使用中效人胰岛素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重组人胰岛素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对照组患者TC、LDL-C 、TG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观察组患者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患者TC、LDL-C 、TG和胰岛素抵抗指数下降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重组人胰岛素注射液治疗糖尿病的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敬华;朱亮杰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中医辩证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间我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患者7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36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为观察组患者进行中医辩证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1.11%,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44%,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HP转阴率为50.00%,观察组患者的HP转阴率为88.89%,观察组患者的HP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对照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为33.33%,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为11.11%,观察组患者的病情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中医辩证疗法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方法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其溃疡面的愈合,还具有副作用小、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红玫;尹建华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了解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在南宁市青秀区外来人口较集中的社区分层随机抽取300名年龄小于6周岁、无当地户籍且在本地区的居住时间≤3个月的流动儿童作为观察组,选取本地同龄儿童300名作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儿童单苗、5苗的全程接种率及未接受5苗全程接种的具体原因。结果:流动儿童的BCG、OPV、DPT、MV、HBV及5苗全程免疫接种率均明显低于本地儿童,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105名未接受5苗全程免疫接种的流动儿童未接种相关疫苗的次数共计262频次,其未接种相关疫苗的主要原因为其家长对预防接种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免疫效果存有怀疑、错过了接种时间及其他原因,分别占32.06%、19.85%、10.30%和10.30%。结论:广西南宁市青秀区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率偏低,加大进行预防接种相关健康教育的力度是提高该区流动儿童疫苗接种率的重要措施。
作者:黄宁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观察釆用安全性留置针与传统静脉留置针为患者进行输液治疗的效果。方法:将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输液治疗的72例患者根据建立静脉通路方法的不同分为安全组和传统组,每组各36例患者。为安全组患者采用安全型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为传统组患者采用传统静脉留置针建立静脉通路,并对比分析其进行静脉穿剌的成功率、输液的通畅率及针剌伤的发生率。结果:为安全组患者进行静脉穿剌的成功率明显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安全组患者的脱针率为2.8%传统组患者的脱针率为5.6%,二者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安全组患者输液的通畅率高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安全组患者针刺伤的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采用传统静脉留置针相比,采用安全性静脉留置针为患者进行静脉穿剌的成功率和输液通畅率较高,发生针刺伤的几率较低,更适合在急诊护理工作中推广应用。
作者:王姗姗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在诊断乳腺叶状肿瘤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20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的结果。结果:本组20例患者在进行乳腺钼靶检查时共发现20个病灶,其中有2个病灶为恶性肿瘤病灶,有16个病灶为良性肿瘤病灶,有2个病灶为交界性病灶,有7个病灶边界模糊。本组20例患者在进行乳腺超声检查时共发现21个病灶,其中有2个病灶为恶性肿瘤病灶,有18个病灶为良性肿瘤病灶,有1个病灶为交界性肿瘤病灶,有7个病灶的边界较模糊,有9个病灶的内部回声不均匀,有5个病灶为囊实性混合团块。结论: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在诊断乳腺叶状肿瘤方面均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医务人员若在为患者进行超声检查与X线检查时发现其乳房内的肿块呈叶状分布、边界极为明显、直径超过5cm且无钙化情况时,尤其在发现其病灶有短期迅速增长史时可初步诊断其患有乳腺叶状肿瘤。
作者:薛学医;薛来平;高岚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7例产后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4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其中,对照组有23例患者,实验组有24例患者。我院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疗法治疗产后大出血,为实验组患者采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止血的时间、手术的时间、月经恢复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患者子宫的切除率为17.39%。实验组患者子宫的切除率为4.17%。实验组患者子宫的切除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8.26%。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大出血的效果显著,具有止血快、副作用小的特点。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孔琼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60例呼吸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护理风险管理,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在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观察组患者的基础护理质量、病房管理质量及消毒隔离质量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较高,住院的时间也相对缩短,患者的治愈率明显提高,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呼吸内科病房中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有利于提高医护人员的护理水平,提高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芦苇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硫酸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子痫前期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3例)和观察组(43例),单纯使用硫酸镁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使用硫酸镁和低分子肝素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新生儿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硫酸镁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子痫前期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方法不仅能显著降低母婴的死亡率,还能保证母婴有一个好的妊娠结局,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唐斌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酞咪哌啶酮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3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0例)和观察组(50例),应用抗结核药物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应用酞咪哌啶酮和抗结核药物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4%,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0%,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痰液涂片检查结果的转阴率为41.94%,观察组患者痰液涂片检查结果的转阴率为73.33%,观察组患者痰液涂片检查结果的转阴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2%,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酞咪哌啶酮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肺结核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常虎飞;常小红;高春燕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3年8月期间在我院进行全麻手术的18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90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手术结束进入麻醉恢复室后,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进行人性化护理。护理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从术毕至苏醒的时间、发生麻醉并发症的几率和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者从术毕至苏醒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其发生麻醉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其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中应用人性化护理可有效地缩短患者术后苏醒的时间,降低其发生麻醉并发症的几率,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率。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何启芳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用穴位埋线法对脑卒中所致上肢痉挛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80例脑卒中所致上肢痉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常规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使用常规康复疗法进行治疗的基础上(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使用穴位埋线法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上肢痉挛症状彻底消失的时间及临床治疗方案实施的总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穴位埋线法治疗脑卒中所致上肢痉挛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鄂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为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ction,ACI)患者联用丹红注射液、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对其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2013年期间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60例患者。我院为对照组患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为实验组患者在使用依达拉奉进行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其血清hs-CRP的水平和NIHSS的评分。结果:治疗前,实验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和NIHSS的评分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和NIHSS的评分均有明显的改善,且实验组患者血清hs-CRP的水平和NIHSS评分改善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为急性脑梗死患者联用丹红注射液、依达拉奉进行治疗,可以较好地抑制其炎症反应,降低其血清hs-CRP的水平,进而提高其治疗的效果。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来有;范元;李国泉;邓盈军;黄河;陈利明;赵健嫦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在为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麻醉期间施行控制性降压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颅内动脉瘤手术的4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期间采用硝普钠进行控制性降压,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期间采用瑞芬太尼进行控制性降压,对比观察两组患者在麻醉前(A0)、降压十分钟后(A1)、降压二十分钟后(A2)、停止降压十分钟后(A3)、停止降压二十分钟后(A4)的心率与平均动脉压,并评价为其进行术中控制性降压效果的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A1时的平均动脉压均明显低于A0时,A3时的平均动脉压均明显高于A2时。对照组患者在A1时的心率明显比A0时加快,其在A3时的心率明显比A2时减慢。观察组患者在A1时的心率明显比A0时减慢,在A3时的心率明显比A2时加快。观察组患者在A1、A2、A3、A4时的心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对进行术中控制性降压效果的满意度较高,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应用硝普钠相比,在为颅内动脉瘤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期间应用瑞芬太尼进行控制性降压具有安全性高、起效快、调控方案简单且可迅速升压、可降低心率、可显著减少患者术中的出血量、降低患者在术中及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等优势,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钟增优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脏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对我院收治的9例心跳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9例患者均进行了心脏复苏的抢救治疗。治疗结束后,观察对其进行心脏复苏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在这9例心跳骤停患者中,抢救成功的患者有6例,死亡的患者有3例,这些患者抢救的成功率为66.67%。结论:对心跳骤停患者进行心脏复苏的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徐彬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0例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和50例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咳嗽变异性哮喘患儿作为观察1组,将肺炎支原体感染患儿作为观察2组,再选取同期的5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作为对照组。为观察1组患儿和对照组患儿采用颗粒凝集法检查患儿的肺炎支原体IgM抗体(MP-IgM)。为所有患儿采用ELISA技术、伊红染色、抗凝静脉血、光学显微镜,计数患儿的嗜酸粒细胞,并检测血清IgE的水平。结果:观察1组患儿进行MP-IgM检测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1组患儿和观察2组患儿嗜酸粒细胞的计数、血清IgE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咳嗽变异性哮喘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的发病存在密切的关联性。
作者:陈俊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对布鲁氏杆菌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疾控中心收治的5例布鲁氏杆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中心在对这5例患者进行相应的药物治疗后,对其进行了基础护理、症状护理及用药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然后观察其康复效果。结果:这5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我们对其进行随访的结果显示,其预后良好,其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其身体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结论:对布鲁氏杆菌病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其康复,改善其预后,进而提高其生活质量。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李冬梅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用克林霉素联合庆大霉素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4月~2014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我院使用克林霉素联合庆大霉素对研究组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左氧氟沙星联合甲硝唑对对照组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的治愈率及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患者,其症状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用庆大霉素联合克林霉素治疗慢性盆腔炎具有安全性高,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该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黄英雯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冠心病住院患者护理满意度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至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早期护理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患者。为早期护理组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果:经过护理后,早期护理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冠心病住院患者进行早期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其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韩爱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腹腔镜手术与传统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间某院收治的直肠癌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30例)和研究组(30例),为对照组患者实施传统手术治疗,为研究组患者实施腹腔镜手术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65.5±42.8)min,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8.5±40.5) min,研究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122.5±25.4)ml,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99.8±21.4)ml,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5±3.0)d,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6.5±2.5)d,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数量为(8.5±3.5)个,研究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数量为(12.5±5.5)个,研究组患者的淋巴结清除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显著,此方法具有微创、微痛、安全性高等特点,应用价值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川义 刊期: 2015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可塑纤维桩对口腔残根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5月~2011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口腔残根修复治疗的患者4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具体情况采用可塑纤维桩对其进行修复治疗,其临床并将治疗的效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60将这44例患者的牙根牵引至适合的长度,并通过正畸法对其进行修复治疗以后,所有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较为显著的控制和改善,其中治疗成功的患牙有42颗,治疗失败的患牙有2颗,治疗的成功率高达95.4%。例均治疗果结论:应用可塑纤维桩对口腔残根进行修复的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价值。
作者:王怀军;孙永红 刊期: 2015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