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探析

寇吉林

关键词:改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 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8例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7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9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使用改良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及其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改良的大隐静脉曲张高位结扎联合剥脱术治疗原发性大隐静脉曲张的疗效显著。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相关文献
  • 对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及指标观察,对比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和未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的相关指标,归纳诱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危险因素,并将归纳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60例患者中,被确诊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患者有20例(占患者总数的33.33%),其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13例(占患者总数的65.00%),死亡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35.00%)。经统计学分析,高龄(年龄>50岁)、接受开颅手术、伴有胸部外伤、存在误吸及呕吐的情况、脑挫裂伤程度严重(>Ⅱ型)及GCS评分较低(3~5分)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ADRS的主要危险因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龄、接受开颅手术、伴有胸部外伤、存在误吸及呕吐的情况、脑挫裂伤程度严重及GCS评分较低是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ADRS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加强对存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危险因素的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以降低其死亡率。

    作者:曾斌华;王新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参与性教学法在传染病实训教学中应用效果的探析

    目的:探讨参与性教学法在传染病实训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校244名进行传染病实训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班级将其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参与性教学组,传统教学组中有123名学生,参与性教学组中有121名学生。对传统教学组学生使用传统教学法进行教学,对参与性教学组使用参与性教学法进行教学,然后比较两组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实验技能的考核成绩、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授课教师的评价。结果:经过教学后,参与性教学组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实验技能的考核成绩、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对授课教师的评价、对实训课的满意度、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均明显优于传统教学组学生,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参与性教学法对学生进行传染病实训教学能提高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果,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教学方法值得在实际教学中推广应用。

    作者:陈媛玲;黄玲;赵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妇产科术后疼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对妇产科术后疼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7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妇产科收治的100例进行手术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疼痛的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妇产科术后疼痛患者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好,可有效地降低其术后的疼痛感,促进其早日康复。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启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论对精神病患者陪护家属进行管理的措施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对精神科患者进行护理的模式已经从封闭管理转变为开放式管理,病区设置逐渐趋向家庭化,由患者家属进行陪护的方式已在各精神科医院中广泛应用。由于精神科患者的病情具有特殊性,其住院进行康复治疗的效果可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当的家属陪护会对患者的康复效果及医院的病房管理造成不良的影响。因此,对精神病患者陪护家属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有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对促进患者的康复及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均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楠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为腹部手术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为腹部手术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我院收治的68例行腹部手术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4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研究组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的时间、生活质量及住院时间。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临床表现改善的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腹部手术后出现早期炎性肠梗阻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临床疗效,缩短其病程,提高其生活质量,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红波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应用黄体酮注射液联合乐孕宁颗粒治疗先兆流产的疗效研究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黄体酮注射液联合乐孕宁颗粒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先兆流产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56例)和研究组(56例),单纯使用黄体酮注射液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联合使用黄体酮注射液和乐孕宁颗粒为研究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76.79%,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对照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57%,研究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黄体酮注射液联合乐孕宁颗粒治疗先兆流产的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妇科患者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对妇科患者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妇科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强护理安全管理,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康复率及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6.5±0.5) 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2.5±3.6)d,观察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率为96.7%,对照组患者的康复率为80.0%,观察组患者的康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8.3%,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6.7%,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妇科患者进行护理安全管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方法不仅能缩短患者的疗程,提高患者的康复率,还能提高其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叶佩如;欧惠娴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谈体位管理对产妇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的影响

    目的:探讨对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对其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2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2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100例产妇。为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的产程指导,为观察组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分娩结束后,比较两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的时长及分娩方式。结果:分娩结束后,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的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进行阴道分娩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产妇进行体位管理的效果显著,可以纠正胎儿胎头的位置,缩短产程的时长,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温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用末梢血和静脉血进行血常规检查的准确性对比

    目的:分析不同采血方式对血常规监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以参加健康体检的80例员工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去所有研究对象末梢血、静脉血各一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采血方法不同分为静脉血采集组与末梢血采集组,均应用我院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比较两种采血方式血常规结果的差异性。结果:血常规检测结果显示末梢血采集组RBC、Hb、Hct、MCV、MCHC、PLT指标明显高于静脉血采集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集静脉血用于血常规检测更能够准确的反应血常规指标变化情况,且数值波动较小、精确度较高,血常规检查,临床应提倡采用静脉血作为检测标本。

    作者:周志刚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为4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为4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进行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7月-2014年7月来我院就诊的45例急性阑尾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开放性阑尾切除手术治疗,为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阑尾切除手术,并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毕至肛门排气的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术中出血量均较少,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应用腹腔镜手术疗法治疗急性阑尾炎的疗效确切,导致并发症的几率较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崔明文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散发性戊型肝炎临床特点的分析

    目的:探讨散发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7例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结果:在这些患者中,男性中老年患者较多,其职业主要是农民,在1~4月份发病的患者较多。这些患者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乏力、巩膜黄染、纳差、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肝肿大、大便色变浅、脾肿大、皮肤瘙痒、腹水。患者的年龄越大,住院的时间越长,总胆红素的水平越高,ALT值和白蛋白值越低(P<0.05)。重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重叠酒精肝患者的总胆红素明显高于仅患有AHE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散发性戊型肝炎患者以中老年男性为主,全年皆可发病,其中冬季和春季发病较多,老年患者病情重、病程长、病死率高,重叠感染患者重型肝炎的发生率较高。

    作者:王飞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用分子靶向单抗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究用分子靶向单抗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8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患者。为实验组患者在施行GP化疗方案(顺铂+吉西他滨)期间加用分子靶向单抗类药物西妥昔单抗进行治疗,为对照组患者仅采取GP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在为两组患者进行6周的治疗后比较其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癌抗原125(CA125)、癌胚抗原(CEA)、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临床指标。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2.5%,二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CA125、CEA、EGFR等临床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5.0%,对照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20.0%,二者相比差异显著(X2=4.11,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施行化疗期间加用分子靶向单抗类药物西妥昔单抗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确切,导致不良反应的几率较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南翔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腰椎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对腰椎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治疗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6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护理方法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良玉;张薇;王艳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副作用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副作用。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对这40例患者均使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分析这40例患者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在这40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出现了副反应,对这8例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其副反应未影响临床治疗的效果。其中,出现变态反应的患者有6例,出现血液系统副反应的患者有1例,出现消化系统副反应的患者有1例,其中,以变态反应为常见。结论:用干扰素和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但副反应的症状均较轻微。在临床用药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密切监测患者病情的变化,一旦发生副反应,应立即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进而提高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祁建锋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临床检测样本进行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对临床检测样本进行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需要进行各类免疫检验的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75例)和研究组(75例),在为两组患者进行免疫检验的过程中,为对照组患者的检测样本进行常规免疫检验质量控制,为研究组患者的检测样本进行严格的临床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根据临床免疫检验的结果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对症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研究组7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48例(占患者总数的64.00%),为显效的患者有20例(占患者总数的26.67%),为有效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数的8.00%),为无效的患者有1例(占患者总数的1.33%),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8.67%;在对照组75例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痊愈的患者有39例(占患者总数的52.00%),为显效的患者有23例(占患者总数的30.67%),为有效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9.33%),为无效的患者有6例(占患者总数的8.00%),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00%。研究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讨论:对临床检测样本进行严格免疫检验质量控制有助于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对确保诊断结果的准确性,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均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陈惠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浅谈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对诊断生殖器疱疹的临床价值

    目的:探讨分析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对诊断生殖器疱疹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生殖器疱疹患者56例及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这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观察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I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和II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I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和II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抗体IgM的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生殖器疱疹患者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生殖器疱疹的重要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梁军;余勋;王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对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对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5年3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例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8例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观察其临床效果。结果:在这8例患者中,有7例患者的治疗结果为痊愈,有1例患者由于多次并发肠外瘘导致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结论:对重症胰腺炎并发肠外瘘患者进行引流护理、瘘口护理,营养支持及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可促进其康复,提高其临床治愈率。该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沈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用中药联合中医食疗法治疗虚寒型胃溃疡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用中药联合中医食疗法治疗虚寒型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0例虚寒型胃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8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0例患者。我院为对照组患者使用中药进行治疗,为治疗组患者在使用中药进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食疗法进行辅助治疗。然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为虚寒型胃溃疡患者使用中药联合中医食疗法进行治疗,可有效地缓解其临床症状。此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耿喜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塞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60例脑梗塞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采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脑梗塞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进行治疗可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改善其血液流变学的指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高云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 B超检查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方面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B超检查在诊断妇科盆腔肿瘤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7月至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103例经治疗性诊断及病理检查证实患有妇科盆腔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为其进行B超检查在诊断其肿瘤类型及病情分期方面的准确性。结果:在本组103例患者中,有95例(占92.23%)患者在进行B超检查后其肿瘤类型得到准确的诊断。在本组患者中有26例恶性肿瘤患者,其中有19例患者的病情分期经B超检查得到明确的诊断,其诊断的准确率为73.08%。结论:为妇科盆腔肿瘤患者进行B超检查可准确诊断其病情,降低其病情的误诊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张莲霞 刊期: 2015年第04期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