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喜梅
目的:探讨用炎琥宁治疗小儿肺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1例肺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1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有52例患儿,对照组有49例患儿。我院给对照组患儿使用头孢哌酮进行治疗,给观察组患儿在使用头孢哌酮(用法于对照组患儿相同)的基础上,加用炎琥宁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治疗的效果和临床症状得到完全缓解的用时。结果:观察组患儿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儿发热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的用时、咳嗽症状得到明显缓解的用时和肺部啰音基本消失的用时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炎琥宁治疗小儿肺炎效果显著,可快速缓解患儿的临床症状。此药可作为治疗小儿肺炎的优选药物。
作者:黄学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大方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该县手足口病的发生发展、降低重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大方县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发生手足口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该县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3年大方县共有583例患儿发生手足口病,该县手足口病发病的高峰期为4月到9月,其中5岁以下的患儿占总病例数的95%,1岁患儿占重症病例数的50%。大方县大方镇手足口病的发病率高。有75例患者的病情经实验室检验确诊,其中EV71病毒感染的患者较多。结论:大方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对本县儿童手足口病的预防和控制,对重症手足口病发生率较高的乡镇进行重点防治,积极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加大对居民进行健康教育的力度。
作者:罗祖芬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PTCD)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我院收治的54例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为其采取PTCD进行治疗,并分析其进行治疗前后IBIL(间接胆红素)、DBIL(直接胆红素)和TBIL的水平(总胆红素)的变化情况及穿刺的成功率、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与进行治疗前相比,本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IBIL、DBIL和TBIL的水平较低,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治疗时,本组患者均一次性穿刺成功,其一次性穿刺的成功率为100%。在本组患者中,有50例患者的黄疸消退明显,皮肤瘙痒的症状基本缓解,其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59%(50/54);有4例患者治疗无效,其中有1例患者继发感染,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本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85%。结论:采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术治疗老年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创伤性较小,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此姑息性疗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谭仲俊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有针对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2月间我中心收治的糖尿病患者2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100例)和观察组(10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治疗前,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为(12.34)mmol/L,饭后两小时血糖水平为(14.65) mmol/L;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为(11.63)mmol/L,饭后两小时血糖水平为(15.21)mmol/L,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观察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为(6.89)mmol/L,饭后两小时血糖水平为(8.97)mmol/L;对照组患者的空腹血糖水平为(9.33)mmol/L,饭后两小时血糖水平为(11.45)mmol/L,两组患者的血糖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的降低,且观察组患者的降低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社区糖尿病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方法不仅能有效降低社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还能显著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孙志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分析为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2年9月~2013年9月收治的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为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在为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对比分析其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CD-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的变化及发生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在进行8周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进行药物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不良反应。结论:为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异常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钙进行治疗可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而且较少引起不良反应,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师静梅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动态心电图检查与食道电生理检查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将2012年12月~2013年12月间本院收治的50例动态心电图患者的检查资料作为研究对象,选取R-R间期超过1500ms的患者进行食道电生理检查,有36例患者被确诊患有病态窦房结综合症。结果:窦房结恢复时间≥2000ms,窦房结传导时间≥220ms,校正窦房结恢复时间≥750ms,患者动态心电图的检测结果显示长R-R间期>1500ms,有部分>2000ms,呈现明显的窦性心动过缓及窦房传导阻滞。结论:当动态心电图检测结果显示患者的长R-R间期>1500ms时,应为患者进行电生理检查,在临床检查中将两者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作者:杨玲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用药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心内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护理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护理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用药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收缩压及舒张压的变化,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实施护理干预前,护理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52.9±23.4) mmHg,舒张压为(91.9±12.4)mmHg,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53.7±25.8)mmHg,舒张压为(92.6±13.8)mmHg,二者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实施护理干预后,护理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35.6±14.2)mmHg,舒张压为(84.2±14.2)mmHg,对照组患者的收缩压为(142.6±15.9)mmHg,舒张压为(90.2±17.5)mmHg,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较护理前均有明显的下降,且护理组患者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高血压患者实施用药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及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杰恩斯古力·帕提汗;帕孜拉提·肉扎洪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进行临床诊治的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013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2例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对这42例患者均进行临床诊治,对治疗的方法及临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这42例患者均成功止血,对这些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后其鼻出血均未复发。结论:对合并鼻中隔偏曲的难治性鼻出血患者进行诊治时,应首先对其进行鼻内镜检查,确定其出血点。对于没有明确出血点的患者,不应盲目对其进行鼻中隔矫正术。如果患者鼻中隔偏曲对进行鼻内镜检查造成了影响,应使用鼻中隔矫正术联合低温射频术对患者进行治疗。
作者:豆正祥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接受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及相应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24例)和观察组(24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及相应的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观察组24例患者中,发生出血的患者有1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17%;在对照组24例患者中,发生出血的患者有2例,发生高碳酸血症的患者有1例,发生肾周血肿的患者有1例,发生皮下气肿/气胸的患者有2例,并发症的发生率为25.00%。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接受腹腔镜嗜铬细胞瘤切除手术的患者进行有创血压监测及相应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方法不仅能及时准确地为医护人员提供患者动脉血压变化的详细数据,帮助患者安全地度过肾上腺危象期,还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患者的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芳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7月~2014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6例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6例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43例患儿。为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为观察组患儿在进行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方法与对照组相同),使用盐酸氨溴索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儿的发热、咳痰、咳嗽、哮鸣音等症状消失的时间均明显早于对照组患儿,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对两组患儿进行常规检查,其肝肾功能均未见异常,在进行治疗期间与治疗结束后两组患儿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二者相比差异不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盐酸氨溴索治疗小儿喘息性支气管炎的临床效果好,安全性高。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玉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高频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疾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4年8月间我院收治的72例患有肠系膜淋巴结疾病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应用高频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对其进行检查和诊断,着重对患儿的右侧腹部及肚脐周围进行检查,对淋巴结的长短径、形态、大小及数量进行记录,并将检查的结果及所有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检查,这72例患儿高频彩色超声多普勒图像的特征主要是:在其肚脐周围和右侧腹部可以很容易地观察到多个大小不等的低回声结节,结节的数量均为3个以上,其中存在回盲部结节的患儿有26例,存在脐周结节的患儿有19例,存在混合型结节的患儿有27例,这些结节通常以圆形或椭圆形的形式存在,大面积为22mm×13mm左右,小面积为7mm×5mm左右,长短径比均大于2.3,且边界清晰明显,光点呈均匀分布状态。CDFI检查结果显示在淋巴结内有一些树枝状的血流信号和条状血流存在。结论:高频彩色超声多普勒技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诊断小儿肠系膜淋巴结疾病的技术,具有方便、快捷、无痛等优点,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卢先美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腰椎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0例)和实验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实验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患者治疗及护理的总有效率为85%,实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5%,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65%,实验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骨折患者实施个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护理方法不仅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还能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良玉;张薇;王艳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对其产程进展及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200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200例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100例产妇。为对照组产妇进行常规的产程指导,为观察组产妇进行体位管理。分娩结束后,比较两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的时长及分娩方式。结果:分娩结束后,观察组产妇第一、第二产程的时长均明显短于对照组产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产妇进行剖宫产手术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产妇,进行阴道分娩的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产妇进行体位管理的效果显著,可以纠正胎儿胎头的位置,缩短产程的时长,降低剖宫产率,减少围产期母婴并发症的发生。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温睿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对比分析用微创手术与开颅手术治疗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9年5月~2014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2例患者。我院使用微创手术对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使用开颅手术对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手术的用时、住院的时间和术中的出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的用时和住院的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术中的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与进行开颅手术相比,用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具有效果好、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和患者在术后恢复快的优点。因此,进行微创手术可作为临床上治疗脑出血的优选方法。
作者:康绍军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进行心血管介入诊疗的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方法:对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60例进行心血管介入诊疗后发生心脏事件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结果:本组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高危因素包括年龄偏大、患有高血压、患有心肌梗死、患有糖尿病、有心绞痛病史等。结论:年龄、罹患高血压、心肌梗死、糖尿病、有心绞痛病史是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介入诊疗后发生心脏事件的主要高危因素。在为此病患者进行介入诊疗期间应针对上述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的干预,降低其心脏事件的发生率。
作者:王林青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分析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对诊断生殖器疱疹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生殖器疱疹患者56例及健康体检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将其设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使用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对这两组研究对象的血清标本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观察对比两组研究对象的检测结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检测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I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和II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健康体检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患者I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和II型血清单纯疱疹病毒抗体IgG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抗体IgM的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生殖器疱疹患者进行单纯疱疹病毒抗体检测的阳性率较高,可作为临床诊断生殖器疱疹的重要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梁军;余勋;王萍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为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的远期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2年8月我院针灸科收治的100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为研究组患者进行针灸治疗,为对照组患者单纯进行针刺治疗,并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的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第1个月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第6个月治疗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纯进行针刺治疗相比,为颈椎病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可取得更理想的远期疗效,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郑培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1例患儿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治疗后出现利尿反应的原因。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咳嗽、喘息患儿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治疗后出现利尿反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出现利尿反应的原因。结果:通过分析我们发现,该例患儿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溶液治疗后出现的利尿反应与该药具有改善微循环、增加肾血流量及肾小球滤过率、松弛尿道平滑肌、升高血糖、降低血钾的作用及患儿的年龄较小,体质较敏感等因素有关。结论:支气管炎患儿使用氨溴特罗口服溶液进行治疗时容易出现利尿反应。此情况应引起临床医生的注意。
作者:高丽霞;霍会敏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注射用头孢匹胺和注射用氯诺昔康配伍液的稳定性。方法:将注射用头孢匹胺和注射用氯诺昔康进行配伍,并在25±1℃的环境下观察和检测这两种药物的配伍液在配伍后8h内外观、pH值及两种药物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在配伍后的8h内,注射用头孢匹胺和注射用氯诺昔康的配伍液其外观和pH值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而且配伍液中氯诺昔康的含量也未发生明显的变化。但在将这两种药物配伍8h以后,其配伍液中头孢匹胺的含量下降为96.6%。结论:在25±1℃的环境中,注射用头孢匹胺和注射用氯诺昔康的配伍液较为稳定。但在配伍8h以后,该配伍液中头孢匹胺的含量会明显下降。因此,临床医护工作者应在注射用头孢匹胺和注射用氯诺昔康配伍后的8h内使用其配伍液。
作者:杜红柯 刊期: 201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对因严重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5月~2014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4例因严重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将这84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42例患者。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积极的抢救治疗,在此基础上,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护的总有效率及其死亡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护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因严重感染导致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进行全面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促进其生命体征的恢复,提高其治疗效果,确保其生命安全。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金玲红 刊期: 201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