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硝苯吡啶在临床上与其它药物联用治疗高血压

张英俊

关键词:硝苯吡啶, 临床, 药物联用, 用药剂量, 降压效果, 副作用, 文献, 国内
摘要:综述近年来国内有关硝苯吡啶在临床上与其药物联用的文献报道,说明联用后降压效果显著,用药剂量减小,硝苯吡啶的副作用明显降低.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人心血管病药物的应用

    人口的老年化,老年人患高血压的人数不断增加.临床应该在把握老年人药物的体内特点的基础上,根据老年性高血压的治疗特点和药物应用原则进行治疗,使高血压药物在老年人当中得到合理应用.本文就老年性高血压治疗特点结合强心甙类药物、抗高血压药物、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特异性血管扩张剂、ACE抑制剂及抗心律失常药物作一综述.

    作者:卢奕;欧阳武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舒普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2例

    舒普深是头孢哌酮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复合而成的广谱抗生素.我科用舒普深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22例,临床疗效较好,报道如下.

    作者:李坤靖;杨燕;张隆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芦沙坦与依那普利联用对慢性心衰患者的影响

    目的比较芦沙坦(losartan)和依那普利(enalapril)联用与依那普利单用,对慢性心衰(CHF)患者在心脏功能及安全性等方面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两阶段交叉试验研究设计.符合入选条件的CHF患者随机分配至两个组,接受治疗方案的顺序不同的两阶段治疗,两治疗方案分别为芦沙坦和依那普利合用与依那普利加安慰剂治疗.每阶段各治疗8wk,其间设2wk的洗脱期.结果联合治疗与依那普利单用相比,收缩压和舒张压的降低、LVEF的改善等均显著(P<0.05).两治疗方案间对血钾、肌酐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芦沙坦和依那普利联合治疗CHF患者是安全而耐受良好的,且可产生更有益的疗效.

    作者:严红;林曙光;陈鲁原;余细勇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持续小剂量静脉输注头孢他啶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采用输液泵持续小剂量静脉输注头孢他啶,探讨与间断给药相比持续给药的合理性、有效性、安全性和经济性.方法 53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静滴头孢他啶1g,bid;实验组应用输液泵持续小剂量静脉输注头孢他啶(开始时加一负荷量1g).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临床治愈率分别为73.3%和73.9%;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1.3%;细菌清除率分别为86.7%和82.7%,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下呼吸道G-杆菌感染的患者,持续小剂量静脉输注头孢他啶是合理、有效、经济的.

    作者:刘振桐;顾俊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黄芪注射液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黄芪注射液具有增强心肌收缩力,保护缺血心肌及改善微循环等作用[1].我院于1998年1月~1999年12月应用黄芪注射液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54例,观察对心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高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曲美他嗪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评价曲美他嗪与倍他乐克联合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32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不能有效控制,然后被随机分为联合曲美他嗪20mg,每日3次治疗组或单独用倍他乐克25mg,每日2次治疗组.主要评价两治疗组运动中出现心绞痛和ST段压低1mm所需的时间及大ST段压低.结果低1mmST段时间各为(436±36)s和(385±38)s(P<0.05);大ST段压低各为(2.98±0.22)和(2.77±0.18)mm(P>0.05).结论倍他乐克不能有效控制的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联合应用曲美他嗪治疗能明显增加临床疗效而不影响血液动力学.

    作者:张黔桓;严红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舒血宁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

    我院自1998年以来应用舒血宁片(银杏叶片)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UAP),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如下.

    作者:崔周敏;杨丽莉;李君智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核因子-κB在气道上皮细胞的激活及N-乙酰半胱氨酸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在人气道上皮细胞核因子-κB(NF-κB)的激活情况及抗氧化剂N-乙酰半胱氨酸(NAC)对NF-κB的作用机理.方法 应用炎前性细胞因子TNF-α刺激正常人气道上皮细胞株(16HBE)和肿瘤病人气道上皮细胞株(H292),利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电泳和ELISA实验检测NF-κB的表达和IL-8的分泌水平.结果 TNF-α在体外能刺激激活人气道上皮细胞16HBE和H292的NF-κB表达,刺激后2~4h高,6h后有所下降.随着TNF-α刺激量的增加,NF-κB活性也随之升高.TNF-α刺激气道上皮细胞后IL-8的分泌水平增加.加入NAC后可抑制NF-κB激活,IL-8分泌水平随之降低;同时发现NAC能以一种剂量依赖方式发挥作用.结论 NAC可通过阻断NF-κB激活的信号转导,参与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表达的转录调控,在呼吸系气道炎症控制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作者:莫红缨;钟南山;郑劲平;龙启才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世界综合医学大会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黄芪总提物对佐剂性关节炎的抗氧化作用

    目的研究黄芪总提物(total extract of astragalosides,TEA)对佐剂性关节炎(AA)大鼠的治疗作用与其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方法测量(AA)大鼠非致炎侧足爪容积和滑膜细胞LPO;测量兔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量;间接测量体外超氧阴离子自由基()和羟自由基(.OH)产生量.结果 TEA对AA大鼠的阶段性治疗(90mg.kg-1.d-1,d15~23,ig),不仅有抗关节炎作用,且可使AA鼠过高的滑膜细胞MDA水平降至正常;对低水平氧化应激诱导兔滑膜成纤维细胞的增殖反应,TEA(10~40μg.ml-1)有明显抑制作用.TEA(5~80μg.ml-1)对黄嘌呤(X)-黄嘌呤氧化酶(XO)体系以及非酶体系产生有明显抑制作用,高浓度TEA(80μg.ml-1以上)对XO的活性还有抑制作用;TEA(0.05~160μg.ml-1)对Fenton反应(Fe2+-H2O2)产生.OH引起苯甲酸羟化也有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结论 TEA对AA鼠的治疗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姚余有;王斌;李前进;李常玉;陈敏珠;曹正中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环丙沙星对美吡达的药代学和药效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美吡达与环丙沙星联合应用时环丙沙星对美吡达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的影响.方法 糖尿病大鼠24只分为联合用药组(环丙沙星+美吡达)及单独用药组(美吡达),治疗9d后分别测定两组美吡达血药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及血糖.结果 两组大鼠美吡达的药代动力学过程均符合一房室模型.且联合用药组美吡达血药浓度显著升高,清除率下降50%(P<0.05),吸收半衰期延长63.7%(P<0.05),单独应用美吡达治疗后血糖为5.978mmol·L-1,联合应用环丙沙星治疗后血糖为5.301mmol·L-1;两组降糖效果差异具有显著性.结论 环丙沙星对美吡达的吸收药代动力学有影响,美吡达联合应用环丙沙星降糖效果比单独应用美吡达时强.故同时给药时应注意调整美吡达的用药剂量以保证用药安全.

    作者:贾志凡;王维力;翁福海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简述人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ginsengC.A.Meg)的根茎,到目前为止从人参中分离出30余种人参皂甙,可分为3组,即齐墩果酸组,原人参二醇组,原人参三醇组.大量实验证明,人参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有以下几方面:(1)对心脏功能的影响;(2)对血管功能的影响;(3)对血压的影响;(4)对耐缺氧能力的影响;(5)对心肌的保护作用;(6)对造血功能的影响;(7)对血小板功能的影响.

    作者:李丽华;吴兴繁;刘昱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氯沙坦的临床应用

    肾素-血管紧张素(RAS)对维持心血管自身稳定、调节血压有重要意义.血管紧张素I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作用下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血管紧张素Ⅱ与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结合引起血管收缩、钠潴留及心肌肥厚等.AngⅡ受体有两种亚型AT1和AT2.氯沙坦(losartan)为非肽类AngⅡ受体拮抗剂,口服后在体内经过细胞色素P450、2C9和3A4等酶进行代谢转化为活性更强的代谢产物EXP3174,氯沙坦与EXP3174仅与AT1受体结合,而目前广泛应用的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不能完全阻断血管紧张素Ⅱ的产生,而氯沙坦可以阻断.因此氯沙坦在治疗高血压、充血性心衰、保护肾功能方面显示了广阔的市场前景.

    作者:柴淑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缬沙坦与苯那普利降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效应的比较

    目的比较缬沙坦和苯那普利降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效应.方法将24只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其中3组分别灌胃缬沙坦8mg·kg-1、24mg·kg-1和苯那普利1mg·kg-1,对照组和6只正常大鼠给生理盐水.结果用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后血压均显著降低(均P<0.01),以缬沙坦(24mg·kg-1)的降压幅度大,与苯那普利组比有显著差异(P<0.01).苯那普利组的心肌细胞横径(TDM)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缬沙坦(24mg·kg-1)组的TDM和心脏湿重/体重(HW/BW)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且与苯那普利组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苯那普利和缬沙坦均具降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缬沙坦的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且降压和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强度并不平行;缬沙坦(24mg·kg-1)逆转左心室肥厚的作用较苯那普利(1mg·kg-1)强.

    作者:曹蘅;胡作英;杨霆;杨尚印;俞国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基层医院开展静脉溶栓疗法初步探讨

    应用静脉溶栓疗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在国内大型医院已作为常规治疗之一.它有效地提高了AMI的存活率及生存质量.但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县级以下医院尚远末普及.近年来,我们在先后治疗的25例AMI病人中,对其具备条件的18例病人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

    作者:李运泉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西咪替丁预防危重症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出血52例

    应激性溃疡出血是危重症新生儿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我院自1998年4月~2000年3月应用西咪替丁注射液预防危重症新生儿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作者:霍开明;贺卫霞;官增娥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恩丹西酮预防含DDP化疗方案中胃肠道反应的临床研究

    恶心、呕吐是化疗中常见的不良反应,严重影响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况.近来报道[1]:5-HT受体阻断剂具有良好的止恶心镇吐作用.我们采用恩丹西酮与地塞米松联合应用预防化疗中恶心、呕吐,取得良好的疗效.

    作者:汪金云;冯正富;吴志平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天然心房肽抗心律失常实验和临床研究

    现已认识到心功能不全时心房肽(ar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ANP)在心肌的贮存耗竭,血浆心房肽水平虽呈代偿性增高,但多为心房肽前体物质,生物活性很低[1].经静脉给予高活性心房肽制剂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研究,国外已有报道[2,3],而国内资料则主要为病理生理范畴.我们在动物实验的基础上,开展了心房肽抗心律失常的初步临床研究,收到较好疗效,报道如下.

    作者:陈树儒;杜冠华;杨新博;李爱凤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血府逐瘀口服液抗心肌缺血的实验研究

    血府逐瘀(xue fu zhu yu,XFZY)出自清代中医传统名方.该方在内、外、妇、儿及五官等多种临床学科得到广泛应用,疗效显著[1,2].本实验就其抗心肌缺血作用进行探讨.

    作者:姜晓东;陶明飞 刊期: 2000年第03期

  • 局麻药加吗啡、氟哌啶预防颈丛阻滞后的升压反应

    甲状腺手术颈丛神经阻滞后血压升高是常见并发症.在局麻药内加吗啡、氟哌啶颈丛神经一针阻滞法,使颈丛阻滞后血压升高得到明显控制.报道如下.

    作者:赵侠;刘双娣;疏树华 刊期: 2000年第03期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国药理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