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光群
目的:探讨健康档案在老年人慢性病目标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在我社区常驻的5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其建立健康档案。在建立健康档案期间,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健康干预管理,并定期随访他们的血压控制情况。结果:①经过2年多的健康目标管理,在这50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有464例患者的血压控制状况良好,其血压控制率达到了92.8%。②这500例患者对高血压疾病知识的知晓率达到了100%。③建立健康档案后,这500例患者的平均治疗费用从(2415±241)元/人减少到(1518±140)元/人。结论: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可以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养成健康、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可以有效预防、控制老年慢性病的发生及发展,可以显著降低老年慢性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甘道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和不同的胃肠促动力药物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5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为治疗组患者联合应用奥美拉唑胶囊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进行治疗,为对照组用患者联合应用奥美拉唑胶囊和多潘立酮片进行治疗,在8周后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和枸橼酸莫沙必利片进行治疗的疗效确切,费用较低,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使用。
作者:黄宝强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临床路径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急危重症患儿5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参照组(25例)和研究组(30例),为参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护理,为研究组患儿进行临床路径护理,观察对比两组患儿的护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研究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1.5±2.2)d,参照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为(17.2±3.1)d,研究组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参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的平均医疗费用为4451.5元,参照组患儿的平均医疗费用为5967.5元,研究组患儿的平均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参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96.67%,参照组患儿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为48.00%,研究组患儿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100.00%,参照组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52.00%,研究组患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临床路径对急危重症患儿进行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姚琼;姜寅芳;查剑凤;谷卫芬 刊期: 2014年第10期
随着护理教育的不断发展,护理教育的对象也呈现出多层次并存的现象。如何让不同层次的护理教育对象更好、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提高其临床护理的能力,制定和认真实施多层次的护理教学计划至关重要。本文就此问题进行探讨。
作者:陈洪霞;刘增梅;王喜园;张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一例患者因使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而发生过敏反应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一例因使用灯盏花素注射液而发生过敏反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其在静脉滴注灯盏花素注射液后的表现,以及发生过敏反应后对其采取的措施。结论:灯盏花素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1]。灯盏花素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可使患者出现全身发痒、胸闷乏力、皮疹、心悸等,在应用该药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的表现,一旦患者出现过敏反应要及时进行处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
作者:陈学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3月~2013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患者55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常规护理、药物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护理、产时护理及产后护理等综合护理干预,观察评价护理的效果,并将观察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护理,这55例患者的病情均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其中有21例患者选择了剖宫产,有34例患者选择了阴道自然分娩。生产后,所有患者及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均良好,无一例患者发生子痫及其他并发症,无死亡病例。结论: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进行综合护理干预能有效地控制其病情的进一步恶化,对保证母婴的健康及生命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杨晓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分析用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0年1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82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有38例患者,B组有44例患者。我院对A组患者进行微创血肿吸引术,对B组患者进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患者治疗效果和发生并发症的情况。结果:经过治疗,A组患者中治疗结果为优者有23例,治疗结果为良者有11例,治疗结果为中者有2例,治疗结果为差者有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7%。B组患者中治疗结果为优者有16例,治疗结果为良者有14例,治疗结果为中者有7例,治疗结果为差者有7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4.1%。A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为28.9%。B组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为20.5%。A组患者发生手术并发症的几率明显高于B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微创血肿吸引术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各有优势。临床医生应根据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作者:黄豪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病理检查对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诊断效果。方法:对2004年1月~2012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例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院对这10例患者的甲状腺肿瘤细胞进行了病理检查,观察这些甲状腺肿瘤细胞的生物特性。结果:经过病理检查,10这例患者的甲状腺肿瘤细胞均呈现出广泛侵袭性。经过免疫组化检查发现,这10例患者的肿瘤蛋白(p53)、波形蛋白(Vim)和细胞角蛋白(CK)均呈阳性。这1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的上皮膜抗原(EMA)呈弱阳性,有2例患者的上皮膜抗原呈阳性,有2例患者的上皮膜抗原呈阴性;有7例患者的甲状腺球蛋白(TG)呈阳性,有2例患者的甲状腺球蛋白呈阴性,有1例患者的甲状腺球蛋白呈部分阳性。结论:对甲状腺未分化癌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可以有效地提高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诊断率。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罗华;蒋堃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4月~2013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20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为这20例患儿均进行综合护理,护理结束后,探讨其临床效果。结果:护理结束后,在这20例患儿中,有4例患儿的病情出现恶化,有2例患儿出现其他并发症。对这6例患儿分别进行抢救治疗和对症治疗后,所有患儿均痊愈出院。结论:对手足口病患儿进行综合护理的效果显著,此护理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王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重症监护室设立总务护士的效果。方法:对2013年2月我科设立总务护士的情况进行回顾性研究。我科设立的总务护士其工作内容主要是进行物品管理。结果:通过设立总务护士,我科物品和仪器的管理更加科学、规范,提高了物品和仪器的使用率、完好率和合格率,大大地节约了我科的医疗资源。结论:在重症监护室设立总务护士可以对重症监护室的物品、药品和仪器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有效地提高了物品、药品和仪器的使用率、完好率和合格率,有有效地节约医疗资源,从而为重症监护室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作者:郭海燕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观察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4月至2013年2月我院收治的68例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其使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结果:本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前与进行1个月、2个月、3个月的治疗后其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发生撤退性出血的天数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中的患者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均不再发生异常的阴道出血,其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经随访3个月其月经规律,均未出现明显的肝肾毒性反应,其中有1例患者发生轻微腹泻,有1例患者发生乳房胀痛,其病情均未经治疗自行好转,未影响用药治疗。结论:应用去氧孕烯炔雌醇片治疗围绝经期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的疗效显著,安全性高,可有效抑制患者子宫内膜的增生,缩短其出血时间,促进其凝血机能和子宫内膜的修复,恢复其月经的规律性,降低其病情复发的几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雷要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剩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大尿流率等指标。结果:本组46例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接受经尿道电切治疗后,其剩余尿量(PVR)明显下降,其生活质量评分(QOL)明显升高,其大尿流率(Qmax)及国际前列腺症状的评分(IPSS)明显下降,其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这46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17.39%。结论:应用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的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邹勇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在妇产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0~2012年我院收治的122例孕妇平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61例孕妇,为对照组孕妇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孕妇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对比分析两组孕妇的自然分娩率、母乳喂养率和产后大出血情况,评价在妇产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孕妇的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孕妇,观察组孕妇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几率低于对照组孕妇,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妇产科护理中应用健康教育能提高孕妇的自然分娩率和母乳喂养率,降低其发生产后大出血的几率,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学梅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应用改良埋入式注射泵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PCEA)法治疗晚期癌痛的疗效进行观察。方法:将2013年2月至2014年2月我院收治的198例晚期癌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9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法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采用改良式PCEA法进行治疗。记录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VAS评分)、发生并发症的情况及对镇痛方法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观察组患者的镇痛效果更好,对镇痛方法的满意度较高,发生并发症的几率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改良埋入式注射泵联合硬膜外自控镇痛法治疗晚期癌痛的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导致不良反应的几率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冯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髓核摘除术和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在使用髓核摘除术进行治疗的基础上(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加用内固定术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的时间、ODI(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及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的时间、术后ODI评分方面均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使用髓核摘除术和内固定术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显著,此治疗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梁世勋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分析对骨折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骨折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中医特色护理干预,观察对比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为97.5%,对照组患者的骨折愈合率为77.5%,观察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骨折处的消肿时间为(4.2±1.1)d,对照组患者骨折处的消肿时间为(9.5±2.3)d,观察组患者骨折处的消肿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疼痛症状的消失时间为(4.5±0.6)d,对照组患者疼痛症状的消失时间为(7.6±3.2)d,观察组患者疼痛症状的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骨折患者进行中医特色护理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何秀红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分析处方中出现的不合理用药情况,探讨对其进行预防的措施。方法:对2013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期间在我院开出的13902张处方的点评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成立处方点评小组,每张处方都由小组成员进行点评,其他成员及组长对点评结果进行不定期的抽查,并探讨对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进行预防的措施。结果:在这13902张处方中,有132张处方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所占比例为0.95%;有13770张处方用药合理,所占比例为99.05%。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存在不合理用药情况的这132张处方,其不合理用药的类型包括诊断结果与实际用药不符、重复用药、大处方用药、对特殊人群用药不当、药物配伍不当、用法或用量异常。结论:进行处方点评可及时发现医生在诊治病人过程中存在的各种不合理用药情况。根据不合理用药的类型对其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发生不合理用药的几率,提高患者临床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桂贞才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对围产期女性进行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5月~2013年9月期间我院产科收治的100例围产期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1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有50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方法与对照组相同),对其进行健康教育。比较两组患者生产的时间、住院的时间、产后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几率以及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结果:观察组患者生产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的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发生产后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发生黄疸的几率相比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总满意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围产期女性进行健康教育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周小春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对比分析应用不同方法清理新生儿呼吸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足月阴道分娩(阿氏评分在8分以上)新生儿6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采用传统方式为对照组新生儿进行呼吸道清理,采用倒立式的方法为观察组新生儿进行呼吸道清理,观察对比两组新生儿呼吸道的清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观察组33例新生儿中,单次清理干净的新生儿有28例,占新生儿总数的84.85%;在对照组33例新生儿中,单次清理干净的新生儿有6例,占新生儿总数的18.18%,观察组新生儿呼吸道单次清理的有效率远远高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观察组33例新生儿中,发生窒息的新生儿有0例;在对照组33例新生儿中,发生轻度窒息的新生儿有2例(占新生儿总数的6.06%),发生重度窒息的新生儿有1例(占新生儿总数的3.03%),观察组新生儿的窒息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新生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倒立式法为新生儿进行呼吸道清理的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宫惠生 刊期: 2014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用神经刺激仪对进行下肢骨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12月~2013年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下肢骨关节手术的70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0例老年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在这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时,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腰硬联合麻醉,对实验组患者使用神经刺激仪进行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手术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起效后的MBP(血压)、HR(心率)、SpO2(血氧饱和度)的情况以及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时间。结果: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后的MBP、HR和SpO2分别为90.6±3.6 mmHg、82.3±6.3次/min和97.1±2.6%。对照组患者麻醉起效后的MBP、HR和SpO2分别为87.4±4.3 mmHg、79.4±5.2次/min和95.4±2.3%。实验组患者麻醉起效后的MBP、HR和SpO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时间分别为499±103.9 min和176.9±64.9 min,对照组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时间分别为451.2±99.3 min和137.1±61.7 min。实验组患者感觉阻滞和运动阻滞的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用神经刺激仪对进行下肢骨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实施坐骨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好,麻醉作用时间长,对患者MBP、HR和SpO2的影响小。此麻醉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王玲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