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对46例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经尿道电切治疗的疗效观察

邹勇军

关键词:经尿道电切, 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 疗效
摘要:目的:探讨用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剩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大尿流率等指标。结果:本组46例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接受经尿道电切治疗后,其剩余尿量(PVR)明显下降,其生活质量评分(QOL)明显升高,其大尿流率(Qmax)及国际前列腺症状的评分(IPSS)明显下降,其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这46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17.39%。结论:应用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的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相关文献
  • 探析接受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原因

    目的:探讨分析接受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术后病情复发的原因。方法:选取2005年~2012年间我院收治的接受手术治疗的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1211例作为研究对象,统计整理其一般资料、病变范围、手术方式、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及术后病情复发的情况,并针对患者的病变范围、手术方式的选择与病情复发的关系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1211例患者中,术后病情复发的患者有58例(占患者总数的4.8%),其中男性患者有12例,女性患者有46例,他们的年龄为22~65岁,其中复发单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有30例(占患者总数的10.3%),复发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患者有28例(占患者总数的3%)。单侧结节性甲状腺肿的复发率明显高于双侧结节性甲状腺肿,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术后病情复发的58例患者中,接受单纯结节切除术的患者有9例(占患者总数的36%),接受单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有21例(占患者总数的23.9%),接受单侧次全切除术的患者有9例(占患者总数的3.4%),接受一侧腺叶次全切除联合对侧结节切除术的患者有19例(占患者总数的8.7%),接受一侧腺叶全切除联合对侧部分切除术的患者有7例(占患者总数的6.4%),接受一侧次全切除联合对侧大部切除术的患者有2例(占患者总数的0.3%)。接受单纯结节切除术和单侧部分切除术患者的病情复发率明显高于接受其他手术治疗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结节性甲状腺肿手术患者的术后病情复发率与其病变的范围和接受手术治疗的方式呈正相关。对结节性甲状腺肿患者的病变范围进行准确的判断,并为其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是降低其术后病情复发率的关键。

    作者:张福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65起不良护理事件原因的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65起不良护理事件的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我院发生的65起不良护理事件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使用Excel软件对这65起不良护理事件的类型、发生原因等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在这65起不良护理事件中,发生率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给药错误(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8%)、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5%)、发生药物渗漏(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4%)、收集标本错误(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2%)和管路脱落(占不良护理事件总数的11%)。在导致这65起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的原因中,排在前五位的分别是护士查对不严(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46.15%)、护士对患者的病情评估不足(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15.38%)、护士对医嘱的处理不当(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13.84%)、护士对患者的管路护理不当(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10.7%)和护士存在不良情绪(占不良护理事件原因总数的6%)。结论:给药错误、患者发生跌倒或坠床以及发生药物渗漏等是我院常见的不良护理事件,导致上述不良护理事件发生的原因主要包括护士查对不严、对患者病情的评估不足和对医嘱的执行不当等。我院护士只有在护理工作中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严格按照护理制度进行工作,才能有效地降低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1],提高我院整体护理服务的水平。

    作者:孟月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0年12月至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霉菌性鼻窦炎患者56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鼻内镜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表现及治疗的效果,并将观察的结果及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在这56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中,临床疗效判定等级为治愈的患者有56例,治愈率为100%,所有患者的鼻塞、头痛、臭味脓血涕等症状均完全消失,内镜检查结果显示创面完全愈合,CT检查结果显示各窦口开放正常,且黏膜上皮血管分布正常。在这56例患者中,术后发生黏膜水肿的患者有1例,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79%,术后1年病情复发的患者有2例,复发率为3.57%,复发原因是术后冲洗不达标、换药不及时。结论:应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疗效显著,此手术具有复发率低、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刘忠意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联合使用舒血宁、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使用舒血宁、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1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0例患者。我院给对照组患者使用舒血宁进行治疗,给观察组患者在使用舒血宁(用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加用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刺五加注射液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经过治疗,在观察组患者中,治疗结果为痊愈者有22例,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5例,治疗结果为有效者有2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1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在对照组患者中,治疗结果为痊愈者有10例,治疗结果为显效者有4例,治疗结果为有效者有4例,治疗结果为无效者有12例,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0%。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讨论:联合使用舒血宁、复方丹参注射液和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确切。此联合用药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陈旖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行耳鼻喉手术的患者施行阶段性健康教育护理的效果分析

    目的:观察和分析对行耳鼻喉手术的患者施行阶段性健康教育护理的效果。方法:将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136例行耳鼻喉手术的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68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施行常规护理,为干预组患者在实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阶段性健康教育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焦虑程度、安全感和舒适度。结果:在进行护理后,与对照组患者的焦虑程度(37.51±4.69)相比较,干预组患者的焦虑程度(20.97±3.45)明显较低,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干预组患者的安全感和舒适度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行耳鼻喉手术的患者在施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阶段性健康教育能够促进其康复,降低其焦虑程度,满足其不同时期的需求,提高其安全感和舒适度,促进手术的顺利进行,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黎金梅;黎桂婵;李凤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46例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经尿道电切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我院收治的46例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进行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观察其临床疗效及治疗后的剩余尿量、生活质量评分及大尿流率等指标。结果:本组46例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患者在接受经尿道电切治疗后,其剩余尿量(PVR)明显下降,其生活质量评分(QOL)明显升高,其大尿流率(Qmax)及国际前列腺症状的评分(IPSS)明显下降,其各项指标均得到明显的改善。在这46例患者中,有8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其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17.39%。结论:应用经尿道电切手术治疗高危重度前列腺增生的疗效确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作者:邹勇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早期心理干预对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术后负面情绪的预防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早期心理干预对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术后负面情绪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8月~2013年7月间我院收治的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为两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科学的心理护理干预,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为两组患者进行评估,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入院时的SDS评分为(53.24±11.21)分,SAS评分为(53.24±10.82)分,手术后的SDS评分为(41.01±8.41)分,SAS评分为(42.82±8.01)分;对照组患者入院时的SDS评分为(54.01±10.31)分,SAS评分为(54.61±10.31)分,手术后的SDS评分为(53.71±12.81)分,SAS评分为(53.21±12.98)分。入院时,两组患者SAS评分和SDS评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后,两组患者的SAS评分和SDS评分较入院时均有明显的改善,且观察组患者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腰椎间盘脱出症患者实施早期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预防术后负面情绪的发生,有利于将患者的心态调整至佳状态,促进其快速康复。

    作者:武华侨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用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分析

    目的:探讨用16层螺旋CT技术诊断肋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50例胸部外伤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检查和X线平片检查,并对比分析其检查结果的准确性。结果:本组50例患者在进行X线肋骨正位和斜位(DR)检查时,有28例患者被诊断发生了肋骨骨折,此后经16层螺旋CT检查被确诊患有肋骨骨折;有12例患者的检查结果正常,此后经16层螺旋CT检查发现有10例患者存在无移位骨折。有10例患者的检查结果为“疑似骨折”,此后经16层螺旋CT检查确诊这10例患者患有肋骨骨折,本组患者在进行X线肋骨正位和斜位(DR)检查时被检出的肋骨骨折共有54根,被检出的疑似骨折有16根;在进行16层螺旋CT检查时被检出的肋骨骨折为103根。在为本组患者进行16层螺旋CT扫描时,我们对疑似骨折的肋骨采用曲面重组进行检测,显示肋骨骨折的几率为100%,此外我们还发现有5例患者发生肺挫裂伤,有11例患者发生胸腔积液,有1例患者发生锁骨骨折。结论:16层螺旋CT对肋骨骨折的检出率、诊断率明显高于X线平片,是胸部外伤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徐清珍;郭俊;于佳根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浅谈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衰患者1年内再住院的关系

    目的:探讨分析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与心衰患者1年内再住院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衰患者337例作为研究对象,将RDW>14.6%的患者设为研究组(190例),将RDW≤14.6%的患者设为对照组(147例),记录两组患者入院时的RDW和其他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应用Kaplan-Meier分析评估两组患者的再住院率,并采用Log-Rank 法对评估结果进行检验,再采用COX回归分析法对患者病情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后通过ROC曲线分析高RDW对预测心衰患者1年内再住院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研究组患者1年内的再住院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75.51% vs.34.75%,χ2=56.098,P =0.000),通过Kaplan-Meier分析显示,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Log-Rank检验,χ2=94.680,P =0.000)。COX回归分析显示,RDW、年龄、吸烟史、高血压患病史及LVEF值是影响心衰患者1年内再住院的主要危险因素(HR 2.83,95% CI 2.02~3.97,P=0.000)。ROC曲线的面积为0.704,95% CI为0.65~0.76,敏感性为30%,特异性为77%。结论:RDW增高是导致心衰患者1年内再住院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匡荣仁;胡敏锋;徐燕;洪粤林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75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为47例观察组患者进行腹腔镜手术治疗,为28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手术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06.47±37.25)min,术中出血量为(2.70±5.5)ml ,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为(1.64±0.27)d,术后住院时间为(6.59±1.28)d,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几率为2.32%。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1.4±27.3)min,术中出血量为(129.3±61.3)ml,术后肛门排气的时间为(2.70±5.5)d,术后住院时间为(10.38±2.34)d,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为14.29%。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术后情况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与传统手术相比,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的手术时间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术后恢复较快,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较低,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秦学玉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浅谈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对其进行护理的对策。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问卷的方式对这50例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这50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抑郁、焦虑不安、躯体化、有强迫症及抗拒敌对情绪。结论: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易产生负面情绪,护理人员应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作者:余慧保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为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妇科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为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妇科病患者进行围术期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2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50例行腹腔镜手术治疗的老年妇科病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施行围术期护理干预,记录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后的心率、收缩压、舒张压等指标。结果:在进行手术治疗后,两组患者的HR、SBP、DBP等指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为行腹腔镜手术的老年妇科病患者施行围术期护理干预的效果良好,可有效改善其心率、血压等指标,降低其发生术后并发症的几率。

    作者:刁秀莲;张彩虹;陈艳玲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分析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我院收治的心血管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60例)和观察组(60例),为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为观察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及护理,对照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为(77.3±2.1)分,自我管理水平评分为(70.7±2.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69.9±2.1)分;观察组患者的健康行为评分为(91.2±1.9)分,自我管理水平评分为(92.4±3.2)分,生活质量评分为(94.2±2.6)分。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干预的临床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杨艳芳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浅谈肝胆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原因及对感染的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肝胆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原因,及对其感染进行防治的方法。方法:对2009年~2011年期间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52例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这652例患者均在我院进行了肝胆外科手术治疗。对这652例患者,在手术前的一般身体状况进行评估和并对其进行血液生化检查。对其进行手术的时间、失血量、是否使用碘伏冲洗切口等情况进行对比。术后,对他们使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经研究发现,在这652例患者中,发生术后院内感染的患者有85例。导致这些患者发生切口感染的原因主要有:①患者的手术时间较长,手术时间超过240分钟的患者感染率较高。②患者在术中失血量较大,失血量大于700毫升的患者感染率较高。③未使用碘伏冲洗切口的患者,其感染率明显高于使用碘伏冲洗切口的患者。结论:导致肝胆外科手术切口发生感染的原因主要包括患者的手术时间过长、手术中失血量过多、术后切口未使用碘伏冲洗、未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等。针对这些原因,医护人员应在手术前调整患者的身体状态,在手术过程中尽量缩短施术的时间,减少患者的失血量,并使用碘伏代替生理盐水冲洗切口,在术后,应针对患者的致病菌和基础疾病进行综合分析,合理地预防性地使用抗生素。此防治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唐虎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在产程的潜伏期和活跃期为产妇实施分娩镇痛对其分娩方式和缩宫素用量的影响分析

    目的:探究在产妇产程的潜伏期和活跃期为其实施分娩镇痛对其分娩方式和缩宫素用量的影响。方法:将2012年9月至2013年5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进行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分为潜伏组(宫口开大﹤3cm)和活跃组(宫口开大﹥3cm),每组各52例产妇,分别在其产程的潜伏期和活跃期为其施行分娩镇痛,并比较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及使用缩宫素的情况。结果:两组产妇的镇痛效果均有所升高,两组产妇的分娩方式、使用催产素的几率相比较,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妇分娩的潜伏期为其实施分娩镇痛可降低其剖宫产率,增加其使用缩宫素的几率,产科医生应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为其选择进行分娩镇痛的时机。

    作者:郭斌;张艳芳;李云龙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用纳洛酮治疗丘脑出血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用纳洛酮治疗丘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6月~2014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丘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我院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对研究组患者在进行常规治疗(方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的第1天、第3天、第7天、第10天的GCS(格拉斯哥昏迷指数)评分以及他们在治疗第10天和治疗2个月后运动功能的评分和语言功能的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的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的GCS评分分别为9.02±3.13分、9.56±3.33分、12.77±3.41分和13.35±3.01分。对照组患者在治疗的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的GCS评分分别为8.93±2.88分、9.65±3.43分、10.21±3.31分和10.75±2.89分。研究组患者在治疗的第1天、第3天、第7天和第10天的GC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在治疗的第10天,研究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语言功能评分均略高于对照组患者,但二者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在治疗2个月后,研究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评分和语言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果:用纳洛酮治疗丘脑出血的疗效确切,可有效地减轻患者的昏迷程度,促进其运动功能和语言功能的恢复。此药可作为治疗丘脑出血的优选药物。

    作者:祖丽阿亚提·阿尤甫;阿孜古丽·艾合买提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21例中风后抑郁患者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效果研究

    目的:探讨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42例中风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21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氟西汀进行治疗,为试验组患者在使用氟西汀的基础上加用活血疏郁汤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在进行治疗后,试验组患者的HAMD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中风后抑郁可有效缓解患者的抑郁症状,改善其不良心理,提高其生活质量,取得确切的疗效,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刘泽银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对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女性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分析

    目的:探讨分析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女性再次妊娠的分娩方式。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64例再次妊娠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在这164例患者中,有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82例,我们将其分为观察A组、观察B组。观察A组的76例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观察B组的6例患者进行阴道分娩。有非剖宫产术后疤痕子宫再次妊娠患者82例,我们将其分为对照A组和对照B组。对照A组的76例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对照B组的6例患者进行阴道分娩。生产结束后,我们对这164例患者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A组患者发生产后出血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A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A组患者发生盆腔粘连的例数明显多于对照A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A组患者的产后出血量明显多于观察B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A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多于观察B组患者,二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观察B组和对照B组的患者在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先兆子宫破裂方面的差异不具显著性(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瘢痕子宫女性再次妊娠并不是其再次进行剖宫产手术的绝对指征,应根据产妇的自身情况为其选择合适的分娩方式。

    作者:周文菊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治疗食管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使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对食管癌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12年3月~2013年10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4例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我们将这4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2例患者。为对照组患者使用传统开放食管癌根治术进行治疗,为观察组患者使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254±6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198±19)ml,平均住院时间为(11±2)d;对照组患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351±78)min,术中平均出血量为(281±27) ml,平均住院时间为(17±3)d。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两者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食管癌患者使用胸腔镜下食管癌根治术进行治疗,可以有效地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患者的痛苦,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作者:范位沛 刊期: 2014年第10期

  • 探析产后大出血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

    目的:探讨分析产后大出血的发病原因及防治对策。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4年3月间我院收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经过对症治疗及护理,这60例患者的出血症状均得到有效的控制,无一例患者死亡。结论:在对产后大出血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及护理的过程中,对其发病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并为其进行对症治疗及护理是提高临床疗效的关键。

    作者:李云龙;张艳芳;郭斌 刊期: 2014年第10期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当代医药论丛杂志

主管:吉林医药学院

主办:吉林省当代医药论丛杂志社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