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柯;郝吉庆
目的 探讨PJ34对肺腺癌顺铂耐药(A549/DDP)细胞多药耐药相关基因的影响.方法 将A549/DDP细胞分为对照组、顺铂单药组、PJ34单药组、PJ34联合顺铂组,RT-PCR法检测细胞内肺耐药蛋白(LRP)、多药耐药蛋白(MRP)、P-糖蛋白(P-gp)、谷胱甘肽-S-转移酶-π(GST-π)、拓扑异构酶Ⅱα(TOPO-Ⅱα)mRNA转录水平.结果 除了TOPO-Ⅱα外,其余四种耐药相关基因mRNA在A549/DDP细胞内的转录水平明显高于A549细胞(P<0.05).经PJ34处理后的A549/DDP细胞内MRP、P-gp mRNA转录水平下降(P<0.05),且呈浓度及时间依赖性.结论 LRP、MRP、P-gp、GST-π可能参与了A549/DDP细胞对顺铂的继发耐药,PJ34可能通过下调MRP、P-gp mRNA转录水平而间接增加顺铂对DNA的损伤.
作者:韩柯;郝吉庆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Hsp90AB1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汉族人群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发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278例SLE患者和278例正常对照者采用病例对照研究.HapMap数据库和Haploview软件筛选出中国人群Hsp90AB1基因标签SNPs,采用Multiplex SNaPshot技术进行基因分型.运用SPSS 10.01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应用在线软件进行单倍型统计分析.结果 rs9367190位点的基因型(CC、CA、AA)的频率在SLE组与对照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而等位基因C、A的频率在SLE组与对照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5);采用显性模型(CCvs CA+AA:校正OR=0.649,95% CI:0.464~0.908,P=0.012)分析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隐性模型分析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12 5).而rs13296位点的基因型GG、GA、AA的频率以及其等位基因G、A频率在SLE组与对照组的分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25);显性模型和隐性模型分析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12 5).单倍型A/G与SLE发病之间存在关联(OR=0.668,95% CI:0.512~0.871,P=0.003).结论 在中国人群中Hsp90AB1基因多态性(rs9367190)可能和SLE发病关联.
作者:谷园园;邹延峰;徐建华;胡华青;孙秀秀;陶金辉;徐胜前;刘爽;王德光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老年食管癌的临床特点及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结合生存及不良反应分析来评价不同治疗方法的优劣,从中探讨适合老年食管癌患者的治疗方案.方法 回顾性分析接受单纯放射治疗或放化联合治疗的初治≥70岁老年食管鳞癌患者共143例,放疗剂量50 ~ 66 Gy(中位剂量60 Gy),1.8~2.0 Gy/次,5~6次/周.Kaplan-Meier法计算总生存(0S)和无进展生存(PFS),Logrank法检验差异并作单因素预后分析,Cox回归模型作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 随访率为93%,全组中位OS为18个月,中位PFS为13个月.老年组照射剂量DT≥60 Gy较<60 Gy有着更好的总生存,5年OS 15%vs 0%(P=0.001).中位PFS为23个月vs 14个月.多因素分析,肿瘤分期、放疗剂量、有无合并症、吸烟与否是老年食管癌的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老年食管癌同步放化疗组的OS和PFS较单纯放疗组有提高,然是否化疗非老年食管癌独立预后因素.老年食管癌接受照射剂量≥60 Gy总生存及无进展生存更优于<60 Gy组.
作者:汪红艳;孔令玲;王凡;童铸廷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柠檬醛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 用不同浓度的柠檬醛处理NB4细胞48 h,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检测突变型p53(mtp53)基因和凋亡诱导因子AIF基因的mRNA表达变化.结果 柠檬醛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tp53基因表达量减低(P<0.05);柠檬醛实验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AIF基因表达量增加(P<0.05);乙醇对照组与空白对照组比较,mtp53和AIF的mRNA表达量无明显差异;随着柠檬醛浓度(5、10、20 mg/L)的递增,mtp53 mRNA表达量逐渐下降,AIF mRNA的表达量逐渐上升,mtp53、AIF在不同浓度柠檬醛实验组表达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柠檬醛通过下调NB4细胞mtp53的表达,上调AIF的表达诱导NB4细胞凋亡.
作者:王亚萍;王娟;吴中惠;张慧;侯小芳;宋琴;夏海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miRNA21抑制剂对食管癌细胞EC109凋亡的影响.方法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0例食管癌及癌旁组织中miRNA21的表达.转染miRNA21抑制剂人人食管癌细胞株EC109,Caspase 3活性检测试剂盒分析Caspase 3活性变化,DNA片段检测试剂盒分析DNA片段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Caspase 3及BCL-2表达.结果 相对癌旁组织,食管癌组织中miRNA21表达明显升高;miRNA21抑制剂能显著增加EC109细胞凋亡;同时miRNA21抑制剂促进食管癌细胞EC109 Caspase 3的表达上调,Bcl-2的表达下调.结论 食管癌的发生可能与miRNA21的高表达有关,miRNA21抑制剂可能通过下调Bel-2的表达诱导人食管癌细胞EC109的凋亡.
作者:李红霞;李玉芝;高峻峰;刘思涵;葛磊;鲍扬漪;汪正广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过程中雌激素对骨形态发生蛋白2(BMP-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以探讨雌激素可能的成骨机制.方法 对大鼠BMSCs进行分离培养,增殖到第4代后,实施成骨诱导1周后停止,通过碱性磷酸酶(ALP)染色方法,对成骨分化程度进行鉴定.使用雌激素对细胞进行作用,分别对细胞BMP-2、VEGF、ALP的表达情况进行测定.结果 在雌激素的作用下,BMP-2 mRNA、BMP-2、VEGF蛋白和ALP蛋白表达均明显提高.结论 雌激素可能通过雌二醇的作用,促进BMP-2和VEGF蛋白的表达,使得骨的形成过程变得更为高效,因此可以判断这种物质具有骨诱导活性.
作者:黄海峰;孙立;田晓滨;张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结直肠癌组织中DNA结合分化抑制蛋白1(Id-1)蛋白表达情况及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结直肠癌和正常黏膜组织各50例,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结直肠癌及正常黏膜组织中Id-1的表达,分析其与临床各病理因素的相关性;结合随访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和Log-rank检验分析Id-1的表达与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的相关性;并建立Cox回归模型评估Id-1及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Id-1表达阳性率为72.00%(36/50)明显高于正常黏膜组织的24.00% (12/50)(x2=23.431,P=0.000);Id-1的表达与肿瘤浆膜浸润(x2 =4.521,P=0.034)、肿瘤TNM分期(x2=7.044,P=0.008)、淋巴结转移(x2=15.253,P=0.000)、肝转移(x2=8.333,P=0.003)、脉管浸润(x2=4.079,P=0.043)明显相关;死亡患者Id-1的表达程度为85.19%,明显高于生存患者的56.52%(x2=5.062,P=0.025);Id-1表达水平与结直肠癌患者预后明显相关(RR=1.193,P=0.002).结论 Id-1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与结直肠腺癌的发生、侵袭有较高的相关性,且与患者生存期显著相关,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武雪亮;王立坤;薛军;杨东东;屈明;郭飞;杨瑞敏;刘博;李青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受体相互作用蛋白激酶1(RIPl)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及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Western blot法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并且分析100例食管鳞癌患者的癌组织、相应癌旁组织和对应正常黏膜组织中RIP1的表达情况.结果 71%食管鳞癌组织中RIP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旁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20%食管鳞癌癌旁组织RIP1蛋白的表达水平高于对应癌组织和正常食管黏膜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鳞癌组织中高表达的RIP1蛋白水平与其TNM分期、病理分级、有无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无关.癌旁组织中高表达的RIP1蛋白水平与肿瘤浸润深度、TNM分期有关(P<0.05),与性别、年龄、有无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无关.结论 RIP1蛋白在食管鳞癌中的高表达可能与肿瘤的病理分级、TNM分期及预后有关,对于食管鳞癌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作者:崔凯;耿慧武;姬强;朱克超;卢晨;夏杰;刘晓颖;于在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内皮细胞特异性分子-1(ESM-1)作为敏感的分子标志物对乳腺癌预后的预测及复发的判断.方法 选取133例乳腺癌患者石蜡标本,进行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ESM-1蛋白的表达,分析ESM-1与肿瘤生物学行为及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ESM-1的表达在乳腺癌组织中弱,而在癌旁组织中强;在分期早的肿瘤中表达高于分期晚的肿瘤.ESM-1和乳腺癌的预后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腋窝转移阳性患者中ESM-1表达低于腋窝阴性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患者中ESM-1的表达低于HER-2无扩增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相关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ESM-1可以成为判断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分子标志物,ESM-1在组织中的高表达往往预示着该患者有较好的预后和长期的生存.
作者:颜蕴文;徐晓军;陈樱;张素梅;汪渊;张敬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Red重组系统的同源重组功能,敲除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 (EHEC O157∶H7)的乙酰转移酶基因z4832,构建z4832基因缺失突变株.方法 EHECO157∶H7的基因组作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两侧的同源臂序列;将上下游同源臂连接于pUC19-kana质粒上卡那霉素(kana)抗性基因的两端;PCR扩增获得中间嵌合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的同源臂线性片段,利用质粒pKD46介导的重组技术敲除z4832基因,利用pCP20质粒介导的重组技术去除抗性标记.PCR扩增及DNA测序验证目的基因缺失后,测定突变株及野生株的生长曲线,检测在抗菌药物氧氟沙星中的存活率.结果 成功构建EHEC O157∶H7 z4832基因缺失突变株.z4832缺失突变株生长速度与野生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含氧氟沙星的LB培养基中突变株存活率升高(P<0.05),在含氧氟沙星的M9培养基中存活率下降(P<0.05).结论 构建z4832缺失突变株,研究z4832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乙酰转移酶在EHEC O157∶H7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谭林林;王建新;李涛;王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血白细胞计数水平与以激素为主传统治疗方案治疗突发性耳聋(SSNHL)疗效的关系.探讨抗生素的使用对白细胞计数升高的SSNHL患者疗效的影响,并研究白细胞计数升高SSNHL患者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SSNHL患者102例.按照入院血常规检查结果分为白细胞计数正常组与白细胞计数升高组,白细胞计数正常患者61例采用以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将白细胞计数升高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9例采用以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22例采用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联合抗生素治疗,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纯音听阈结果,探讨3组疗效差异.结果 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方案总有效率为62.5%,白细胞计数正常患者有效率为68.9%,而白细胞计数升高患者有效率为4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白细胞计数升高患者,采用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联合抗生素治疗的有效率(72.7%)高于单纯以激素为主的传统治疗(42.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感染可能与白细胞计数升高SSNHL的发病有关.白细胞计数水平可为临床用药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
作者:周启瑞;杨见明;吴净芳;宋杨;朱永军;曹卫;陈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多排螺旋CT血管成像分析不同性质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特点,特别是左右颈动脉之间的分布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78例CTA显示具有颈部动脉血管斑块的患者,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软斑、钙化斑块、混合斑块)、不同颈部血管位置(颈总、颈内、颈总分叉、颈内分叉、颈总起始和颈内起始)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性别和左右侧不同性质和位置的斑块进行分析,采用x2检验,终评估斑块的分布特征.结果 278例患者中,颈总动脉分叉处的软斑、钙斑及混合斑块发生率高,分别为113处(35.3%)、42处(46.7%)、137处(44.8%),在左侧和右侧分析中,左侧软斑块的发生138处明显高于右侧101处(P<0.05),同时,左侧颈总动脉61处(62.2%)与右颈总动脉37处(37.8%)软斑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各种类型斑块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P<0.05).结论 颈动脉不同性质的硬化斑块在发生部位有一定规律,探讨不同性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特点对脑内血管缺血性疾病的预测及神经介入治疗有指导作用.
作者:宫希军;邹立巍;郑穗生;黄山;许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研究内质网应激诱导HSC凋亡的过程中自噬的发生与否及其作用,为肝纤维化的逆转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采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BB)诱导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活化模型,在此基础上,给予ERS诱导剂毒胡萝卜素(TG)刺激24 h,Western blot法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B的表达,MDC染色法观察自噬小体的生成,观察TG对HSC自噬的影响,进一步采用3-MA阻断自噬,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观察自噬在内质网应激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凋亡中的作用.结果 TG可以诱导HSC凋亡,伴随着自噬的发生,用3-MA阻断自噬可以增强TG诱导的HSC凋亡.结论 内质网应激诱导HSC凋亡的过程伴发自噬,阻断自噬可以增强内质网应激诱导的HSC凋亡.
作者:汪应红;王欢;左龙泉;王亚飞;黄涛;范宇哲;李凡杰;王旭东;黄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检测在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及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刺激的大鼠肝星形细胞(HSC) T6中结节性硬化症(TSC)相关蛋白错构素(hamartin)的表达,并检测HSC T6细胞TS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探讨肝纤维化疾病治疗的新靶点.方法 构建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培养HSC T6细胞.利用Western blot法检测hamartin蛋白表达,利用焦磷酸测序检测TSC1启动子甲基化.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肝纤维化模型组TSC1蛋白表达量较小(P<0.01),且TSC1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程度较高.结论 TSC1可能与肝纤维化形成有一定关联.
作者:陈晨;黄成;孟晓明;李俊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沉默基质交感分子1(STIM1)对H9C2心肌细胞低氧/复氧损伤的影响.方法 培养H9C2心肌细胞,建立心肌细胞低氧/复氧(H/R)模型,STIM1-siRNA转染H9C2心肌细胞以下调STIM1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细胞凋亡率,Western blot法检测各组STIM1及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H-/R组的STIM1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Bax/Bcl-2蛋白比率增高,Caspase-3上调,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STIM1-siRNA转染能显著下调STIM1基因的表达(P<0.05),减少细胞内Ca2+浓度,并且Bax/Bcl-2比率降低,Caspase-3表达下调,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 心肌细胞发生缺血再灌注时STIM1表达量明显增加,STIM1-siRNA转染下调STIM1基因的表达可以减轻低氧/复氧引起的心肌细胞凋亡.
作者:郏红静;吴继雄;王晓晨;许邦龙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32颗上前牙行瓷贴面修复.0-lympus Crystaleye齿科比色仪测定基牙及瓷贴面粘接前后的L*、a *、b*值,分析L*、a*、b *、饱和度Cab值的变化并计算色差值.结果显示粘接后的瓷贴面复合体与粘接前试戴相比,L*值减小,a*、b*值增大,L*、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前后平均色差值为1.15 NBS;基牙与粘接后的瓷贴面复合体相比,粘接后瓷贴面复合体L*、a*、b*、Cab值增大,a*、b*、Cab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粘接后与基牙之间的平均色差值为1.63 NBS.IPS e.max瓷贴面可恢复基牙的颜色,且粘接后颜色稳定,色差在临床可接受的范围内.IPS e.max瓷贴面修复系统是一种理想的前牙美容修复方式.
作者:刘春;夏荣;孙磊;孙子环;徐基亮;章辉;朱一铭 刊期: 2016年第08期
核苷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存在E抗原血清转换率低、停药易复发和反弹以及耐药问题,在已经接受核苷类似物(NAs)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中,有无更好的可能实现持久的免疫控制而安全停药的方案,是目前临床实践中的一个亟待解决的焦点问题.近年来,对核苷类似物治疗未获得免疫控制的患者联合或序贯聚乙二醇干扰素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对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马双双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精氨酸兴奋实验(AST)与标准馒头餐实验(SBMT)对胰岛β细胞功能的评价.方法 选取118例住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行SBMT和AST,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评估AST的安全性、有效性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 SBMT和AST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AST各时间点血糖水平均低于SBMT(P<0.001).AST胰岛素曲线下面积、胰岛素均值、峰值与SBMT胰岛素曲线下面积呈正相关性.结论 对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方面的评价两者具有一致性,且AST具有血糖波动小、简单易行、安全性更好的特点.
作者:孙建然;惠灿灿;邓大同;许敏;代芳;陈明卫;胡红琳;何勇;王佑民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利用基因工程方法原核表达z2151蛋白,并鉴定其E3泛素连接酶活性.方法 以肠出血性大肠杆菌O157∶H7为模板,PCR扩增目的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ET22b-z2151,转化BL21(DE3),诱导蛋白表达,采用镍柱亲和纯化获取目的蛋白;通过体外泛素化实验检测蛋白泛素连接酶活性.结果 亲和纯化得到较高浓度和纯度的z2151蛋白,其在体外泛素化反应中能够促使泛素小分子形成多聚泛素链,即有E3泛素连接酶活性;而且对E2泛素结合酶具有一定的选择特异性.结论 原核表达质粒pET22b-z2151构建成功,目的蛋白z2151具有泛素连接酶的体外泛素化能力,并且针对不同的E2酶亲和力不同,这些都为后续功能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芳红;李涛;李崭;孙超尘;王慧 刊期: 2016年第08期
目的 筛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呼气中的特异性挥发性有机物(VOCs),为呼气检测在DLBCL诊断中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收集32例DLBCL患者呼气样品,30例健康者呼气样品作为对照.利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检测两组呼气样品中的VOCs,应用秩和检验筛选出DLBCL患者特征性VOCs.结果 DLBCL患者呼气样品中可检测到11种特征性VOCs,分别为3-己酮、丁烷、壬醛、环己醇、苯、环己烷、己烷、癸烷、4-庚酮、十二烷、十六烷,其中烷烃类、酮类、苯类有机物较对照组明显增高,醛类、醇类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Ⅰ~Ⅱ期与Ⅲ~Ⅳ期DLBCL患者呼气中,表达无显著差异.结论 3-己酮、丁烷、壬醛、环己醇、苯、环己烷、己烷、癸烷、4-庚酮、十二烷、十六烷可能作为DLBCL患者特异性VOCs,但这些标志物与DLBCL患者的临床分期无关联.SPME-GC/MS检测方法可应用于DLBCL患者的辅助筛查.
作者:张英平;王霖;刘蝉;韩玲玲;夏鹰;张亚中;刘虎;夏瑞祥 刊期: 2016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