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CD44 v6和FOXD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陈勇;张红;吴梦婕;姚元春;杨春香;秦蓉

关键词:CD44V6, Foxd3, 胃癌, 干细胞, 免疫组织化学, 组织芯片
摘要:目的 研究CD44v6和FOXD3蛋白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两种蛋白在100例人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和110例人胃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结果 传统病理切片中CD44v6 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8%、22. 5% ( P <0. 001),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 001). FOXD3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90% ( P<0. 001 ) ,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 P <0. 001 ). CD44v6 与FOXD3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 rs = - 0. 276, P < 0. 01 ).CD44v6和FOXD3在110例胃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结果与以上传统切片中的表达情况相似. 结论 FOXD3作为干细胞因子,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与CD44v6的相关性提示FOXD3可能作为胃癌干细胞标记物.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CD44 v6和FOXD3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研究CD44v6和FOXD3蛋白在人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 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二步法检测两种蛋白在100例人胃癌组织及40例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和110例人胃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结果 传统病理切片中CD44v6 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 88%、22. 5% ( P <0. 001),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P<0. 001). FOXD3蛋白在胃癌组织和癌旁正常胃黏膜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2%、90% ( P<0. 001 ) ,与胃癌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相关( P <0. 001 ). CD44v6 与FOXD3表达呈显著负相关性( rs = - 0. 276, P < 0. 01 ).CD44v6和FOXD3在110例胃癌组织芯片中的表达结果与以上传统切片中的表达情况相似. 结论 FOXD3作为干细胞因子,其与胃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以及与CD44v6的相关性提示FOXD3可能作为胃癌干细胞标记物.

    作者:陈勇;张红;吴梦婕;姚元春;杨春香;秦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骨癌痛病理机制的研究进展

    骨癌痛是中晚期癌症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患者生存质量的提高和寿命的延长尤为重要. 骨癌痛发生时肿瘤细胞和相关的基质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导致细胞外微环境酸化,破骨细胞的功能失调进而引起骨破坏和神经纤维的损伤、破坏、增生和重建,引起一系列包含炎性和神经性成分的复杂症状. 目前现有治疗方法还不能完全控制骨癌痛,仍需进一步的机制和药物研究.

    作者:张潇文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再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获卵数的改变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

    目的 探讨首次体外受精( IVF) -胚胎移植( ET)/卵母细胞内单精子显微注射( ICSI )失败行再次 IVF/ICSI-ET时获卵数的变化以及相关影响因素的分析. 方法 回顾性分析222例在12个月内行2次IVF/ICSI-ET周期的患者,根据基础窦卵泡数(bAFC)将患者分为 A组(bAFC≥9)和 B组(bAFC<9),分析每组前后两周期间患者的基本情况、临床方案、获卵数、进入减数分裂中期II( MII期)卵子数、正常受精率、优胚率、累积妊娠率的变化,探讨影响前后周期获卵数发生变化的相关因素. 结果 A 组第二个 IVF 周期(cycle2)获卵数、MII期卵子数、受精率、优胚率、累积妊娠率明显高于第一个IVF周期( cycle1 ) ,前后周期中临床方案无大的变化,均以长方案为主,但 cycle2 每日的促性腺激素( Gn)使用剂量高于 cycle1 ( P <0. 05 ). B 组中相对于 cy-cle1,cycle2获卵数、MII期卵子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优胚率及累积妊娠率均提高,并且cycle2 中短方案明显多于cy-cle1(P<0. 05). 其中B组中有14例患者在cycle1中为长方案,在cycle2中转变为短方案,后者的获卵数以及MII期卵子数均高于前者( P<0. 05 ). 结论 对于卵巢功能正常的患者,结合患者cycle1中获卵数以及Gn使用剂量,在控制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发生的情况下,cycle2中可通过适当的提高每日Gn使用剂量来提高获卵数及MII期卵子数. 相对于长方案,短方案可能更适合卵巢功能减退的患者.

    作者:韩丹;章志国;郝燕;朱复希;田婷;陈大蔚;曹云霞;周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三维彩色显像仪对心肌缺血诊断的价值

    对71例可疑冠心病患者同期行常规心电图( ECG)、三维彩色显像仪和冠状动脉造影( CAG )检查. 71 例患者中,三维彩色显像仪显示心肌缺血( MI) 62例,CAG证实MI 63例,对照CAG结果,三维彩色显像仪诊断MI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1. 9%、44. 4%、91. 9%、44. 4%,总符合率为84. 7%. 将心室前壁、侧壁、下壁MI的检查结果分别与ECG和CAG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一致率分别为 88. 7%、80. 3%、85. 9%和 80. 3%、80. 3%、73. 2%. 三维彩色显像仪可以较为准确直观地显示MI的部位和范围,有望成为一种新型、无创性MI检测方法.

    作者:凌婷婷;王联发;黄猛珣;杨圣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病变机制研究进展

    脊髓损伤常会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导致患者瘫痪,其病理过程包括原发性损伤和继发性损伤. 继发性损伤是引起脊髓病变的主要原因,往往导致脊髓无法恢复正常功能,而继发性损伤与血脊髓屏障形态与功能的异常变化密切相关. 通过回顾近些年关于血脊髓屏障的基础试验研究,对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的病理变化及发病机制进行综述.

    作者:刘明明;程建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香术茯苓颗粒的镇痛和抗菌作用

    目的 通过观察香术茯苓颗粒的镇痛和抗菌作用,探讨其治疗腹泻的可能机制. 方法 通过小鼠热板法和扭体法,观察香术茯苓颗粒的镇痛作用. 采用血清药理学和体外抗菌试验,观察香术茯苓颗粒的抗菌作用. 结果 香术茯苓颗粒3、6 g/kg给药3 d可延长小鼠疼痛潜伏期,减少冰醋酸引起的小鼠扭体次数,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血清药理学实验显示,香术茯苓颗粒6 g/kg给药3 d血清可以增加大肠埃希菌抑菌圈直径,有明显的抑菌作用;但对伤寒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无作用. 体外抗菌实验显示,香术茯苓颗粒对大肠埃希菌的低抑菌浓度( MIC)为20. 0 mg/ml,低杀菌浓度( MBC)为80. 0 mg/ml;对伤寒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均为160. 0 mg/ml,未测出MBC值. 结论 香术茯苓颗粒具有一定的镇痛和抗菌作用,可能是其治疗腹泻的部分机制.

    作者:王宇翎;吴文宁;林杰;杨梦媛;朱韬;罗欢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乌药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初探

    目的 探讨乌药对急性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可能机制. 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联苯双酯组以及乌药醇提物组. 各组分别于末次给药后测定血丙氨酸转氨酶( ALT )、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水平;处死大鼠后制备肝匀浆,分别检测 SOD和 MDA水平;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肝病理学变化,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核因子-κB ( NF-κB)及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β( IL-1β)表达. 结果 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乌药醇提取物组大鼠血清中ALT、AST、MDA水平显著降低,血清SOD活性及肝组织SOD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 乌药醇提取物组肝组织中IL-1β及NF-κB、TNF-α表达降低. 结论乌药醇提取物可提高急性酒精中毒性肝组织的 SOD 活性,增加抗氧化能力,并可降低肝细胞炎症因子,可能对酒精性肝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谭明明;张泓;王军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病毒性心肌炎小鼠体内NT-proBNP的水平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氨基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NT-proBNP)在病毒性心肌炎( VMC)小鼠体内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方法10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VMC组( n=60 )和对照组( n=40). VMC组小鼠腹腔注射柯萨奇B3病毒(CVB3),对照组注射等量不含病毒的DMEM液. VMC模型建立后分别在第3、7、14、28天每组随机处死10只小鼠,留取血液和心脏标本. 使用ELISA法检测两组小鼠血清中NT-proBNP含量, 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病理改变. 分析VMC组小鼠不同时间血清NT-proBNP含量与心肌组织病理积分的关系. 结果VMC组小鼠血清 NT-proBNP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5 ) ,且VMC组不同时间的NT-proBNP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0. 05 ). 血清NT-proBNP水平与心肌组织病理积分呈显著正相关性(r=0. 829, P<0. 05). 结论 血清NT-proBNP水平可反映VMC小鼠心肌损伤的严重程度,可作为判断其危险分层的血清学指标之一.

    作者:徐艳艳;范晓晨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抗坏血酸对创伤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抗坏血酸对颅脑创伤后引起的继发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 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生理盐水组、假手术+抗坏血酸组、打击+生理盐水组、打击+抗坏血酸组,每组12只. 建立中度颅脑损伤模型,颅脑创伤后24 h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测定脑含水量及血脑屏障的通透性;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颅脑创伤后24 h的损伤侧脑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水通道蛋白4 ( AQP-4 )的表达情况. 结果 与打击+生理盐水组比较,打击+抗坏血酸组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减轻(P<0. 05),脑水肿程度降低(P<0. 05),血脑屏障的破坏程度明显降低(P<0. 05),TNF-α和AQP-4的含量降低( P<0. 05 ). 结论 抗坏血酸可以减轻打击后脑水肿和血脑屏障的破坏,起到脑保护的作用.

    作者:张昊;刘佰运;茆翔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IL-12和IL-17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外周血表达水平及两者之间相关性研究

    目的 检测强直性脊柱炎( AS )患者白细胞介素-12 (IL-12)、白细胞介素-17(IL-17)在外周血的分子水平和mR-NA相对表达水平,探讨其在AS发病的作用. 方法 采用ELISA、RT-qPCR法,分别检测45例AS患者和45例健康对照者血清IL-12、IL-17分子水平及其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mRNA相对表达水平. 结果 病例组血清IL-12、IL-17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5),病例组IL-12 mRNA、IL-17 mR-NA相对表达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 P<0. 05 );IL-12血清水平和IL-12 mRNA分别与IL-17血清水平和IL-17 mRNA呈正相关性. 结论 IL-12 和IL-17 在AS患者中是相关联的分子,可能在AS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张立;王丽;李建平;杨晓;王蒙蒙;蔡国旗;徐彬;徐胜前;刘萍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乔松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乔松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IRI)的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 方法 成年SD大鼠125只,45只用于前期筛选乔松素适宜用药浓度,另80只随机均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乔松素低、中、高剂量(3、10、30 mg/kg)组. 通过结扎大鼠心左冠状动脉前降支30 min并解开结扎线释放血流2 h建立大鼠在体IRI模型,乔松素组于缺血前1 h尾静脉给药,模型建立后HE染色观察心肌组织形态学改变;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自噬标志物LC3的表达及定位;TUNEL原位标记凋亡心肌细胞;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蛋白Bax、Caspase-3及自噬蛋白LC3、p62的表达. 结果 HE染色结果显示,合适浓度的乔松素能有效改善心肌组织病理学改变,且呈剂量依赖性,但剂量较高时可能具有毒性作用;免疫荧光染色显示乔松素组LC3 表达明显较模型组增多,在胞质中广泛表达,且呈剂量依赖性;TUNEL染色结果显示,乔松素组与模型组比较,凋亡细胞均明显减少,且高剂量组优于中、低剂量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乔松素组Bax、Caspase-3、p62蛋白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 05),且高剂量组效果更佳(P<0. 01); 乔松素组LC3表达水平高于模型组( P<0. 05 ) ,且高剂量组增高优于中、低剂量组( P<0. 01 ). 结论 乔松素预处理对大鼠心肌IRI有保护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细胞凋亡和激活自噬有关.

    作者:周甄;马梦晴;林先和;刘和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microRNA-21对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Smad7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微小RNA-21 ( miR-21 )对肺癌A549细胞中Smad7表达的调控和对肺癌A549 细胞增殖的影响. 方法 常规培养肺癌细胞系A549,经脂质体转染miR-21模拟物和抑制物及阴性对照片段48 h后,采用Western blot、qRT-PCR法检测 Smad7 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水平, MTT 法检测A549细胞增殖情况. 结果 转染miR-21 模拟物后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降低( P<0. 05 ) ,而转染miR-21 抑制物后Smad7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升高( P<0. 05 );MTT结果显示转染 miR-21 模拟物后细胞的增殖能力明显增强(P<0. 05),而转染miR-21 抑制物后细胞增殖能力明显减弱( P<0. 05 ). 结论 通过下调 miR-21 可提高 Smad7 的mRNA和蛋白表达,进而抑制A549细胞的增殖.

    作者:李斌;潘跃银;杜瀛瀛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颈动脉IMT、血清IL-18、MMP-9及血浆Fib与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2型糖尿病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 ACS)合并2型糖尿病(DM )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血清白介素-18(IL-18)、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变化规律以及与院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 MACE)的相关性,并且评估上述指标在ACS合并DM早期预测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 CAG)的ACS患者120例,分为ACS合并DM组、非DM的ACS组. 选择 DM患者为DM组,体检健康人员为健康对照组.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患者的颈动脉IMT,采用凝固法检测患者血浆Fib含量,采用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IL-18、MMP-9浓度,并分析ACS患者CAG特点及住院期间MACE的发生情况. 结果 两组ACS患者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 P<0. 01 ) ,其中 ACS合并DM组较非DM的ACS组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1 ). 两组ACS患者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Gensini积分五项指标之间呈正相关性. ACS合并DM组冠状动脉以多支病变为主( 61. 7%) ,而非DM的ACS组以单支和双支病变为主( 61. 7%);Gensini积分ACS合并DM组高于非 DM的ACS组(P<0. 01),其中ACS合并DM组血管病变以重度和极重度为主( 73. 3%) ,非DM的ACS组血管病变以轻中度为主( 56. 7%). 两组院内发生 MACE 的 ACS 患者血清IL-18、MMP-9、血浆Fib水平显著高于未发生MACE的ACS患者. ACS合并DM经标准化治疗后,随时间延长,血清IL-18、MMP-9、血浆Fib呈下降趋势,具有时间-效应关系. 结论颈动脉IMT、血浆Fib、血清IL-18、MMP-9的检测可作为定量检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判断ACS合并2型DM危险程度及近期预后的良好指标.

    作者:许涛;刘和俊;周碧蓉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FSCN1与钌配合物在抗胃癌中的作用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 探讨 FSCN1 在胃癌增殖中的作用,并研究FSCN1与钌配合物在胃癌中的相互作用. 方法 通过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胃癌组织中FSCN1 的表达水平;MTT、EdU法检测干扰FSCN1后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用钌配合物处理SGC-7901后检测FSCN1 mRNA、蛋白表达水平及细胞的增殖能力;siRNA 抑制 FSCN1 的表达,过表达FSCN1后检测钌配合物对细胞的增殖能力影响. 结果 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法均显示胃癌组织中FSCN1 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MTT与EdU法结果显示,与siNC组比较,干扰 FSCN1 后细胞的增殖受到明显抑制( P <0. 01);钌配合物处理SGC-7901 后,定量PCR结果显示,与siNC组比较,FSCN1表达水平受到抑制(P<0. 01),MTT法结果显示,与siNC组比较,细胞增殖受到抑制( P<0. 01 );MMT法结果显示过表达FSCN1后抑制钌配合物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结论 FSCN1具有促进胃癌细胞增殖的能力,钌配合物通过抑制FSCN1的表达起抑癌作用.

    作者:张敏;徐元宏;董兵斌;卢敏;陈鹤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颈围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风险评估的作用分析

    目的 探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NAFLD)患者颈围与相关测量指标的关联性,并分析其在NAFLD风险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 选择161例NAFLD患者(研究组)及167例非NAFLD健康体检者(对照组) ,比较两组人体成分测量指标(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颈围、颈围/身高比)及相关临床测定指标(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分析各人体测量指标和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以颈围的均值四分位数分组,比较各组中NAFLD及合并代谢异常组分的患病率;以ROC曲线分析法判断颈围的切点. 结果研究组体质指数、腰围、腰臀比、颈围、颈围/身高比、血压、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显著降低( P<0. 05 );男性和女性颈围与胰岛素抵抗均有相关性,且女性更为密切;随着颈围的增加,NAFLD合并代谢异常组分的患病率均升高( P<0. 05 );对于NAFLD,男性颈围的切点是37. 4 cm,女性颈围的切点是34. 0 cm. 结论 颈围与NAFLD存在显著关联性,但是否能预测NAFLD有待更大样本量支持及临床进一步验证.

    作者:侯丽丽;张宝;管石侠;程靖;蒋建华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血清白蛋白检测方法对糖化白蛋白的影响

    随机抽取306份不同白蛋白( Alb)浓度的新鲜血清标本,分别用溴甲酚绿法( BCG)、改良溴甲酚紫法( mBCP)、免疫比浊法( ITA )检测 Alb 浓度,液态酶法检测糖化白蛋白( GA) ,并计算GA值[ GA%(%) =GA/Alb × 100%]. 正常Alb浓度( Alb≥ 40 g/L )时, BCG 与 mBCP 法、BCG 与 ITA法、mBCP与ITA法检测结果比较,临床差异不明显,而且GA% BCG与GA% mBC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 537 );低Alb浓度( Alb<40 g/L)时,BCG法分别与mBCP、ITA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 0. 01 ) , GA% BCG明显低于GA% mBCP ( P <0. 01 ). 故正常 Alb 浓度时, BCG、mBCP 与ITA 法三者结果差异无明显临床意义,各法用于GA%计算无明显差异;但低Alb浓度时,mBCP与ITA法二者一致性优于BCG与ITA法,若使用BCG法则GA%结果可能被低估.

    作者:史德宝;吕礼应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颅脑CTP对Willis环后循环变异脑血流灌注的评价

    利用头颈CT血管成像( CTA )技术筛查出单侧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患者,分为变异优势侧组和劣势侧组,再根据前循环是否有变异分为前循环完整组和非完整组,后运用颅脑CT灌注( CTP)技术分别测量两组双侧大脑后动脉供血区域脑组织血容量( CBV)、脑组织血流量( CBF)、平均通过时间(MTT)、造影剂达峰时间(TTD)数据,运用统计学方法对优势侧和劣势侧进行配对t检验. 90例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的患者中右侧后交通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30例,右侧大脑后动脉发育不良或缺失5例,左侧大脑后交通动脉纤细或缺失49例,左侧大脑后动脉缺失6 例. 前循环完整组73例;前循环非完整组17例,其中7例为前交通动脉缺失,10例为单侧大脑前动脉A1段发育不良. 前循环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CBF、MTT、TTD与劣势侧各组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前循环非完整组后循环优势侧CBV、TTD与劣势侧经配对t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TT、TTD 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5 ). 在前循环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与优势侧脑血流灌注无明显差异;在前循环非完整组,颅底动脉环后循环变异劣势侧MTT大于优势侧,CBF小于优势侧,与临床不明原因的晕厥可能有相关作用.

    作者:陈穹;汪茂文;王钢;邹立巍;郑穗生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腹腔镜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在高危前列腺癌治疗中的应用

    分析12例高危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所有患者行腹腔镜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联合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术,探讨淋巴结清扫手术方式的改进和骶前、髂总、髂外、髂内、闭孔5个部位淋巴结的转移情况. 12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放手术,共切除淋巴结301枚,平均25枚,96枚发生转移,转移率为32%. 对于高危前列腺癌患者施行根治性前列腺切除时行扩大盆腔淋巴结清扫,按照改进后的顺序进行,可以避免遗漏和反复操作,同时能够发现更多标准盆腔淋巴结清扫术范围以外的转移性淋巴结. 其意义不仅在于能够获得更为准确的肿瘤TNM分期,更重要的是切除了尚未发现的微小转移灶,有益于改善疾病进展和患者的长期生存.

    作者:谢栋栋;王毅;陈磊;张志强;闵捷;丁德茂;王大明;邹慈;毕良宽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SCA-1+ /CD45+ /CD31+亚群自身抗凋亡基因研究

    目的 探讨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SCs )亚群SCA-1 + /CD45 + /CD31 +抗凋亡的分子基础. 方法 以小鼠心脏干细胞表面分化抗原检测BMSCs后以CD45、CD31 为标准分选得到4个亚群. 体外将4个亚群采用无血清低氧(5%)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的凋亡率. 分别将细胞注入心梗48 h小鼠体内于注射后48 h完成心功能测定. 可见SCA-1 + /CD45 + /CD31 +组抗凋亡能力强,心脏彩超提示心功能恢复亦优于其他各组. 采用基因芯片完成Agilent小鼠全基因 4 × 44K 芯片从分子水平对 SCA-1 + /CD45 + /CD31 +亚群抗凋亡能力进行探讨. 结果 将 SCA-1 + /CD45 + /CD31 +与其他组有关于凋亡基因进行聚类分析及Network结果共同比较可见两者无交集,以上述差异基因4倍表达为标准,因而以 Network 结果为主. 可见 NFkB1、RB1、E2F1为感兴趣基因. 结论 小鼠BMSCs为一多克隆的细胞群体. SCA-1 + /CD45 + /CD31 +抗凋亡及改善心功能方面优于其他亚群;其分子机制在于 NFkB1、RB1、E2F1 基因表达较其他亚组多见.

    作者:贺继刚;李洪荣;桂龙升;李永武;严丹;王平 刊期: 2015年第12期

  • 超声骨刀在口腔种植中的应用进展

    超声骨刀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术器械,因其有切割精确、操作容易控制、良好的组织选择性、患者舒适度高等优势,近年来在口腔种植领域日益受到重视. 本文就超声骨刀相关基础研究、相比传统器械的优势与缺陷、在口腔种植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使用注意事项作一综述.

    作者:崔金礼;付曼;郝蕊 刊期: 2015年第12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