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群;梁贤球;何晟;林敏;康闪闪;肖桂华;魏立平
目的:对桂北地区汉族体检人群肥胖及超重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探讨脂联素( APN)基因-11377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s)与肥胖及超重的相关性。方法抽取参加健康体检的汉族成人5318例进行体格检查、生化指标检测和肝脏B超检查。同时选择肥胖及超重患者(肥胖及超重组)和健康者(对照组)各80例,检测两组人群SNP-11377C/G,并进行分析。结果①肥胖及超重患病率为36.9%,男性肥胖及超重患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46.4% vs 女26.0%,P<0.01)。②性别(男)、年龄、高血糖、高血压、血脂紊乱、尿酸和脂肪肝均为肥胖及超重的危险因素。③肥胖及超重组与对照组 APN 基因-11377C/G 基因型及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PN基因-11377C/G不同基因型与临床变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①桂北地区汉族体检人群中存在较高的肥胖及超重患病率。② APN基因SNP-11377C/G与桂北地区汉族体检人群肥胖及超重发病可能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于健;叶瑶;汪琳姣;黄漓莉;李争明;刘晓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及不同起搏频率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术后房颤的短期影响,分析其电生理机制。方法3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将心房电极植入心耳和低位房间隔,平均随访1年,测量不同心房起搏频率时P波至左房传导时间及左侧房室间期,比较不同心房起搏部位术后房颤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②两组间均无并发症,无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情况发生;③低位房间隔组房颤发生率较右心耳组低,P波至左房传导时间短,左侧房室间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间高起搏频率(80 bpm)较低起搏频率(60 bpm)比较可延长左侧房室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低位房间隔起搏时房颤发生率低,提高心房起搏比例可能伴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房间传导延缓,延长左侧房室间期,改善心房间、左侧房室同步性有关。
作者:汪贵忠;徐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栀子苷衍生物五乙酰栀子酸对L-O2型肝细胞化学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培养L-O2型肝细胞,采用CCl4和H2 O2体外诱导L-O2,检测培养上清液中谷草转氨酶( AST)、谷丙转氨酶( ALT)和乳酸脱氢酶( LDH)的水平,检测上清液中丙二醛( MDA)的含量、过氧化物歧化酶( SOD)的活力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GSH-Px)的活性。结果五乙酰栀子酸(10、50、100μg/ml)不仅可明显降低由CCl4所致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AST、ALT、LDH水平及MDA含量的升高,显著提高SOD的活力及GSH-Px的活性;而且还可使H2 O2所致肝细胞培养上清液中升高的 AST、ALT、LDH及MDA的含量明显降低,提高SOD的活力及GSH-Px的活性。结论栀子苷衍生物五乙酰栀子酸体外肝细胞损伤有显著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作者:程畅;黄成;王雅蕊;张磊;汤文建;李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后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 MCAO)所致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CIRI )的保护作用。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ham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舒芬太尼0.3μg/kg组( SP1组),舒芬太尼1μg/kg组( SP2组),舒芬太尼3μg/kg组( SP3组)。 IR组、SP1组、SP2组和SP3组动物均用线栓法制备右侧 MCAO模型,栓塞90 min 后恢复再灌注。SP1组、SP2组和SP3组于再灌注前5 min尾静脉注射舒芬太尼0.3、1、3μg/kg,sham组和IR组于再灌注前5 min尾静脉注射等容积生理盐水,均于1 min内注射完毕。于再灌注24 h行神经功能障碍( NDS)评分,随后每组取6只动物断头取脑行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扫描并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每组剩余大鼠采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法检测再灌注24 h皮层区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结果 IR后动物均表现一定程度神经功能障碍,再灌注24 h,SP2组及SP3组NDS评分明显低于IR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明显低于IR组,皮层区缺血半暗带细胞凋亡指数明显低于IR组(P<0.05),而SP1组NDS评分、梗死容积百分比和凋亡指数与IR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舒芬太尼1μg/kg后处理可减轻大鼠CIRI。
作者:程岑;顾尔伟;鲁显福;刘训芹;张雷;陈菁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晚期胃肠间质瘤( GIST)临床病理特征对伊马替尼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晚期GIST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并比较不同因素对伊马替尼疗效的影响。结果全组病例有效率( RR )为87.8%。性别、年龄、肿瘤原发部位与伊马替尼疗效无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危险度、转移灶手术情况、转移病灶与伊马替尼疗效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灶手术情况、转移病灶是伊马替尼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逻辑回归分析显示:肝脏与多脏器转移,腹盆腔与多脏器转移的伊马替尼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危险度、转移灶手术情况、转移病灶是GIST伊马替尼疗效的影响因素,其中转移灶手术情况、转移病灶是伊马替尼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腹盆腔转移、肝脏转移、多脏器转移的伊马替尼疗效依次降低。
作者:王宁;刘弋;汪圣毅;韩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抑素( rhEndostatin)对兔耳瘢痕增生的抑制作用,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HS)模型,瘢痕块内局部注射 rhEndostatin (1.25、2.5、5 g/L),观察瘢痕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瘢痕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电镜观察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结果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2.5 g/L和5 g/L rhEndostatin组瘢痕平坦,面积减小,质地变软,瘢痕增生指数降低( P<0.05);微血管密度降低( P<0.05);Ⅰ、Ⅲ型胶原表达水平降低( P<0.05);成纤维细胞凋亡。结论rhEndostatin 可抑制 HS 形成,该作用可能与 rhEndostatin抑制血管生成,进而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HSFs)凋亡,减少胶原的产生与沉积有关。
作者:余建;张晓明;黄学应;邓雪飞;李小静;焦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HER-2、CyclinD1蛋白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 PTC)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97例PTC以及癌旁甲状腺良性病变组织中的HER-2、Cy-clinD1蛋白表达状况。结果① HER-2在PTC中的阳性表达率为46.4%,在癌旁良性病变中未见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ER-2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相关,即其在≤1 cm与>1 cm的PTC间表达差异显著,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② CyclinD1在 PTC 中的阳性表达率为92.8%,在癌旁良性病变中未见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在PTC中灵敏度为92.8%、特异度达100%,与临床病理参数无相关性。 CyclinD1在一些患者癌组织中癌细胞的表达上存在异质性。③ HER-2与CyclinD1在PTC中表达无相关性。结论① HER-2蛋白表达是PTC发生发展的一项重要事件,HER-2可能作为PTC靶向治疗的靶点。② CyclinD1可以作为 PTC 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物, Cy-clinD1的异质性表达可能与淋巴转移相关。
作者:张晓亮;胡向阳;杨懿;丁婧;汪巧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NA205在37对大肠癌组织及远端正常黏膜中的表达,用graphpad软件t检验分析miRNA2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及与临床各病理参数的关系。与癌旁组织比较,miRNA205在大肠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miRNA2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各病理参数(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细胞分化、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陈昌裕;余昌俊;张敏;谭胜;龙腾云;朱正杰;欧阳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收集接受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沙利度胺( BDT)方案化疗的25例多发性骨髓瘤( MM)患者的临床信息,对其疗效、相关影响因素及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及评价。以硼替佐米为基础的化疗方案治疗25例 MM 患者的总有效( OR )率为80.00%(20/25),其中完全缓解( CR )9例(36.00%),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6例(24.00%),部分缓解( PR)5例(20.00%);复发/难治性MM患者与新诊断MM患者的疗效相当( OR 率:62.5% vs 88.24%, P >0.05);国际分期系统( ISS)Ⅰ+Ⅱ期患者疗效与Ⅲ期患者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OR 率:83.33% vs 76.92%;P >0.05);长疗程(≥4个疗程)化疗组患者的CR率明显高于短疗程(3、2、1个疗程)化疗组患者(77.78% vs 30.77% vs 15.79% vs 4.00%);浆细胞白血病及严重肾功能损害的MM ;瘤可获得VGPR以上疗效;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周围神经病变、胃肠道反应、血小板减少、粒细胞缺乏、皮疹等,经过对症治疗以及调整剂量后均能改善。
作者:秦慧;汪延生;丁士华;吴凡;王芝涛;王强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采用 pull-down技术筛选乳源抗癌六肽( PG-PIPN)在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上的靶点蛋白(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以 PGPIPN 的序列为参照,设计出 PG-PIPN基因,以BamH Ⅰ/Xho Ⅰ为酶切位点,将PGPIPN基因构建到表达质粒载体pGEX-4T-1中,转化到E. coli BL21中,用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 IPTG)低温诱导表达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标签融合蛋白作为诱饵蛋白;从SKOV3中提取的总蛋白作为捕获蛋白,运用 GST pull-down技术,筛选出靶点蛋白质,运用SDS-PAGE电泳进行初步鉴定,并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标记的PGPIPN孵育鉴定。结果 SDS-PAGE 电泳中有两条条带,一条为诱饵蛋白,一条为目的条带,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荧光PG-PIPN结合到该条带上。结论筛选和鉴定了PGPIPN作用于卵巢癌细胞上的靶蛋白,为研究其抗癌的作用机制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小勤;唐宜桂;刘琛;雷婷;秦宜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丙戊酸钠( VPA)妊娠中期宫内暴露对子代肝脏损伤的影响与神经行为的相关性。方法取孕12.5 d 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低剂量组10只(腹腔注射 VPA 300 mg/kg),高剂量组10只(腹腔注射VPA 600 mg/kg);对照组10只(腹腔注射等量生理盐水)。分别对3组子代大鼠(低剂量组母鼠所产仔鼠编为VPA低剂量组,高剂量组母鼠所产仔鼠编为VPA高剂量组,对照组母鼠所产仔鼠编为对照组)。对各组进行神经行为学和肝脏功能等检查,同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VPA高剂量组和VPA低剂量组的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 VPA高剂量组也显著低于VPA低剂量组( P<0.01),表明VPA妊娠中期宫内暴露可影响子代肝脏白蛋白的合成;VPA高剂量组和VPA低剂量组的谷丙转氨酶( ALT)、谷草转氨酶( AST)和血氨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VPA高剂量组又显著高于VPA低剂量组(P<0.01),表明VPA妊娠中期宫内暴露可导致子代的肝功能损害;VPA高剂量组和VPA低剂量组的血氨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VPA高剂量组也显著高于VPA低剂量组(P<0.01),表明VPA妊娠中期宫内暴露可导致子代的血氨显著增高;对子代大鼠的神经行为检测结果显示,VPA高剂量组和VPA低剂量组宫内暴露均导致子代的刻板动作发生的时间和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增多( P<0.01)、Morris 水迷宫中逃避潜伏期、游泳距离时间和目标象限游泳时间,VPA高剂量组和VPA低剂量组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P<0.05,P<0.01),而穿越平台次数较对照组显著减少(P<0.01),表明VPA妊娠中期宫内暴露可导致子代的神经行为异常;对血氨、肝功能与神经行为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VPA处理组的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显著降低,与神经行为异常呈负相关;血氨、ALT、AST水平与刻板动作次数、时间、学习记忆的总路程、潜伏期、穿越平台次数均密切相关( P<0.01)。结论 VPA妊娠中期宫内暴露可导致子代肝脏白蛋白减少, ALT、AST、血氨增高和神经行为异常;子代肝脏白蛋白合成减少而影响子代神经系统的发育,血氨增高为其神经毒性直接导致子代的神经行为异常。两者均可能是VPA妊娠中期宫内暴露可导致子代神经行为的主要因素之一。
作者:唐瑾;徐元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血清中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手术前后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 NSCLC患者55例作为肺癌组及同期普胸外科良性疾病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SCLC患者手术前后及对照组血清中TK1、CEA、SCC-Ag、CYFRA21-1水平。分析两组血清4种肿瘤标志物( TM)水平变化。结果① NSCLC患者手术前血清TK1、CEA、SCC-Ag、CYFRA21-1水平及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5)。②肺癌组 NSCLC患者血清 TK1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TK1水平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肺癌组NSCLC患者手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血清CEA、SCC-Ag、CYFRA21-1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肺癌组NSCLC患者手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CEA、CYFRA21-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术后1周血清TK1、SCC-A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血清TK1、SCC-A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肺腺癌术前血清TK1、CEA水平高于肺鳞癌( P <0.05)。④ NSCLC 患者术前血清 TK1、CY-FRA21-1水平在女性患者中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NSCLC患者术前血清CEA、SCC-Ag水平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 P>0.05)。 NSCLC患者术前血清TK1水平与肺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P <0.05)。结论NSCLC围手术期相关TM水平的监测对NSCLC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有助于从微观角度了解机体肿瘤负荷变化情况。 NSCLC 围手术期相关TM水平变化与手术疗效、组织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TM TK1和CEA 更适合于肺腺癌的评估,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夏杰;于在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微RNA-145(miR-145)对自体静脉桥内膜增生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SD大鼠均分为慢病毒处理组、慢病毒对照组和未处理组。移植前,慢病毒处理组将移植静脉浸入慢病毒介导的miR-145溶液中(病毒滴度为1.0×109 pfu/ml)15 min,慢病毒对照组将移植静脉浸入空载慢病毒溶液(病毒滴度为1.0×109 pfu/ml)浸泡15 min,未处理组在生理盐水中浸泡15 min。术后2周取出移植血管,应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血管内膜的病理学改变,以及荧光定量 RT-PCR 法检测移植血管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的表达。结果慢病毒处理组移植血管内膜厚度和管腔狭窄度均较慢病毒对照组和未处理组明显减少, MCP-1、PCNA、α-SMA及 VEGF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慢病毒对照组和未处理组。结论 miR-145可以有效抑制移植静脉内膜的增生。
作者:叶岩;张成鑫;张士兵;葛圣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研究TACI受体融合蛋白( TACI-Ig)对T细胞介导的免疫性关节炎的调节作用,探讨其调控T细胞反应的部分机制。方法 SD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完全弗氏佐剂建立大鼠佐剂性关节炎( AA)模型。随机分为8组:正常组,模型组,TACI-Ig(0.7、2.1、6.3 mg/kg,皮下注射,第16~34天)治疗组,阳性对照组: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Fc融合蛋白(rhTNFR:Fc)(2.8 mg/kg,皮下注射,第16~34天)和甲氨蝶呤(MTX)(0.5 mg/kg,灌胃,第16~34天),阴性对照组:免疫球蛋白G(IgG)-Fc(6.3 mg/kg,皮下注射,第16~34天)。 X线摄片观察四肢关节破坏情况;ELISA法检测外周血和滑膜组织匀浆白细胞介素17( IL-17)的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和脾脏总 CD4+ T 细胞( CD3+CD4+)、活化CD4+T细胞( CD4+CD25+)、未致敏CD4+T细胞(CD4+CD62L+)和记忆 CD4+ T 细胞( CD4+ CD44+)比例;免疫组化法检测滑膜组织跨膜激活剂和钙调亲环素配体相互作用分子( TACI)、B细胞成熟抗原( BCMA)和B细胞活化因子受体( BAFF-R )受体蛋白表达。结果 TACI-Ig (6.3 mg/kg)明显减轻 AA 大鼠关节软组织肿胀;TACI-Ig (0.7、2.1、6.3 mg/kg)降低外周血和滑膜组织IL-17含量,升高总CD4+T细胞、活化CD4+T细胞、记忆 CD4+T细胞和未致敏CD4+T细胞比例,下调AA大鼠滑膜组织中TACI和BCMA蛋白表达,上调BAFF-R蛋白表达。结论 TACI-Ig调节免疫性关节炎大鼠异常的T细胞反应,改善关节损伤,发挥其免疫调控作用,可能与其调节TACI、BCMA和BAFF-R受体表达有关。
作者:常艳;秦琼;吴育晶;贾晓益;孙晓静;徐澍;魏伟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E-cadherin的表达和AKT的磷酸化水平与宫颈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例正常宫颈组织、30例宫颈上皮内瘤变( CIN )组织、50例宫颈鳞癌组织,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化方法分别检测组织中E-cadherin、β-catenin、p-AKT 和 Loricrin 的 mRNA 及蛋白表达情况,分析E-cadherin表达和AKT磷酸化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与宫颈病变程度和宫颈鳞癌分化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E-cadherin、Loric-rin的表达逐渐降低,甚至缺失( P<0.05);在正常宫颈上皮β-catenin表达于胞膜,随着宫颈病变的进展,逐渐由胞膜向胞质和胞核转移,且表达阳性率逐渐降低( P<0.05);上述指标定量PCR结果与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 p-AKT的表达则随病变进展而逐渐升高(P<0.05)。相关分析显示,E-cadherin的表达与宫颈病变的程度及鳞癌的分化程度呈负相关(rs =-0.688,-0.438;P<0.01),而与p-AKT的表达则呈正相关( rs =0.462,0.692;P <0.01);E-cadherin 与p-AKT的表达呈负相关(rs =-0.828, P<0.01)。结论 E-cadherin的表达缺失与AKT磷酸化水平的增高与宫颈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二者联合可用于监测宫颈病变的进展,指导临床治疗方案。
作者:田园;冯定庆;伍娇娇;徐兵;孙多祥;胡卫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中药远志提取物( PTE)清除β淀粉样蛋白( Aβ)的途径及其可能的信号通路。方法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100、40、20、10、5、0μg/ml)的PTE对神经细胞株(SH-SY5Y)的毒性作用。 ELISA法检测PTE对转染过表达淀粉样前体蛋白(APP)和β分泌酶(BACE1)的中国仓鼠卵巢( CHO)细胞培养液中Aβ水平的影响。单丹磺酰尸胺( MDC)染色检测PTE处理后的神经细胞内自噬小体的变化。 Western blot检测微管关联蛋白轻链3( LC3)的表达水平,以及mTOR、p70s6k、Raptor、Akt、AMPK等蛋白的磷酸化水平。结果 MTT结果显示PTE对神经细胞活力没有影响(P>0.05)。 CHO-APP/BACE1经药物处理后,Aβ分泌水平明显降低,并呈浓度依赖性。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药物处理组细胞自噬增强,另外,自噬标志物蛋白LC3Ⅱ/LC3Ⅰ水平升高。结论 PTE 通过增强 AMPK/Raptor 通路,抑制 mTOR和p70s6k的磷酸化,诱导自噬发生,使细胞清除Aβ的能力增强,减少Aβ的分泌。
作者:赵欢;陈晓宇;姬飞虹;王奎锋;王志成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 CAT)得分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收集稳定期COPD患者77例,利用CAT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40例同期的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按简易营养评价精法( MNA-SF)将其分为营养不良组(49例)和非营养不良组(28例),各组均行空腹血清脂联素浓度及肺功能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脂联素浓度高,非营养不良组血清脂联素浓度低于营养不良组,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营养不良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用力肺活量( FVC)、FEV1/FVC(用力大肺活量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pred )较非营养不良组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不良组CAT评估所得分数较非营养不良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MNA-SF得分与FEV1、FVC、FEV1/FVC以及FEV1%pred呈显著正相关,与CAT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脂联素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与FEV1/FVC、FEV1、FVC、FEV1%pred及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因而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而脂联素是否参与了COPD稳定期患者的营养不良的发生,此次研究结果尚未得到证实。
作者:李玉群;梁贤球;何晟;林敏;康闪闪;肖桂华;魏立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 Treg)和CD8+T细胞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AEG )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两者与AEG的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收集68例AEG癌组织病理蜡块;对照组:选用本院收治的20例胃溃疡患者的病理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胃溃疡组织进行染色,以 Foxp3作为Tregs的标记,检测其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在实验组中和对照组的分布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肿瘤的部位的关系等组别内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中Foxp3、CD8+T细胞分布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实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组Foxp3+的分布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肿瘤组织学分级为低分化组Foxp3+的分布阳性率显著高于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组( P<0.01),肿瘤的TNM分期较晚(Ⅲ)组要明显高于 TNM 分期较早(Ⅰ~Ⅱ)组( P =0.001)。③肿瘤组织中Foxp3和CD8在AEG中的分布呈负相关(r=-0.314,P=0.01)。结论 Foxp3+Treg的表达水平与AEG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EG肿瘤组织中Treg和CD8+T细胞的分布呈负相关,Treg可能通过抑制CD8+T细胞的功能,促进肿瘤的发展。
作者:张舒平;徐阿曼;韩文秀;王岳君;汪礼坤;黄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组织中EDNRB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PCR、亚硫酸氢盐测序PCR( BSP)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法,检测50例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EDNR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分析其甲基化水平、蛋白表达和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胶质瘤组织中 EDNRB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38%(19/50),其中低级别组(Ⅰ级~Ⅱ级)中EDNRB基因甲基化率为26.5%(9/34),高级别组(Ⅲ级~Ⅳ级)EDNRB基因甲基化率为62.5%(1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中甲基化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8%(7/19),未甲基化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1%(22/31)。结论组织中的EDNRB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与胶质瘤的发病有关,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关系密切,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型无关;基因甲基化率抑制其蛋白表达。
作者:成金民;朱立新;王斌;邓鹏程;徐培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将清洁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脓毒症组以及脓毒症+益赛普组(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 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3、9、24、36、48 h和72 h 6个时相点从腹主动脉抽取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 IL-1)的浓度。结果显示:①在脓毒症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表达水平在术后3 h时为大值,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浓度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②治疗组中TNF-α、IL-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却低于脓毒症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rhTNFR:Fc可影响脓毒症大鼠早期炎症反应过程。
作者:宋均辉;余又新;方林森;胡德林;王春华;董晓敏;徐庆连 刊期: 2014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