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脑胶质瘤组织中EDNRB基因甲基化状态及其蛋白表达的意义

成金民;朱立新;王斌;邓鹏程;徐培坤

关键词:脑胶质瘤, 内皮素受体B, 甲基化, 蛋白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人脑胶质组织中EDNRB基因的甲基化状态及其蛋白表达的关系。方法采用巢式PCR、亚硫酸氢盐测序PCR( BSP)及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方法,检测50例脑胶质瘤组织标本中EDNRB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分析其甲基化水平、蛋白表达和临床资料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脑胶质瘤组织中 EDNRB 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率为38%(19/50),其中低级别组(Ⅰ级~Ⅱ级)中EDNRB基因甲基化率为26.5%(9/34),高级别组(Ⅲ级~Ⅳ级)EDNRB基因甲基化率为62.5%(10/1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中甲基化蛋白表达阳性率为36.8%(7/19),未甲基化的蛋白表达阳性率为71%(22/31)。结论组织中的EDNRB基因启动子区CpG岛高甲基化与胶质瘤的发病有关,与胶质瘤的病理级别关系密切,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型无关;基因甲基化率抑制其蛋白表达。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筛选和鉴定抗卵巢癌活性六肽的靶点蛋白

    目的:采用 pull-down技术筛选乳源抗癌六肽( PG-PIPN)在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上的靶点蛋白(受体)并进行鉴定。方法以 PGPIPN 的序列为参照,设计出 PG-PIPN基因,以BamH Ⅰ/Xho Ⅰ为酶切位点,将PGPIPN基因构建到表达质粒载体pGEX-4T-1中,转化到E. coli BL21中,用诱导剂异丙基-β-D-硫代吡喃半乳糖苷( IPTG)低温诱导表达的谷胱甘肽S转移酶( GST)标签融合蛋白作为诱饵蛋白;从SKOV3中提取的总蛋白作为捕获蛋白,运用 GST pull-down技术,筛选出靶点蛋白质,运用SDS-PAGE电泳进行初步鉴定,并用异硫氰酸荧光素( FITC)标记的PGPIPN孵育鉴定。结果 SDS-PAGE 电泳中有两条条带,一条为诱饵蛋白,一条为目的条带,在免疫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到荧光PG-PIPN结合到该条带上。结论筛选和鉴定了PGPIPN作用于卵巢癌细胞上的靶蛋白,为研究其抗癌的作用机制及其信号转导通路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小勤;唐宜桂;刘琛;雷婷;秦宜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55例NSCLC患者围手术期血清肿瘤标志物的监测分析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 NSCLC)患者血清中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癌胚抗原(CEA)、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手术前后的表达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行手术治疗的 NSCLC患者55例作为肺癌组及同期普胸外科良性疾病患者29例作为对照组,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NSCLC患者手术前后及对照组血清中TK1、CEA、SCC-Ag、CYFRA21-1水平。分析两组血清4种肿瘤标志物( TM)水平变化。结果① NSCLC患者手术前血清TK1、CEA、SCC-Ag、CYFRA21-1水平及阳性率高于对照组水平( P<0.05)。②肺癌组 NSCLC患者血清 TK1术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TK1水平变化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肺癌组NSCLC患者手术后1周及术后1个月血清CEA、SCC-Ag、CYFRA21-1水平明显低于术前水平(P<0.05);肺癌组NSCLC患者手术后1周、术后1个月血清CEA、CYFRA21-1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术后1周血清TK1、SCC-A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个月血清TK1、SCC-Ag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肺腺癌术前血清TK1、CEA水平高于肺鳞癌( P <0.05)。④ NSCLC 患者术前血清 TK1、CY-FRA21-1水平在女性患者中高于男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癌组NSCLC患者术前血清CEA、SCC-Ag水平与性别无显著相关性( P>0.05)。 NSCLC患者术前血清TK1水平与肺癌分化程度呈负相关( P <0.05)。结论NSCLC围手术期相关TM水平的监测对NSCLC的诊断、鉴别诊断提供帮助,有助于从微观角度了解机体肿瘤负荷变化情况。 NSCLC 围手术期相关TM水平变化与手术疗效、组织类型存在一定相关性,TM TK1和CEA 更适合于肺腺癌的评估,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夏杰;于在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稳定期COPD患者营养状况与血清脂联素、肺功能、CAT评分的关系

    目的探讨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 )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肺功能、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 CAT)得分与营养状况的关系。方法收集稳定期COPD患者77例,利用CAT评分评估患者临床症状严重程度,40例同期的体检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按简易营养评价精法( MNA-SF)将其分为营养不良组(49例)和非营养不良组(28例),各组均行空腹血清脂联素浓度及肺功能检测。结果正常对照组脂联素浓度高,非营养不良组血清脂联素浓度低于营养不良组,但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营养不良组患者的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用力肺活量( FVC)、FEV1/FVC(用力大肺活量百分比)、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pred )较非营养不良组均有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营养不良组CAT评估所得分数较非营养不良组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MNA-SF得分与FEV1、FVC、FEV1/FVC以及FEV1%pred呈显著正相关,与CAT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脂联素浓度无明显相关性。结论稳定期COPD患者的营养状况与FEV1/FVC、FEV1、FVC、FEV1%pred及其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存在显著相关性,因而提高患者的营养状况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而脂联素是否参与了COPD稳定期患者的营养不良的发生,此次研究结果尚未得到证实。

    作者:李玉群;梁贤球;何晟;林敏;康闪闪;肖桂华;魏立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THBS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胃癌中血小板反应蛋白2( THBS2)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14对配对胃癌样本及其正常对照中,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HBS2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使用129例胃癌样本构成的组织芯片评价THBS2的临床意义。生存分析使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 THBS2 mRNA和蛋白表达在14对样本中有12例胃癌样本中都显著低于其正常对照。与Western blot结果一致,组织芯片中胃癌THBS2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P=0.031)。高表达的THBS2与患者的良好预后密切相关( P=0.002),并且THBS2表达越低胃癌的组织分化程度越低( P =0.005)。结论与正常胃组织相比THBS2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下调,可能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且可作为一个潜在的胃癌临床预后因子。

    作者:孙若川;李永翔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胃癌中MTDH与PDCD4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研究胃癌中异黏蛋白( MTDH)和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DCD4)的表达水平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探讨其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83例原发性胃癌患者术后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标本中MTDH和PDCD4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MT-DH的表达高于癌旁组织( P<0.05),胃癌组织中PDCD4的表达低于癌旁组织(P<0.05);MTDH表达的高低与胃癌的临床分期、浸润程度、有无淋巴结转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PDCD4表达的高低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无关。在胃癌组织中, MTDH和 PDCD4的表达存在关联(χ2=16.893,P<0.05,r=-0.451)。结论MTDH和PDCD4在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存在明显差异,且MTDH和PDCD4可能存在较强的负相关关系,二者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作者:杨飞;邓跃华;刘弋;常家聪;李广鑫;胡世超;司小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全反式维甲酸对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迁移的影响

    目的研究全反式维甲酸( ATRA)对人胃腺癌细胞株BGC-823细胞迁移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不同浓度ATRA处理BGC-823后,MTT法检测ATR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并计算半数抑制率( IC50),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划痕法检测其对细胞迁移能力的作用,平板克隆法观察其对细胞体外克隆形成能力的影响, Western blot法检测可能与迁移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ATRA对BGC-823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 IC50为42.4025μmol/L;ATRA可抑制细胞生长速度,使细胞形态拉长;ATRA可抑制BGC-823细胞的迁移;ATRA可明显降低细胞克隆形成数(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ATRA显著降低肌球蛋白轻链激酶( MLCK)的表达和肌球蛋白轻链( MLC)的磷酸化。结论 ATRA 对人胃腺癌细胞株 BGC-823细胞的迁移具有抑制作用,可能与降低 MLCK 表达和MLC磷酸化水平有关。

    作者:杨艳艳;胡安拉;张素梅;周青;汪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TNF-α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表达黏附分子及治疗心肌梗死的影响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预处理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BMMSCs)表达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 VCAM-1),以及移植治疗大鼠心肌梗死的影响。方法第3~5代大鼠BMMSCs用TNF-α(10 ng/ml)预处理24 h后,迁移黏附实验检测其体外的迁移黏附能力,Western blot检测VCAM-1的蛋白表达。 BMMSCs用DAPI标记后移植于心肌梗死大鼠的心肌内,术后4周,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左心室心功能,Masson染色检测心肌梗死区胶原沉积。实验设有未经TNF-α刺激的对照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NF-α处理组BMMSCs在炎症因子TNF-α处理24 h后,体外迁移黏附力明显增强(P<0.01),黏附分子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与对照组大鼠比较,TNF-α处理组的大鼠在移植TNF-α处理的BMMSCs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明显提高( P<0.01),心肌梗死区胶原沉积明显减小。结论移植炎症因子预处理的BMMSCs明显改善大鼠的心功能及减少心肌梗死区的胶原沉积,可能与炎症因子刺激可提高BMMSCs黏附分子的表达水平有关。

    作者:王春苗;王爱玲;程景林;解杨婧;郭增;鲁艳;郭晓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TLR7激活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探讨Toll样受体7(TLR7)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以及激活TLR7后对Hela细胞增殖和MAPKs-ERK1/2及PI3K-AKT两条信号通路的 ERK 和 AKT 磷酸化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Real-time PCR分析TLR7在Hela细胞中的表达;使用不同浓度的TLR7激动剂 Gardiquimod经过不同的时间刺激Hela细胞,采用MTS比色法分析其对Hela细胞增殖的影响; Western blot 分析 Gardiquimod 对 Hela 细胞ERK1/2及 AKT 蛋白磷酸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TLR7在Hela细胞中呈组成性弱表达;TLR7激动剂Gardiquimod可促进Hela细胞的增殖,且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 Gardiquimod激活TLR7后可以显著增加Hela细胞中ERK1/2和AKT的蛋白磷酸化水平。结论 TLR7激动剂Gardiquimod能够活化MAPK-ERK1/2和PI3K-AKT信号通路的ERK1/2和AKT蛋白磷酸化水平,并促进Hela细胞的体外增殖。

    作者:李磊;程丰伟;王芳;金锐;罗欣;张胜权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一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家系BIGH3基因突变的研究

    目的:对一颗粒状角膜营养不良( GCD )家系进行BIGH3基因突变筛查,以确定其致病基因。方法收集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GCD家系,提取该家系患者及正常者的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BIGH3基因的目的片段,纯化后直接测序,用DNAStar软件分析测序结果,检测其BIGH3基因突变的类型。结果该家系患者均检测出第4外显子的R124H突变(CGC>CAC),而家系中的正常者及50例正常对照者的BIGH3基因中均未发现该突变。家系成员都检测出第11、12外显子的同义单核苷酸多态性( SNP)。通过基因检测,确定该家系角膜营养不良的分型,即为GCDⅡ型,又称Avellino角膜营养不良( ACD)。结论 BIGH3基因突变导致了该家系角膜营养不良患者的角膜病变,突变类型为R124H杂合突变。

    作者:郑洁;薛敏;张棣;周青;汪渊;李寿玲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胰腺癌中MMP-26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检测基质金属蛋白酶-26( MMP-26)在人胰腺癌中的表达并探讨其在胰腺癌进展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PCR)和蛋白质印记( Western blot)分别检测MMP-26基因和蛋白在胰腺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胰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显示MMP-26蛋白在胰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72%)比癌旁正常组织中(6%)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高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有关( P<0.05)。 RT-PCR检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各10例,有7例(70%)胰腺癌组织MMP-26 mRNA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 Western blot法检测胰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各7例,发现有5例(71.4%)胰腺癌组织MMP-26蛋白的表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结论 MMP-26的表达与胰腺癌的分化程度、TNM分期以及淋巴结转移均有相关性,有可能成为胰腺癌早期诊断的一个生物标志物及临床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吴年付;汤志刚;陈炯;黄强;李建生;许戈良;蔡重阳;陈江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Treg、CD8+ T细胞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中的分布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目的:探讨调节性T细胞( Treg)和CD8+T细胞在食管胃交界部腺癌( AEG )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分析两者与AEG的发生发展和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收集68例AEG癌组织病理蜡块;对照组:选用本院收治的20例胃溃疡患者的病理蜡块。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实验组以及对照组的胃溃疡组织进行染色,以 Foxp3作为Tregs的标记,检测其和CD8+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对两者在实验组中和对照组的分布水平与TNM分期、分化程度、淋巴转移、肿瘤的部位的关系等组别内进行分析。结果①实验组中Foxp3、CD8+T细胞分布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②实验组中有淋巴结转移组Foxp3+的分布阳性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肿瘤组织学分级为低分化组Foxp3+的分布阳性率显著高于组织学分级为高-中分化组( P<0.01),肿瘤的TNM分期较晚(Ⅲ)组要明显高于 TNM 分期较早(Ⅰ~Ⅱ)组( P =0.001)。③肿瘤组织中Foxp3和CD8在AEG中的分布呈负相关(r=-0.314,P=0.01)。结论 Foxp3+Treg的表达水平与AEG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AEG肿瘤组织中Treg和CD8+T细胞的分布呈负相关,Treg可能通过抑制CD8+T细胞的功能,促进肿瘤的发展。

    作者:张舒平;徐阿曼;韩文秀;王岳君;汪礼坤;黄雷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叶酸对高血糖孕鼠子代心脏发育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讨叶酸对高血糖孕鼠子代心脏发育相关蛋白GATA4、Nkx2.5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受孕的40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叶酸第3天组(FA3rd组)、叶酸第7天组( FA7th 组)、叶酸第15天组(FA15th组);确认受孕后,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他4个组一次性按38 mg/kg予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 STZ)复制高血糖孕鼠模型,其中FA3rd组、FA7th组、FA15th组3个干预组分别从孕第3、7、15天开始,每天予叶酸0.8 mg/kg灌胃至妊娠结束。在孕鼠孕21 d时取子鼠心脏,HE染色观察子鼠心肌;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子鼠心脏发育相关基因GATA4、Nkx2.5的蛋白表达。结果 STZ干预后孕鼠血糖明显升高(P<0.05),部分子鼠心肌可见损伤;免疫组化显示, GATA4蛋白在心房、心室、室间隔、瓣膜均有表达;Nkx2.5蛋白在心房、心室、室间隔均有表达,但在瓣膜未见明显表达;Western blot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STZ干预组GATA4及Nkx2.5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FA3rd组及FA7th组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且FA3rd组的蛋白上调程度高于FA7th组(P<0.05),FA15th组与模型组的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孕鼠的高血糖状态可使子代心脏损伤及心脏发育相关蛋白GATA4、Nkx2.5表达水平下调;及时补充叶酸可上调 GA-TA4、Nkx2.5蛋白表达水平,对处于母体高血糖状态影响下的子鼠心脏的发育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作者:詹一科;仇小强;马若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生成中的作用

    目的:研究Wn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在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生成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例正常TA2小鼠的乳腺组织、5例自发性成瘤TA2小鼠的肿瘤组织及5例肿瘤对侧的乳腺癌前病变组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TA2小鼠正常乳腺组织、自发性成瘤TA2小鼠乳腺癌前病变组织及肿瘤组织中Wnt1、Wnt5a、β-catenin蛋白的表达。结果①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显示:Wnt1、Wnt5a在小鼠正常乳腺组织中为阴性表达,在自发性成瘤小鼠乳腺癌前病变和乳腺癌组织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表达,且在自发性成瘤小鼠乳腺癌前病变的表达强度高于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β-catenin在正常小鼠乳腺组织主要在细胞膜上表达,在自发性成瘤TA2小鼠乳腺癌前病变组织及肿瘤组织胞质中均有异常表达,且在肿瘤组织的表达强度高于其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② Wnt1、Wnt5a、β-catenin在正常乳腺组、自发性成瘤小鼠乳腺癌前病变组、肿瘤组中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分别为(4.46±3.57)%、(96.50±6.30)%、(90.00±1.17)%、(2.27±4.55)%、(96.24±6.00)%、(95.90±4.32)%、(4.78±3.57)%、(60.59±5.63)%、(84.87±2.56)%,三者在自发性成瘤小鼠乳腺癌前病变组、肿瘤组中的阳性细胞表达率与正常乳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Wnt1、Wnt5a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细胞表达率均高于肿瘤组织,Wnt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nt5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β-catenin在癌前病变组织中的阳性细胞表达率低于肿瘤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Wnt1、Wnt5a、β-catenin在TA2小鼠自发性乳腺癌生成过程中起促进作用。

    作者:李莉;尹玉;张诗武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合肥市0~14岁人群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的感染状况调查

    采用ELISA法检测0~14岁人群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A16)及肠道病毒71型(EV71)抗体水平。在入选的1000例儿童中,EV71 IgM总阳性率19.9%,EV71 IgG总阳性率47.7%,CoxA16 IgM总阳性率22.8%,CoxA16 IgG总阳性率51.3%;EV71 IgM总阳性率与CoxA16 IgM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4,P>0.05);EV71 IgG总阳性率与CoxA16 IgG总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93,P>0.05)。各年龄组比较,新生儿组IgG抗体阳性率较高,其EV71 IgG抗体阳性率41.5%,CoxA16 IgG抗体阳性率49.5%;婴儿组IgG抗体阳性率低,EV71 IgG、CoxA16 IgG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8.0%,43.5%;除新生儿组外,随年龄增加,人群EV71、CoxA16 IgG逐渐增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04、19.98, P <0.01);在 IgM 方面,人群EV71、CoxA16 IgM 随年龄逐渐升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2、37.13,P<0.01)。两种HFMD病原体的IgM、IgG抗体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1、1.77、0.36、2.12,P>0.05)。

    作者:宋建;都鹏飞;程邦宁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磷酸化蛋白质组学研究

    目的:通过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s)的磷蛋白组学分析,为SLE的进一步机制研究及治疗奠定基础。方法收集15例SLE患者和15例健康受试者的外周血,使用 TiO2富集 PBMCs 的磷酸化肽段,进行质谱分析,然后进行磷酸化肽段和磷酸化位点鉴定,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 SLE患者与正常人存在有差异的1035个磷酸化位点,与标注蛋白对应的基因有618个。共筛选出12条代谢通路,其中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MAPKs)通路含差异的磷酸化位点多。结论 SLE患者PBMCs具有差异的磷酸化蛋白质及肽段,与代谢通路一起可作为SLE发病机制研究参考和补充,并可作为治疗靶点研究。

    作者:程娟;马华林;戴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大肠癌组织miRNA205表达及临床意义分析

    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miRNA205在37对大肠癌组织及远端正常黏膜中的表达,用graphpad软件t检验分析miRNA2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差异及与临床各病理参数的关系。与癌旁组织比较,miRNA205在大肠癌组织中明显低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miRNA205在大肠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临床各病理参数(性别、年龄、肿瘤浸润深度、细胞分化、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

    作者:陈昌裕;余昌俊;张敏;谭胜;龙腾云;朱正杰;欧阳欢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重组人内抑素抑制创面瘢痕增生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重组人内抑素( rhEndostatin)对兔耳瘢痕增生的抑制作用,探讨其部分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兔耳增生性瘢痕(HS)模型,瘢痕块内局部注射 rhEndostatin (1.25、2.5、5 g/L),观察瘢痕大体形态及组织学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瘢痕组织Ⅰ、Ⅲ型胶原表达,电镜观察瘢痕组织成纤维细胞凋亡。结果与模型组和生理盐水组比较,2.5 g/L和5 g/L rhEndostatin组瘢痕平坦,面积减小,质地变软,瘢痕增生指数降低( P<0.05);微血管密度降低( P<0.05);Ⅰ、Ⅲ型胶原表达水平降低( P<0.05);成纤维细胞凋亡。结论rhEndostatin 可抑制 HS 形成,该作用可能与 rhEndostatin抑制血管生成,进而促进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 HSFs)凋亡,减少胶原的产生与沉积有关。

    作者:余建;张晓明;黄学应;邓雪飞;李小静;焦轶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rhTNFR:Fc对脓毒症大鼠血清中炎症介质的影响

    将清洁级SD大鼠108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脓毒症组以及脓毒症+益赛普组(治疗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 CLP)建立脓毒症大鼠模型,分别于术后3、9、24、36、48 h和72 h 6个时相点从腹主动脉抽取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法分别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白细胞介素-1( IL-1)的浓度。结果显示:①在脓毒症大鼠血清中细胞因子TNF-α、IL-1表达水平在术后3 h时为大值,随着时间推移,两组浓度水平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对照组。②治疗组中TNF-α、IL-1的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但却低于脓毒症组,且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表明rhTNFR:Fc可影响脓毒症大鼠早期炎症反应过程。

    作者:宋均辉;余又新;方林森;胡德林;王春华;董晓敏;徐庆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不同心房起搏部位及频率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术后房颤发生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位房间隔起搏及不同起搏频率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术后房颤的短期影响,分析其电生理机制。方法38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随机将心房电极植入心耳和低位房间隔,平均随访1年,测量不同心房起搏频率时P波至左房传导时间及左侧房室间期,比较不同心房起搏部位术后房颤发生率。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前资料对比无显著差异;②两组间均无并发症,无起搏及感知功能障碍情况发生;③低位房间隔组房颤发生率较右心耳组低,P波至左房传导时间短,左侧房室间期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两组间高起搏频率(80 bpm)较低起搏频率(60 bpm)比较可延长左侧房室间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低位房间隔起搏时房颤发生率低,提高心房起搏比例可能伴有协同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房间传导延缓,延长左侧房室间期,改善心房间、左侧房室同步性有关。

    作者:汪贵忠;徐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抗幽门螺杆菌药物在大鼠胃内的分布和雷贝拉唑的影响

    目的:研究以雷贝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组成的抗幽门螺杆菌( H. pylori)感染三联疗法中抗生素在大鼠胃内转运、分布特点及雷贝拉唑对其药动学和胃内转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胃内抗生素转运模型,给予相应药物后按时间点分别收集血浆、胃液、胃黏膜组织样本,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各样本中抗生素的浓度,计算药物分布转运的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大鼠血浆中阿莫西林半衰期( T1/2)约为1 h,雷贝拉唑对阿莫西林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没有显著影响,但延长了左氧氟沙星的T1/2。阿莫西林在胃中的浓度显著低于血浆中的浓度,而左氧氟沙星在胃液中浓度比血浆中高。前胃黏膜中两种抗生素浓度低于腺胃黏膜中浓度,而抗生素在腺胃黏膜中不同区域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抗H. pylori抗生素阿莫西林和左氧氟沙星能够从血中跨胃黏膜转运到胃中,但胃内不同区域胃黏膜中的浓度存在差异;胃内可能具有左氧氟沙星主动转运机制。左氧氟沙星药动力学参数受到了雷贝拉唑的影响。

    作者:郑海伦;胡咏梅;鲍峻峻;许建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