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桂英;陈嫦娥;陈媛;辛利红;潘发明
将90例寻常型痤疮患者和90例急性及亚急性湿疹患者各自均分成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5例),治疗组使用复方黄柏液治疗,对照组分别予以姜黄消痤擦剂、3%硼酸溶液湿敷治疗,分别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复方黄柏液治疗痤疮、湿疹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复方黄柏液对寻常型痤疮、急性和亚急性湿疹的疗效确切,安全性高。
作者:王再兴;林达;范利;林国书;周文明;肖风丽;王培光;刘盛秀;杨春俊;李卉;王红艳;张学军;杨森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与比较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71例初治晚期胃癌患者,分别使用伊立替康(37例)180 mg/m2 d1或奥沙利铂(34例)85 mg/m2 d1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5-氟尿嘧啶(5-Fu)400 mg/m2静推 d1,2+5-Fu 600 mg/m2持续静滴22 h d1,2+亚叶酸钙200 mg/m2 d1,2,14 d为1周期或口服卡培他滨1.0 g/m21日2次, d1~14,21 d为1疗程或口服替吉奥25 mg/m21日2次,d1~14,21 d为1疗程。结果65例患者可评价疗效。伊立替康组和奥沙利铂组的有效率分别为32.35%和22.58%,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47%和70.97%,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分别为5个月(3.962~6.038个月)和4个月(2.730~5.270个月),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易耐受,主要为粒细胞减少和恶心、呕吐。伊立替康组腹泻发生率较高,为45.95%。奥沙利铂组外周神经损伤的发生率为29.41%。结论伊立替康或奥沙利铂联合氟尿嘧啶类药物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作者:卜丽佳;张逸寅;熊福星;郝吉庆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秀丽线虫野生株系N2缺氧时的差异蛋白质,为进行线虫在缺氧环境下的应答机制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同步化培养N2株系的线虫,培养至L4期时物理缺氧10 h(0.2% O2)后,提取总蛋白,采用双向荧光差异凝胶电泳(DIGE)分离和串联质谱分析,搜索线虫数据库,鉴定蛋白种类并进行分析。并采用突变株系(prdx-2, prdx-3)进行了4、6、8、10、12 h的缺氧实验研究。结果质谱成功鉴定了其中的5个与对照有显著差异的蛋白质(ratio>2.0,P<0.05),包括2个上调( PRDX-2、 PRDX-3)和3个( RPL-7、H28O16.1、VHA-12)下调的蛋白。突变株系的缺氧存活率实验进一步验证了蛋白质组学的结果,也显示了PRDX-2和PRDX-3在抗缺氧中起重要作用。结论蛋白质组学的方法为线虫缺氧的研究提供了有参考价值的数据,缺氧10 h后,线虫中变化的蛋白质与能量、翻译和抗氧化有关,为进一步研究缺氧时的应答机制奠定了基础。
作者:李华玲;孔玲;秦艳;刘丹丹;夏靖;胡竹林;陈文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肿瘤坏死因子(TNF)-α对哮喘小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白三烯D4(LTD4)和E4(LTE4)表达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在哮喘发病过程中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雌性BALB/c小鼠随机均分为6组:正常对照(A)组,哮喘模型(B)组,TNF-α(0.1μg/kg)腹腔注射给药(C1)组, TNF-α(0.4μg/kg)腹腔注射给药(C2)组,TNF-α(0.1μg/kg)雾化吸入给药(D1)组,TNF-α(0.4μg/kg)雾化吸入给药(D2)组。建立哮喘小鼠模型,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变化,收集BALF 进行炎性细胞计数,酶联免疫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其 LTD4和 LTE4水平。结果①HE染色显示B、C、D组气道炎症明显改变,C、D组BALF中炎性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 EOS)明显高于 B 组( P <0.05);于 ELISA法结果显示BALF中LTD4和LTE4水平:B、C、D组高于A组(P<0.01),C、D组明显高于B组(P<0.05),C2组明显高于C1组(P<0.05),D2组明显高于D1组(P<0.05),但C1组和D1组之间、C2和D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NF-α可引起肺内炎性介质LTD4和LTE4产生增加,同时引起EOS和其他炎性细胞在气道和肺组织局部募集、浸润,维持和加重了哮喘病理改变,这可能是哮喘炎症状态持续存在的发生机制之一。
作者:张世杰;宋晓丹;马慧敏;朱春江;欧维琳;莫碧文 刊期: 2013年第11期
80例临床拟诊或确诊冠心病患者行双源CT(DSCT)冠状动脉成像(CCTA),并②1周内行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PECT)心肌灌注显像(MPI)对照,分析DSCT诊断冠状动脉狭窄性病变与其相应供血心肌节段有无灌注异常的相关性。结果显示:① CCTA诊断无狭窄51例(955段)、轻度狭窄5例(29段)、中度狭窄9例(27段)、重度狭窄13例(16段)、闭塞2例(3段)。②以MPI为诊断心肌缺血的金标准,CCTA狭窄50%和75%为截断值时,其诊断心肌灌注异常的敏感度分别为77.27%和63.64%,特异度为87.39%和98.28%;阳性预测值为70.83%和93.33%;阴性预测值为91.07%和87.75%;准确性为85.00%和88.75%。且DSCT与SPECT两者检查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
作者:李文佳;江勇;李治;宋巍;吕梁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男性不育患者精子DNA完整性和染色体畸变的发生率及临床意义。方法精液标本来自正常已育男性及不育患者,以WHO标准行精液分析,根据结果及不育史分为对照组、少精症组、弱精症组、少弱精症组。精子染色质扩散实验分析精子DNA损伤率和荧光原位杂交实验分析精子染色体(18、X、Y)非整倍体率。结果少精症组、弱精症组和少弱精症组精子DNA损伤率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育组的精子染色体(18、X、Y)非整倍体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精子DNA损伤率与染色体非整倍体率呈明显正相关(r=0.453, P=0.008)。结论不育患者精子DNA损伤率和染色体非整倍体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呈显著正相关。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精子DNA损伤可能是导致非整倍体精子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作者:徐秀民;于德新;张志强;谢栋栋;王毅;张涛;陈磊;闵捷;丁德茂;邹慈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将24例行蓝碟装置手辅助腹腔镜(HALS)直肠癌手术的患者与同期21例行传统开腹手术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显示,45例患者均能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邻近脏器组织损伤。其中采用HALS直肠癌切除手术方式的患者,手术时间较传统开腹手术时间延长并不明显,但手术创伤出血、术后疼痛及功能恢复等均较传统开腹手术有明显优势,且患者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作者:戴恒兵;宁忠良;朱志强;吴杨;姚寒晖;邵峰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应用实时三平面定量组织速度成像技术(RT-3PE QTVI)与斑点追踪技术(STI)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DCM)左室纵向收缩不同步性。方法30例正常成人为对照组,30例DCM患者为DCM组。平静状态下获取心尖四腔切面、心尖二腔切面、心尖左室长轴切面二维灰阶及RT-3PE QTVI动态图像。双平面Simpson法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脱机分析测量左室基底段和中间段12节段组织速度峰值(Vs)及达峰时间(Ts),左室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18节段纵向应变峰值(Ls)及达峰时间(Tls),并计算其达峰时间的大差值(Ts-diff、 Tls-diff)及其标准差( Ts-SD、Tls-SD),作为左室纵向收缩不同步运动的指标。结果① DCM组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L)、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L)、LVEF及左室短轴缩短率(FS)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 DCM组各节段Ls及Vs明显低②对照组相应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与对照组比较, DCM组Tls、Ts有明显的提前或延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与对照组比较,DCM患者的Ts-SD、Tls-SD、Ts-diff、Tls-diff明显增加(P<0.01);Ts-SD、Tls-SD、Ts-diff、Tls-diff与LVEF呈负相关(r=-0.67、-0.72、-0.75、-0.77, P<0.01)。结论DCM患者存在左室纵向收缩不同步性。RT-3PE QTVI与STI联合应用对②DCM患者左室纵向收缩不同步评价,优②其中的任何一种技术。
作者:张婧姝;郑慧 刊期: 2013年第11期
核内染色质成分组蛋白释放至细胞外便成为胞外组蛋白。近证实胞外组蛋白是一种内源性损伤相关分子模式(DAMP)分子,能诱导组织细胞尤其是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激活白细胞和血小板、促进异常凝血过程与血栓形成、直接或间接造成炎症反应与免疫反应,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抗组蛋白抗体、激活蛋白C(APC)、C反应蛋白(CRP)可拮抗胞外组蛋白细胞毒性作用。
作者:蒋训(综述);高蕾;余卫平(审校)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人血清糖蛋白的糖链结构信息在常见妇科肿瘤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123例临床血清样本,其中乳腺癌31例、宫颈癌24例、卵巢癌19例、健康女性体检者49例,通过自制的包含15种不同凝集素的凝集素芯片来测定人血清中糖蛋白的糖链结构信息,利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逐步判别分析法建立关于样本分组的判别函数方程。结果首先建立用于区分健康者与肿瘤患者的判别函数方程,对健康样本和肿瘤样本的回判正确率分别为85.7%、83.8%,总的判别正确率为84.6%;然后针对肿瘤组再建立用于区分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的判别函数方程,结果对乳腺癌、宫颈癌和卵巢癌的回判正确率分别为96.8%、75.0%、78.9%,总的判别正确率为85.1%。结论人血清糖蛋白的糖链结构信息与妇科肿瘤存在相关性,基于凝集素芯片检测结果建立的判别函数方程对于临床血清样本的诊断判别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裴丽丽;肖超强;何为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母鼠孕期和哺乳期经水摄入双酚 A (BPA)对子代未成年期体重的影响。方法将妊娠的ICR母鼠随机分成 BPA 低、中、高剂量组(2.2829、22.8290、228.2900μg/L)、空白对照组和溶剂对照组;母鼠自妊娠第0天(GD 0)至仔鼠出生后第21天( PND 21)经饮水暴露BPA,孕期每3 d记录1次母鼠体重,仔鼠体重在哺乳期每3 d记录1次,断乳后至PND 42期间每周记录1次。结果各BPA暴露组母鼠孕期体重、窝平均仔鼠数及断乳前仔鼠平均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ND 42时BPA高剂量组仔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P<0.05);PND 28~PND 42时各组雌性仔鼠体重均无明显差异;PND 35时中、高剂量组及PND 42时BPA各组雄性仔鼠体重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加(P<0.05,P<0.01),以PND 42时高剂量组增加更为显著。结论母鼠孕期及哺乳期暴露较低剂量BPA对子代未成年期的体重有一定影响,而且对雄性子代影响更明显。
作者:李云;房魏;李美玲;沈彤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描述孕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和HBV宫内感染的新生儿HBV标志物的检测情况,分析孕期母体携带HBV与子代HBV宫内感染之间的关系,评估孕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新生儿HBV宫内感染的效果。方法在产前常规检查中,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合肥地区3415例孕妇的血清HBV标志物,将114例HBV携带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在孕妇产后采集新生儿脐带血,检测HBV标志物。采用字2检验分析孕期不同HBV感染状况和孕晚期是否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与新生儿宫内感染 HBV之间的关系。结果共计检测了3415例孕妇,HBV携带率为3.34%(114/3415)。在112例HBV携带孕妇所分娩的112例活产新生儿中,有33例新生儿发生了HBV宫内感染,感染率为29.46%。3种常见的孕期HBV感染类型的孕妇其新生儿发生宫内HBV感染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有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接种史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HBV宫内感染发生率(13.16%)明显低于无HBIG接种史的孕妇所分娩的新生儿(37.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6, P<0.01)。结论合肥地区孕妇 HBV 携带率较低;孕妇HBeAg阳性可能是HBV宫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孕晚期注射HBIG能有效降低子代HBV宫内感染的发生率。
作者:盛敏玲;潘健;高婷;方益荣;张国庆;张志华;吴娟;郝加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回顾性分析应用耳后区皮瓣的不同转移方式修复耳部软组织缺损25例。应用耳软骨打孔转移修复耳甲腔缺损5例;顺行岛状皮瓣修复耳下部缺损7例;反流轴行岛状皮瓣修复耳上部缺损4例;皮下蒂皮瓣修复耳后缺损9例。皮瓣切取范围(1.3 cm×1.2 cm)~(4.6 cm×3.0 cm),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术后25例皮瓣均成活良好,切口I期愈合。25例患者随访2~18个月,各皮瓣修复后外形均满意。
作者:李红卫;丁浩;王亚菲;赵永健;赵全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生成的钛酸钙(CaT-iO3)涂覆的纯钛片,对成骨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不同条件下水热合成法制备CaTiO3涂覆的纯钛片,通过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XRD)对涂覆前后的钛片进行分析;将成骨细胞与材料共培养,利用显微镜观察法分别观察成骨细胞在不同处理材料表面的铺展状态,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相对蛋白质含量、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CaTiO3涂覆的纯钛片的相对蛋白质含量和ALP活性,与对照组(无CaTiO3涂覆的纯钛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但CaTiO3涂覆的纯钛片在120、150℃和不同时间处理后对成骨细胞ALP活性及相对蛋白质含量未见明显改变。结论成骨细胞离体条件下,在120、150℃和不同时间处理后CaTiO3涂覆的纯钛片对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有促进作用,对ALP活性和相对蛋白质含量具有增高的影响,CaTiO3涂覆的纯钛片表面更有利于成骨细胞的黏附、增殖且对成骨细胞无毒性作用。
作者:孙敏;唐旭炎;吴占敖;端礼荣;姜涛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内脏高敏感模型大鼠结肠特异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形态学和兴奋性研究。方法取出生10 d的大鼠,结肠内给予0.5%乙酸溶液制备内脏高敏感大鼠模型(AA组),对照组(NS组)给予等量0.9%生理盐水。对成年后的大鼠进行结直肠扩张(CRD),用腹部回撤反射(AWR)值来评估内脏敏感性。在结肠壁上注射1,1’-二(十八烷基)-3,3,3’,3’-四甲基吲哚羰基花青高氯酸盐(DiI)逆行标记的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为结肠特异DRG神经元,酶解分离神经节成单细胞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采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神经元的阈电位和动作电位频率。结果与NS组比较,AA组大鼠在相同结直肠扩张压力(5.332、7.998、10.664 kPa)下 AWR值明显增高(P <0.05);AA组结肠特异DRG神经元细胞直径为35~45μm, NS组为25~35μm;AA组神经元阈电流低于 NS组(P <0.05),2倍阈电流刺激下,引发出的AA组动作电位频率高于NS组(P<0.05)。结论大鼠结肠特异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在内脏高敏感后细胞增大且兴奋性增加,这有利于今后更深层次地研究内脏敏感性增高的神经机制。
作者:袁莉莉;余跃;蒋楠;陈凤琴;王巧民;王烈成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观察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肝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辅激活因子1α(PGC-1α) mRNA的动态表达,探讨PGC-1α在大鼠NAFL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42只随机分为高脂组及对照组,高脂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对照组以普通饲料饲养,分批于实验第2、4、8周各处死7只大鼠,检测血清中空腹血糖(FBG)及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空腹胰岛素抵抗指数(FIRI),反转录PCR(RT-PCR)法检测肝脏PGC-1α mRNA表达。结果高脂组大鼠肝脏PGC-1α mRNA表达量在第4周及第8周较同期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并且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其值较其前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0.05,P <0.01)。高脂组8周 PGC-1α mRNA水平与FBS、FINS及FI-RI均呈正相关(r=0.618、0.853、0.776,P<0.01)。结论高脂饮食诱导NAFLD大鼠肝组织PGC-1α的表达随着喂养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且与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
作者:蒋建华;管石侠;张宝;唐芸;程靖;侯丽丽;叶良平;徐辉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可能影响到患者获得社会支持的因素,从而为治疗提供社会层面的支持,帮助患者改善社会相处和减缓精神紧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办法抽取在生殖中心就诊的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208例。被调查患者在专职调查员的指导下,完成一般资料调查问卷、社会支持量表(SSRS)的填写,使用SPSS 16.0软件进行分析。结果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显示: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的平均年龄为(26.7±3.2)岁;肥胖率达到19.8%,远高于普通人群的10.0%(P<0.05)。 SSRS分析显示,在文化程度、职业、家庭月平均收入3个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OS合并不孕症患者的肥胖率高于普通人群,社会支持评分在不同职业、收入、文化程度人群中存在差异,应该针对不同的人群予以不同的社会帮助。
作者:罗桂英;陈嫦娥;陈媛;辛利红;潘发明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联合人工真皮自体表皮移植修复外伤性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5例外伤性创面均进行扩创并在负压封闭引流辅助下行人工真皮移植,平均3~5 d更换一次负压引流装置。平均在移植人工真皮后14 d行自体表皮移植修复创面。结果24例创面应用该方法成功治愈。仅1例因患儿创面位于肛周,负压装置经常漏气,创面被粪便反复污染,终导致创面感染,不得不将人工真皮移除。术后随访24例患者6~18个月,受访者均对效果满意。皮片色泽良好,质地柔软,耐磨,无挛缩,功能基本恢复,创面无复发。供区无或仅伴轻度色素沉着,无瘢痕增生。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联合人工真皮自体表皮移植是修复外伤性创面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张陈威;柳大烈;梁智;杜晓杨;刘飞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探讨改良快速顺序诱导(RSI)气管插管期间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例择期行胃癌、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按全麻诱导方法不同随机均分为两组:改良RSI组和常规RSI组。记录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1)、麻醉诱导后2 min(T2)、气管插管后1 min (T3)、气管插管后5 min (T4)患者的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血脉搏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氧分压( PaO2)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并于T1、T3、T4相应时点抽取静脉血样,测定血浆皮质醇和血糖的浓度。结果与T1时点比较,常规RSI组在T2时点MAP、HR明显下降(P<0.05),而改良RSI组在T2时点MAP、HR无明显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T2时点比较,常规 RSI 组在 T3时点 MAP、HR 明显升高( P <0.05),而改良RSI组在T3时点MAP、HR无明显升高;两组患者PaCO2和SPO2无明显改变;与改良 RSI组比较,常规RSI组PaO2在T2时点明显升高(P<0.05),但麻醉诱导时间明显延长(P<0.05),两组血浆皮质醇及血糖浓度各时点比较无明显升高。结论改良的RSI与常规的RSI比较血流动力学更平稳,气管插管应激反应轻。
作者:徐四七;王胜斌;檀彧庆;居霞;胡胜红;徐煌 刊期: 2013年第11期
目的研究医院环境及临床分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分子流行病特征,为MRSA的医院感染防控提供依据。方法使用 MicroScan walkaway-40SI 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对医院环境与临床分离MRSA进行鉴定。通过多重PCR扩增特异基因片段进行SCCmec基因分型,并应用spa分型技术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SCCmec分型结果显示,环境分离的7株MRSA分为两型:其中SCCmecⅢ型6株;SCCmecⅣ型1株。临床分离44株 MRSA分为四型:其中SCCmecII型8株、Ⅲ型22株、Ⅳ型12株、吁型1株,未检出I型菌株,并有1株未能分型。 SCCmec Ⅲ型MRSA主要分布在新生儿监护病房(NICU)、呼吸内科、重症监护病房(ICU)和神经外科。对MRSA进行spa基因分型可见:NICU主要流行株为t437型,呼吸内科主要流行株为t030型,而ICU和神经外科流行株均为t034型,且上述科室环境与临床分离株高度同源。结论医院环境与临床分离的MRSA均以SCCmec Ⅲ型为主。 spa分型结果显示两类MRSA同源性较高,科室之间存在同型MRSA的交叉传播。 MRSA定植于医院环境是导致其医院感染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周;姚杰;杨凯;周强;管世鹤 刊期: 2013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