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细胞黏附分子CD44S、CD44V5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胡玉坤;张令达;后军;潘涛;薛浩伟;孙明;赵丽

关键词:口腔肿瘤, 癌, 鳞状细胞, 抗原, CD44
摘要: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OSCC)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S、CD44V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例(新鲜标本)正常口腔组织(NOT)及59例(20例为新鲜标本)手术切除的OSCC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S及CD44V5的表达.RT-PCR法检测12例NOT及20例OSCC中CD44SmRNA的表达.结果 CD44S、CD44V5和CD44SmRNA在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NOT中的表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S和CD44V5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在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44S和CD44V5的异常表达与OS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可作为预测OSCC侵袭和转移潜能的指标.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rAd-p53对人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重组p53腺病毒(rAd-p53)对不同p53基因型的肝癌细胞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及差异.方法 用rAd-p53、Ad-EGFP(构建方式及载体的结构与rAd-p53完全相同,仅目的 基因不同的腺病毒),分别感染人肝癌细胞HepG2(p53野生型)和人肝癌细胞PLC/PRF/5(p53突变型),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不同剂量X射线照射克隆形成率检测细胞放射敏感性,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 15MOI rAd-p53感染48 h后,2种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为(7.30±1.78)%、(11.51±1.53)%,并且随着病毒滴度或感染时间的增加,生长抑制效应亦逐渐增强(P<0.01); HepG2和PLC/PRF/5细胞放射增敏比(SER值)分别为1.24和1.52;细胞凋亡率分别为(22.19±1.04)%、(30.36±2.74)%;均明显高于空白组和Ad-EGFP组(P<0.01).结论 rAd-p53能显著抑制人肝癌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和提高细胞放射敏感性,并且对PLC/PRF/5细胞(p53突变型)作用强于HepG2(p53野生型).

    作者:陶振超;邱俊;钱立庭;王明明;吴爱东;闫冰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自噬相关LC3B-GFP荧光聚集体的形成

    目的 构建pEGFP-C1/LC3B重组质粒并转染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观察脂多糖(LPS)诱导其自噬相关LC3B-GFP荧光聚集体形成的过程.方法 根据编码小鼠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β(LC3B)的开放读码框(ORF)设计引物,RT-PCR扩增小鼠LC3B的ORF,构建pEGFP-C1 /LC3B重组质粒;脂质体法转染并筛选稳定表达RAW264.7细胞株,荧光显微镜观察及Western blot鉴定LC3B-GFP融合蛋白表达;LPS刺激稳定转染的RAW264.7细胞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不同时间绿色荧光聚集体的分布.结果 成功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EGFP-C1 /LC3B,并获得稳定表达LC3B-GFP融合蛋白的RAW264.7细胞株,荧光显微镜下可见细胞内有绿色荧光蛋白分布,Western blot鉴定表达LC3B-GFP融合蛋白,激光共聚焦结果 显示LPS刺激前融合蛋白呈弥散性分布在胞浆中,而LPS刺激后细胞内有明显绿色荧光聚集体形成并呈时间依赖性逐渐增加.结论 成功构建pEGFP-C1/LC3B,转染RAW264.7细胞可正确表达LC3B-GFP融合蛋白,LPS刺激后显示绿色荧光聚集体形成.

    作者:张梅;黄保军;胡梅琮;程艳伟;宋蔚;黄大可;李群;胡春松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维生素D2对哮喘大鼠肺组织ICAM-1及IL-4的影响

    目的 探讨维生素D2(VD2)对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3组,其中哮喘组和VD2组用卵清白蛋白致敏激发制备哮喘模型.VD2组于激发前给予腹腔注射VD2,哮喘组及空白对照组给予注射生理盐水.观察大鼠肺泡灌洗液(BALF)细胞计数和分类及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肺组织标本中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阳性细胞平均光密度值.结果 哮喘组炎症指标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VD2组炎症指标较哮喘组减低.结论 VD2对哮喘大鼠的气道炎症有一定的减轻作用.

    作者:李忠强;王亚亭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及研究进展

    化疗在肿瘤治疗中起到重要作用,同时具有一定的潜在心脏毒性.化疗药物对心脏有多种损害机制及不同临床表现,对患者的生存和预后有着明显影响.近年来针对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的监测及防治取得了一定进展,尤其一些早期发现心脏受损的新技术问世为临床药物心脏损伤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可靠检测手段.现就临床常用化疗药物的心脏损害及其监控、防治措施等研究进展做一综述,以求为减轻此类心脏毒性提供研究方向.

    作者:陈剑琼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 研究超声造影评价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应用价值,筛选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的评估参数.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患者38例及健康对照组8例在反相脉冲谐波模式下,经肘静脉团注超声造影剂声诺维(SonoVue),测定造影剂到达肝动脉时间(HAAT),到达门静脉时间(PVAT),到达肝静脉时间(HVAT),计算造影剂达到肝动-静脉时间之差即肝动-静脉渡越时间(VAT),肝-门静脉到达时间之差即肝-门静脉渡越时间(VVT).结果 不同程度肝纤维化患者的HAAT、PVA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VAT、VAT、VVT随着肝纤维化程度的加重而缩短(P<0.05),HVAT、VAT、VVT与肝纤维化程度均呈负相关(P<0.01),且VVT相关性高(r=-0.88).结论 HVAT、VAT、VVT与肝纤维化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VAT、VVT可作为间接评价肝纤维化程度的指标.

    作者:詹韵韵;张新书;姜凡;彭梅;解翔;单永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二苯乙烯苷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

    目的 研究二苯乙烯苷(TSG)对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部分机制.方法 采用改良法建立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沙鼠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TSG大、中、小剂量(6、3、1.5 mg/kg),阳性对照药依达拉奉注射组(3 mg/kg).7 d后通过Morris水迷宫测定学习记忆功能;脑组织匀浆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测定;免疫组化SABC法显示Nestin蛋白在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游出时间和游泳距离明显延长,而TSG治疗组、依达拉奉对照组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P<0.01).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沙鼠脑组织中SOD活性、GSH-Px酶活力单位明显降低,MDA含量明显升高.TSG(6、3 mg/kg)可显著提高血清SOD活性和GSH-Px酶活力单位,TSG(6、3、1.5 mg/kg)可明显降低MDA含量;TSG(6、3、1.5 mg/kg)Nestin蛋白的表达水平较模型组有明显增高.结论 TSG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自由基损伤、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水平及促进神经细胞的修复有关.

    作者:王栋;陈晓宇;刘晓利;赵欢;张腾腾;赵中原;白璐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黏附分子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表达及向心肌梗死区归巢的作用

    目的 探讨炎性因子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黏附分子表达及对其向心肌梗死区归巢的作用.方法 采用全骨髓直接贴壁法获取大鼠原代BMMSCs,体外培养至第3代用于以下实验:①将培养的BMMSCs用浓度为10 μg/L的IL-1β刺激24 h,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l(ICAM-1)的表达率;②开胸结扎雄性SD大鼠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于心肌梗死后24 h,经尾静脉输注经Brdu标记、10 μg/L IL-1β预刺激的BMMSCs;输注BMMSCs 24 h后取心肌组织,做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计数组织中的BMMSCs数目.以上实验以设不加IL-1β刺激作空白对照组,另在刺激组加抗VCAM-1单克隆抗体作为实验对照.结果 生理状态下,大鼠BMMSCs表面黏附分子ICAM-1表达较高,而VCAM-1表达较低;而IL-1β刺激后,黏附分子VCAM-1表达升高;浓度为10 μg/L的IL-1β刺激BMMSCs,输注到大鼠体内,心肌梗死区组织的BMMSCs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及IL-1β+抗VCAM-1单克隆抗体组.结论 炎性因子IL-1β能够增强大鼠BMMSCs表面VCAM-1的表达,但对大鼠BMMSCs表面ICAM-1的表达无影响;其可以有效促进BMMSCs与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提高BMMSCs向心肌梗死区域迁移,其机制可能与BMMSCs表面VCAM-1表达升高有关.

    作者:吕浩敏;王爱玲;万俊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体外探究脱落酸对肺腺癌细胞系Spc-A1自噬的影响

    目的 观察脱落酸(ABA)作用于肺腺癌细胞株Spc-A1引起自噬方面的变化,研究ABA对Spc-A1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 以人肺腺癌细胞系Spc-A1为研究对象,ABA给药浓度分别为0.8、20、100 μmol/L,采用MTT法检测ABA作用后Spc-A1细胞的活力;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ABA作用于Spc-A1细胞后自噬现象;提取培养细胞mRNA及蛋白质,分别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蛋白印迹法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及LC3-Ⅱ的表达.结果 ABA作用后,肺腺癌细胞Spc-A1活力随着ABA浓度的增高而下降,各处理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BA可诱导Spc-A1细胞自噬,自噬现象随药物浓度增高而增加;ABA处理后Beclin-1及LC3-Ⅱ的mRNA表达量随着ABA浓度的增加而增高,各处理组表达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表达结果 显示ABA 100 μmol/L处理组与对照组Beclin-1表达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4);ABA 100 μmol/L处理组与对照组LC3-Ⅱ表达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5),ABA 0.8 μmol/L组与ABA 100 μmol/L组之间LC3-Ⅱ表达量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余处理组表达量两两之间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 ABA可通过调节自噬信号转导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诱导肺腺癌细胞Spc-A1自噬,随着自噬的增加,可能抑制肿瘤的生长.

    作者:邵丽洁;江子丰;刘荣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对CO中毒迟发性脑病小鼠血清MDA水平、SOD活性及海马神经元凋亡的影响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联合高压氧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小鼠血清丙二醛(MDA)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72只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迟发性脑病(DEACMP)组、生理盐水组、高压氧(HBO)组、依达拉奉组及联合治疗组.使用腹腔注射一氧化碳的方法 制备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模型.染毒后15~28 d生理盐水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HBO组行HBO治疗,依达拉奉组腹腔注射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组行HBO加腹腔注射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结束后每组分别检测血清MDA水平、SOD活性及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 ①血清MDA、SOD测定结果:DEACMP组小鼠血清MDA含量高于对照组,SOD活性低于对照组(P<0.05);与DEACMP组相比,除生理盐水组外,余治疗组血清MDA含量降低,SOD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O组及依达拉奉组MDA含量高于联合治疗组,而SOD活性均低于联合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对照组海马CA1区偶见少量凋亡细胞,除生理盐水组外的各治疗组凋亡指数均低于DEACMP组(P<0.05);HBO组及依达拉奉组凋亡指数高于联合治疗组(P<0.05).结论 依达拉奉与HBO联合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小鼠血清MDA水平、提高SOD活性,并可以显著抑制海马CA1区神经元凋亡发生,效果优于单纯HBO或者依达拉奉治疗.

    作者:王静;汪青松;黄海丽;管叶明;刘学春;刘红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DNA芯片快速检测淋球菌16S rRNA基因突变

    目的 探讨新研制的DNA芯片应用于快速检测淋球菌16S rRNA 基因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根据淋球菌16SrRNA 基因的序列信息设计探针并制作DNA芯片,PCR扩增并荧光标记包含16S rRNA 基因突变的目的 DNA片段,与芯片杂交,同时以测序法为对照.结果 87份泌尿生殖道拭子均可被DNA芯片检测,同时检测发现有1株淋球菌16S rRNA基因突变(2709 C→T),与测序结果 一致.结论 DNA芯片检测淋球菌16SrRNA基因突变具有快速、高特异性和高灵敏度,可以应用于对大观霉素的耐药性临床检测.

    作者:周文明;杨森;赵建龙;曹慧敏;张学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OX-2、RAR-β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互关系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2(COX-2)、维甲酸受体β2(RAR-β2)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及周围正常黏膜组织中差异表达状况,探讨两者间相互关系及在ESCC中的作用.方法 常规抽提33例食管癌及相应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总RNA,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33例新鲜食管癌组织和正常黏膜组织中COX-2和RAR-β2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正常食管黏膜组织相比,食管癌组织中COX-2的表达明显上调,而RAR-β2的表达下调(P<0.05).Ⅰ-Ⅱ级ESCC组织中RAR-β2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Ⅲ级ESCC组织(P<0.05);且RAR-β2 mRNA的表达与患者是否喜好热烫饮食(T≥70℃)关系密切(P<0.05).而COX-2 mRNA的表达与患者是否喜好腌制食物显著相关(P<0.05).结论 食管鳞状细胞癌与RAR-β2、COX-2的表达有密切相关性.

    作者:唐曼;吴强;吴正升;张瑰红;徐晓春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胃癌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志物的筛选分析

    目的 应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技术筛选胃癌患者呼气中挥发性标记物.方法 用Tedlar采样袋收集37例胃癌患者呼气样本,32例正常人的呼气标本作为对照,同时收集周围空气作为参照.经固相微萃取浓缩,通过气相色谱/质谱检测呼气中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Wilcoxon非参数检验筛选胃癌患者呼气中的特征性挥发性标志物.结果 在胃癌呼气标本中筛选出丙烯腈和甲基环己烷两种挥发性标志物.丙烯腈的浓度范围为14.72~594.29 ng/L,甲基环己烷的浓度范围为9.20~970.89 ng/L.比较胃癌患者和正常对照呼气中两种物质浓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丙烯腈和甲基环己烷可作为胃癌潜在的挥发性标志物辅助胃癌诊断.

    作者:丁露;徐珍琴;石大友;刘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他克莫司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转分化的影响

    目的 探讨他克莫司(FK506)对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转分化的影响.方法 应用链脲佐菌素(65 mg/kg)腹腔注射建立大鼠糖尿病模型.分别给予 FK506 0.5、1.0 mg/kg·d灌胃,共4周.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FK506(0.5,1.0 mg/kg)组.4周后观察大鼠肾重/体重(RKW)与尿白蛋白排泄率(AER),并行肾小管-间质病理形态学分析.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与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 FK506 1.0 mg/kg 给药组大鼠相对肾重、肾小管-间质损伤指数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FK506 0.5 、1.0 mg/kg给药组大鼠AER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P<0.01).免疫组化显示模型组肾小管间质E-cadherin表达阳性面积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FK506 0.5、1.0 mg/kg给药组表达阳性面积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肾小管α-SMA与Vimentin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FK506 0.5 、1.0 mg/kg给药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 FK506可部分上调E-cadherin及下调α-SMA 与Vimentin在肾小管间质中的表达,抑制糖尿病大鼠肾小管-间质转分化,从而起到肾脏保护作用.

    作者:夏林;赵莉;苏双全;胡梅芬;吴永贵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异位妊娠患者焦虑抑郁情绪分析

    对接收调查的异位妊娠患者80例及对照组60例进行焦虑抑郁问卷及艾森克人格问卷调查,采用SPSS 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异位妊娠患者的抑郁、焦虑均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影响因素上,患者的婚姻状况、有无生育要求,焦虑抑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方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人格特质与焦虑抑郁状况的相关性研究显示维度E与焦虑抑郁具有相关性(P<0.05).

    作者:洪琼;章一涓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IL-1β和IL-1RN基因多态性与胃食管反流病相关性的研究

    目的 研究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白细胞介素1B(IL-1β)基因和白细胞介素1受体拮抗剂(IL-1RN)基因的基因多态性情况,并分析各种基因型与GERD的发病风险、内镜下表现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54例GERD患者和160例健康人外周静脉血,提取DNA,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 检测IL-1β-511基因型,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方法 测定IL-1RN基因型,比较各种基因型及各等位基因的分布情况.结果 IL-1β-511基因多态性及各等位基因与GERD患病风险均无相关性; IL-1RN*1,2基因型及2等位基因可能增加GERD患病风险(P<0.05);IL-1β-511*T/IL-1RN*1(T1) 可能降低GERD患病风险(P<0.05),其他各组基因型差异均无显著性;IL-1β-511-CC基因型及C等位基因频率在NERD组明显高于反流性食管炎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没有Hp感染时,这种差异更明显.结论 IL-1β和IL-1RN基因多态性与GERD的患病风险、内镜下表现之间具有相关性.

    作者:程鹏;王亚雷;许建明;唐小波;王凯;冯慧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细胞黏附分子CD44S、CD44V5在口腔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口腔鳞癌(OSCC)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S、CD44V5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例(新鲜标本)正常口腔组织(NOT)及59例(20例为新鲜标本)手术切除的OSCC中细胞黏附分子CD44S及CD44V5的表达.RT-PCR法检测12例NOT及20例OSCC中CD44SmRNA的表达.结果 CD44S、CD44V5和CD44SmRNA在OSCC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其在NOT中的表达,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S和CD44V5的表达与肿瘤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在性别、年龄及肿瘤大小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D44S和CD44V5的异常表达与OS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其可作为预测OSCC侵袭和转移潜能的指标.

    作者:胡玉坤;张令达;后军;潘涛;薛浩伟;孙明;赵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柠檬醛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机制的研究

    目的 探讨柠檬醛诱导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株NB4凋亡的机制.方法 不同浓度的柠檬醛处理NB4细胞48 h后,RT-PCR法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及Bax的mRNA表达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caspase-3及核因子kappaB (NF-κB)表达的变化.结果 随着柠檬醛浓度增加,RT-PCR结果显示受测细胞的Bax mRNA表达增强,Bcl-2 mRNA表达减弱;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受测细胞的caspase-3表达增加,NF-κB表达下降.结论 降低NF-κB、Bcl-2表达及促进Bax、caspase-3表达可能是柠檬醛诱导NB4细胞株凋亡的机制之一.

    作者:宋琴;夏海龙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外周血CD3+CD56+自然杀伤样T细胞体外活化特性研究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CD3+CD56+自然杀伤样T(NKT样)细胞的表达以及体外活化后的增殖能力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SLE患者(疾病活动组20例,稳定组10例)和20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3+CD56+ NKT样细胞的表达及不同体外刺激活化后的增殖能力.通过检测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白介素(IL)-4表达水平来判断其在调节炎症免疫反应中的作用.结果 SLE患者外周血CD3+CD56+NKT样细胞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SLE疾病活动组与稳定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佛波酯 (PMA)和离子霉素的非特异性刺激相比,经抗CD3单克隆抗体和IL-2特异性诱导刺激对CD3+ CD56+ NKT样细胞的增殖能力更强,Th1型细胞因子IFN-γ表达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h2型细胞因子IL-4在两种刺激条件下几乎均不表达.结论 CD3+CD56+ NKT样细胞通过分泌Th1型细胞因子IFN-γ来调节炎症免疫作用,SLE的发病可能与外周血CD3+CD56+ NKT样细胞表达数量减少及其免疫功能严重失调有关.

    作者:张铭明;夏丹;唐婷婷;王路;徐建华;沙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支架荷载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复合支架上向表皮干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 体外诱导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复合支架荷载的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表皮干细胞分化,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表皮干细胞标志物CK19和整合素β1的表达.结果 诱导液作用2周后,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到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复合支架荷载的大鼠BMSCs中大量阳性双表达CK19和整合素β1.结论 改性聚乳酸-Ⅰ型胶原复合支架荷载的大鼠BMSCs仍具有向表皮干细胞分化的潜能,此支架具备作为组织工程皮肤支架材料的条件.

    作者:贺斌;王明刚;赵李平;钟晓红;徐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作用研究进展

    星形胶质细胞是脊髓内主要的胶质细胞类型,广泛分布于脊髓的各个区域.星形胶质细胞在脊髓损伤后经过一系列变化形成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与星形胶质细胞在形态、分子表达等方面有许多不同之处,并在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现就脊髓损伤与修复过程中有关RAS的作用的新研究进展情况作一综述.

    作者:沈政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