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金丝桃素光动力学治疗胆管癌的研究进展

朱丽丽

关键词:金丝桃素, 胆管癌, 光敏剂, 光动力学疗法
摘要:胆管癌是一种少见的恶性消化道肿瘤,起病隐匿,临床确诊时多已属晚期,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预后极差,姑息性治疗在胆管癌治疗中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金丝桃素(Hyp)已被证实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近年来研究发现其作为新型光敏剂可用于多种肿瘤的光动力学治疗.现对Hyp光动力学治疗胆管癌作一综述,以期为进一步探讨胆管癌姑息性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免疫调节肽对卵巢癌skov3细胞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免疫调节肽(PGPIPN)对人卵巢癌细胞株skov3凋亡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卵巢癌skov3细胞,分别使用10-6 、10-5 、10-4、10-3、10-2 g/L的PGPIPN孵育 skov3细胞48 h,观察量效关系;通过cDNA芯片技术筛选凋亡相关基因;实时荧光定量 PCR法检测Bax、Bcl-xl、Caspase-3 mRNA水平的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Bax、Bcl-xl、Caspase-3 蛋白表达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Bax和Caspase-3的表达随着PGPIPN浓度升高而升高(P<0.05);Bcl-xl 的表达随着PGPIPN浓度升高而降低(P<0.05).结论 PGPIPN通过促进细胞中Bax及抑制Bcl-xl的表达来调控skov3细胞的凋亡,该过程可能和Caspase的活化相关.

    作者:郑欣;何晓光;张文晓;杨浩然;魏彩;顾芳;任明强;秦宜德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血糖漂移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血糖漂移与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的关系.方法 对138例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眼底摄片结果分为无视网膜病变组(NDR)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DR).比较两组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尿白蛋白/肌酐、甘油三酯、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C肽的水平.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连续72 h的动态血糖监测,观察两组间血糖波动指标的差异.后采用Logistic 回归分析DR与各因素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间患者的年龄、病程、平均血糖水平、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分析结果显糖尿病病程、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是DR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但平均血糖水平是否为其独立危险因素尚不能确定(P=0.05).结论 糖尿病病程、日内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是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独立危险因素,血糖波动可加剧DR病变进展,应及早干预.

    作者:戴武;曹永红;叶军;章容;刘燕;汪运生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肺癌的呼气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在全球范围内,肺癌的死亡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目前诊断肺癌的常规方法难以诊断早期肺癌,不能有效提高5年存活率.呼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与人体新陈代谢过程密切相关,通过呼气检测肺癌以及其他疾病的研究已成为热点.由于呼气检测方法具有非侵入性、无痛苦、不昂贵等优点,有望成为检测早期肺癌的新方法.本文综述了呼气中的VOCs与人体新陈代谢的关系、影响人体呼气中VOCs浓度的因素、呼气采集方法以及呼气检测肺癌的分析技术研究进展.探讨了呼气诊断早期肺癌仍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应用前景.

    作者:志中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两种药物性肝损伤诊断评分标准的临床应用比较

    目的 比较我国药物性肝损伤常用的两种诊断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分别用国内新标准和Danan标准,对212例临床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的患者进行重新诊断,比较两种诊断方法之间的差异及一致性.结果 212例病例中,按国内新标准初步诊断确诊112例(52.8%),疑似病例91例(42.9%),排除9例(4.2%);疑似病例进行RUCAM简化评分系统再评分:极有可能7例,很可能有关50例,可能有关32例,可能无关2例,分别占疑似病例的7.7%、54.9%、35.2%、2.2%;按Danan标准诊断:极有可能48例(22.6%),很可能有关113例(53.3%),可能有关41例(19.3%),可能无关0例,无关10例(4.7%).两种诊断标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一致性一般,故仍有偏差存在,主要原因为国内新标准仅节选了部分RUCAM评分系统.结论 国内新标准较Danan标准简便易行且准确性较高,更适于我国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应用,但仍有需要改进之处.

    作者:董黛青;叶英;李家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术后P-选择素和内皮素1的表达

    选择行血管腔内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PAD)患者20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6、24 h及2周患者静脉血浆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患者术后的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明显升高.P-选择素和内皮素1水平在血管腔内治疗术后有一定程度的激活,术后监测对患者的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可能有重要价值.

    作者:江涛;余昌俊;陈智勇;余康敏;陈昌裕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MANF减轻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神经损伤

    目的 观察中脑星形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MANF)对6-OHDA引起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的影响.方法 表达纯化人重组MANF蛋白;将6-OHDA立体定位注射至大鼠纹状体区,制备大鼠帕金森模型;将3个剂量(5、10、20 μg)纯化的MANF注射至模型大鼠纹状体区,腹腔注射司来吉兰作为阳性对照,纹状体直接注射PBS作为阴性对照;计数大鼠给药前后由阿扑吗啡诱导的由损伤侧向健侧不对称的旋转次数;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大鼠黑质、纹状体部位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结果 10 μg MANF组大鼠的旋转行为较PBS组明显减少,效果与司来吉兰组相近.MANF注射后对黑质部位TH阳性神经元数量和纹状体部位TH阳性神经纤维数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明显恢复.结论 MANF能减轻6-OHDA引起的帕金森模型大鼠的神经损伤.

    作者:汪运红;沈玉君;冯利杰;王海萍;方圣云;沈玉先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室旁核中活性氧在高血压大鼠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增强中的作用

    目的 研究室旁核(PVN)中活性氧(ROS)在两肾一夹(2K1C)高血压大鼠交感神经活动过度增强的作用及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Sham)组和两肾一夹(2K1C)组,每组20只.根据Goldblatt方法复制2K1C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模型,无创套尾法测大鼠尾动脉收缩压(SBP),在体记录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肾交感神经活动(RSNA),采用立体定位仪进行核团定位微量注射.结果 2K1C组SBP、MAP和RSNA较Sham组明显升高;分别在Sham组和2K1C组双侧PVN中微量注射超氧阴离子清除剂4-羟基-2,2,6,6-四甲基氧基哌啶(Tempol)(0.2 mol/L)或者NADPH氧化酶抑制剂4-羟基-3-甲氧基苯乙酮(APO)(0.01 mol/L)和氯化二亚苯基碘嗡(DPI)(0.01 mol/L)均可引起MAP、RSNA明显下降,并且与Sham组相比2K1C组MAP降低得更明显,而RSNA无明显变化;微量注射SOD抑制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DETC)(0.1 mol/L)均可引起MAP、RSNA明显增加,并且与Sham组相比2K1C组MAP升高得更明显,而RSNA无明显变化.结论 PVN中ROS参与调节2K1C高血压大鼠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和血压升高.

    作者:邹坤;李艳;王烈成;钟明奎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小胰腺癌的CT强化方式与细胞分化的相关性分析

    回顾性分析4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胰腺癌的CT资料及病理结果.小胰腺癌的CT强化方式与肿瘤的细胞分化程度有相关性,等密度强化的小胰腺癌在高分化的肿瘤中出现率高,低密度胰腺癌更多的出现在中、低分化肿瘤中.

    作者:张军;邓克学;方为;曹东兴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Toll样受体与新生儿疾病研究进展

    Toll样受体(TLRs)是与果蝇toll蛋白同源性的表达于细胞膜上与免疫系统识别微生物有关的一类跨膜受体,可识别各种病原体,启动天然免疫反应,并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在抗感染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期重要疾病之一,也是新生儿主要致死原因,近年研究证实Toll样受体参与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过程,并且与新生儿期特有的一些疾病如新生儿窒息、缺血缺氧性脑病、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宫内感染等有着密切关系.

    作者:王书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机械通气对小鼠肺损伤的初步研究

    目的 建立小鼠机械通气肺损伤(VILI)模型,研究大潮气量、高浓度氧疗以及不同机械通气时间对VILI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将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9组,对小鼠进行机械通气,再对小鼠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采用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含量和炎症因子水平;小鼠肺组织石蜡包埋切片后行HE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肺组织形态变化及损伤程度.结果 大潮气量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炎症因子含量明显高于低潮气量组(P<0.05);高浓度氧疗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总蛋白、炎症因子含量明显高于低浓度氧疗组(P<0.05),并且随着通气时间的延长而升高;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小鼠肺泡灌洗液中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1);HE染色显示大潮气量机械通气4 h后,小鼠肺组织肺间隔明显增厚、炎性细胞浸润以及肺泡中出现渗出物,部分肺泡中出现红细胞的渗出等.结论 大潮气量、高浓度氧疗均产生了明显的VILI,主要表现为肺组织急性炎症反应、渗透性肺水肿、氧化应激反应.

    作者:武前枝;倪琛琛;张志红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和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和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取不吸烟肺功能正常者(A组)、吸烟肺功能正常者(B组)、轻中度(C组)及重度(D组)COPD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h17细胞的百分比,ELISA检测血浆及PBMC刺激培养液中白介素(IL)-17的水平.结果 B、C和D组外周血Th17细胞、IL-17及均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高于A组(P<0.01);C组和D组外周血Th17细胞和IL-17均高于B组(P<0.01);D组外周血及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均高于C组(P<0.01);D组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高于B组(P<0.01).C、D组血浆及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与第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预计值之间呈负相关;各研究组外周血和PBMC刺激培养液中IL-17水平均与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呈正相关;所有吸烟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与吸烟年数呈正相关,C、D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与吸烟年数无相关性.结论 Th17细胞及IL-17在COPD稳定期患者和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外周血中表达增加.肺功能正常吸烟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与吸烟年数相关;COPD稳定期患者外周血IL-17与FEV1/预计值呈负相关,Th17细胞与FEV1/预计值及吸烟年数无相关性.

    作者:石建邦;徐晓玲;夏淮玲;刘辉;李庆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ENTPD5在急性白血病骨髓液中的表达

    目的 观察内质网酶ENTPD5蛋白在急性白血病(AL)骨髓液中的表达,了解其与AL发病的关系.方法 选取AL患者111例,其中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78例(初治组48例,复发组10例,缓解组20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患者33例(初治组14例,复发组9例,缓解组10例).将62例初治AL患者分为高危组26例,中危组19例,低危组17例.应用Western blot法检测ENTPD5在AL中的表达量,比较在不同分型AL患者中初治、复发、缓解阶段以及在低危、中危、高危组AL患者中该蛋白表达的差异;同时分析ENTPD5表达与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ENTPD5的表达水平在AML、ALL患者中初治和复发组均高于缓解组(P<0.05),低危组ENTPD5的表达量明显低于高危组和中危组(P<0.05).ENTPD5的表达量与初治时外周血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基因WT1和微小残留病灶均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AL存在ENTPD5的表达异常,该蛋白在AL的发生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作者:宋玲;杨明珍;刘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神经刺激仪在小儿上肢手术中的应用

    60例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儿,随机均分为两组:Ⅰ组(神经刺激仪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组)和Ⅱ组(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组).记录两组患儿术前、手术切皮时、手术开始后30 min各时点心率、平均动脉压,以及两组患儿术中丙泊酚、芬太尼用量、停药后苏醒时间及苏醒期躁动评分.神经刺激仪引导臂丛神经阻滞复合静脉麻醉应用于小儿上肢手术安全有效,且可以提高患儿的麻醉质量和术后苏醒质量.

    作者:檀彧庆;李元海;王胜斌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应用MicroCT骨组织微细解剖学分析

    取有效的解剖学信息,应用MicroCT测量骨微细解剖结构,探讨MicroCT测量的准确性.应用MicroCT(HMX-225 Actis 4,日本),成人牙列完整的颌骨标本40例,进行上下颌骨的解剖测量,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MicroCT与组织形态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骨小梁、骨密度等几种MicroCT的观测指标,与骨形态学参数测量结果相似.MicroCT与组织形态学观测结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

    作者:张迪;金东春;周聪;姜玲;张晓燕;黎卫星;金熙真;金光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应用基质细胞趋化特性构建新型钛种植体表面的研究

    用NaOH处理钛基材,获得多孔、负电荷的钛表面.然后吸附一层带正电荷的聚赖氨酸,再采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实现肝素-壳聚糖自组装涂层的制备,在钛表面构建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的趋化诱导界面.界面制备后的钛经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壳聚糖、肝素成功整合到钛表面,用ELISA检测SDF-1在不同的时间点释放量,4组样本在4个缓释时间点释放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采用层层自组装方法可成功的将SDF-1构建在钛表面,而且SDF-1能够实现缓释.

    作者:陈国庆;李全利;颜雨春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真核表达质粒PIRESneo3/miR-194的构建及其在乳腺癌细胞MCF-7中的表达

    目的 构建含miR-194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建立miR-194稳定表达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方法 设计合成miR-194引物序列,PCR法从乳腺癌231细胞中扩增出目的片段,经双酶切后定向连入PIRESneo3载体,构建PIRESneo3/miR-194真核表达质粒,经酶切、测序检测其构建的正确性.脂质体法将重组质粒转入MCF-7细胞,G418药物筛选出稳定转染的细胞,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稳定转染MCF-7细胞中miR-194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 构建的PIRESneo3/miR-194质粒经酶切、测序等检验表明质粒构建成功,筛选获得稳定高表达miR-194的MCF-7乳腺癌细胞株.结论 成功构建了PIRESneo3/miR-194真核表达质粒以及稳定高表达miR-194的MCF-7细胞株.为进一步观察该基因对乳腺癌细胞的体外效应和以miR-194为靶点的乳腺癌基因治疗研究提供实验基础.

    作者:李佳;王本忠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PLCL/纤维蛋白原静电纺丝膜片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

    目的 研究PLCL/纤维蛋白原混纺膜片与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生物相容性.方法 通过静电纺丝法制备PLCL/纤维蛋白原纳米纤维膜片,并通过扫描电镜(SEM)及水接触角分析仪进行表征.以种植在PLCL/纤维蛋白原膜片中的细胞作为实验组,以种植在聚苯乙烯培养板中的细胞作为对照组,并通过MTT法检测细胞在两组中的黏附、增殖情况.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符合间充质干细胞特性,PLCL/纤维蛋白原纳米纤维的平均直径为(305±87) nm、水接触角为(70.21±2.13)°,与聚苯乙烯相比,其对细胞的生长无明显影响.结论 PLCL/纤维蛋白原混纺膜片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血管组织工程中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作者:金良;胡何节;方征东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胚胎第3天形态与非整倍体的相关性研究

    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对24枚冷冻胚胎以及38枚不适合移植的废弃胚胎的8种染色体(13、16、18、21、22、15、X和Y)分两轮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以分析胚胎形态学与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随着胚胎碎片比例的增加,染色体正常胚胎的比例在下降.在8细胞胚胎和非8细胞胚胎组中,正常胚胎比例分别为44.4%和34.8%(P>0.05).卵裂球大小均匀的胚胎中,正常胚胎率为47.8%,高于卵裂球大小不均匀胚胎的正常胚胎率18%(P<0.05).根据现有胚胎形态学特征来评估胚胎染色体的情况,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作者:郝燕;周平;章志国;曹云霞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睡眠剥夺大鼠腹外侧视前区腺苷水平的变化

    目的 研究睡眠剥夺大鼠促睡眠中枢腹外侧视前区(VLPO)内腺苷变化规律.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睡眠剥夺组.采用脑立体定位、微透析、多导睡眠描计技术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观察两组大鼠的睡眠剥夺前、睡眠剥夺期以及睡眠剥夺后恢复期VLPO内腺苷含量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睡眠剥夺组睡眠剥夺前觉醒(W)、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和快速眼动(REM)睡眠无明显变化;而在睡眠剥夺期W时间增加58.5%(P<0.01),NREM时间减少55.7%(P<0.01),REM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睡眠剥夺后恢复期W时间减少18.4%(P<0.05),NREM时间增加17.4%(P<0.05),REM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睡眠剥夺开始的2 h内睡眠剥夺组的VLPO内腺苷相对含量无显著变化.而随后的4 h VLPO内腺苷相对含量明显升高(P<0.05).睡眠剥夺后恢复期的3 h内睡眠剥夺组的VLPO 内腺苷相对含量显著减少(P<0.05).结论 腺苷在VLPO内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

    作者:江传玮;赵乐章;张瑾;尹豆;吴芳;王烈成 刊期: 2012年第07期

  • 延迟吗啡预处理对兔缺血后肢肌的远期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吗啡预处理的延迟性保护机制对兔后肢肌缺血区具有类似缺血预处理(IPC)的远期保护作用.方法 取健康兔24只,随机均分成3组:① IPC组:右后肢接受5 min的缺血和5 min的再灌注,24 h后永久结扎股动脉.②吗啡预处理组:兔耳缘静脉注射吗啡3 mg/kg,24 h后操作同IPC组.③生理盐水组:用生理盐水3 mg/kg预处理,其余操作同IPC组.所有兔3 d后,切取小腿腓肠肌光镜下免疫组化检测缺血区血管再生情况,并用Masson染色测定梗死面积.结果 吗啡预处理后缺血区可观测到CD31染色阳性细胞,且数量明显低于IPC预处理组(P<0.05).梗死面积亦明显小于生理盐水预处理组(P<0.05),大于IPC预处理组.结论 吗啡预处理具有和IPC类似的促使缺血区微血管的再生作用.

    作者:褚瑞;严中亚;方前进;王峦 刊期: 2012年第07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