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老鹰茶总黄酮中山奈酚-葡萄糖苷对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

周维晨;李俊;代坤坤;熊立;黄成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
摘要:目的 观察老鹰茶总黄酮中山奈酚-葡萄糖苷对TGF-β1诱导的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选用SD大鼠,分离出大鼠肝星状细胞(HSC)进行培养;MTT法检测4种黄酮类单体对HSC增殖的抑制作用;RT-PCR方法 检测分析其对H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Smad2、Smad3及Smad7受体中mRNA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4种黄酮类单体中山奈酚-葡萄糖苷能够较强的抑制HSC增殖;能够明显下调HSC的Ⅰ型胶原、Ⅲ型胶原、Smad2及Smad3中mR-NA的表达,上调Smad7 mRNA的表达.结论 老鹰茶总黄酮中山奈酚-葡萄糖苷相比于其它几种单体较明显抑制HSC的增殖作用,对TGF-β/Smad通路的影响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唾液中CEA、IL-6、IL-8含量的检测

    目的 通过对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患者唾液中癌胚抗原(CEA)、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8(IL-8)含量的测定和分析,探讨唾液中CEA、IL-6和IL-8含量在口腔鳞状细胞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35例OSCCT1或T2期患者为病例组,35例身体健康的正常人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测定所有样本唾液中的CEA、IL-6和IL-8含量.结果 OSCC患者唾液中的CEA、IL-6和IL-8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唾液中CEA、IL-6和IL-8的含量对诊断OSCC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唾液中肿瘤标记物的检测可作为诊断OSCC的一种辅助手段.

    作者:杜娟;颜雨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地塞米松体内及体外诱导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CD4+ CD25- T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

    目的 通过体内及体外途径研究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在应用地塞米松前后外周血CD4+ CD25- T淋巴细胞凋亡率的变化,探讨影响SLE患者经激素治疗后CD4+ CD25+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比率上调的机制.方法 应用AnnexinV检测试剂盒及流式细胞仪检测未经激素治疗的10例SLE患者经地塞米松治疗0、1、3、7 d后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BMC)中CD4+ CD25-T淋巴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结合细胞培养技术检测未经激素治疗时SLE患者PBMC在体外经地塞米松刺激培养1、3、7 d后CD4+ CD25-T淋巴细胞的早期凋亡率.结果 地塞米松治疗后与未治疗之前相比,SLE患者PBMC中CD4 +CD25-T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升高(P<0.05),治疗0、1、3、7 d的凋亡率分别是0.21±0.03、1.39±0.22、1.57±0.11、1.83±0.31;而CD4+ CD25+Treg细胞早期凋亡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0、1、3、7d的凋亡率分别是0.44±0.06、0.47±0.04、0.43±0.07和0.35±0.07;未治疗的SLE患者PBMC经过体外地塞米松刺激培养后CD4+CD25-T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升高(P<0.05).体外培养1、3、7 d的凋亡率分别是2.02±0.29、2.50±0.59和3.72±0.36;未治疗的SLE患者PBMC经过体外地塞米松刺激培养后,CD4+ CD25-T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随激素剂量的增加而上升(P<0.05).体外培养7 d后,DMX剂量为0、5、10、25 μg时凋亡率分别为0.60±0.26、1.51±0.69、2.20±0.80和3.65±0.72;SLE患者CD4+ CD25-T淋巴细胞早期凋亡率与抗ds-DNA抗体、抗Sm抗体、IgG、IgA、IgM、抗SSA抗体、抗SSB抗体、C3、C4等均无相关性(P>0.05),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P<0.05).结论 SLE患者经过地塞米松治疗后外周血CD4+ CD25-T淋巴细胞的凋亡增加并与剂量相关,引起外周血CD4+ CD25-T淋巴细胞数量的减少,可能是导致CD4+ CD25+ Treg细胞比例相对增加的原因.

    作者:宋维亚;李向培;厉小梅;马艳;王俐;俞宁;曾小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的对照研究

    目的 研究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的相关性及两者联合应用在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中的价值.方法 对35例临床疑诊冠心病或有心肌缺血性疾病史的患者分别静脉注射腺苷和核素显像剂99mTc-MIBI,1 h后行心肌灌注断层显像,若显像异常,次日行静息心肌灌注显像.所有患者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将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MSCTA结果 进行对照,研究两者的相关性并联合评价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结果 MSCTA显示18例冠状动脉未见明显狭窄者中,9例有壁冠状动脉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均为阳性;右冠状动脉显示纤细2例,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1例阳性,1例阴性;伴有冠状动脉钙化斑块2例,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1例阳性,1例阴性;5例冠状动脉未见异常者腺苷显像均为阴性.4例冠状动脉狭窄<50%者,1例腺苷负荷心肌灌注阴性;2例有壁冠状动脉及1例心尖区低密度灶者,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均阳性.12例狭窄≥50%者,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11例阳性,1例阴性.1例伪影明显者,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示局部血流灌注轻度减低.结论 腺苷负荷心肌灌注显像与MSCTA结果 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两者联合能充分了解冠状动脉病变及心肌缺血情况.

    作者:罗家伦;徐慧琴;周勇;余长亮;张峰;金问森;郝加虎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安庆农村社区高血压人群血脂与年龄的相关性

    目的 探讨安庆农村社区45~75岁原发性高血压人群血脂与年龄、性别的关系,为从多重因素控制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现况调查方法 ,用整群抽样抽取安庆农村社区45~75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酶法检测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和高密度脂蛋白(HDL-C)3个指标水平.结果 纳入分析对象共8 562人,女性的TC和TG平均水平均高于男性,但HDL-C平均水平低于男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的高TC和高TG患病率均高于男性(P<0.001).以年龄每5岁分为一组,男性血脂水平主要表现为TG和TC水平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降低,女性结果 相反.在校正相关变量后的线性回归结果 显示,男性每增加5岁,TG和TC分别下降0.04 mmol/L和0.02 mmol/L(P<0.05),以45~50岁组为参照组,各年龄组与其比较的TG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女性每增加5岁,TG和TC就分别增加0.02 mmol/L和0.05mmol/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校正相关变量后的分析结果 发现,男性每增加5岁,患高TG和高TC的发作风险分别下降24%(OR=0.76,95%CI:0.68~0.85)和13%(OR=0.87,95%CI:0.77~0.98).结论 安庆农村社区45~75岁高血压人群的TC和TG水平普遍较低;不同性别间的血脂水平是有差异的.该人群高TC、高TG以及低HDL-C的患病率相对较低,这与农村地区该类人群大部分还在从事适宜体力活动、多吃蔬菜水果以及低脂饮食有关.

    作者:杨中荣;蒋善群;秦献辉;王玉;王滨燕;邢厚恂;唐根富;霍勇;徐希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大鼠诱发性肝癌模型中血管生成拟态现象观察

    目的 观察在大鼠诱发性肝癌中有无血管生成拟态(VM)现象,并研究其与肝癌分化程度、侵袭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建立二乙基亚硝胺(DEN)和N-亚硝基吗啉(NMOR)联合诱导的具有转移潜能的♂ SD大鼠肝癌模型,应用HE染色、免疫组化、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手段描述VM现象.结果 成功构建了具有肝内转移播散的♂ SD大鼠诱发性肝癌动物模型,在肝癌模型标本中观察到VM现象.分化级别低的肝癌组织比分化级别高的肝癌组织中VM现象多见,两组阳性率分别为61.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52,P<0.05);在有肝内播散转移的肝癌组织标本中VM现象较无转移的肝癌组织标本多见,VM阳性率分别为60.7%、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508,P<0.05).结论 在DEN联合NMOR诱导的♂ SD大鼠肝癌模型中存在VM现象,该现象与诱发性肝癌分化程度、肝内侵袭转移相关.

    作者:胡晔;许戈良;荚卫东;任维华;胡闻;刘文斌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中低度近视LASIK手术中瓣蒂的宽度大小对高阶像差的影响

    目的 比较中低度近视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中的角膜瓣瓣蒂宽度大小对高阶像差的影响.方法 选择中低度近视患者40例80只眼,行LASIK手术,在同一患者两只眼睛随机做成两种宽度不同的瓣蒂,分为宽瓣蒂组、窄瓣蒂组,使用Wavelight的Allegretto波前像差仪观察术后1、3、6个月时,C7(慧差)、C12(球差)、RMSH(总高阶像差均方根)3个变量.结果 术前两组C7、C12、RMSH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3、6个月的C7、RMSH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宽瓣蒂组的均值小于宽瓣蒂组,C12的差异在术后3个时间点上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ASIK手术中角膜瓣瓣蒂宽度的大小对术后高阶像差有影响,术后宽瓣蒂的高阶像差比窄瓣蒂的高阶像差小,其中主要是对C7的影响,对C12影响不大.

    作者:曹全刚;廖荣丰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非植骨上颌窦内提升同期植入种植体临床疗效观察

    上颌窦内提升术是在上颌后牙区垂直高度不足时采用内提升工具冲击上颌窦底部、结合种植床底部人工骨移植,不仅能有效增加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高度,还提高了种植体周围骨密度,增加种植体初期稳定性.临床上发现在上颌骨后区种植牙时种植体意外进入上颌窦,其中部分仍成功地完成了骨性融合并终行使功能.本研究选择上颌后牙区骨量垂直高度5~8 mm患者,采用上颌窦内提升术、不植入人工骨方式,观察此方法的短期临床疗效.

    作者:刘堃;张辉;孙琼;魏少金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不同浓度甲泼尼龙琥珀酸钠鼓室内给药对其内耳受体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的甲泼尼龙琥珀酸钠(MTH)经鼓室内给药后对豚鼠内耳中糖皮质激素受体表达的影响,分析类固醇激素鼓室内给药的可能机制,为临床治疗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经鼓室注射32、40、62.5 g/L 3种不同浓度的MTH溶液,分别于注射后1、1.5、2 h断头取耳蜗,用糖皮质激素单克隆抗体,采用免疫组化SP方法 检测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豚鼠耳蜗中的表达.结果 不同浓度MTH鼓室内给药后糖皮质激素受体在豚鼠耳蜗各回均有不同程度的染色,主要阳性部位是螺旋韧带、血管纹、螺旋器和螺旋神经节.与正常组相比不同浓度的MTH鼓室内给药后糖皮质激素受体在耳蜗各阳性部位的表达均明显增强,且同一时间点浓度越高其受体表达越强,而同一浓度又以1.5 h时间点表达强,即在1.5 h取材点、62.5 g/L MTH鼓室内给药后糖皮质激素受体在豚鼠内耳中表达强度大,其中在螺旋韧带和血管纹的表达增强大,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浓度的MTH鼓室内给药后2 h取材时间点的ABR波形Ⅲ波阈值较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H鼓室内给药可使糖皮质激素受体在豚鼠耳蜗中的表达增强.且其表达强度和时间及浓度有关.

    作者:卫平存;汪银凤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短期饥饿加重异烟肼引起的小鼠肝脏氧化应激

    目的 研究短期饥饿是否加重异烟肼(INH)引起的小鼠肝脏氧化应激效应.方法 实验小鼠分为4组:对照组和INH组经灌胃分别给予生理盐水和INH(100 mg/kg);饥饿组及饥饿+INH组分别在给予生理盐水和INH前12 h及后6 h均禁食.所有小鼠均连续处理4 d,在末次INH处理后6 h取材.取血清用于生化指标检测,用Griffith法检测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水平,比色法检测肝脏羰基产物丙二醛含量.用蛋白质免疫印迹技术检测肝脏CYP2E1蛋白水平,用RT-PCR技术检测肝脏CYP2E1 mRNA水平.结果 INH组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总胆红素、总胆汁酸及病理学检查均未发现明显的改变.进一步的研究发现,短期饥饿或INH单独处理均显著上调小鼠肝脏CYP2E1蛋白水平,但对Cyp2e1 mRNA水平均无明显影响;与INH组小鼠相比,短期饥饿显著降低INH引起的小鼠肝脏GSH消耗并明显升高INH引起的脂质过氧化水平.结论 短期饥饿加重INH引起的小鼠肝脏氧化应激至少部分经上调肝脏CYP2E1蛋白表达所介导.

    作者:段自皞;于涛;张程;陈熙;张莹;徐娟;许建明;魏伟;徐德祥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的表达

    目的 探讨G蛋白偶联受体激酶2(GRK2)在猪血清诱导的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Wistar大鼠腹腔注射猪血清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在造模的第0、3、6、9、12、16周不同时间点采用Masson染色对肝脏组织作病理检查;免疫组化染色法、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肝脏中GRK2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 大鼠腹腔注射猪血清在16周时可以成功建立免疫性肝纤维化模型.与正常大鼠相比,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GRK2的表达量随造模时间的延长而明显降低.结论 免疫性肝纤维化大鼠肝脏中GRK2表达水平下调,提示GRK2可能在免疫性肝纤维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李睿;孙妩弋;王玲;魏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诱导性大鼠肝癌模型中HIF-1α、VEGF的表达

    目的 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诱导性大鼠肝癌模型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70只SD大鼠分为模型组(60只)和正常对照组(10只),联合应用二乙基亚硝胺(DEN)和N-亚硝基吗啉(NMOR)诱发大鼠实验性肝癌,于诱癌第4、8、12、16周分批处死实验大鼠,常规制作肝脏病理切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不同时期的HIF-1α及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 实验第8、12、20周,模型组大鼠肝脏呈现典型的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肝硬化、肝癌的病理变化;肝脏HIF-1 α及VEGF在大鼠肝脏癌变过程中表达明显增强(P<0.01);且HIF-1α与VEGF之间存在着显著正相关(r=0.953,P<0.01).结论 HIF-1α及VEGF参与大鼠肝癌的发生与发展,其机制可能与HIF-1α、VEGF促进肿瘤血管生成有关.

    作者:马金良;许戈良;荚卫东;王志华;李建生;葛勇胜;余继海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164例鼻咽癌放射治疗疗效和预后因素分析

    目的 分析164例鼻咽癌患者的放射治疗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 常规放射治疗(CRT)128例,调强适形放射治疗(IMRT)36例.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法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模型.RTOG/EORTC标准评价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结果 全组死亡50例,5年总生存率为67.6%.CRT组和IMRT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70.5%和51.3%(x2=1.46,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 显示,N、M分期和首程治疗后完全缓解率是独立预后因素.全组患者多数表现1~2级急性放射反应和0~2级后期放射损伤,未观察到3级或4级急性反应和晚期损伤.CRT组和IMRT组患者发生2级口腔及咽部黏膜急性反应发生率分别70%、22%(P<0.05).放疗后1年发生轻中度口干CRT组和IMRT组发生率分别是96%、33%(P<0.05).结论 N、M分期和首程后完全缓解率可以作为判断鼻咽癌临床预后的参考指标.鼻咽癌患者经IMRT和CRT远期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放疗反应明显减轻,明显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朱大高;钱立庭;张红雁;马军;刘云琴;朱蕾蕾;程勋全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

    目的 应用高效液相色谱示差法评价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并探讨肠黏膜通透性反映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敏感性.方法 应用HPLC-RI检测15例UC患者和15例健康者口服乳果糖(L)和甘露醇(M)测试液后尿液中L、M含量,计算L/M比值,比较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的改变.分析肠黏膜通透性和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反映UC患者疾病活动程度的敏感性.结果 15例UC患者尿中L/M比值为,明显高于15例健康者(0.494±0.190 vs 0.039±0.014,P<0.05),表明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明显高于健康者.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改变和Sutherland DAI评分间有良好的相关性,左半结肠病变患者ESR、CRP均在正常范围,但左半结肠肠黏膜通透性增高(P<0.05).结论 UC患者肠黏膜通透性和健康者相比明显增高,并且反映疾病活动程度的敏感性高于ESR、CRP.

    作者:刘晓昌;梅俏;许建明;夏泉;许杜鹃;金娟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修复兔骨缺损过程中BMP-2的表达

    目的 探讨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复合材料(CTS-nHA)修复兔骨缺损时BMP-2在其局部的表达.方法 新西兰大白兔18只,随机分为CTS-nHA组、纳米羟基磷灰石(nHA)组、空白组.于兔双侧后肢胫骨近端各制造2个约0.5 cm大小的缺损,分别植入相应的材料或不植入任何材料,于术后2、4、6、10周取标本进行骨生长因子BMP-2和组织学的观察.结果 可直接观察到CTS-nHA表面有较强的BMP-2表达,CTS-nHA组新生骨组织中BMP-2表达的量比nHA组高峰提前,在观察的各时间段CTS-nHA组新生的骨组织均明显高于nHA组和空白组(P<0.05),至第10周时CTS-nHA组已形成较成熟的板层骨组织,而nHA组网状编织骨间夹杂有较多的骨痂基质.结论 CTS-nHA较强的成骨活性可能与其在体内具有诱导成骨活性有关.

    作者:汪皖;徐培;吴海珍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外源性microRNA介导的RNA干扰抑制HBV复制和表达

    目的 设计并构建靶向HBV的外源性microRNA表达载体,观察其对HBV表达和复制的抑制作用.方法 以HBV P基因和X基因为靶基因,根据pcDNA6.2-G/W-miR载体要求,设计靶向HBV的microRNA序列,进行直接合成获得目的 片段并克隆到载体中,测序正确的载体通过脂质体方法转染HepG2.2.15细胞,RT-PCR、乙肝五项定量和荧光定量PCR检测其对HBV mRNA和HBV DNA的抑制作用.结果 质粒的转染效率为50%~60%,在这种状态下,外源性microRNA表达载体在HBV mRNA和HBsAg、HBeAg和HBV DNA水平上均能显著抑制HepG2.2.15细胞中HBV的复制和表达(P<0.05).结论 外源性microRNA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并能抑制HBV靶基因的表达,为其在慢性HBV感染基因治疗中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郜玉峰;余莉;叶珺;邹桂舟;李家斌;沈继龙;李旭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抗凋亡基因Livin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原代细胞Livin基因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RT-PCR检测52例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Livin基因表达与否及相对表达水平,以12名健康人为正常对照.结果 LivinmRNA在初治ALL患者中的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缓解后表达率明显下降(P<0.05);复发后其表达率又升高.在初治成人ALL患者中,Livin mRNA表达阳性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于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结论 Livin基因的表达可能和成人ALL的发病、复发相关;Livin基因阳性表达的患者完全缓解率低,预后不良;Livin基因检测可能作为成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发病、复发及预后判断的指标之一.

    作者:洪有军;夏海龙;朱立新;陈晓文;宋万灯;丁仕华;程歆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的分离纯化工艺建立

    目的 建立大肠杆菌高密度表达的重组葡激酶-水蛭素融合蛋白(STH)分离纯化工艺.方法 高密度培养重组大肠杆菌并诱导表达STH,离心收集菌体,反复冻融后收集上清液经超滤、两步阴离子交换层析,分离纯化STH目的 蛋白.结果 纯化后的STH纯度为98%以上,纤溶比活性2.6×104IU/mg,活性回收率56%.结论 建立了STH的纯化工艺,该纯化工艺简便,时程短,重复性好,适合于大规模生产.

    作者:张光满;秦宜德;于爱平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安徽省某贫困地区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 了解贫困地区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贫困地区女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干预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 抽取安徽省某贫困县6所中学的初中和高中女生共1 492名,选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及自编影响因素分析量表进行统一的问卷填写.结果 该地区女中学生中SCL-90因子分得分较高的项目有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敌对与抑郁;高中女生SCL-90总均分及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和焦虑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初中女生(P<0.05);该地区女中学生SCL-90所有因子得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女中学生常模水平(P<0.01).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影响贫困地区女中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年级、和同学关系、学习压力、父亲文化程度和父亲支持情况.结论 贫困地区女中学生尤其是高中女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堪忧,应加强对她们的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积极生动地开展心理知识的教育与宣传活动,通过全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的共同努力,营造出和谐友爱互助的社会、校园和家庭环境.

    作者:邹延峰;冯晓亮;廖芳芳;夏果;潘发明;叶冬青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外周Th17细胞水平检测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的异常与疾病的关系.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8例胸痛综合征(CPS)、17例稳定性心绞痛(SA)、21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2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 检测其外周血Th17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7的表达.结果 AMI组和UA组外周血CD4+IL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分别为(4.04±0.93)%、(3.07±0.50)%,明显高于SA组的(1.45±0.35)%和CPS组的(1.04±0.24)%(P<0.01),SA组的CD4+IL-17+细胞占CD4+T细胞比例较CPS组也有明显增加.AMI组和UA组IL-17水平分别为(55.91±5.13)pg/ml、(46.65±8.72)pg/ml,较SA组(17.13±4.13)pg/ml和CPS组(12.28±2.03)pg/ml明显增加.结论 ACS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增加,IL-17水平相应增加,Th17细胞可能参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不稳定和ACS的发病.

    作者:王怡;李庆;陈坷;周青;桂淑玉;汪渊 刊期: 2010年第04期

  • 胸部数字化X线摄影与计算机X线摄影及屏-片系统摄影的对比评价

    目的 评价数字化X线摄影(DR)、计算机X线摄影(CR)、屏-片成像3种成像方式在胸部的应用,为实际工作提供帮助.方法 分析3种成像方法 各500例,进行视觉质量评价、工作效率、工作强度等方面比较.结果 DR优片率(98.6%)高于CR(85.4%)和屏-片系统(55.8%).DR、CR和屏-片系统每小时平均完成73、52、50例的胸部摄影;DR成像时间平均为5 s,CR和屏-片系统分别为210 s和264 s.结论 DR能改善胸部图像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在胸部摄影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宏;钱银锋;李仁民;余永强 刊期: 2010年第04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