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羊下颌骨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模型建立

唐慧;王银龙;周健;何志良

关键词:骨生成, 山羊, 下颌骨, 模型, 动物
摘要:目的 建立三焦点牵张的骨缺损模型,证实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快速、成骨好的优点,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方法 按照国际牵张器标准自行设计加工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采用普通级实验用羊自身双侧下颌骨对照的方法.牵张固定期结束后处死取下颌骨样本,进行X线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羊均存活.X线显示骨缺损处已被修复,组织学HE染色可见骨小梁按牵张方向排列,成骨细胞活跃.结论 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模型建立是适当可行的,可快速修复骨缺损,且成骨质量良好,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颊脂垫瓣修复颌面部术后组织缺损及临床应用解剖

    目的 通过对颊脂垫的解剖观察,探讨颊脂垫瓣在口腔邻近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方法 将带蒂颊脂垫瓣游离后疝入邻近缺损进行组织修复.结果 所有转移颊脂垫瓣全部成活,3月后全部黏膜化.结论 颊脂垫瓣作为一种可牺牲的组织瓣,其血运丰富、损伤小、操作方法简单、制备容易,在修复其邻近组织缺损中值得推广.

    作者:程继光;王元银;王银龙;何家才;范蓬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PTEN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性PTEN基因稳定转染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质粒pCMV-Tag3BPTEN和pCMV-Tag3B空载体质粒,以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以未转染组为对照.应用RT-PCR分析目的基因表达,MTT法分析细胞生长增殖,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pCMV-Tag3B-PTEN转染组有外源目的基因的整合和相应mRNA表达.MTT检测表明,pCMV-Tag3B-PTEN转染组转染组活细胞数低于未转染组和pCMV-Tag3B细胞转染组.流式细胞术显示pCMV-Tag3BPTEN转染组凋亡率高于未转染组和pCMV-Tag3B细胞转染组.荧光染色观察到pCMV-Tag3B转染组部分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结论 外源性PrEN基因稳定转染可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

    作者:曹坤;尹宗生;胡勇;王明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乳腺叶状肿瘤的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特征

    目的 观察乳腺叶状肿瘤的形态学与免疫表型特征,并探讨其在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筛选47例乳腺叶状肿瘤(良性22例、交界性16例、恶性9例)进行HE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检测(SP法)CD34、smooth muscle actin (SMA)、CD10、p53、Ki67的表达,并选取同期5例正常乳腺、5例腺病和10例纤维腺瘤作为对照.结果 ①28例腺上皮伴有明显的顶浆分泌,20例间质过度增生,10例间质细胞形成袖套状结构,10例上皮下发生黏液样变性,4例间质呈假血管瘤样改变,3例间质血管过度增生似血管瘤样改变,7例间质细胞呈漩涡状、栅栏状排列.②CD34在叶状肿瘤良性、交界性、恶性间质中呈中~强阳性分别为22/22例(100%)、10/16例(62.5%)、0/9例(O%)(P<0.01),CD10呈灶性阳性分别为4/22(18.18%)、14/16(87.5%)、8/9(88.89%)(P<0.01).结论 ①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免疫表型的表达存在差异.②CD34、CD10对叶状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作者:开金云;孟刚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两种大鼠生殖能力及其仔鼠生长发育指标的比较

    目的 比较Wistar大鼠和SD大鼠多项生殖能力及其胚胎/胎仔正常生长发育指标,以期为行为发育毒理学提供基础资料.方法 记录孕鼠生理变化、胚胎生长发育情况及仔鼠生理变化指标,采用修订Fox方案检测神经反射及运动协调功能.结果 发情前期Wistar大鼠受孕率为92.3%,SD大鼠受孕率为89.6%;精子涂片检查阳性大鼠的阴栓形成率则分别为93%(14/15)和100%(17/17);妊娠期孕鼠体重分别增加(114.7±9.5)g和(112.O±14.1)g.获得胚胎生长发育情况、出生后仔鼠生理发育、新生反射和感觉功能及运动协调功能指标.结论 阴栓形成可以作为受孕标志;两种大鼠胚胎/仔鼠的生长发育指标具有较稳定的时相.

    作者:吴源;吴庆四;杨媛媛;冀元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的改进与并发症防治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的不同吻合方法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8例胃-食管颈部吻合的食管癌患者,比较吻合器吻合和不同手工吻合的术后与吻合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器械吻合组吻合手术时间较手工吻合组均显著缩短(P<0.01),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死亡率,手工吻合组1分别为14.1%、25.4%、2.8%,手工吻合组2分别为:6.3%、13.8%、1.3%,器械吻合组分别为:0.O%、3.2%、0.8%.结论 随着颈部手工吻合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并发症明显降低.吻合器的应用又进一步完善了颈部吻合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继彪;于奇;陶宇;刘永靖;缪军;疏元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东菱迪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东菱迪芙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定,并测定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状态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东菱迪芙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传明;唐黎黎;傅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吡格列酮对T2DM大鼠肾脏超微结构及NO、CRP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吡格列酮(PIO)对2型糖尿病(T2DM)大鼠肾脏功能、超微结构及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 建立T2DM SD大鼠模型并随机分为糖尿病(DM)组和PIO组,测定PIO治疗6周前后的各项指标,电镜下观察肾脏结构变化.结果 ①DM组尿白蛋白(UAL)、血C反应蛋白及肾脏肥大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NC)组及PIO组;PIO组UAL较NC组及治疗前明显升高;②DM组及PIO组血一氧化氮水平明显低于NC组.③PIO组.肾脏超微结构较DM组明显改善.结论 抑制炎症反应可能是PIO保护.肾脏的一个重要机制.

    作者:陈丽;郭延云;章秋;李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罗格列酮保护糖尿病大鼠肾损害及对肾组织MCP-1表达的影响

    目的 观察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其对尿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UMCP-1)排泄和肾组织MCP-1表达的影响.方法 第2、4、8周检测糖尿病大鼠及罗格列酮治疗大鼠正常对照大鼠的尾外周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第8周时测12h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尿视黄醇结合蛋白(URBP)和UMCP-1排泄率,处死大鼠后留取肾脏标本用于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半定量测定MCP-1mRNA的含量.结果 ①与正常对照组(C组)比较,与糖尿病组(D组)、与罗格列酮治疗组(R组)第2、4、8周血糖及HbAlc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而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②第8周,D、R组UAER及URBP、UMCP-1排泄率和肾脏肥大指数均高于C组(P<0.01),R组4项指标较D组明显降低(P<0.01),且UMCP-1排泄率与UAER、URBP排泄率及肾脏肥大指数呈正相关;③与C组相比,D组大鼠肾脏MCP-1mRNA表达明显上调(P<0.01),R组MCP-1mRNA表达也增加(P<0.05)但明显低于D组(P<0.05).结论 罗格列酮对糖尿病大鼠肾脏具有确切的保护作用,部分可能与其抑制肾脏MCP-1过度表达和排泄有关.

    作者:郑茂;叶山东;陈燕;范爱红;李秀财;杨光伟;王迎新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脂肪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潜能.方法 取6周龄SD大鼠腹股沟处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测定其CD44、CD34抗原表达,分别用成脂和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油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yon Kossa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 大鼠脂肪干细胞生长能力旺盛,表达CD44,而不表达CD34;定向诱导后,油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 Kossa染色阳性.结论 大鼠脂肪组织可分离培养出脂肪干细胞,能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有可能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

    作者:程文丹;赵宇;何金生;汪春兰;王帮河;谢灿;张梅;陆艳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二膦酸盐对MG-63细胞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目的 体外观察二膦酸盐对骨肉瘤MG-63细胞的抑制增殖和促进凋亡作用.方法 将不同浓度的二膦酸盐药物与MG-63细胞体外培养,采用MTT比色法测定其细胞活力,绘制细胞生长曲线;Hoechst33258细胞染色法观察细胞凋亡形态;流式细胞仪进行细胞周期分析及凋亡检测.结果 MTT比色法测得药物作用72 h对MG-63细胞的ID50为52.37μmol/L;细胞生长曲线表明细胞增殖数量与药物浓度及时间有显著依赖性;细胞荧光染色观察实验组细胞形态改变;细胞流式观察细胞凋亡实验组较正常差异有显著性,72h后细胞凋亡率40.2%±2.1%相比正常细胞2.8%±0.7%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周期分析实验组细胞SubG1相比正常组显著累积G2/M细胞被阻滞.结论 二膦酸盐抑制体外培养骨肉瘤MG-63细胞增殖,并可诱导其细胞凋亡.

    作者:常俊;尹宗生;王明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8例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28例(31耳)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病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和听力检查,术中均采用鼓窦径路重建外耳道和鼓室成形术,并利用自体肋软骨行Ⅰ期全耳廓再造术.结果 听力重建28例(31耳),术后1月听力均有提高,术后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提高25 dB以上;术后随访6月~5年的19例(21耳),其中术后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提高20~40 dB 11耳,>40 dB 2耳,8耳无明显改善.再造耳廓全部成活,有较好的外观.外耳道成形28例(31耳)中,外耳道狭窄2耳,外听道再闭锁者1耳,均经及时处理得到缓解.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面瘫及迷路漏等并发症.结论 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临床疗效较好,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费用,可作为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卢智慧;张文继;吴开乐;赵益;陶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氟作用下小鼠切牙成釉细胞的结构改变

    目的 观察氟作用下小鼠切牙成釉细胞结构的变化,探讨其改变在氟牙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氟牙症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成釉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透射电镜示实验组成釉细胞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Tome突极不规则或消失,釉质变薄.结论 氟影响成釉细胞超微结构,继而导致其功能异常,与氟牙症形成有相关性.

    作者:杨威;柴松宏;陈黎明;冯莉;蒋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PTP1B真核载体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体外抑制剂实验

    目的 构建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PTP1B并在猴肾成纤维细胞COS-7中稳定表达,分离纯化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进行酶活性测定及抑制剂的初步实验.方法 应用RT-PCR从2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总RNA中扩增出PTP1B cDNA全长序列,并在基因上下游分别引入BamH Ⅰ、EcoR Ⅰ两个酶切位点,酶切后定向导入pcDNA3.1/Hismyc-B多克隆位点,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PTP1B,转染COS-7细胞,G-418筛选2周后取细胞裂解上清液经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后,测定了其酶活性及小分子抑制剂钒酸钠的IC50.结果 从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扩增得到1 301 bpPTB1B cDNA全长序列,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表明hPTP1B已克隆到poDNA3.1/Hismyc-B中.RT-PCR和免疫印迹表明转染成功.酶活性实验初步显示rhPTP1B的活性随酶浓度增加而增加,随PTP1B的特异性抑制剂钒酸钠的浓度增加而减少.结论 获得具有酶活性的融合蛋白rhPTP1B,为进一步筛选其特异性抑制剂奠定基础.

    作者:张吕钊;鲁云霞;李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关节软骨酸敏感离子通道的表达

    目的 探讨大鼠关节软骨酸敏感离子通道(ASICs)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利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SICs在大鼠关节软骨的表达.结果 大鼠关节软骨存在ASIC1a、ASIC2a和ASIC3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结论 ASICs在大鼠关节软骨组织的表达,其有望成为关节炎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袁凤来;陈飞虎;李霞;雄志刚;黄学应;刘永靖;吴繁荣;姚莹;张晓明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羊下颌骨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模型建立

    目的 建立三焦点牵张的骨缺损模型,证实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快速、成骨好的优点,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方法 按照国际牵张器标准自行设计加工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采用普通级实验用羊自身双侧下颌骨对照的方法.牵张固定期结束后处死取下颌骨样本,进行X线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羊均存活.X线显示骨缺损处已被修复,组织学HE染色可见骨小梁按牵张方向排列,成骨细胞活跃.结论 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模型建立是适当可行的,可快速修复骨缺损,且成骨质量良好,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作者:唐慧;王银龙;周健;何志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格发育水平

    目的 了解安徽省阜阳市某县农村婴儿的营养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 以安徽省某县农村地区所有3~12月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普查.制定统一调查表,现场调查由经培训的乡村或社区医生承担,被调查乡村或社区领导协助,由课题负责人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员对婴儿的身高与体重进行测量,并对婴儿的监护人进行询问,了解婴儿一般情况、母乳喂养情况等以及监护人自身的情况,逐一填写调查表.结果 本次有效调查1 490人,男921人,女569人.其中纯母乳喂养532人,占35.7%,混合喂养748人,占50.2%,人工喂养210人,占14.1%,不同性别间喂养方式差异没有显著性.1 490名婴儿的WAZ值平均为1.043 6±1.281 9,HAZ值为0.394 7±1.483 7,Kaup指数为18.293 7±2.887 9,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组婴儿的WAZ、HAZ值均高于人工喂养组;1 490名婴儿中,低体重者21人,占1.4%;生长迟缓者100人,占6.7%,以人工喂养组婴儿的发育迟缓率高;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的Kaup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组婴儿的生长发育好于人工喂养组,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作者:王素芳;徐芳;郑亚娟;阮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联机血容量监测联合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及容量变化的观察

    目的 利用联机血容量测定及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从而制订个体化透析方案.方法 维持性标准钠透析(SSD)患者40例,根据透析中是否反复出现低血压反应进行分组.并对两组患者施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上述两组患者在实时容量监测基础上使用可调钠透析(VSD)并比较不同透析方法相对血容量(△BV)变化域值.结果 易于在超滤过程中反复出现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在年龄、透析龄、单次总超滤量及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等方面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在此基础上进行VSD后,透析中低血压等不适反应减少,具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BV域值均较SSD时存在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经3个月VSD后,原有高血压患者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我们的研究表明透析患者原发病、年龄、透析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程度及营养情况均是影响△BV域值改变的因素.VSD可以改善低血压反应且使△BV域值变化具统计学意义.VSD对原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较SSD有利.

    作者:肖蓓;阚明;吴永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转Nurr1基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银杏提取物诱导的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目的 探讨核受体相关因子(Nurr1)基因修饰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银杏提取物(Egb)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建模成功的帕金森病SD大鼠模型分为4组,将溴尿嘧啶(Brdu)标记的单纯胚胎NSCs(NSCs组)、RA/Egb诱导分化的NSCs(RA/Egb组)、单纯转Nurr1基因的NSCs(Nurr1组)和转Nurr1基因联合RA/Egb诱导分化的NSCs(Nurrl+RA/Egb组)分别注入模型鼠右侧纹状体.观察其病理性旋转行为的改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Nurr1、神经丝巢蛋白(nestin)表达及Brdu标记情况,观察移植的NSCs在体内的存活、迁移与分化,并进行TH阳性细胞计数研究脑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结果 各组动物脑内移植后动物旋转行为较前均有改善,尤以Nurrl+RA/Egb组改善明显,RA/Egb组次之.免疫组化可见各组移植区均有TH阳性细胞表达,其中Nurrl+RA/Egb组TH染色细胞数更密集,形态更成熟,病理学改善明显.在Nurrl组和Nurrl+RA/Egb组移植区可见有Nurr1散在表达,在NSCs组和RA/Egb组移植区未见Nurr1明显表达.nestin检测未见有明显阳性表达.结论 转Nurr1基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银杏提取物诱导的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可以存活、迁移、分化并表达TH和Nurr1,部分地改善PD模型旋转行为,增加脑内TH表达.

    作者:李小元;陈先文;徐仿成;胡慧敏;王烈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Duckett术在治疗尿道下裂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Duckett术治疗尿道下裂的疗效,并探讨提高疗效的措施.方法 2年来采用Duckett术治疗尿道下裂患者40例,平均5.3岁.冠状沟型14例,阴茎体型16例,阴茎阴囊型6例,阴囊型4例.结果 一次手术成功率75%.结论 在掌握好适应证和手术技巧以及较完善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的条件下,Ducker术一期治疗尿道下裂疗效较满意.

    作者:范登信;张祖明;苏红;周林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重叠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COPD),可称为重叠综合征(overlap syndrome,OS),其发生率相当高,COPD患者中30%~40%合并OSAS,10%OSAS可合并COPD[1].比单一的COPD或OSAS有更为严重的夜间睡眠相关的低氧血症,更易引起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及呼吸衰竭.现观察20例OS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进行了分析.

    作者:宋卫东;陆友金;曾超;徐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