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氟作用下小鼠切牙成釉细胞的结构改变

杨威;柴松宏;陈黎明;冯莉;蒋勇

关键词:氟中毒, 牙, 成釉细胞/超微结构
摘要:目的 观察氟作用下小鼠切牙成釉细胞结构的变化,探讨其改变在氟牙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氟牙症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成釉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透射电镜示实验组成釉细胞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Tome突极不规则或消失,釉质变薄.结论 氟影响成釉细胞超微结构,继而导致其功能异常,与氟牙症形成有相关性.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PMA和PD98059对全反式维甲酸抑制HepG2细胞表达OPN的影响

    目的 研究佛波醇酯(PMA)和细胞外信号调节蛋白激酶(ERK1/2)抑制剂PD98059对全反式维甲酸(ATRA)体外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表达骨桥蛋白(OPN)的影响及其机制的初步探讨.方法 PMA、PD98059分别处理经ATRA处理的肝癌细胞HepG2,光镜下观察细胞形态,Western blot检测骨桥蛋白(OPN)、ERK1/2表达及其磷酸化变化,Image Pro软件分析各条带灰度值变化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ATRA显著抑制肝癌细胞表达OPN并诱导细胞分化的基础上,PMA可刺激OPN表达,这种作用可被PD98059明显抑制.结论 激活ERK1/2通路可逆转ATRA抑制HepG2表达OPN的作用.

    作者:何苇;谢斌;张玲;左莉;胡若磊;张素梅;朱华庆;程筱雯;周青;桂淑玉;汪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东菱迪芙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东菱迪芙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东菱迪芙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和治疗后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评定,并测定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等指标.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生活能力状态的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D-二聚体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东菱迪芙能够降解纤维蛋白原,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王传明;唐黎黎;傅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ICP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Th1及Th2细胞变化

    目的 研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患者Th1和Th2型细胞免疫反应的变化,从免疫学角度探讨ICP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了20例重度ICP患者与20例正常晚期妊娠妇女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T细胞中Th1和Th2细胞所占的比例.结果 重度ICP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IFN-γ+细胞比例为17.82%±3.43%,明显高于正常晚期妊娠组12.66%±2.34%(P,<0.01),而IL-4所占的比例为1.17%±0.26%,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1.37%±0.30%,差异有显著性(P<0.05);重度ICP组PB-MC中细胞因子Th1/Th2比率为16.00±4.66,显著高于正常晚期妊娠组9.89±2.82(P<0.01);重度ICP组外周血中T细胞分泌的Th1细胞比例为14.37%±1.38%,明显高于正常晚期妊娠组10.66%±1.18%(P<0.01),而Th2细胞比例1.05%±0.19%,低于正常晚期妊娠组1.24%±0.29%,差异有显著性(P<0.01);重度ICP组T细胞Th1/Th2比率为13.99±2.46,显著高于正常晚期妊娠组8.94±1.84(P<0.01).结论 重度ICP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妇女比较,其体内表现为Th1型免疫反应增强,而Th2型免疫反应减弱.体内Th1/Th2细胞平衡紊乱可能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发生相关.

    作者:肖敏;凌斌;姚风球;周颖;赵卫东;陈铮铮;程志祥;沈国栋;高宗侠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不同喂养方式婴儿体格发育水平

    目的 了解安徽省阜阳市某县农村婴儿的营养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不同喂养方式与婴儿生长发育的关系.方法 以安徽省某县农村地区所有3~12月婴儿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普查.制定统一调查表,现场调查由经培训的乡村或社区医生承担,被调查乡村或社区领导协助,由课题负责人对调查员进行统一培训.调查员对婴儿的身高与体重进行测量,并对婴儿的监护人进行询问,了解婴儿一般情况、母乳喂养情况等以及监护人自身的情况,逐一填写调查表.结果 本次有效调查1 490人,男921人,女569人.其中纯母乳喂养532人,占35.7%,混合喂养748人,占50.2%,人工喂养210人,占14.1%,不同性别间喂养方式差异没有显著性.1 490名婴儿的WAZ值平均为1.043 6±1.281 9,HAZ值为0.394 7±1.483 7,Kaup指数为18.293 7±2.887 9,母乳喂养和混合喂养组婴儿的WAZ、HAZ值均高于人工喂养组;1 490名婴儿中,低体重者21人,占1.4%;生长迟缓者100人,占6.7%,以人工喂养组婴儿的发育迟缓率高;不同喂养方式婴儿的Kaup指数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 母乳喂养与混合喂养组婴儿的生长发育好于人工喂养组,应大力提倡母乳喂养.

    作者:王素芳;徐芳;郑亚娟;阮亮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抑癌基因PTEN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外源性PTEN基因稳定转染对人骨肉瘤MG-63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应用质粒pCMV-Tag3BPTEN和pCMV-Tag3B空载体质粒,以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体外培养的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以未转染组为对照.应用RT-PCR分析目的基因表达,MTT法分析细胞生长增殖,Annexin V-FITC和PI双染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荧光染色法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pCMV-Tag3B-PTEN转染组有外源目的基因的整合和相应mRNA表达.MTT检测表明,pCMV-Tag3B-PTEN转染组转染组活细胞数低于未转染组和pCMV-Tag3B细胞转染组.流式细胞术显示pCMV-Tag3BPTEN转染组凋亡率高于未转染组和pCMV-Tag3B细胞转染组.荧光染色观察到pCMV-Tag3B转染组部分细胞呈现典型的凋亡细胞形态.结论 外源性PrEN基因稳定转染可诱导人骨肉瘤细胞凋亡.

    作者:曹坤;尹宗生;胡勇;王明丽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改良单开门加肌蒂移植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

    目的 观察改良单开门加肌蒂移植在预防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的B超显象.方法 建立硬膜外瘢痕粘连模型,分别进行肉眼瘢痕粘连度评级,HE染色后光镜检查.结果 经B超及病理学检查证实,改良单开门加肌蒂移破植术后硬膜外无明显瘢痕生长,椎管容积无明显变化;改良单开门有部分瘢痕生长;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有明显瘢痕生长.结论 用B超探讨对其诊断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表明,该观测方式是一种简便且价格低廉诊断方法.

    作者:孔晓春;房传武;张建湘;任启光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28例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

    目的 探讨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07年1月我科收治的28例(31耳)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病例.所有病例术前均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扫描和听力检查,术中均采用鼓窦径路重建外耳道和鼓室成形术,并利用自体肋软骨行Ⅰ期全耳廓再造术.结果 听力重建28例(31耳),术后1月听力均有提高,术后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提高25 dB以上;术后随访6月~5年的19例(21耳),其中术后语言频率平均听力提高20~40 dB 11耳,>40 dB 2耳,8耳无明显改善.再造耳廓全部成活,有较好的外观.外耳道成形28例(31耳)中,外耳道狭窄2耳,外听道再闭锁者1耳,均经及时处理得到缓解.所有病例均没有出现面瘫及迷路漏等并发症.结论 先天性外耳、中耳畸形Ⅰ期成型术临床疗效较好,缩短了住院时间,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费用,可作为治疗该类疾病的有效方法.

    作者:卢智慧;张文继;吴开乐;赵益;陶冶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乙醇性脂肪肝模型大鼠肝脏G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目的 探讨乙醇联合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肝脏早期脂肪变性的可能机制.方法 高脂饮食配合乙醇灌胃,连续6周,制备大鼠脂肪肝模型.6周末取血,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I-C);制备石蜡及冰冻切片,进行肝脏病理学检查.Western blot分析各组大鼠肝脏组织中抑制型G蛋白α1(Cαill)、抑制型G蛋白α2(Gai2)、抑制型G蛋白α3(Gα3)、刺激型G蛋白(Gαs)表达水平的改变.结果 乙醇联合高脂饮食条件下大鼠血清ALT、AST、TG、TC明显升高且伴有HDL-C的显著下降;Oil Red O(油红O)染色结果显示乙醇联合高脂饮食组大鼠肝脏脂肪变明显;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的Gαil、Gαi2、Gαs表达明显下降,Gαi3的表达水平在模型组中呈增高趋势.结论 乙醇联合高脂饮食能够进一步诱导大鼠肝脏的脂肪变性,病变程度与乙醇剂量呈正相关,其发病机制可能和G蛋白介导的信号传导通路的改变密切相关.

    作者:胡超杰;江志奎;刘超;何苇;陈孝宇;张素梅;朱华庆;周青;汪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人PTP1B真核载体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及其体外抑制剂实验

    目的 构建人蛋白酪氨酸磷酸酶1B(PTP1B)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PTP1B并在猴肾成纤维细胞COS-7中稳定表达,分离纯化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进行酶活性测定及抑制剂的初步实验.方法 应用RT-PCR从2型糖尿病患者的外周血总RNA中扩增出PTP1B cDNA全长序列,并在基因上下游分别引入BamH Ⅰ、EcoR Ⅰ两个酶切位点,酶切后定向导入pcDNA3.1/Hismyc-B多克隆位点,构建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hPTP1B,转染COS-7细胞,G-418筛选2周后取细胞裂解上清液经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后,测定了其酶活性及小分子抑制剂钒酸钠的IC50.结果 从2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中扩增得到1 301 bpPTB1B cDNA全长序列,经双酶切鉴定及测序分析,表明hPTP1B已克隆到poDNA3.1/Hismyc-B中.RT-PCR和免疫印迹表明转染成功.酶活性实验初步显示rhPTP1B的活性随酶浓度增加而增加,随PTP1B的特异性抑制剂钒酸钠的浓度增加而减少.结论 获得具有酶活性的融合蛋白rhPTP1B,为进一步筛选其特异性抑制剂奠定基础.

    作者:张吕钊;鲁云霞;李俊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转Nurr1基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银杏提取物诱导的神经干细胞治疗帕金森病大鼠模型

    目的 探讨核受体相关因子(Nurr1)基因修饰联合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银杏提取物(Egb)诱导的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动物模型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 将建模成功的帕金森病SD大鼠模型分为4组,将溴尿嘧啶(Brdu)标记的单纯胚胎NSCs(NSCs组)、RA/Egb诱导分化的NSCs(RA/Egb组)、单纯转Nurr1基因的NSCs(Nurr1组)和转Nurr1基因联合RA/Egb诱导分化的NSCs(Nurrl+RA/Egb组)分别注入模型鼠右侧纹状体.观察其病理性旋转行为的改善,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酪氨酸羟化酶(TH)、Nurr1、神经丝巢蛋白(nestin)表达及Brdu标记情况,观察移植的NSCs在体内的存活、迁移与分化,并进行TH阳性细胞计数研究脑内多巴胺含量的变化.结果 各组动物脑内移植后动物旋转行为较前均有改善,尤以Nurrl+RA/Egb组改善明显,RA/Egb组次之.免疫组化可见各组移植区均有TH阳性细胞表达,其中Nurrl+RA/Egb组TH染色细胞数更密集,形态更成熟,病理学改善明显.在Nurrl组和Nurrl+RA/Egb组移植区可见有Nurr1散在表达,在NSCs组和RA/Egb组移植区未见Nurr1明显表达.nestin检测未见有明显阳性表达.结论 转Nurr1基因联合全反式维甲酸及银杏提取物诱导的神经干细胞脑内移植后可以存活、迁移、分化并表达TH和Nurr1,部分地改善PD模型旋转行为,增加脑内TH表达.

    作者:李小元;陈先文;徐仿成;胡慧敏;王烈成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大鼠脂肪干细胞体外定向诱导分化为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的研究

    目的 研究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及其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潜能.方法 取6周龄SD大鼠腹股沟处脂肪组织,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出脂肪干细胞,体外培养.取第3代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测定其CD44、CD34抗原表达,分别用成脂和成骨诱导培养液诱导其向脂肪细胞及成骨细胞分化.油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yon Kossa染色鉴定其分化能力.结果 大鼠脂肪干细胞生长能力旺盛,表达CD44,而不表达CD34;定向诱导后,油红染色、碱性磷酸酶染色和von Kossa染色阳性.结论 大鼠脂肪组织可分离培养出脂肪干细胞,能向脂肪细胞和成骨细胞诱导分化,有可能成为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来源之一.

    作者:程文丹;赵宇;何金生;汪春兰;王帮河;谢灿;张梅;陆艳艳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氟作用下小鼠切牙成釉细胞的结构改变

    目的 观察氟作用下小鼠切牙成釉细胞结构的变化,探讨其改变在氟牙症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建立小鼠氟牙症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成釉细胞的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透射电镜示实验组成釉细胞细胞器减少,线粒体肿胀,Tome突极不规则或消失,釉质变薄.结论 氟影响成釉细胞超微结构,继而导致其功能异常,与氟牙症形成有相关性.

    作者:杨威;柴松宏;陈黎明;冯莉;蒋勇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的改进与并发症防治

    目的 探讨食管癌切除胃-食管颈部吻合的不同吻合方法的手术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8例胃-食管颈部吻合的食管癌患者,比较吻合器吻合和不同手工吻合的术后与吻合技术相关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器械吻合组吻合手术时间较手工吻合组均显著缩短(P<0.01),术后颈部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死亡率,手工吻合组1分别为14.1%、25.4%、2.8%,手工吻合组2分别为:6.3%、13.8%、1.3%,器械吻合组分别为:0.O%、3.2%、0.8%.结论 随着颈部手工吻合技术的不断改进,手术并发症明显降低.吻合器的应用又进一步完善了颈部吻合技术,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继彪;于奇;陶宇;刘永靖;缪军;疏元善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安徽地区汉族人家族性与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MYH7基因18及20号外显子突变分析

    目的 分析安徽地区汉族家族性及散发性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的致病基因β肌球蛋白重链(MYH7)突变位点的异同.方法 对3个家系中8例HCM患者及20例散发的HCM患者进行MYH7基因18及20号外显子扫描,双脱氧末端终止法测序.结果 3个家族性HCM(FHCM)家系8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现MYH7基因20号及18号外显子发生突变,分别为20号外显子发生Arg723Gly突变;18号外显子发生Arg663His突变;散发的20例HCM患者中,有1例发现MYH7的20号外显子上发生Ile736Thr突变,未发现18号外显子发生突变.结论 MYH7基因中18号、20号外显子突变可能是安徽地区FHCM的常见突变位点之一;散发性HCM(SHCM)可能与FHCM具有相似的发病机制,但与FHCM相比,在MYH7基因中突变率较低.

    作者:冯俊;王爱玲;程自平;徐岩;余元勋;杨春;史学功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ErbB4和Ki-6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目的 探讨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rbB4)和核蛋白抗原(Ki-67)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了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和58例口腔鳞癌中的ErbB4和Ki-67的表达.结果 ErbB4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在口腔鳞癌中表达较强,阳性率为58.6%,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Ki-67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中未见表达,与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而与病理分级有关.相关分析显示口腔鳞癌中ErbB4的表达与Ki-67呈正相关.结论 ErbB4和Ki-67的表达可作为评估和判断口腔鳞癌恶性潜能的重要参考指标.

    作者:薛浩伟;张令达;李莉;杨懿;潘树矿;潘涛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

    目的 探讨原发性胃淋巴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 对34例原发性胃淋巴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33例行手术治疗,其中D1根治术8例,D2根治术14例,全胃切除术者6例,姑息性切除术者3例,剖腹探查术者2例.结果 肿瘤φ<5 cm、低度恶性、病理ⅠE期和ⅡE期及采用根治术治疗,分别较肿瘤φ≥5 cm、高度恶性、病理ⅢE、ⅣE期及部分切除术治疗的原发性胃淋巴瘤患者预后好.结论 原发性胃淋巴瘤的术前诊断主要依靠胃镜检查.手术治疗和术后辅助化疗是治疗原发性胃淋巴瘤的重要手段.

    作者:蔡兆辉;于东风;刘弋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羊下颌骨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模型建立

    目的 建立三焦点牵张的骨缺损模型,证实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快速、成骨好的优点,为后续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基础.方法 按照国际牵张器标准自行设计加工的内置式三焦点牵张器,采用普通级实验用羊自身双侧下颌骨对照的方法.牵张固定期结束后处死取下颌骨样本,进行X线影像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 实验羊均存活.X线显示骨缺损处已被修复,组织学HE染色可见骨小梁按牵张方向排列,成骨细胞活跃.结论 内置式三焦点牵张成骨的模型建立是适当可行的,可快速修复骨缺损,且成骨质量良好,这对于进一步的研究有重要的基础作用.

    作者:唐慧;王银龙;周健;何志良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联机血容量监测联合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压及容量变化的观察

    目的 利用联机血容量测定及可调钠透析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进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从而制订个体化透析方案.方法 维持性标准钠透析(SSD)患者40例,根据透析中是否反复出现低血压反应进行分组.并对两组患者施行实时血容量监测.上述两组患者在实时容量监测基础上使用可调钠透析(VSD)并比较不同透析方法相对血容量(△BV)变化域值.结果 易于在超滤过程中反复出现低血压倾向的患者在年龄、透析龄、单次总超滤量及血红蛋白、血浆白蛋白等方面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在此基础上进行VSD后,透析中低血压等不适反应减少,具显著统计学意义.两组△BV域值均较SSD时存在差异且具统计学意义.同时发现经3个月VSD后,原有高血压患者血压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结论 我们的研究表明透析患者原发病、年龄、透析龄、透析间期体重增长程度及营养情况均是影响△BV域值改变的因素.VSD可以改善低血压反应且使△BV域值变化具统计学意义.VSD对原有高血压的患者血压控制较SSD有利.

    作者:肖蓓;阚明;吴永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右胸腹两切口在中、下段食管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右胸腹两切口、食管-胃右胸顶吻合术治疗中、下段食管癌的近远期疗效,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1999年5月~2002年4月间采用右胸腹两切口治疗中、下段食管癌153例,观察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切缘阳性、淋巴结清扫情况及术后1、3、5年生存率并进行分析.结果 无吻合口瘘、吻合口狭窄发生,吻合口出血2例,清扫淋巴结共计1746个,其中转移淋巴结357个,淋巴结转移率40.5%(62/153),无切缘阳性发生.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140/153)、67.9%(104/153)、49%(76/153).结论 右胸腹两切口具有术野暴露好,吻合确切可靠,肿瘤切除率高,淋巴结清扫彻底,并发症发生率低,不切开膈肌,对呼吸功能影响小等优点,是目前中、下段食管癌较理想的术式.

    作者:马冬春;魏大中;范军;朱晓枫;徐美清;田界勇;郭明发;戎保林;柯立;梅新宇;徐世斌 刊期: 2007年第05期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及肿瘤坏死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同型半胱氨酸、超敏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方法 测定40例1年以上透析充分的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透析前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肌酐(Scr)、血尿酸(UA)、血糖(Glu)、血浆白蛋白(ALB)、血甘油三酯(TC)、胆固醇(TC).应用超声测定颈动脉中层厚度(MT)及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结果 IMT增厚和(或)有斑块形成组Hcy、hsCRP、TNF-α明显高于非增厚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两组在收缩压、脉压、血TC、TG、血糖、血尿酸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血Hcy、hsCRP、TNF-α的升高可以作为MHD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丁琼;张守柱;阚明;吴永贵 刊期: 2007年第05期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