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荣瑢;李阳;葛思堂;黄俊艳;李娜;宋兵蕾;孙医学
目的:调查蚌埠市女大学生关于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现状,增强女大学生对乳腺癌的防范意识,降低乳腺癌对女大学生的威胁.方法:随机选取蚌埠市4所高校721名在校女生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问卷调查女大学生乳腺癌知识、态度、行为状况.结果:反映乳腺癌知识掌握程度的22个问题有11个问题的知晓率在60%以下,乳腺癌防治知识和乳腺癌危险因素知识掌握的也比较差,低为25.7%;在防治态度上,96.3%的学生认为早期发现对挽救乳腺癌病人生命非常重要;在行为方面,15.8%的女生有过乳房自检行为;在乳腺癌防治资源获取方面,只有25.8%的女生接受过乳腺癌知识健康教育.结论:蚌埠市高校女生了解乳腺癌知识不够充分,虽然防治态度总体比较积极,但行为执行程度较低,知信行处在较低水平.
作者:刘丁琦;张顺花;梅伟梦;杨昭;方宏坤;卢天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术后低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对声带息肉摘除术病人血流动力学及苏醒期躁动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需行声带息肉摘除术的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病人采用常规麻醉方案,观察组病人手术结束后缓慢给予静脉注射丙泊酚0.5 mg/kg.观察并记录2组病人性别、年龄、体质量、手术时间、术中出血等一般资料,治疗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2组病人手术后躁动评分以及苏醒期恢复情况包括自主呼吸恢复时间、睁眼、拔管、躁动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术毕时HR、MAP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拔管时HR、MAP较术毕时显著升高(P<0.01),观察组拔管时HR、MA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2组病人HR、MAP拔管后30 min均较术前降低(P<0.01);2组病人拔管时SpO2显著降低(P<0.01),拔管后30 min较拔管时恢复(P<0.01).手术后不同时刻,观察组病人躁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P<0.01);2组内术后不同时刻躁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拔管时躁动评分显著高于苏醒时和拔管后30 min(P<0.01).2组病人拔管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及睁眼时间显著大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间躁动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术后低剂量丙泊酚维持麻醉能有效减少声带息肉摘除术病人血流动力学波动及苏醒期躁动,而病人呼吸恢复时间及睁眼时间有所增加.
作者:李真;祁云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改良侧卧位在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病人8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术后返回病房均安置病人于去枕平卧位,对照组术后6 h采取常规健侧卧位即90°侧卧屈膝和平卧每2 h交替卧位,观察组病人术后2 h采取30°健侧卧位和平卧每2 h交替卧位.术后24 h调查并记录病人的舒适度,期间观察2组病人健侧卧位有效保持及矫正体位情况.结果:术后24 h观察组病人整体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从各维度来看,观察组病人生理舒适度要比对照组高(P<0.01).观察组健侧卧位有效保持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改良侧卧位提高了泌尿外科后腹腔镜手术后病人的舒适度,有助于病人翻身后健侧卧位的保持,有效地提升了泌尿外科专科护理质量,减轻了护理工作量.
作者:梅巧云;胡庆;柏艳;王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滤泡辅助性T细胞( 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是一类位于淋巴滤泡,具有辅助B细胞活化成熟功能的CD4 +T细胞亚群[1]. 其所表达的重要的相关分子有:(1)趋化因子受体5 ( CXC receptor, CXCR5 ) 及 趋 化 因 子 CXC 配 体 13 (CXCL13)/BCA-1;(2)诱导性协同刺激分子(ICOS)与其配体(ICOSligand,IcosL);(3)转录因子Bcl6;(4)表达于T细胞表面的CD40L及表达在B细胞表面的CD40;(5)白细胞介素-21(IL-21);(6)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cell death-1,PD-1). Tfh在B细胞发育、分泌高亲和力抗体、为抗体清除外来病原体、建立长期体液免疫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fh参与保护性免疫反应中的关键环节,在如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1 型糖尿病( T1DM)、重症肌无力( myasthenia gravis,MG)等自身免疫疾病、病毒性肝炎( viral hepatitis,VH)、肿瘤等疾病的发生过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现就Tfh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陈升;李杨磊;王元元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优化金银花的提取工艺,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快捷检测绿原酸和异绿原酸A的方法.方法:以HPLC同时测定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含量为指标,通过比较醇浓度、回流时间、超声功率、超声时间4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优化超声波辅助醇法提取金银花的工艺.结果:以绿原酸、异绿原酸A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佳提取工艺是60%乙醇超声(功率500 W)45 min,再回流提取1 h.结论:建立了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优化的提取工艺经济、高效,能为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汤洁;程庆兵;付恩桃;刘修树;范高福;方丽波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六安市人民医院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耐药基因及同源性.方法:收集2018年4-6月分离自临床标本的肺炎克雷伯菌40株,用法国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仪进行鉴定和药敏.采用改良Hodge试验(MHT)和改良碳青霉烯灭活试验(mCIM)对40株菌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的筛选,采用PCR方法检测其是否携带已知的主要碳青霉烯耐药基因KPC、OXA-48、NDM-1.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40株CRKP多分离自ICU病房(占55%),以呼吸道来源标本为主(占80%),对常用抗生素头孢菌素类、氨基糖苷类以及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均在80.0%以上.MHT和mCIM试验中有33株菌二者均为阳性,2株菌均为阴性,剩下5株MHT试验阳性而mCIM试验结果为阴性.32株菌携带KPC基因,未检出OXA-48及NDM-1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40株CRKP分为7个型别,其中A型34株(占85%),B、C、D、E、F及G型各1株(各占2.5%).结论:分离的CRKP以携带KPC-2基因为主,共有7个型别,以A型为主,为有效治疗和预防CRKP感染提供了参考依据.
作者:王璐;高绪锋;张凤丽;胡燕云;黄颖;徐元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对医院各种潜在风险进行顺位,确定该院需要重点应对的风险事件,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以及对该院可能造成的影响,提出加强风险管理的策略,把医院灾害易损性降低.方法: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于每一风险事件,均从发生可能性、严重性(损伤-防范)方面建立评价因子的分级标准,选择综合指标法进行灾害易损性调查,根据计算结果对风险事件进行排位.结果:该院高风险危害依次为医疗纠纷风险(R=129.28)、网络舆论事件(R=101.46)、电梯意外事件(R=90.01)、网络信息系统瘫痪(R=89.47)和医院感染(R=84.81).结论:该院需要重点防范的风险事件主要为医疗纠纷风险、网络舆论事件、电梯意外事件、网络信息系统瘫痪和医院感染.应对风险事件,医院可通过加强机制、体制建设,建立预警体系,有针对性的制定或完善相应预案,组织开展培训及演练,储备相应的应急物资,减小灾害对医院运行和医疗工作造成的影响.
作者:黄新年;吴学森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131 I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TC)肺转移的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确诊为DTC肺转移的病人给予相应剂量的131 I治疗,对年龄、性别、病理类型、局部淋巴结转移、肺外远处转移、清灶治疗前血甲状腺球蛋白(Tg)水平、手术方式、术后治疗时间和肺部摄取131 I形态等9个因素进行分析,评价131 I治疗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病人的年龄、清灶治疗前血Tg水平及肺外远处转移与疗效有关(P<0.05~P<0.01);经多因素分析,肺外远处转移是影响131I治疗疗效的重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131I治疗DTC肺转移疗效较好,肺外远处转移是影响DTC肺转移疗效的确切因素.
作者:胡永全;申勇;袁超;陶新全;刘恒超;李卫鹏 刊期: 2019年第01期
巨细胞修复性肉芽肿( giant cell reparative granuloma,GCRG)是一种伴有修复性的非肿瘤性良性病变,临床极为少见,具有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性,如局部侵袭性. 本病多发生于颌面骨,很少涉及颌骨外组织[1-2]. 近几年国内外陆续有学者文献报道发生于颌骨外的病变[3-6] ,对于原发于鼻腔、鼻窦的病例国内罕见报道,而应用放射治疗该病的报道更少. 现报道收治的1 例鼻腔、鼻窦GCRG术后复发广泛侵犯颅脑的病例,该病人经放射治疗后病变退缩显著. 本文再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降低误诊率;同时提出放射治疗对该病的实际价值的思考.
作者:张琪;江浩;沈学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对颈部巨大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创面修复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确诊为颈部巨大甲状腺癌并行肿瘤根治手术治疗的病人89例,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44例,给予根治手术后直接行游离组织皮瓣治疗;观察组45例,根治术后应用VSD覆盖创面,术后给予持续负压引流72 h,压力为6.65~7.98 mmHg,72 h后给予间歇性负压引流治疗,根据术后创面恢复的情况,术后1~2周停止负压引流,并根据肉芽组织的生长情况给予创面的植皮治疗.比较2组病人的创面修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有39例病人于术后2周内停止了创面的VSD,创面肉芽组织存活良好,完全覆盖了颈部的重要组织和血管,没有脓液分泌,及时进行了创面植皮,植皮后皮肤愈合良好,另外6例于术后2周肉芽组织生长情况欠佳,经过1~2次清创、再次负压引流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顺利进行了植皮术.对照组有13例病人出现伤口感染,经反复换药伤口终愈合,但遗留明显瘢痕,7例病人出现了移植皮瓣坏死,需再次行清创、皮瓣移植.2组间伤口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7,P<0.01);观察组皮肤愈合时间(3.57±1.83)周,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75±2.42)周(t=7.00,P<0.01).结论:颈部巨大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应用VSD技术具有操作简单、减少感染概率、促进创面愈合、病人耐受度高等优点,是巨大甲状腺癌术后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许杰艺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优化广玉兰果实的有效成分双和厚朴酚A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提取溶媒中双和厚朴酚A的含量.以双和厚朴酚A得率为指标,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料液比、浸泡时间及提取次数3个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结果:双和厚朴酚A的佳提取工艺条件是正己烷为提取溶媒,料液比为1:30、浸泡时间为48 h、提取次数为3次.结论:通过正交设计法优选的双和厚朴酚A提取工艺简单、稳定可靠、重复性好.
作者:张松松;靳伟;李红梅;吴成柱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Castleman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肺Castleman病误诊为肺门淋巴结结核病人的临床诊治资料,并结合误诊文献复习分析其常见误诊疾病,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新思路.结果:该病易误诊为淋巴结结核、肺癌、结节病、淋巴瘤、骨髓瘤、腹部恶性肿瘤及风湿性疾病等.确诊有赖于病理组织学检查,必要时需结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该病例终诊断为Castleman病(浆细胞型),予以CHOP方案化疗,病情稳定,短期随访未见复发.结论:Castleman病为一种慢性的巨大淋巴结增生的少见病,在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均缺乏特征性,易误诊为多种临床常见病,应引起临床医生重视.确诊有赖于淋巴结活检和病理学检查,治疗主要是手术和化疗.
作者:刘佳慧;李艳;李陆风;张润;李殿明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了解铜陵县(现义安区)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共问卷调查该区13个乡镇2091户3221名成年居民,了解其一般情况、高血压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并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等指标.结果:铜陵县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33.9%,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及是否参加锻炼的居民间高血压患病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体质量指数、文化程度、腰围、吸烟、饮酒、口味、每日摄入新鲜蔬菜、每日摄入新鲜水果及腌熏肉类频次者高血压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较高的受教育程度、口味适中、每日摄入适量的蔬菜及偶尔进食腌熏肉类是高血压的保护因素;而年龄、BMI和戒烟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论:义安区成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应加强居民高血压防控知识的宣传,形成良好的行为和饮食习惯,全面防治高血压的发生.
作者:汪孝东;李远程;钟琦;涂明利;黄芬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高泌乳素血症中巨泌乳素(M-PRL)对泌乳素(PRL)检测的干扰及应用血清稀释聚乙二醇(PEG)沉淀法筛查M-PRL血症(MP)的可行性.方法:收集84例PRL>30.0 ng/mL病人血清标本,分别使用25%PEG沉淀法及25%PEG沉淀5倍稀释后的血清标本法测定高泌乳素血症病人的PRL水平,以回收率<50%为判断MP的临界值.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稀释PEG沉淀法和PEG沉淀法对MP的诊断价值.结果:使用25%PEG沉淀5倍稀释后的血清标本法对真泌组和巨泌组的PRL回收率分别是116.0%和63.0%,分别高于传统的PEG沉淀法中PRL的回收率的42.0%和101.0%(P<0.05和P<0.01);且血清稀释PEG沉淀法对真性高泌乳素血症检出率98.53%,高于PEG沉淀法的检出率88.23%(P<0.05).血清稀释PEG沉淀法和PEG沉淀法诊断MP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9(0.851~1.0)和0.932(0.828~1.0).结论:采用25%PEG沉淀5倍稀释后的血清标本法可以增加PRL的回收率,提高真性高泌乳素血症的检出率.
作者:杨青青;张晓梅;李辉;张士荣;周静;严鸣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腹腔镜胃癌术后胃肠反流的相关因素并探讨具体的诊疗措施.方法:回顾分析1835例行腹腔镜胃癌术后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实施胃十二指肠吻合(毕Ⅰ式)386例,胃空肠吻合(毕Ⅱ式)1002例,胃空Roux-en-Y吻合412例,三角吻合35例.结果:毕Ⅰ式术后发生Ⅰ级反流13例,Ⅱ级反流21例,Ⅲ+Ⅳ级反流5例.毕Ⅱ式术后发生Ⅰ级反流39例,Ⅱ级反流67例,Ⅲ+Ⅳ级反流71例.胃空Roux-en-Y吻合术后发生Ⅰ级反流9例,Ⅱ级反流7例,Ⅲ+Ⅳ级反流3例.三角吻合术后发生Ⅰ级反流1例,无Ⅱ、Ⅲ、Ⅳ级反流者.结论:三角吻合在腹腔镜胃癌手术中具有较为明显抗反流的优势.
作者:韩晓鹏;许威;李正凯;陶瑞雨;余稳稳;于建平;李洪涛;刘宏斌;马小玲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构建人HNA-3a基因全长的真核表达载体,探索一种检测抗人HNA-3a抗体的实验方法,观察HNA-3a蛋白表达情况.方法:参照GeneBank中人HNA-3a基因序列,设计并合成引物,采用RT-PCR方法反转录HNA-3a基因外显子片段全长,定向克隆到pEGFP-N3载体中,然后采用LipofectamineTM 2000试剂将含目的基因的pEGFP-N3表达载体转染至HEK-293细胞中进行稳定表达,并以免疫荧光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B)鉴定目的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荧光和免疫印迹结果显示,目的基因在HEK-293细胞中获高效表达.结论:成功构建了高效表达HNA-3a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为检测人血浆中抗HNA-3a抗体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丽;周浩;何宏天;管政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检测136例儿童肺泡灌洗液标本感染肺炎支原体(MP)的情况并初步了解安徽合肥地区MP基因型情况.方法:采用普通PCR技术从136例儿童的肺泡灌洗液标本筛查出已感染MP的标本,并通过巢式多重PCR技术对MP阳性标本进行基因型分析,对照试验采用FH-MP标准株为DNA模版.巢式多重PCR扩增后的DNA片段构建T载体重组质粒做基因测序验证.结果:普通PCR检测显示有52例MP阳性标本(136例肺泡灌洗液标本).巢式多重PCR技术检测显示MP阳性标本基因型均为P1-Ⅰ型,而标准株FH-MP的基因型为P1-Ⅱ型.重组质粒经过测序后进行片段对比验证其扩增条带均正确.结论:合肥地区儿童MP流行株基因型为P1-Ⅰ型,感染MP的阳性率为38.2%.
作者:汪小五;丁圣刚;王林定;唐振华;朱义朗;高勇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单纯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与联合125I粒子腔内置入治疗恶性梗阻性黄疸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或不愿行手术治疗的恶性梗阻性黄疸病人137例,施行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据是否置入125 I粒子分为观察组(75例)和对照组(62例),分析2组病人治疗前后肿瘤大小、肝功能、支架通畅情况及生存时间等的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术后3月肿瘤大径和小径均明显减小,肝功能各指标水平也明显改善(P<0.01).比较2组术后9、12、15个月支架通畅率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1年生存率为72.0%,对照组1年生存率为3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经皮胆道支架联合125I粒子腔内置入治疗在抑制肿瘤生长、改善肝功能、延长支架通畅及病人生存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单纯经皮胆道支架置入术.
作者:王勇;刘会春;金浩;周磊;庞青;满忠然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析妊娠晚期产前出血对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妊娠晚期孕产妇11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出现产前出血分为对照组(82例,产前未出血)和观察组(28例,产前出血).对2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孕产妇发生妊娠晚期产前出血的原因进行统计,比较2组孕产妇及新生儿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28例孕晚期出血原因为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宫颈疾病及其他,发生率分别为50.00%、32.14%、14.29%和3.57%.2组孕产妇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阴道分娩率低于对照组(P<0.01),剖宫产率和子宫切除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和P<0.05);观察组早产和新生儿窒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胎儿窘迫和死胎发生率在2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存在妊娠晚期产前出血,孕产妇及新生儿不良结局的发生概率将显著增加,医护人员应根据产妇具体情况,及时对其展开针对性临床干预措施.
作者:徐静;陈艳琴;王家俊 刊期: 2019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预处理对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诱发肺损伤的影响.方法:48只SD健康雄性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组)、肝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山莨菪碱预处理组(A组),各16只.S组只做解剖肝门,IR组和A组制备70%大部分肝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A组于阻断肝血流前30 min,静脉注射山莨菪碱2 mg/kg,S组和IR组静脉注射等剂量的0.9%氯化钠溶液.大鼠于再灌注后3 h处死,取肺脏组织,HE染色,光镜下观察病理学结果.计算肺湿/干重(W/D)比值.采用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丙二醛(MDA),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氧化氢还原法测定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肺组织血红素氧合酶-1(HO-1)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蛋白的表达.结果:肺组织HE染色病理改变,IR组和A组肺损伤较S组重,A组肺损伤较IR组轻;与S组比较,IR组和A组肺组织W/D比值、MDA含量、MPO活性、HO-1和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增高(P<0.01),SOD活性明显降低(P<0.01);与IR组比较,A组肺组织W/D比值、MDA含量、MPO活性、iNOS蛋白表达均明显降低(P<0.01),肺组织HO-1蛋白表达和SOD活性均明显升高(P<0.01).结论:山莨菪碱预处理可减轻大鼠肝缺血再灌注诱发的肺损伤.
作者:薛小红;李璐;周荣胜 刊期: 2019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