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邦武;万里明;汤厚阔;张敬杰
目的::探讨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7( 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0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按病情分为轻度组( n=56)和中重度组( n=34),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用肺功能检查、ELISA法分别检测3组小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及血清IL-17、TGF-β1水平。结果:轻度组、中重度组患儿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103.44±7.20)pg/mL和(147.31±4.42)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3±3.49)pg/mL(P<0.01);轻度组、中重度组患儿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55.58±8.46)pg/mL和(80.26±4.62)pg/mL,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1±6.45) pg/mL(P<0.01);患儿血清IL-17、TGF-β1的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血清IL-17与TGF-β1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存在血IL-17、TGF-β1水平的改变,且与病情密切相关,IL-17、TGF-β1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作者:刘小群;陈啸洪;张佩红;李华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改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用自己的好情绪感染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患者是非常重要的[1-2]。作为未来护理行业的中坚力量,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具备提供高质量人文服务的素质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本文针对护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杜鹃(综述);齐玉龙;王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ECOPD)老年住院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2例AECOPD患者血清标本进行病毒IgM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结果:45例患者病毒检测阳性,单一病毒感染27例,混合病毒感染18例。流感病毒B( IFV-B)为多见,其次为流感病毒A( IFV-A);IFV-B和IFV-A IgM抗体阳性率在60~69岁年龄组高于≥80岁龄组(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IgM抗体阳性率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种病毒的性别分布及月份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COPD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流感病毒,在流行季节应积极预防。
作者:荣令;夏静;瞿香坤;曹利芳;赵侠;田图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 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 B组),传统液体复苏者50例( C组)。对比3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 PT)、患者存活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及P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B组补液量和PT均高于A组(P<0.01);A、B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7.8%、27.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7.9%、63.6%,但3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尿酸( UA)和N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PI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64例,其中PIS患者34例( PIS组),非PIS患者30例( NPIS组),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UA和NT-proBNP水平。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将PIS组患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根据CT/MRI影像学检查,将其分为小灶组、中灶组和大灶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UA和NT-proBNP水平。结果:PIS组患者血清UA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NPIS组(P<0.01)。 PIS组中,随NIHSS 评分增加,轻型、中型、重型组患者的UA和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P<0.05~P<0.01);随梗死灶体积增大,小灶、中灶、大灶组患者UA和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P<0.01)。结论:UA和NT-pro BNP水平可反映IS病程发展程度和梗死范围,对PIS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周媛;杨小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2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分为减退组和未减退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是否自体甲状旁腺移植、是否Ⅵ区淋巴结清扫等差异,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癌根治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结果:28例发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30.43%。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退组手术方式为甲状腺全切、有自体甲状旁腺移植以及有Ⅵ区淋巴结清扫患者均高于未减退组(P<0.05~ 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Ⅵ区淋巴结清扫均是甲状腺癌根治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3.317、2.183)。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以及选择甲状腺全切术式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胡挺;丁士海;陈立权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凝酶与CHG敷料对小儿白血病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ICC)穿刺点止血的应用效果。方法:经改良塞丁格技术置入PICC,按置入PICC先后顺序,将置管后第24 h换药时仍有出血的白血病患儿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明胶海绵3次折叠放置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3M透明敷料。观察组使用血凝酶粉针剂撒于穿刺点上方,外覆盖CHG抗菌透明敷料。观察2组患者72h 后穿刺点出血程度。结果:观察组穿刺点出血程度低于对照组( P <0.05),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小儿白血病PICC穿刺点处使用血凝酶与CHG抗菌透明敷料进行早期干预,止血效果好,并有预防感染作用,有效减少换药次数,减少护士工作量,值得推广。
作者:段明霞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 PCNL)和组合式输尿管软镜( FURS)治疗肾结石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肾结石患者178例分为PCNL组94例和FURS组84例。按结石大小又将PCNL组分为结石>20 mm组51例,≤20 mm组43例;FURS组分为结石>20 mm组43例,≤20 mm组41例。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碎石时间、出血量、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二期手术或ESWL术发生率、术后1周清石率、术后1个月清石率。结果:17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2组患者年龄、结石直径和结石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PCNL组的手术时间及碎石时间均明显短于FURS组(P<0.01)。 PCNL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率均明显多于FURS组(P<0.01)。 PCNL组的术后感染率低于FURS组(P<0.05)。 PCNL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FURS组(P<0.01)。 PCNL组术后1周的清石率高于FURS组(P<0.05)。当结石≤20 mm,PCNL组与FURS组中术后1个月清石率及二期手术或ESWL术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结石>20 mm,PCNL组术后1个月清石率高于FURS组(P<0.05),PCNL组二期手术或ESWL术的发生率低于FURS组(P<0.05)。结论:PCNL术与FURS均是治疗肾结石的有效方法。 PCNL清石率高,术后感染率低,尤其适用于直径>20 mm的肾结石。 FURS具有微创性,术后恢复快,尤其适用于直径≤20 mm的肾结石患者。对于肾多发性结石和鹿角形肾结石可联合PCNL、FURS协同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郭一俊;易绮;尤佳;周任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D137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脏免疫病理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CD137L的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CD137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CD137和CD28蛋白水平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CD137和CD28 mRNA的表达。结果:重度CHB组患者血清CD137L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轻度和中度CHB组患者(P<0.01)。肝组织中CD28 mRNA在中度CHB组和重度CHB组患者的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及轻度CHB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重度CHB组患者CD137 mRNA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轻度CHB组和中度CHB组患者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中CD28蛋白在中度CHB组和重度CHB组患者的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及轻度CHB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重度CHB组患者CD137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轻度CHB组和中度CHB组患者中CD13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CD137的活化参与CHB患者肝组织免疫病理损伤过程,与其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王博;吴俊英;徐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桥本甲状腺炎( HT)合并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 P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探讨PTL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按WHO(2008)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4例HT合并PTL,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分型并随访。结果:4例中女3例,男1例,年龄56~62岁。单侧甲状腺无痛性肿块常为首发症状。镜下表现为中等或较大的肿瘤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可见残存的甲状腺腺体,腺体萎缩,并可见淋巴上皮病变。结论: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少见,与HT的发生密切相关,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辅助联合化疗、放疗等方案为宜。
作者:封扬;胡怀远;夏燕;吴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疗效,评价芪苈强心胶囊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入选78例高血压病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为常规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超声指标,同时测定血清N端脑钠肽(BNP)水平,随访6个月后复测相关指标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随访6个月,治疗组疗效76.9%高于对照组的51.3%(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NP和LAD水平均有所下降(P<0.01),其余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BNP指标均明显下降(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升高(P<0.01)。结论:在心衰基础治疗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高血压病心衰患者的疗效。
作者:祖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6年3月,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蚌埠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实验医学论文和应用医学论文。设有述评、基础医学、大学生科技园地、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祖国医学、精神卫生、护理学、技术与方法、综述、个案报道等栏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MRI (DCE-MRI)定量检测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前列腺DWI和DKtrans CE-MRI定量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 ADC)、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比( ve )值。并运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癌灶和增生灶的ADC、Ktrans和kep值分别为(1.21±0.26) mm2/s和(0.83±0.32) mm2/s、(0.45±0.22) min-1和(0.17±0.08) min-1、(0.95±0.44) min-1和(0.49±0.26)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C、Ktrans、kep值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存在显著不同,DWI和DCE-MRI定量评估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海宝;刘灿;贾媛;马宁;吴津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糖酵解抑制剂3-溴丙酮酸对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3-溴丙酮酸对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3-溴丙酮酸(0、50、100、200μmol/L)对Bel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ATP检测试剂盒分析细胞内AT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3-溴丙酮酸可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P<0.01),作用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422.9、143.9、85.0μmol/L。3-溴丙酮酸可诱导Bel7402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50、100、200μmol/L 3-溴丙酮酸作用24 h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ATP水平检测结果表明,3-溴丙酮酸可明显降低Bel7402细胞内的ATP水平(P<0.01)。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溴丙酮酸可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并上调凋亡诱导蛋白Bax的表达。结论:3-溴丙酮酸具有诱导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引起细胞内ATP降低、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
作者:潘琼;任凯;崇殿龙;张智瑞;周灿;刘浩;赵素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40例出现贫血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 Hb)、有无机械通气等因素分组,比较各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及Hb低值。结果: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质量增加,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延迟,贫血程度减轻(P<0.05~P<0.01);与出生时Hb>145 g/L组相比,出生时Hb≤145g/L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明显提前,Hb低值显著降低(P<0.01);与非机械通气组相比,机械通气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较早,Hb低值较低(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和出生时 Hb 值均是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的影响因素( P <0.05~P <0.01),而胎龄和出生时Hb值均是Hb低值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出生时Hb值越低,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越早,贫血程度越重。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产儿贫血,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宋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2次/天,连用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日常生活能力和凝血功能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脑梗死进展率和出血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进展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2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不良情绪自我调节护理对青光眼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200例,按照数字随机分组原则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增加不良情绪自我调节护理;比较2组患者术前治疗时间、入院时与出院时抑郁情况、从医依从性、眼压控制情况以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前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2组患者入院时抑郁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出院时观察组患者的抑郁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的从医情况、眼压控制情况及患者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不良情绪自我调节护理对青光眼治疗效果明显,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作者:鲍学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在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心肌做功指数( Tei 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Tei指数分为Tei≥0.40组43例和Tei<0.40组57例;对2组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以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Tei≥0.40组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SBP),24 h、日间平均舒张压(DBP),24 h、日间、夜间SBP负荷,24 h、日间、夜间DBP负荷均高于Tei<0.40组(P<0.05~P<0.01),而2组平均诊室SBP和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水平可能与心脏整体功能相关。
作者:张亮;石增刚;胡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行前列腺癌健康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綦江区50岁及以上男性行前列腺癌健康筛查,将筛查后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筛查组,另以同期因下尿路症状及血尿、尿潴留、骨痛等症状就诊而被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作为临床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体积、病理分级、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结果:筛查组患者平均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体积、病理级别和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均低于临床组(P<0.05~P<0.01),而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例数明显多于临床组(P<0.01)。结论:中老年男性行前列腺癌健康筛查,可以达到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目的,有助于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方案和更佳的治疗时机。
作者:魏利军;刘海;吴永珍;李德义;吴文强;蒲世年;蒋松江;李兴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的双相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全麻老年患者50例,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C组),每组25例。 D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稀释至20 mL泵注,10 min输注完毕,再以0.3μg·kg-1·h-1泵注至插管后5 min;C组静脉泵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记录入室后(T0),右美托咪定负荷量结束后(T1),气管插管前(T2)及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 (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2组患者MAP在T2~T5时点均较T0下降(P<0.05~P<0.01);D组MAP在T1、T2、T4、T5时点与T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和T2时点MAP与T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T2时点MAP高于C组(P<0.05)。 D组患者HR在T1、T2、T4和T5时点明显低于T0(P<0.01);T2、T4和T5的HR均显著低于T3(P<0.01);C组患者T4和T5时点HR均低于T0(P<0.05);D组T1、T2和T5的HR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全麻诱导过程中给予右美托咪定可以升高动脉血压,一定程度地抑制了全麻药物引起的血压下降,同时降低HR,减弱气管插管反应,稳定心血管功能。
作者:邓书;郭玲;柳兆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