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琼;任凯;崇殿龙;张智瑞;周灿;刘浩;赵素容
目的::探讨CT、MRI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胆道梗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胆道梗阻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入院均采取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同时辅以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胆系水成像。对比分析患者CT及MRI诊断准确性及相关病灶的定位与定性指标数据。结果:CT与MRI在患者病灶定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的良恶性定性及诊断准确率方面,CT的诊断准确率为78.1%,MRI为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胆管扩张、双管征及实质性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的敏感性MRI与CT均能达到100%。结论:CT、MRI应用于临床胆道梗阻的良恶性诊断各有优劣,两者相互结合,会有理想的诊断结果。
作者:周金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改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用自己的好情绪感染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患者是非常重要的[1-2]。作为未来护理行业的中坚力量,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具备提供高质量人文服务的素质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本文针对护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杜鹃(综述);齐玉龙;王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熵指数监控下镇静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ICU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需要镇静的患者1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分别接受熵指数监控下的镇静及传统主观评分方法监控下的镇静。镇静药物选择丙泊酚。观察比较2组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非计划拔管等事件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镇静药物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2组均未出现非计划拔管事件。结论:ICU应用熵指数监控镇静治疗可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药物用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并且不增加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概率,是一种持续、安全、有效的镇静监控手段。
作者:李雪蓉;吴金;陈启;邱媛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脑外伤患者鼻饲中实施集束化护理的效果。方法:选择脑外伤行鼻饲患者96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集束化护理模式,对2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和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ICU住院时间、鼻饲时间和通气时间均明显少于对照组,住院费用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1);观察组腹泻、食物反流、吸入性肺炎、胃潴留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1.67%,高于对照组的72.92%(P<0.05);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良好60.42%,营养中等31.25%,营养不良8.33%,对照组患者干预后营养良好43.75%,营养中等27.08%,营养不良29.17%,观察组患者营养状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可有效促进脑外伤鼻饲患者恢复,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也可帮助降低并发症发生,和谐护患关系,提高机体营养状态,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井翠;王静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再出血的防治措施与效果。方法:选取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不同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后不同血压水平下的再出血发生率。结果:经手术治疗后再出血20例(33.3%)。其中行小骨窗开颅手术术后再出血发生率26.8%,与行骨瓣开颅手术的再出血发生率4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6 h内再出血发生率高于6 h~者(P<0.05);术后收缩压180 mmHg ~患者再出血发生率高于<180 mmHg者(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血压水平等,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与手术时间,术后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再出血的有效措施。
作者:丁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疗效。方法:80例丙肝患者,采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丙肝病毒(HCV)基因型分型,根据病毒基因型分型结果分成HCV 1b型组和非1b型组,2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5μg/kg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韦林,治疗前后及随访中检测高灵敏HCV RNA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获得各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比较2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结果:HCV 1b型组与非1b型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8.1%和8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1b基因型疗效不佳,丙肝的疗效与基因型密切相关。
作者:陈庆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逆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 RE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及7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RECK和MMP-9的表达。结果:RECK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5.00%和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转移组的阳性率较无淋巴转移组明显降低(P<0.01)。 MMP-9在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5.00%和8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表达在宫颈鳞癌有淋巴转移组的阳性率较无淋巴转移组明显升高(P<0.01)。 RECK及MMP-9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RECK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减少或缺失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宫颈鳞癌的侵袭与转移,RECK和MMP-9与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张运彩;赵锦;李胜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糖酵解抑制剂3-溴丙酮酸对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3-溴丙酮酸对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3-溴丙酮酸(0、50、100、200μmol/L)对Bel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ATP检测试剂盒分析细胞内AT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3-溴丙酮酸可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P<0.01),作用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422.9、143.9、85.0μmol/L。3-溴丙酮酸可诱导Bel7402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50、100、200μmol/L 3-溴丙酮酸作用24 h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ATP水平检测结果表明,3-溴丙酮酸可明显降低Bel7402细胞内的ATP水平(P<0.01)。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溴丙酮酸可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并上调凋亡诱导蛋白Bax的表达。结论:3-溴丙酮酸具有诱导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引起细胞内ATP降低、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
作者:潘琼;任凯;崇殿龙;张智瑞;周灿;刘浩;赵素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肝胆外科住院行胆囊切除术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168例,分为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13例,开腹胆囊切除术组55例,并于术前1 d、术后1、3、9 d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结果:免疫功能指标CD3+、CD4+、IgG、IgM、IgA术后1 d均降低,术后3 d均开始升高,术后9d均恢复到术前1d水平,CD8+术后1d升高,术后3d开始降低,术后9d恢复到术前1d水平;腔镜胆囊切除术组CD3+、CD4+、IgG、IgM术后1 d降低幅度均小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术后3 d升高幅度均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CD8+术后3 d降低幅度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IgA术后3 d升高幅度均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应激指标IL-6、TNF-α、CRP术后1 d均升高,IL-6、CRP术后3 d均降低,其中仅IL-6术后9 d恢复至术前1 d水平, TNF-α术后9 d降低,但仍高于术前1 d水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IL-6、TNF-α、CRP变化幅度均小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 P<0.01)。肝功能指标ALT、TBIL、AST术后1 d均升高,术后3 d均降低,术后9 d恢复至术前1 d水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LT、TBIL、AST变化幅度均小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的影响比开腹胆囊切除术小,可以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创刊于1976年3月,由安徽省教育厅主管,蚌埠医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医学学术期刊。主要刊登实验医学论文和应用医学论文。设有述评、基础医学、大学生科技园地、临床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医学、药学、预防医学、祖国医学、精神卫生、护理学、技术与方法、综述、个案报道等栏目。
作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对头皮下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头皮下肿块患者共128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124例中,男92例,女32例;120例单发,4例多发;良性占93.7%(120/128),恶性占6.3%(8/128)。按其来源可分为来源于头皮软组织肿块和来源于颅骨肿块,病变类型多的前3位为脂肪瘤(44/128)、表皮样囊肿(19/128)、外毛根鞘囊肿(17/128)。结论:CT能明确显示头皮下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形态及与邻近颅骨的关系,对诊断能起到较大的帮助,是临床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作者:丁亮;张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尿酸( UA)和N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PI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64例,其中PIS患者34例( PIS组),非PIS患者30例( NPIS组),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UA和NT-proBNP水平。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将PIS组患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根据CT/MRI影像学检查,将其分为小灶组、中灶组和大灶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UA和NT-proBNP水平。结果:PIS组患者血清UA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NPIS组(P<0.01)。 PIS组中,随NIHSS 评分增加,轻型、中型、重型组患者的UA和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P<0.05~P<0.01);随梗死灶体积增大,小灶、中灶、大灶组患者UA和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P<0.01)。结论:UA和NT-pro BNP水平可反映IS病程发展程度和梗死范围,对PIS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周媛;杨小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经导管溶栓与经足背静脉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的66例急性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导管溶栓组( A组)32例,经患侧足背静脉溶栓组( B组)34例,对比2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血栓消除率、溶栓时间及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结果:A组血栓消除率(64.38±18.24)%,明显高于B组(37.28±20.36)%(P<0.01),A组溶栓治疗时间(96.38±13.45)h,明显短于B组(143.65±13.37)h(P<0.01)。随访3~18个月,A组血栓后综合征发生率31.25%(10/32),低于B组52.94%(18/34)(P<0.05)。溶栓72、120 h后2组膝上15 cm和膝下10 cm患肢和健侧周径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导管溶栓血栓清除率明显优于经足背静脉溶栓,在短期内即可达到一定的有效率,同时可以维持良好的远期通畅率,降低血栓后综合征的发生率。
作者:郭洪启;李军;高照;张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比较经皮肾镜( PCNL)和组合式输尿管软镜( FURS)治疗肾结石的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方法:将肾结石患者178例分为PCNL组94例和FURS组84例。按结石大小又将PCNL组分为结石>20 mm组51例,≤20 mm组43例;FURS组分为结石>20 mm组43例,≤20 mm组41例。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手术时间、碎石时间、出血量、术后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二期手术或ESWL术发生率、术后1周清石率、术后1个月清石率。结果:178例患者手术均成功。2组患者年龄、结石直径和结石部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PCNL组的手术时间及碎石时间均明显短于FURS组(P<0.01)。 PCNL组的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出血率均明显多于FURS组(P<0.01)。 PCNL组的术后感染率低于FURS组(P<0.05)。 PCNL组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FURS组(P<0.01)。 PCNL组术后1周的清石率高于FURS组(P<0.05)。当结石≤20 mm,PCNL组与FURS组中术后1个月清石率及二期手术或ESWL术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当结石>20 mm,PCNL组术后1个月清石率高于FURS组(P<0.05),PCNL组二期手术或ESWL术的发生率低于FURS组(P<0.05)。结论:PCNL术与FURS均是治疗肾结石的有效方法。 PCNL清石率高,术后感染率低,尤其适用于直径>20 mm的肾结石。 FURS具有微创性,术后恢复快,尤其适用于直径≤20 mm的肾结石患者。对于肾多发性结石和鹿角形肾结石可联合PCNL、FURS协同治疗提高临床疗效。
作者:郭一俊;易绮;尤佳;周任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中老年男性行前列腺癌健康筛查的临床意义。方法:对綦江区50岁及以上男性行前列腺癌健康筛查,将筛查后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作为筛查组,另以同期因下尿路症状及血尿、尿潴留、骨痛等症状就诊而被确诊的前列腺癌患者作为临床组。比较2组患者的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体积、病理分级、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和治疗方法。结果:筛查组患者平均年龄、血清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前列腺体积、病理级别和前列腺癌临床分期均低于临床组(P<0.05~P<0.01),而行前列腺癌根治性手术例数明显多于临床组(P<0.01)。结论:中老年男性行前列腺癌健康筛查,可以达到早期诊断前列腺癌的目的,有助于为前列腺癌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方案和更佳的治疗时机。
作者:魏利军;刘海;吴永珍;李德义;吴文强;蒲世年;蒋松江;李兴森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 HCC)、肝转移瘤( HM)和肝血管瘤( HH)患者的肝动脉灌注指数( HPI)以及血管渗透性参数,探讨三维全肝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肝脏肿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8例受检者( HCC组30例,HM组16例,HH组12例),采用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检查( VIBE)序列进行全肝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DCE-MRI),并用Omni-Kinetics软件分析图像,结合肝脏双输入血流动力学模型获得肝脏灌注和血管渗透性参数HPI、容积转运常数( Ktrans )、回流速率常数( kep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比( ve )值和血浆空间容积率( vp )。结果:3组HPI值、Ktrans和ke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HPI值HCC组>HH组>HM组(P<0.05);Ktrans值HCC组>HH组>HM组(P<0.05~P<0.01); kep值HCC组>HH组和HM组(P<0.01),但HH组和HM组的ke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ve 和vp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全肝DCE-MRI扫描可获得定量血流灌注及血管渗透性参数,有助于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徐运军;程慧敏;翟羽佳;陆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母儿结局,为临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子痫前期病例107例,按发病孕周分成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33+6周)(A组)35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34周)(B组)72例,观察2组一般情况、孕产妇的并发症及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结果:A组孕妇有子痫前期病史、合并甲状腺疾病及糖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孕产妇肾功能异常45.7%和肝功能异常42.9%,均明显高于 B组的9.7%和5.6%(P<0.01)。 B组HELLP综合征、子痫、胎盘早剥、心力衰竭和贫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围生儿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低于A组(P<0.01和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有较高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在终止妊娠前可有短期的期待治疗;给予积极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母儿的结局,但在期待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护母婴情况,适时终止妊娠。
作者:汪俊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简易“针内针”水平法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肢及会阴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穿刺组(对照组)和9号皮针导引针内针腰麻穿刺组(观察组),各20例。2组均在L3与L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对照组用16号硬膜外针先行硬膜外穿刺,后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观察组用9号皮针引导,直接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所有引导针的针尖斜面均与脊柱轴线平行,观察2组腰麻穿刺成功率、黄韧带和硬脊膜突破感知率、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头痛、腰痛、穿刺点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细腰针突破硬脊膜时均有确切的纸质破裂感或阻力落空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穿刺成功率均为95%;2组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组皆无体位性头痛发生,但观察组术后第5天和第7天穿刺点痛和腰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9号皮针引导“针内针”水平法腰穿可以确切感知突破硬脊膜,脑脊液流出通畅,腰麻麻醉效果确切,术后穿刺点疼痛及腰痛发生率低。
作者:叶洁;石金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 EPCs),为获取大量血管内皮祖细胞提供方法。方法:脐带血采集后,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带血单核细胞,再将单核细胞接种于铺设有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瓶中,经过体外诱导、培养、分化,完成传代扩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培养第5天呈现集落样生长,单个细胞呈圆形或梭形,2周后细胞长满瓶底,呈鹅卵石样外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31兔抗人单克隆抗体阳性率91.5%,Anti-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body(vWF)相关抗原兔抗人单克隆抗体的阳性表达率为72.4%;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吞噬Dil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发出红色荧光;结合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Ⅰ(+),发出绿色荧光;双染(+),呈黄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阳性率9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88.5%,CD133阳性率84.8%。结论:从脐带血中可获取大量CD34+、VEGFR-2+及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
作者:赵梦蝶;查从亮;江浩;项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在NSCLC患者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06例NSCLC和40例正常肺组织中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组中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4%和37.7%,对照组中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0.0%,2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LDH1蛋白和KAI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NSCLC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TNM分期高低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等级相关分析证实在NSCLC组织中ALDH1蛋白与KAI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异常表达的ALDH1和KAI1可能参与了NSCLC的发展、浸润和转移等过程;在NSCLC患者中联合检测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有益于早期预测其浸润和转移。
作者:池堂春;武世伍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