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金泉
目的::研究血清铁蛋白与脑出血后脑水肿的相关性。方法:选取住院患者3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3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检测2组24 h血清铁蛋白,并在第3天对观察组进行头颅复查。结果:观察组发病24 h血清铁蛋白(307.91±48.87)μg/L,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16.52±46.81)μg/L(P<0.01);血肿体积在入院第3天较入院12 h内有所提高,但绝对水肿体积与相对水肿体积均较入院12 h内有所增加(P<0.05)。血清铁蛋白与入院12 h内相对水肿体积无相关关系(P>0.05),而与入院第3天相对水肿体积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血清铁蛋白可作为诊断脑水肿变化的一个评估项目。
作者:许娟娟;许力;刘杨;屈洪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T对头皮下肿块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4例头皮下肿块患者共128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及CT表现。结果:124例中,男92例,女32例;120例单发,4例多发;良性占93.7%(120/128),恶性占6.3%(8/128)。按其来源可分为来源于头皮软组织肿块和来源于颅骨肿块,病变类型多的前3位为脂肪瘤(44/128)、表皮样囊肿(19/128)、外毛根鞘囊肿(17/128)。结论:CT能明确显示头皮下肿块的位置、大小、密度、形态及与邻近颅骨的关系,对诊断能起到较大的帮助,是临床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作者:丁亮;张敏 刊期: 2016年第09期
在护理工作中,护士改变消极情绪为积极情绪,用自己的好情绪感染身边的工作人员和患者是非常重要的[1-2]。作为未来护理行业的中坚力量,护理本科生(以下简称护生)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同时还要具备提供高质量人文服务的素质和能力,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进行有效管理。本文针对护生的情绪管理能力现状作一综述。
作者:杜鹃(综述);齐玉龙;王岚(审校)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简易“针内针”水平法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择期行下肢及会阴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穿刺组(对照组)和9号皮针导引针内针腰麻穿刺组(观察组),各20例。2组均在L3与L4间隙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成功后注入0.75%布比卡因2 mL。对照组用16号硬膜外针先行硬膜外穿刺,后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观察组用9号皮针引导,直接用5号腰硬联合针行蛛网膜下腔穿刺。所有引导针的针尖斜面均与脊柱轴线平行,观察2组腰麻穿刺成功率、黄韧带和硬脊膜突破感知率、神经阻滞效果及术后头痛、腰痛、穿刺点痛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穿刺时间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细腰针突破硬脊膜时均有确切的纸质破裂感或阻力落空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穿刺成功率均为95%;2组感觉阻滞平面、感觉阻滞起效时间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组皆无体位性头痛发生,但观察组术后第5天和第7天穿刺点痛和腰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9号皮针引导“针内针”水平法腰穿可以确切感知突破硬脊膜,脑脊液流出通畅,腰麻麻醉效果确切,术后穿刺点疼痛及腰痛发生率低。
作者:叶洁;石金英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母儿结局,为临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子痫前期病例107例,按发病孕周分成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33+6周)(A组)35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34周)(B组)72例,观察2组一般情况、孕产妇的并发症及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结果:A组孕妇有子痫前期病史、合并甲状腺疾病及糖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孕产妇肾功能异常45.7%和肝功能异常42.9%,均明显高于 B组的9.7%和5.6%(P<0.01)。 B组HELLP综合征、子痫、胎盘早剥、心力衰竭和贫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围生儿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低于A组(P<0.01和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有较高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在终止妊娠前可有短期的期待治疗;给予积极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母儿的结局,但在期待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护母婴情况,适时终止妊娠。
作者:汪俊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血尿酸( UA)和N端脑钠肽前体( NT-proBNP)水平与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 PI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卒中患者64例,其中PIS患者34例( PIS组),非PIS患者30例( NPIS组),测定并比较2组患者UA和NT-proBNP水平。并根据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将PIS组患者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和重型组,根据CT/MRI影像学检查,将其分为小灶组、中灶组和大灶组,分别测定并比较各组UA和NT-proBNP水平。结果:PIS组患者血清UA和NT-proBNP水平均明显高于NPIS组(P<0.01)。 PIS组中,随NIHSS 评分增加,轻型、中型、重型组患者的UA和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P<0.05~P<0.01);随梗死灶体积增大,小灶、中灶、大灶组患者UA和NT-proBNP水平逐渐升高(P<0.01)。结论:UA和NT-pro BNP水平可反映IS病程发展程度和梗死范围,对PIS的及时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周媛;杨小迪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7( IL-17)、转化生长因子-β1( TGF-β1)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90例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按病情分为轻度组( n=56)和中重度组( n=34),30名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用肺功能检查、ELISA法分别检测3组小儿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及血清IL-17、TGF-β1水平。结果:轻度组、中重度组患儿血清IL-17水平分别为(103.44±7.20)pg/mL和(147.31±4.42)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7.43±3.49)pg/mL(P<0.01);轻度组、中重度组患儿血清TGF-β1水平分别为(55.58±8.46)pg/mL和(80.26±4.62)pg/mL,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2.61±6.45) pg/mL(P<0.01);患儿血清IL-17、TGF-β1的水平与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均呈负相关关系(P<0.01)。血清IL-17与TGF-β1呈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慢性持续期哮喘患儿存在血IL-17、TGF-β1水平的改变,且与病情密切相关,IL-17、TGF-β1参与了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
作者:刘小群;陈啸洪;张佩红;李华浚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 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 B组),传统液体复苏者50例( C组)。对比3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 PT)、患者存活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及P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B组补液量和PT均高于A组(P<0.01);A、B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7.8%、27.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7.9%、63.6%,但3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观察糖酵解抑制剂3-溴丙酮酸对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3-溴丙酮酸对Bel7402细胞的增殖抑制效应,PI单染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浓度3-溴丙酮酸(0、50、100、200μmol/L)对Bel7402细胞凋亡的影响,ATP检测试剂盒分析细胞内ATP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结果:3-溴丙酮酸可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地抑制Bel7402细胞的增殖(P<0.01),作用24、48、72 h的IC50值分别为422.9、143.9、85.0μmol/L。3-溴丙酮酸可诱导Bel7402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凋亡,50、100、200μmol/L 3-溴丙酮酸作用24 h的细胞凋亡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ATP水平检测结果表明,3-溴丙酮酸可明显降低Bel7402细胞内的ATP水平(P<0.01)。 Western blot结果显示,3-溴丙酮酸可下调凋亡抑制蛋白Bcl-2的表达,并上调凋亡诱导蛋白Bax的表达。结论:3-溴丙酮酸具有诱导肝癌Bel7402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引起细胞内ATP降低、调节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
作者:潘琼;任凯;崇殿龙;张智瑞;周灿;刘浩;赵素容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逆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 RE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及7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RECK和MMP-9的表达。结果:RECK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5.00%和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转移组的阳性率较无淋巴转移组明显降低(P<0.01)。 MMP-9在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5.00%和8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表达在宫颈鳞癌有淋巴转移组的阳性率较无淋巴转移组明显升高(P<0.01)。 RECK及MMP-9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RECK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减少或缺失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宫颈鳞癌的侵袭与转移,RECK和MMP-9与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张运彩;赵锦;李胜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CD137表达与慢性乙型肝炎( 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肝脏免疫病理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受试者外周血中CD137L的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肝组织中CD137的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肝组织中CD137和CD28蛋白水平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肝组织中CD137和CD28 mRNA的表达。结果:重度CHB组患者血清CD137L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轻度和中度CHB组患者(P<0.01)。肝组织中CD28 mRNA在中度CHB组和重度CHB组患者的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及轻度CHB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重度CHB组患者CD137 mRNA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轻度CHB组和中度CHB组患者显著升高(P<0.01)。肝组织中CD28蛋白在中度CHB组和重度CHB组患者的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及轻度CHB组患者明显升高(P<0.01)。重度CHB组患者CD137蛋白表达水平均较健康对照组、轻度CHB组和中度CHB组患者中CD137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1)。结论:CD137的活化参与CHB患者肝组织免疫病理损伤过程,与其损伤程度有相关性。
作者:王博;吴俊英;徐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与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DHS治疗128例( DHS组),行PFN治疗30例( PFN组)。比较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DHS 组、PFN 组 A1、A2型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DHS组A3型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愈合时间均明显多于PFN组(P<0.01);DHS组、PFN组A1、A2型骨折术后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A3型骨折术后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均明显低于PFN组(P<0.01);2组术后1、3、6个月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2组间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A3型骨折患者的肺栓塞1例。结论:对于A1、A2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DHS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对于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具有更好的力学稳定性,效果优于DHS。
作者:周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在NSCLC患者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06例NSCLC和40例正常肺组织中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组中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4%和37.7%,对照组中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0.0%,2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LDH1蛋白和KAI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NSCLC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TNM分期高低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等级相关分析证实在NSCLC组织中ALDH1蛋白与KAI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异常表达的ALDH1和KAI1可能参与了NSCLC的发展、浸润和转移等过程;在NSCLC患者中联合检测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有益于早期预测其浸润和转移。
作者:池堂春;武世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ST段抬高的变化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病死组5例和好转组5例,比较2组患者心电图和血清标志物检查结果。结果:病死组中3例心电图ST段呈“墓碑型”抬高;2例呈“巨R波型”抬高;好转组患者心电图ST段呈“斜长型”1例,“新月型”2例,“水平型”1例,“弓背型”1例,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平均发病5 h后,心肌酶谱发生改变,2组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梗死超急性期患者多出现ST段抬高现象,“墓碑型”和“巨R波型”ST段抬高可能是心肌严重损伤的表现,病死率较高。
作者:刘向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在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中,探讨24 h动态血压与心肌做功指数( Tei 指数)的关系。方法:选择100例初诊老年高血压患者,根据Tei指数分为Tei≥0.40组43例和Tei<0.40组57例;对2组诊室血压、24 h动态血压以及超声心动图参数进行比较。结果:Tei≥0.40组24 h、日间、夜间平均收缩压(SBP),24 h、日间平均舒张压(DBP),24 h、日间、夜间SBP负荷,24 h、日间、夜间DBP负荷均高于Tei<0.40组(P<0.05~P<0.01),而2组平均诊室SBP和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4 h动态血压水平可能与心脏整体功能相关。
作者:张亮;石增刚;胡茜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 AECOPD)老年住院患者呼吸道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82例AECOPD患者血清标本进行病毒IgM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结果:45例患者病毒检测阳性,单一病毒感染27例,混合病毒感染18例。流感病毒B( IFV-B)为多见,其次为流感病毒A( IFV-A);IFV-B和IFV-A IgM抗体阳性率在60~69岁年龄组高于≥80岁龄组(P<0.05);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和副流感病毒IgM抗体阳性率在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5种病毒的性别分布及月份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ECOPD与呼吸道病毒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流感病毒,在流行季节应积极预防。
作者:荣令;夏静;瞿香坤;曹利芳;赵侠;田图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 EPCs),为获取大量血管内皮祖细胞提供方法。方法:脐带血采集后,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带血单核细胞,再将单核细胞接种于铺设有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瓶中,经过体外诱导、培养、分化,完成传代扩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培养第5天呈现集落样生长,单个细胞呈圆形或梭形,2周后细胞长满瓶底,呈鹅卵石样外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31兔抗人单克隆抗体阳性率91.5%,Anti-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body(vWF)相关抗原兔抗人单克隆抗体的阳性表达率为72.4%;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吞噬Dil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发出红色荧光;结合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Ⅰ(+),发出绿色荧光;双染(+),呈黄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阳性率9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88.5%,CD133阳性率84.8%。结论:从脐带血中可获取大量CD34+、VEGFR-2+及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
作者:赵梦蝶;查从亮;江浩;项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的双相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全麻老年患者50例,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C组),每组25例。 D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稀释至20 mL泵注,10 min输注完毕,再以0.3μg·kg-1·h-1泵注至插管后5 min;C组静脉泵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记录入室后(T0),右美托咪定负荷量结束后(T1),气管插管前(T2)及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 (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2组患者MAP在T2~T5时点均较T0下降(P<0.05~P<0.01);D组MAP在T1、T2、T4、T5时点与T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和T2时点MAP与T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T2时点MAP高于C组(P<0.05)。 D组患者HR在T1、T2、T4和T5时点明显低于T0(P<0.01);T2、T4和T5的HR均显著低于T3(P<0.01);C组患者T4和T5时点HR均低于T0(P<0.05);D组T1、T2和T5的HR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全麻诱导过程中给予右美托咪定可以升高动脉血压,一定程度地抑制了全麻药物引起的血压下降,同时降低HR,减弱气管插管反应,稳定心血管功能。
作者:邓书;郭玲;柳兆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在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行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的甲状腺良性结节患者39例共58枚结节,观察甲状腺结节的消融情况、微波消融后结节体积缩小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39例共58枚结节均行微波消融,一次性完全消融54枚,完全消融率93.1%,4枚再次消融后达完全消融。随访6个月后所有结节体积均较术前缩小,其中25例患者治愈,8例结节体积缩小率>50%,4例25%~50%,2例<25%。术后轻度短暂声音嘶哑2例,患侧牙龈及肩部疼痛者4例,无继发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等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经皮微波消融治疗甲状腺良性结节安全、有效、微创、美观,在掌握适应证的前提下,可在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张兴海;方开峰;林宗武;黄振伟;丁以柱;梁兴忠 刊期: 2016年第09期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40例出现贫血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 Hb)、有无机械通气等因素分组,比较各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及Hb低值。结果: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质量增加,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延迟,贫血程度减轻(P<0.05~P<0.01);与出生时Hb>145 g/L组相比,出生时Hb≤145g/L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明显提前,Hb低值显著降低(P<0.01);与非机械通气组相比,机械通气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较早,Hb低值较低(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和出生时 Hb 值均是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的影响因素( P <0.05~P <0.01),而胎龄和出生时Hb值均是Hb低值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出生时Hb值越低,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越早,贫血程度越重。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产儿贫血,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宋俊 刊期: 2016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