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桥本甲状腺炎合并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4例的临床病理分析

封扬;胡怀远;夏燕;吴玲玲

关键词:甲状腺炎, 淋巴瘤, 诊断, 鉴别, 病理, 临床
摘要:目的::观察桥本甲状腺炎( HT)合并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 PTL)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探讨PTL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按WHO(2008)淋巴瘤分类标准,收集4例HT合并PTL,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分型并随访。结果:4例中女3例,男1例,年龄56~62岁。单侧甲状腺无痛性肿块常为首发症状。镜下表现为中等或较大的肿瘤性淋巴细胞弥漫浸润,可见残存的甲状腺腺体,腺体萎缩,并可见淋巴上皮病变。结论:甲状腺原发性淋巴瘤少见,与HT的发生密切相关,免疫组化标记有助于确诊,治疗以手术治疗辅助联合化疗、放疗等方案为宜。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置入治疗良恶性气道狭窄并发症分析

    目的::分析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置入治疗良恶性气道狭窄的常见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对84例良恶性气道狭窄患者实施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置入治疗,所有患者均住院并接受气道内金属支架置入治疗,分析支架置入术后的近期、远期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近期随访统计,恶性气道狭窄组的咯血发生率高于良性气道狭窄组(P<0.05);恶性气道狭窄组患者和良性气道狭窄组患者肺部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恶性气道狭窄组的肉芽组织形成率低于良性气道狭窄组(P<0.01)。术后远期随访,恶性气道狭窄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高于良性气道狭窄组(P<0.05);恶性气道狭窄组的肉芽组织形成率明显高于良性气道狭窄组(P<0.05)。结论:镍钛记忆合金气管支架置入治疗良恶性气道狭窄的效果确切,但术后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良性气道狭窄患者术后近期容易发生气道再狭窄,恶性气道狭窄患者术后远期肺部容易出现反复感染。支架置入前要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尽可能将并发症发生率降到低。

    作者:陈维永;程德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早产儿贫血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早产儿贫血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140例出现贫血的早产儿,根据胎龄、出生体质量、出生时血红蛋白( Hb)、有无机械通气等因素分组,比较各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及Hb低值。结果:随着胎龄增大、出生体质量增加,患儿贫血出现时间延迟,贫血程度减轻(P<0.05~P<0.01);与出生时Hb>145 g/L组相比,出生时Hb≤145g/L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明显提前,Hb低值显著降低(P<0.01);与非机械通气组相比,机械通气组患儿贫血出现时间较早,Hb低值较低(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胎龄、出生体质量和出生时 Hb 值均是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的影响因素( P <0.05~P <0.01),而胎龄和出生时Hb值均是Hb低值的影响因素(P<0.01)。结论:胎龄越小、出生体质量越低、出生时Hb值越低,早产儿贫血出现时间越早,贫血程度越重。应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早产儿贫血,提高早产儿的生存质量。

    作者:宋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右美托咪定双相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的双相血流动力学变化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中的应用。方法:选择全麻老年患者50例, 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0.9%氯化钠注射液组(C组),每组25例。 D组麻醉诱导前给予右美托咪定负荷量0.5μg/kg稀释至20 mL泵注,10 min输注完毕,再以0.3μg·kg-1·h-1泵注至插管后5 min;C组静脉泵注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分别记录入室后(T0),右美托咪定负荷量结束后(T1),气管插管前(T2)及插管后1 min(T3)、3 min(T4)、5 min (T5)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结果:2组患者MAP在T2~T5时点均较T0下降(P<0.05~P<0.01);D组MAP在T1、T2、T4、T5时点与T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T1和T2时点MAP与T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D组T2时点MAP高于C组(P<0.05)。 D组患者HR在T1、T2、T4和T5时点明显低于T0(P<0.01);T2、T4和T5的HR均显著低于T3(P<0.01);C组患者T4和T5时点HR均低于T0(P<0.05);D组T1、T2和T5的HR均明显低于C组(P<0.01)。结论:全麻诱导过程中给予右美托咪定可以升高动脉血压,一定程度地抑制了全麻药物引起的血压下降,同时降低HR,减弱气管插管反应,稳定心血管功能。

    作者:邓书;郭玲;柳兆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抗血小板联合抗凝治疗在脑梗死急性期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脑梗死急性期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脑梗死急性期患者9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5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观察组加用低分子肝素5000 U,皮下注射,2次/天,连用5 d。比较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NIHSS)、日常生活能力和凝血功能变化,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脑梗死进展率和出血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治疗前NIHSS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治疗后第14天,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高(P<0.01),且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降低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升高程度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脑梗死进展率为6.0%,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2组患者治疗前凝血功能检查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联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高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CT和MRI鉴别诊断良恶性胆道梗阻的临床价值分析

    目的::探讨CT、MRI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胆道梗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胆道梗阻患者128例,所有患者入院均采取腹部CT平扫+增强检查,同时辅以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胆系水成像。对比分析患者CT及MRI诊断准确性及相关病灶的定位与定性指标数据。结果:CT与MRI在患者病灶定位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的良恶性定性及诊断准确率方面,CT的诊断准确率为78.1%,MRI为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于胆管扩张、双管征及实质性肿瘤和肿大淋巴结的敏感性MRI与CT均能达到100%。结论:CT、MRI应用于临床胆道梗阻的良恶性诊断各有优劣,两者相互结合,会有理想的诊断结果。

    作者:周金泉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代谢指标变化研究

    目的::分析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患者代谢指标,探讨2型糖尿病肾病发病的代谢紊乱特点HbA1c。方法:收集131例住院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尿肾功能检查分为2型糖尿病无肾病并发症组(T2DM组)54例与2型糖尿病并发肾病组(DKD组)77例,根据血尿酸水平再将DKD组分为高尿酸组和正常尿酸组,分别检测其糖化血红蛋白(HbA1c)、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尿酸及血肌酐等指标。结果:DKD组患者血清TC、LDL-C、肌酐及尿酸水平均高于T2DM组(P<0.05~P<0.01),而HDL-C水平低于T2DM组(P<0.05)。与正常尿酸组比较,高尿酸组的TC、LDL-C及肌酐水平均升高(P<0.05~P<0.01),而HDL-C水平明显较低(P<0.01),但2组患者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肾病的发生与血糖、血脂及尿酸的代谢紊乱有关,积极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与尿酸的水平对防治糖尿病肾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欧红芹;祖磊;邹玲梅;金强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芪苈强心胶囊辅助治疗高血压心力衰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高血压病心力衰竭(心衰)患者的疗效,评价芪苈强心胶囊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入选78例高血压病心衰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9例和对照组39例。对照组为常规心衰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等超声指标,同时测定血清N端脑钠肽(BNP)水平,随访6个月后复测相关指标进行组间对比研究。结果:随访6个月,治疗组疗效76.9%高于对照组的51.3%(P<0.05);对照组患者治疗后BNP和LAD水平均有所下降(P<0.01),其余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BNP指标均明显下降(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有所升高(P<0.01)。结论:在心衰基础治疗上加用芪苈强心胶囊辅助治疗可显著改善高血压病心衰患者的疗效。

    作者:祖磊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ALDH1和KAI1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病理意义

    目的::检测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ALDH1)和肿瘤转移抑制基因KAI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它们在NSCLC患者中的临床病理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liVisionTM plus法检测106例NSCLC和40例正常肺组织中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在NSCLC组中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60.4%和37.7%,对照组中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0.0%和90.0%,2组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ALDH1蛋白和KAI1蛋白表达阳性率在NSCLC组织的不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TNM分期高低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等级相关分析证实在NSCLC组织中ALDH1蛋白与KAI1蛋白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5)。结论:异常表达的ALDH1和KAI1可能参与了NSCLC的发展、浸润和转移等过程;在NSCLC患者中联合检测ALDH1和KAI1蛋白的表达有益于早期预测其浸润和转移。

    作者:池堂春;武世伍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不同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丙肝)的疗效。方法:80例丙肝患者,采用特异性探针杂交法进行丙肝病毒(HCV)基因型分型,根据病毒基因型分型结果分成HCV 1b型组和非1b型组,2组均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1.5μg/kg皮下注射)和口服利巴韦林,治疗前后及随访中检测高灵敏HCV RNA作为疗效评价的指标。获得各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并比较2组持续病毒学应答率。结果:HCV 1b型组与非1b型组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率分别为58.1%和8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HCV1b基因型疗效不佳,丙肝的疗效与基因型密切相关。

    作者:陈庆峰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再出血防治

    目的::总结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再出血的防治措施与效果。方法:选取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比较不同手术方式、不同手术时间以及患者术后不同血压水平下的再出血发生率。结果:经手术治疗后再出血20例(33.3%)。其中行小骨窗开颅手术术后再出血发生率26.8%,与行骨瓣开颅手术的再出血发生率4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时间6 h内再出血发生率高于6 h~者(P<0.05);术后收缩压180 mmHg ~患者再出血发生率高于<180 mmHg者(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再出血的影响因素包括手术方式、手术时间以及术后血压水平等,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与手术时间,术后有效控制血压是防治再出血的有效措施。

    作者:丁伟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DWI及动态增强MRI定量检测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弥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MRI (DCE-MRI)定量检测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前列腺DWI和DKtrans CE-MRI定量参数,包括表观扩散系数( ADC)、容积转运常数Ktrans、回流速率常数ke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比( ve )值。并运用SPSS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列腺癌癌灶和增生灶的ADC、Ktrans和kep值分别为(1.21±0.26) mm2/s和(0.83±0.32) mm2/s、(0.45±0.22) min-1和(0.17±0.08) min-1、(0.95±0.44) min-1和(0.49±0.26)min-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C、Ktrans、kep值在前列腺良恶性病变中存在显著不同,DWI和DCE-MRI定量评估对前列腺良恶性病变的鉴别具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王海宝;刘灿;贾媛;马宁;吴津明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甲状腺癌根治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根治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92例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分为减退组和未减退组,比较2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手术方式、是否自体甲状旁腺移植、是否Ⅵ区淋巴结清扫等差异,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癌根治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影响因素。结果:28例发现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率为30.43%。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年龄、性别、临床分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减退组手术方式为甲状腺全切、有自体甲状旁腺移植以及有Ⅵ区淋巴结清扫患者均高于未减退组(P<0.05~ P<0.01)。非条件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Ⅵ区淋巴结清扫均是甲状腺癌根治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危险因素( OR值分别为3.317、2.183)。结论:甲状腺癌根治术患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以及选择甲状腺全切术式术后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的风险显著增加。

    作者:胡挺;丁士海;陈立权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妊娠结局探讨

    目的::探讨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的母儿结局,为临床处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度子痫前期病例107例,按发病孕周分成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33+6周)(A组)35例和晚发型重度子痫前期(≥34周)(B组)72例,观察2组一般情况、孕产妇的并发症及分娩方式和围生儿结局。结果:A组孕妇有子痫前期病史、合并甲状腺疾病及糖异常发生率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孕产妇肾功能异常45.7%和肝功能异常42.9%,均明显高于 B组的9.7%和5.6%(P<0.01)。 B组HELLP综合征、子痫、胎盘早剥、心力衰竭和贫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围生儿胎儿生长受限发生率及围生儿死亡率均低于A组(P<0.01和P<0.05)。结论:早发型重度子痫前期有较高的母婴并发症发生率,在终止妊娠前可有短期的期待治疗;给予积极的治疗可明显改善母儿的结局,但在期待治疗过程中,应严密监护母婴情况,适时终止妊娠。

    作者:汪俊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宫颈鳞癌中RECK与MMP-9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中逆转录富含半胱氨酸蛋白( RECK)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9的表达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正常子宫颈组织及70例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中RECK和MMP-9的表达。结果:RECK蛋白在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5.00%和3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淋巴转移组的阳性率较无淋巴转移组明显降低(P<0.01)。 MMP-9在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25.00%和80.00%,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MMP-9表达在宫颈鳞癌有淋巴转移组的阳性率较无淋巴转移组明显升高(P<0.01)。 RECK及MMP-9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RECK在宫颈鳞癌中表达减少或缺失可能是通过上调MMP-9的表达从而促进宫颈鳞癌的侵袭与转移,RECK和MMP-9与宫颈鳞癌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

    作者:张运彩;赵锦;李胜泽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股骨近端髓内钉与动力髋螺钉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与动力髋螺钉( DHS)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15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DHS治疗128例( DHS组),行PFN治疗30例( PFN组)。比较两种手术的治疗效果。结果:DHS 组、PFN 组 A1、A2型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愈合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DHS组A3型骨折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愈合时间均明显多于PFN组(P<0.01);DHS组、PFN组A1、A2型骨折术后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A3型骨折术后各时间点Harris评分均明显低于PFN组(P<0.01);2组术后1、3、6个月疼痛VAS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P<0.01),2组间VAS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FN组A3型骨折患者的肺栓塞1例。结论:对于A1、A2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PFN、DHS治疗均能取得满意疗效;对于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PFN具有更好的力学稳定性,效果优于DHS。

    作者:周超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肝胆外科住院行胆囊切除术的胆囊良性病变患者168例,分为腔镜胆囊切除术组113例,开腹胆囊切除术组55例,并于术前1 d、术后1、3、9 d分别抽取清晨空腹静脉血检测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结果:免疫功能指标CD3+、CD4+、IgG、IgM、IgA术后1 d均降低,术后3 d均开始升高,术后9d均恢复到术前1d水平,CD8+术后1d升高,术后3d开始降低,术后9d恢复到术前1d水平;腔镜胆囊切除术组CD3+、CD4+、IgG、IgM术后1 d降低幅度均小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术后3 d升高幅度均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CD8+术后3 d降低幅度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IgA术后3 d升高幅度均高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5)。应激指标IL-6、TNF-α、CRP术后1 d均升高,IL-6、CRP术后3 d均降低,其中仅IL-6术后9 d恢复至术前1 d水平, TNF-α术后9 d降低,但仍高于术前1 d水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IL-6、TNF-α、CRP变化幅度均小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 P<0.01)。肝功能指标ALT、TBIL、AST术后1 d均升高,术后3 d均降低,术后9 d恢复至术前1 d水平;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组ALT、TBIL、AST变化幅度均小于开腹胆囊切除术组(P<0.01)。结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应激和肝功能的影响比开腹胆囊切除术小,可以作为首选的手术方式。

    作者:吴松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目的::分离、培养、鉴定人脐带血内皮祖细胞( EPCs),为获取大量血管内皮祖细胞提供方法。方法:脐带血采集后,采用6%羟乙基淀粉沉降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脐带血单核细胞,再将单核细胞接种于铺设有纤维连接蛋白的培养瓶中,经过体外诱导、培养、分化,完成传代扩增;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免疫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对细胞进行鉴定。结果:细胞培养第5天呈现集落样生长,单个细胞呈圆形或梭形,2周后细胞长满瓶底,呈鹅卵石样外观。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显示,CD31兔抗人单克隆抗体阳性率91.5%,Anti-Von Willebrand factor antibody(vWF)相关抗原兔抗人单克隆抗体的阳性表达率为72.4%;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检测显示,吞噬Dil标记的乙酰低密度脂蛋白(+),发出红色荧光;结合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Ⅰ(+),发出绿色荧光;双染(+),呈黄色荧光。流式细胞术检测CD34阳性率93%,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率88.5%,CD133阳性率84.8%。结论:从脐带血中可获取大量CD34+、VEGFR-2+及CD133+血管内皮祖细胞。

    作者:赵梦蝶;查从亮;江浩;项平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熵指数在ICU机械通气患者镇静监控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熵指数监控下镇静在ICU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ICU中接受机械通气治疗、需要镇静的患者14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3例,分别接受熵指数监控下的镇静及传统主观评分方法监控下的镇静。镇静药物选择丙泊酚。观察比较2组镇静药物用量、机械通气时间、入住ICU时间、非计划拔管等事件发生概率。结果:观察组镇静药物用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和入住ICU时间均较对照组显著缩短(P<0.01);2组均未出现非计划拔管事件。结论:ICU应用熵指数监控镇静治疗可减少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药物用量,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并且不增加非计划性拔管发生概率,是一种持续、安全、有效的镇静监控手段。

    作者:李雪蓉;吴金;陈启;邱媛媛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三维全肝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研究肝细胞肝癌( HCC)、肝转移瘤( HM)和肝血管瘤( HH)患者的肝动脉灌注指数( HPI)以及血管渗透性参数,探讨三维全肝MRI动态增强扫描定量分析在鉴别诊断肝脏肿瘤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8例受检者( HCC组30例,HM组16例,HH组12例),采用三维容积内插体部检查( VIBE)序列进行全肝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 DCE-MRI),并用Omni-Kinetics软件分析图像,结合肝脏双输入血流动力学模型获得肝脏灌注和血管渗透性参数HPI、容积转运常数( Ktrans )、回流速率常数( kep )、血管外细胞外间隙体积比( ve )值和血浆空间容积率( vp )。结果:3组HPI值、Ktrans和ke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P<0.01);HPI值HCC组>HH组>HM组(P<0.05);Ktrans值HCC组>HH组>HM组(P<0.05~P<0.01); kep值HCC组>HH组和HM组(P<0.01),但HH组和HM组的kep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ve 和vp 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维全肝DCE-MRI扫描可获得定量血流灌注及血管渗透性参数,有助于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

    作者:徐运军;程慧敏;翟羽佳;陆杨 刊期: 2016年第09期

  • 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在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其中采用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 A组),限制性液体复苏者50例( B组),传统液体复苏者50例( C组)。对比3组患者的输液量、凝血酶原时间( PT)、患者存活率、病死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组患者术前输液量及PT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组和B组补液量和PT均高于A组(P<0.01);A、B和C组的病死率分别为17.8%、27.9%、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出现的并发症主要是急性肾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3组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8.2%、57.9%、63.6%,但3组患者各项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纠正亚低温联合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改善严重腹部创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患者病死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云 刊期: 2016年第09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