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经右胸食管癌切除术配合管状胃成形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贲晨;赵伟;黄克诚

关键词:食管肿瘤, 经右胸食管癌切除术, 管状胃
摘要:目的::探讨经右胸食管癌切除术配合管状胃成形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中,24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经右胸颈部吻合,8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经右胸胸内吻合,所有患者均行管状胃成形。结果:32例患者手术切除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颈部吻合口瘘1例,声音嘶哑3例,肺部感染4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均无胃排空障碍、乳糜胸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32例患者术后随访3~19个月,2例肺转移,1例肝转移,其余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经右胸行食管癌手术更有利于肿瘤彻底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管状胃重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4例,观察组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照组行CT静脉造影诊断。结果:28例中左下肢20例,右下肢8例;股浅静脉部血栓13例,深部腘静脉血栓9例,股静脉血栓4例,胫后静脉血栓1例,股深静脉血栓1例,均无并发两处及以上血栓现象。观察组确诊14例,对照组确诊10例,2组确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8)。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下肢深静脉血栓诊断率亦高,亦具有无创、可重复性以及实时等优点。

    作者:陈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压迫时间与压疮发生关系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压迫不同时间后大鼠受压部位的皮肤形态及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分成6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未压迫,其余5组分别对大鼠下肢关节压迫1 h(B组)、2 h(C组)、3 h(D组)、4 h(E组)和6 h(F组),每组间隔时间与压迫时间相同,总时间24 h,观察压迫后受压部位的皮肤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B、C、D、E、F组受压部位皮肤发红的大鼠分别有1、2、5、8和8只,D、E和F组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发红数均明显多于A组(P<0.01)。压迫时间超过2 h组真皮内血管充血明显,皮肤逐渐变薄、水肿,甚至剥脱;F组同时出现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结论:压迫时间超过2 h,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和组织明显受损,随受压时间延长,皮肤受损更加严重。

    作者:徐云侠;胡守紫;钟政荣;刘玉芳;王银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分析

    目的::评价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对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的效果。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及对照组,对照组31例采用脑梗死常规护理,干预组29例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护和早期康复护理相结合的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于干预前和干预后8周比较2组患者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组经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后,其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用中西医结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张勤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治疗;观察2组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细胞,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素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胰岛素泵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4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20例。对照组予诺和灵R三餐前+甘精胰岛素睡前皮下注射,治疗组予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超短效赖脯胰岛素。记录2组患者治疗前后空腹、餐后2h血糖值,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用量及低血糖发生率。结果:2组空腹血糖值、餐后2h血糖值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2组血糖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胰岛素用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连续皮下注射较符合生理需求,血糖控制佳,低血糖发生率低,是值得推广的糖尿病治疗方法。

    作者:刘柱;耿鹏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对氧磷酯酶-1及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对氧磷酯酶-1(PON-1)活性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及正常对照组72名,采用对硝基苯酚为底物的速率法和酶联免疫吸附法分别测定血清PON-1、ox-LDL,同时检测2组的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等生化指标并进行对比;探讨PON-1、ox-LDL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结果:缺血性脑卒中组血清PON-1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ox-LDL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大梗死组血清PON-1活性均低于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P<0.05和P<0.01);而大梗死组ox-LDL水平均明显高于中梗死组和小梗死组(P<0.01);神经功能重度损伤组患者血清PON-1活性均明显低于轻、中度损伤组(P<0.01),而血清ox-LDL水平均显著高于轻、中度损伤组(P<0.01)。相关分析显示:PON-1与ox-LDL呈负相关关系(P<0.01)。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PON-1活性降低,导致抗氧化能力减弱,使血清ox-LDL水平增加,这种改变可能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对预测脑卒中风险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卫香;刘彦敏;张砚卿;杜国辉;张琳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阿加曲班与普通肝素在连续性血液滤过抗凝中的作用比较

    目的::探讨阿加曲班与普通肝素在连续性静脉-静脉血液滤过( CVVH)治疗中抗凝作用和安全性比较。方法:将40例肾功能不全需行CVVH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阿加曲班组和普通肝素组各20例,分别使用阿加曲班和普通肝素抗凝。检查患者CVVH治疗前后血小板和肾功能,第1、4、8 h、治疗结束前以及治疗结束后1 h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观察治疗过程中管路和滤器凝血情况,监测患者治疗结束后24 h内有无出血事件的发生。结果:CVVH治疗后,普通肝素组血小板数量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阿加曲班组血小板数无明显改变(P>0.05);阿加曲班组和普通肝素组APTT在CVVH治疗后1 h和治疗结束前延长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加曲班组治疗结束后1 h APTT基本恢复正常(P>0.05),而普通肝素组仍高于治疗前(P<0.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阿加曲班组和普通肝素组在CVVH治疗结束后管路和滤器凝血发生率以及CVVH治疗后24 h内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加曲班在CVVH治疗中的抗凝作用与普通肝素效果相当,停药后APTT恢复较快,且对血小板影响较小,安全性高,可能是CVVH治疗中比较理想的抗凝剂。

    作者:孔德华;郭增;涂翀昉;张泽华;王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的变化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 ADM)的水平,研究ADM与COPD病情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加重组)、稳定期患者(稳定组)及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各23例,检测并比较其血浆ADM水平、肺功能、血气分析、血常规。结果:加重组与稳定组血浆ADM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加重组血浆ADM水平亦显著高于稳定组(P<0.01);血浆ADM水平与FEV1.0%、FEV1.0/FVC%和动脉血氧分压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而与血pH有相关关系(P<0.05)。结论:随着COPD患者病情恶化,ADM代偿性增加,扩张气道,抑制炎症反应,可延缓疾病进展。

    作者:苏宪灵;齐菲;解立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肾复康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肾复康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2型糖尿病肾病患者,常规检验24 h尿蛋白定量>0.5 g/24 h,随机分为2组,A组40例,给予肾复康胶囊口服、前列地尔静脉滴注,14 d为一疗程;B组40例,给予盐酸川芎嗪静脉滴注,治疗14 d。比较2组治疗前后24 h尿蛋白定量、血肌酐( Cr)、尿素氮( BUN)。之后2组互换治疗方案,继续治疗14 d。比较24 h尿蛋白定量、血Cr、BUN。结果:2组患者首次治疗14 d后24 h尿蛋白定量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但A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B组(P<0.01)。更换治疗方案后,2组24 h尿蛋白定量均继续下降,B组24 h尿蛋白定量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在治疗糖尿病肾病大量蛋白尿方面,肾复康胶囊联合前列地尔有显著疗效。

    作者:张健;代永红;江振国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内胆管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γ-谷氨酰转肽酶( GGT)、碱性磷酸酶( ALP)、总胆红素( TBIL)检测在鉴别原发性肝癌( HCC)及肝内胆管癌( ICC)中的应用。方法:对98例HCC患者和125例ICC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BIL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ICC组患者的ALT、AST、GGT、ALP、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HCC组(P<0.01)。 ICC组患者的ALT、AST、GGT、ALP和TBIL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HCC组(P<0.01)。5项指标联合检测异常率ICC组亦明显高于HCC组(P<0.01)。 ICC组GGT水平与ALT、AST、ALP升高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TBIL无相关关系。结论:ALT、AST、GGT、ALP、TBIL在ICC组均有明显升高,对HCC及ICC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秀娟;徐婵媛;黎英贤;田广俊;蒋俊民;池晓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7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分为合并脑梗死组45例,单纯糖尿病组25例,以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的血清检测Hcy、FIB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cy、FIB均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血清Hay、FIB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显著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孙伟;王飞;朱江;靳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藏茵陈上调大鼠肝细胞膜转运蛋白多耐药相关蛋白3和核受体孕烷X受体表达

    目的::观察藏茵陈对正常大鼠多耐药相关蛋白3(MRP3)和核受体孕烷X受体(PXR)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0只SD大鼠随机分为藏茵陈组5只,藏茵陈100 mg·kg-1·d-1灌胃7 d;对照组5只,同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灌胃。7 d后麻醉处死2组大鼠,取肝脏组织行HE染色检测肝脏形态变化,分别提取肝脏组织RNA、膜蛋白及核蛋白,采用实时聚合酶链式反应和蛋白免疫印迹检测膜转运蛋白MRP3和核受体PXR在转录与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结果:给予藏茵陈后,与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未影响肝脏组织的形态结构;藏茵陈可显著刺激正常大鼠肝细胞膜转运蛋白MRP3表达(P<0.01);也可明显上调核受体PXR水平增高(P<0.01)。结论:藏茵陈刺激大鼠肝细胞膜蛋白 MRP3的表达上调可能与核受体 PXR途径相关。

    作者:李绍雪;柴进;高宇;刘畅;程英;连伟;刘潇聪;陈文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1和脑钠肽的改变及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心力衰竭患者内皮素1(ET-1)与脑钠肽(BNP)的改变及其相关性研究。方法:选择120例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80名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清ET-1及BNP,同时记录观察组不同心功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患者血清ET-1和BNP水平,探讨二者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ET-1和BN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的增高,观察组患者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降低,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血清ET-1和BNP水平均显著升高(P<0.01);相关分析显示:BNP、ET-1水平均与NYHA分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ET-1与BNP水平亦呈明显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血清BNP和ET-1显著升高,且与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密切相关,二者可作为评估病情及预后的预测指标。

    作者:谢瑞玉;李松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在儿童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 DEX)辅助麻醉用于儿童扁桃体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扁桃体切除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DEX辅助麻醉组( DEX组)和常规麻醉组(对照组)各30例。 DEX组患儿静脉给予DEX 1μg/kg微量泵泵注,对照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微量泵泵注,后行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给药前、给药10 min、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的变化。并记录2组芬太尼的使用量、出血量以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DEX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DEX组患儿在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EX组的出血量和芬太尼使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DEX辅助麻醉应用于儿童扁桃体切除术,镇痛、镇静效果良好,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作者:陈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改良Barden量表在重症患者压疮风险预测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改良Barden量表在重症患者压疮风险预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与2012年1~12月住院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定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的Barden量表进行压疮风险预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压疮风险预测,比较2组预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压疮上报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发生压疮的患者明显减少(P<0.01);2组患者目标观测人群中压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未作为目标观测的人群中则无压疮的发生。结论:采用改良的Barden量表对重症患者进行压疮的风险预测能够有效地做到评估风险指标量化,提升了医护人员对压疮发生的预见性。

    作者:邓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综合护理模式对腰椎压缩性骨折围手术期治疗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腰椎压缩性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观察2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模式可以缩短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时间,加速骨折愈合。

    作者:滕一伟;王开明;高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经右胸食管癌切除术配合管状胃成形在食管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探讨经右胸食管癌切除术配合管状胃成形在食管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行食管癌切除术患者中,24例胸中上段食管癌患者经右胸颈部吻合,8例胸下段食管癌患者经右胸胸内吻合,所有患者均行管状胃成形。结果:32例患者手术切除率100%,无围手术期死亡,其中颈部吻合口瘘1例,声音嘶哑3例,肺部感染4例,均经保守治疗后治愈。所有患者均无胃排空障碍、乳糜胸及反流性食管炎等并发症的发生。32例患者术后随访3~19个月,2例肺转移,1例肝转移,其余患者均健康存活。结论:经右胸行食管癌手术更有利于肿瘤彻底切除和淋巴结清扫,管状胃重建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贲晨;赵伟;黄克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在评价尿毒症患者心脏结构及功能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2例尿毒症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分别采用超声心动图对心脏结构和功能进行测量。结果:32例患者治疗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和左心房收缩末期内径均小于治疗前(P<0.01),左心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和二尖瓣A峰大流速均低于治疗前(P<0.01),左心室短轴缩短率、射血分数和二尖瓣E峰大流速均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超声心动图评价尿毒症患者治疗前后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周蓓蓓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循证医学理念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研究循证医学理念在病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120名学生分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名,实验组采用循证医学( EBM)教学方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学生均为同一年级同一临床专业。通过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座谈会3种评价方法对2组学生的教学效果进行综合评估。结果:实验组学生理论基础知识、提出问题、查循证据、分级筛选证据及应用证据的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问卷调查及师生座谈会发现,EBM教学有助于提高实验组学生的综合素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其团队合作能力,有助于学生分析证据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质疑精神和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结论:EBM理念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精神。

    作者:马莉;柴大敏;冯振中;武世伍;张琼;陶仪声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8例给予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照组28例仅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观察2组癌性疼痛及缓解情况,比较2组癌性神经痛疼痛评分和起效时间。结果:56例患者中1例终止治疗,55例患者总疼痛缓解率为72.7%;2组患者骨痛、软组织痛、内脏痛和神经痛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痛缓解程度2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痛经治疗3、4、5和7 d,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癌性疼痛特别是癌性神经痛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加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