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煤工尘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分析

胡姗姗

关键词:尘肺, 医院感染, 诱发因素, 住院患者
摘要:目的::探讨煤工尘肺(尘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的诱发因素及感染特征,对防治尘肺住院患者医院感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6390例尘肺患者住院病历进行统计,设计统计表格,包括患者的入院时间、基础疾病、住院时间、感染时间、感染部位、病原菌监测。统计患者血液、痰液、尿液和粪便检查结果,咽拭子培养结果,分析引起感染的致病菌类型。结果:医院感染866例,感染发生率为12.50%,医院感染911例次,例次感染率为13.15%;住院时间与发生医院感染存在相关性;检出总致病菌299株,其中革兰阳性球菌31株,革兰阴性杆菌177株,真菌91株。结论:尘肺住院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应减少侵入性操作;控制并规范使用抗生素和激素;同时防治基础性疾病,缩短住院时间;规范尘肺住院患者的病房管理护理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系统化认知干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实施中家长的认知及依从性的影响

    目的::探讨系统化认知干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实施过程中家长的认知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9月283例产妇及其活产新生儿285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10~12月291例产妇及其活产新生儿29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耳声发射技术进行听力筛查。对照组家长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实施系统化认知干预。对比2组新生儿的初筛、复筛情况和家长对筛查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初筛率和复筛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1和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长对听力筛查的了解和重视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系统化认知干预有利于提高家长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认识及重视度,有助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姚宜;杜枝梅;陶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疗效观察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技巧与效果。方法: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3例(24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屈曲度、外展度改善情况。结果: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优3髋,良10髋,可9髋,差2髋;患者髋关节屈曲度和外展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应注意术前全面检查、术中谨慎细致操作和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

    作者:陈廷;董斌;徐高伟;李陈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产后出血的评估与高危因素分析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 PPH)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为改进PPH的防治措施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调查研究调阅2002年1~12月、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2012年1~12月3个时间段住院分娩产妇病历,等距随机抽样选300份、596份、598份(分别为A组、B组、C组),分析PPH及严重PPH(SPPH)发生率、分娩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PPH的高危因素、药物及手术止血方法的应用。结果:以常规方法估算出血量,3组间阴道分娩PPH及SPPH发生率、剖宫产术分娩PPH及SPPH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剖宫产术分娩PPH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P<0.05);A、C组内不同分娩方式的PPH及SPPH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剖宫产术分娩出血量均高于阴道分娩(P<0.01)。以分娩后48 h的Hb下降值估算出血量,3组PPH发生率均高于常规方法估算出血量时的发生率(P<0.01);C组剖宫产术分娩PPH及SPPH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C组剖宫产术分娩PPH的发生率低于阴道分娩(P<0.05)。常规方法估算产后出血量与Hb下降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 C组剖宫产术分娩发生SPPH者剖宫产指征第一、二顺位分别为前置胎盘和巨大儿。结论:常规方法估算产后出血量明显偏低,有效及时估算出血量的方法有待改进。胎盘因素、巨大儿导致的剖宫产术中SPPH发生呈上升趋势,降低不合理的剖宫产率及加强孕期保健有助于防治PPH。

    作者:陈红波;孟祥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肝功能指标联合检测在鉴别原发性肝癌与肝内胆管癌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γ-谷氨酰转肽酶( GGT)、碱性磷酸酶( ALP)、总胆红素( TBIL)检测在鉴别原发性肝癌( HCC)及肝内胆管癌( ICC)中的应用。方法:对98例HCC患者和125例ICC患者血清ALT、AST、GGT、ALP、TBIL的水平进行检测,并对比分析。结果:ICC组患者的ALT、AST、GGT、ALP、TBIL水平均明显高于HCC组(P<0.01)。 ICC组患者的ALT、AST、GGT、ALP和TBIL的异常率均明显高于HCC组(P<0.01)。5项指标联合检测异常率ICC组亦明显高于HCC组(P<0.01)。 ICC组GGT水平与ALT、AST、ALP升高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TBIL无相关关系。结论:ALT、AST、GGT、ALP、TBIL在ICC组均有明显升高,对HCC及ICC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张秀娟;徐婵媛;黎英贤;田广俊;蒋俊民;池晓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静脉持续镇痛联合肋骨内固定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静脉持续镇痛联合肋骨内固定在多根多处肋骨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多根多处肋骨骨折54例患者围手术期采用静脉持续镇痛4~10 d,联合肋骨爪型接骨板行肋骨内固定术。其中急诊手术4例,伤后2~5 d手术50例。结果:术后复查X线胸片示肋骨骨折内固定处对位良好,肺复张良好,无药物成瘾病例。切口Ⅰ期愈合51例,Ⅱ期愈合3例,均痊愈出院。52例随访4~41个月,复查X线胸片示肋骨骨折内固定处对位良好,骨折线消失,无明显胸廓畸形。均恢复正常工作和生活。结论:采用静脉持续镇痛联合肋骨爪型接骨板行肋骨内固定术治疗多根多处肋骨骨折安全有效,疼痛感明显降低,依从性好,明显减少对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的影响,患者满意度高。

    作者:刘金山;王树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45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老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老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症状、血气分析、肺功能、胸部高分辨率CT、肺功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其中低氧血症32例(71.1%);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23例(51.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9例(20.0%),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2例(4.4%),通气功能正常3例(6.7%)。45例均完成心脏彩超检查,其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30例(66.7%),肺动脉高压5例(11.1%);左心房、左心室增大12例(26.7%),右心房增大4例(8.9%)。结论: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老年患者可依据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并联合高分辨率CT及肺功能指标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作者:金玉女;安昌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不同剂量咪达唑仑诱导对肺癌手术患者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对肺癌患者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肺癌手术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麻醉诱导时,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2组均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芬太尼5μg/kg和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0.3 mg/kg的剂量和用法相同。观察2组麻醉诱导后10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苏醒拔出气管导管时(T5)的麻醉效果和苏醒质量。结果: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水平T1~T5均逐渐升高(P<0.05~P<0.01),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从T1~T3逐渐升高,而T4~T5逐渐降低(P<0.05~P<0.01);对照组MAP、HR与SpO2组内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MAP的T1~T5,HR的T1、T3和T5,SpO2的T3和T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停药至睁眼时间、睁眼至拔管时间、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总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苏醒后疼痛模拟评分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0.1 mg/kg应用于肺癌手术麻醉,较咪达唑仑0.05 mg/kg麻醉效果明显,苏醒质量好,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王昌合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8例给予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照组28例仅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观察2组癌性疼痛及缓解情况,比较2组癌性神经痛疼痛评分和起效时间。结果:56例患者中1例终止治疗,55例患者总疼痛缓解率为72.7%;2组患者骨痛、软组织痛、内脏痛和神经痛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痛缓解程度2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痛经治疗3、4、5和7 d,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癌性疼痛特别是癌性神经痛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加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安徽省县级医院药品不良反应1944例原因分析

    目的::分析安徽省县级医院药品不良反应( ADR)报告特点及规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9家县级医院2012和2013年度上报的ADR报告进行分类和分析。结果:1944例ADR报告中,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注射(73.8%);累及器官和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附件损害(30.3%);药物品种主要为抗菌药物(38.7%);2年度9家县级医院报告ADR的给药途径、累及器官或系统、引起ADR药物品种和不同医院报告病例数构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ADR的发生与给药方式、药品种类有关,ADR监测和报告制度在县级医院执行差异较大。

    作者:柳立新;杨冬梅;刘俊;刘建军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血清不规则抗体23940例筛查结果分析

    目的::调查不规则抗体在人群中的分布。方法:选取2014年4~12月接受血型检查的23940例患者血清,利用微柱凝胶抗人球蛋白检测卡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再对筛查阳性的标本进行特异性鉴定与分析。结果:共检测出不规则抗体阳性标本121例,阳性率0.51%;Rh-hr、Kidd、MNSs、Duffy、Lewis 等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筛查构成比分别为89.26%、1.65%、6.61%、1.65%、0.83%;女性患者阳性检出率0.71%,显著高于男性患者的0.31%(P<0.01)。结论:对临床输血的患者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特别是女性患者,不规则抗体的确认应首先考虑Rh-hr、MNSs等血型系统。

    作者:周浩;朱翔;刘凯;陈丽;彭荣臻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动力髋螺钉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 DHS)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DHS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31例,术后抗感染、止痛及活血等对症支持治疗,术后指导功能锻炼,每3个月复查X线片至骨性愈合。31例均获随访1~4年。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及影像学检查对患者骨折愈合情况、畸形、疼痛及功能方面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优23例,良6例,差2例,优良率93.5%。均无感染、断钉、髋内翻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结论:DHS内固定治疗中青年股骨颈骨折具有手术操作简单、术后愈合快、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特点。

    作者:邱新建;方宣城;夏西尚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血栓性下腔静脉综合征2例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治疗急性血栓性下腔静脉综合征( IVC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例急性血栓性IVCS患者临床资料。行介入诊断同时行置管溶栓治疗。溶栓后第3、5、7天经溶栓导管造影评价溶栓效果,根据血栓情况移动溶栓导管及行腔内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术后观察临床疗效,出院随访下腔静脉有无狭窄或闭塞。结果:2例患者下腔静脉血栓全部溶解,临床症状均明显好转,随访6~12个月,超声检查提示下腔静脉血流通畅良好,未见血栓形成。结论:置管溶栓是治疗急性血栓性IVCS的有效方法,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

    作者:王长春;韩潞;倪良红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卵黄囊瘤16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目的::探讨卵黄囊瘤( YST)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及鉴别诊断要点,为YST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择经手术和病理检查确诊为YST的患者16例,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等方法研究其病理特征。结果:16例患者YST发生于睾丸4例,卵巢6例,性腺外6例。镜下肿瘤细胞排列成疏松网状结构,S-D小体,肿瘤细胞细胞质内外有透明小体。免疫组化染色显示16例甲胎蛋白、细胞角蛋白均阳性,8例人胎盘碱性磷酸酶、白细胞表面抗原CD99阳性,1例癌胚抗原局灶阳性,12例过碘酸雪夫染色阳性,所有患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均阴性。结论:YST临床较为少见,发生于性腺外更为罕见。临床表现无特征性而与其发生部位有关,组织学特点、免疫组化及甲胎蛋白对于YST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张宴;王毅;张江宇;吴坤河;张佳立;郜红艺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骨科手术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早期进食的护理

    目的::探讨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进食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择期手术患者150例,以病室为单位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对照组73例。对照组严格遵守医嘱要求,术后禁食6 h;观察组术前即开始加强健康宣教,做好患者的知情同意,提高依从性;术后经评估达到进食标准予提前进食。对2组患者术后5 h,进食后2 h口渴、饥饿、恶心、呕吐、腹胀方面进行舒适度评定。结果:观察组均在术后1.5~2 h达到进食标准即进食,术后5 h口渴和饥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5 h和进食后2 h恶心、呕吐与腹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择期手术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达到进食标准即进食可以减少口渴、饥饿等不适感,且并未增加消化道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翟玲玲;任戈亮;宋丽君;吴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定辅助麻醉在儿童扁桃体切除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 DEX)辅助麻醉用于儿童扁桃体切除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扁桃体切除术患儿60例,随机分为DEX辅助麻醉组( DEX组)和常规麻醉组(对照组)各30例。 DEX组患儿静脉给予DEX 1μg/kg微量泵泵注,对照组给予等容量0.9%氯化钠注射液微量泵泵注,后行局部浸润麻醉。观察给药前、给药10 min、手术开始时、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的变化。并记录2组芬太尼的使用量、出血量以及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结果:DEX组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DEX组患儿在手术开始时和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与心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DEX组的出血量和芬太尼使用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DEX辅助麻醉应用于儿童扁桃体切除术,镇痛、镇静效果良好,循环稳定,术后苏醒快,无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

    作者:陈娟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诊疗体会

    目的::探讨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BPPV)患者手法复位的疗效。方法:通过Dix-Hallpike试验和Roll test诊断88例老年BPPV患者。后半规管BPPV 80例采用Epley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 8例采用Lempert翻滚法复位。结果:Epley法复位者76例有效,有效率95.0%;Lempert翻滚法复位者7例有效。结论:手法复位治疗老年BPPV方法简单,安全有效。准确判断受累半规管及耳石类型是手法复位成功的关键。

    作者:王志斌;李东海;陶祥明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脑钠肽和C反应蛋白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脑钠肽( BNP)与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35例心功能不全患者检测血浆BNP和CRP水平,观察BNP和CR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房颤动及有无合并感染的关系。结果: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及P<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P<0.05);心房颤动与窦性心律患者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与BN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无感染者CRP与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合并感染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者(P<0.01)。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BN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相关性,而合并感染患者CRP水平显著升高。

    作者:汪其存;许克莲;梁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及肾血流参数的影响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及肾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组(观察组)各34例,将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的血脂及肾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观察组的血脂水平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肾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流阻力指数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及肾血流参数具有显著影响,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疾病状态的改善。

    作者:梁德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治疗;观察2组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细胞,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素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 改良Barden量表在重症患者压疮风险预测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改良Barden量表在重症患者压疮风险预测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3月与2012年1~12月住院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定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改良的Barden量表进行压疮风险预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压疮风险预测,比较2组预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压疮上报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而发生压疮的患者明显减少(P<0.01);2组患者目标观测人群中压疮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中未作为目标观测的人群中则无压疮的发生。结论:采用改良的Barden量表对重症患者进行压疮的风险预测能够有效地做到评估风险指标量化,提升了医护人员对压疮发生的预见性。

    作者:邓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