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合
目的::研究二维波浪形构型锌配合物的结构与荧光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新型荧光材料的合成方法。方法:溶剂热条件下,硝酸锌与4,4'-二(苯并咪唑-1-甲基)联苯和4,4'-二羧基二苯基砜的自组装生成一个新型配合物[ Zn( C14 H18 SO6)( C28 H22 N4)] n,并对配合物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热重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及固体荧光表征。结果:该配合物具有波浪形二维层状结构,且结构中苯并咪唑环之间存在强的π-π作用,使得该配合物在379 nm(激发波长为298 nm)处表现出优于配体的强荧光光谱。结论:合成了一种具有荧光性质的新型配合物,研究了配合物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为新型荧光配合物的设计合成提供参考。
作者:陶兆林;梁丽丽;薛洪宝;司友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产前护理教育对初产妇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定期产前检查的分娩初产妇148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产前护理教育模式,采用焦虑/抑郁自评量表评分,比较2组初产妇的心理状态及分娩结局。结果:观察组初产妇焦虑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得分分别为(46.2±5.3)分和(43.8±7.3)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7.3±6.5)分、(59.1±4.9)分(P<0.01)。对照组初产妇的剖宫产率、总产程分别为40.5%、(11.7±1.6)h,均显著高于观察组的16.2%、(9.6±1.2)h(P<0.01)。结论:产前护理教育可减轻初产妇的心理压力,降低剖宫产率,提高自然分娩率,缩短产程。
作者:李群立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根治术Billroth-Ⅰ( B-I)和Roux-en-Y( R-Y)消化道重建后1年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远端胃癌根治术患者84例临床资料,按消化道重建方式分为B-I吻合术组(B-I组)43例,R-Y吻合术组(R-Y组)41例。比较2组患者术后1年体质量丢失、白蛋白、淋巴细胞计数和预后营养指数,及电子胃镜检查结果。结果:2组患者术后1年体质量丢失、白蛋白变化、淋巴细胞计数变化和预后营养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内镜检查结果显示,B-I组反流性食管炎、残胃炎发生率均高于R-Y组(P<0.05)。2组胃潴留、胃排空障碍和倾倒综合征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后反流性食管炎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消化道重建方式是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R-Y消化道重建能有效预防远端胃切除术后反流性食管炎和残胃炎的发生,B-I术式和R-Y术式患者术后1年体质量变化和其他营养指标无显著差异。
作者:朱勇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分析产后出血( PPH)的发生率、高危因素及防治方法,为改进PPH的防治措施提供临床资料。方法:通过回顾性病例调查研究调阅2002年1~12月、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2012年1~12月3个时间段住院分娩产妇病历,等距随机抽样选300份、596份、598份(分别为A组、B组、C组),分析PPH及严重PPH(SPPH)发生率、分娩前后血红蛋白(Hb)水平、PPH的高危因素、药物及手术止血方法的应用。结果:以常规方法估算出血量,3组间阴道分娩PPH及SPPH发生率、剖宫产术分娩PPH及SPPH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剖宫产术分娩PPH发生率高于阴道分娩(P<0.05);A、C组内不同分娩方式的PPH及SPPH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剖宫产术分娩出血量均高于阴道分娩(P<0.01)。以分娩后48 h的Hb下降值估算出血量,3组PPH发生率均高于常规方法估算出血量时的发生率(P<0.01);C组剖宫产术分娩PPH及SPPH发生率均低于B组(P<0.05);C组剖宫产术分娩PPH的发生率低于阴道分娩(P<0.05)。常规方法估算产后出血量与Hb下降值均呈正相关关系(P<0.01)。 C组剖宫产术分娩发生SPPH者剖宫产指征第一、二顺位分别为前置胎盘和巨大儿。结论:常规方法估算产后出血量明显偏低,有效及时估算出血量的方法有待改进。胎盘因素、巨大儿导致的剖宫产术中SPPH发生呈上升趋势,降低不合理的剖宫产率及加强孕期保健有助于防治PPH。
作者:陈红波;孟祥莲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纤维蛋白原( FIB)水平的变化。方法:选取70例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分为合并脑梗死组45例,单纯糖尿病组25例,以2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采集研究对象的血清检测Hcy、FIB水平。结果:脑梗死组血清Hcy、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及对照组(P<0.01)。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Hcy、FIB均为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1)。结论:血清Hay、FIB水平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中显著升高,是2型糖尿病患者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孙伟;王飞;朱江;靳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骨科择期手术患者椎管内麻醉术后早期进食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住院择期手术患者150例,以病室为单位随机分为观察组77例,对照组73例。对照组严格遵守医嘱要求,术后禁食6 h;观察组术前即开始加强健康宣教,做好患者的知情同意,提高依从性;术后经评估达到进食标准予提前进食。对2组患者术后5 h,进食后2 h口渴、饥饿、恶心、呕吐、腹胀方面进行舒适度评定。结果:观察组均在术后1.5~2 h达到进食标准即进食,术后5 h口渴和饥饿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术后5 h和进食后2 h恶心、呕吐与腹胀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科择期手术椎管内麻醉患者术后达到进食标准即进食可以减少口渴、饥饿等不适感,且并未增加消化道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翟玲玲;任戈亮;宋丽君;吴宣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模式对腰椎压缩性骨折围手术期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40例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护理方式;观察组患者采用综合护理模式。观察2组患者骨折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模式可以缩短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住院时间,加速骨折愈合。
作者:滕一伟;王开明;高洁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脑钠肽( BNP)与C反应蛋白( CRP)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35例心功能不全患者检测血浆BNP和CRP水平,观察BNP和CR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心房颤动及有无合并感染的关系。结果:心功能不全患者血浆BN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和左心室内径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及P<0.01),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负相关关系(P<0.05);心房颤动与窦性心律患者BN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RP与BNP水平呈正相关关系(P<0.05);无感染者CRP与B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合并感染者CRP水平明显高于无感染者(P<0.01)。结论:心功能不全患者BNP水平与左心房内径、左心室内径和左心室射血分数均有相关性,而合并感染患者CRP水平显著升高。
作者:汪其存;许克莲;梁政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压迫不同时间后大鼠受压部位的皮肤形态及组织病理损伤情况。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分成6组,每组8只,对照组(A组)未压迫,其余5组分别对大鼠下肢关节压迫1 h(B组)、2 h(C组)、3 h(D组)、4 h(E组)和6 h(F组),每组间隔时间与压迫时间相同,总时间24 h,观察压迫后受压部位的皮肤和组织病理变化。结果:B、C、D、E、F组受压部位皮肤发红的大鼠分别有1、2、5、8和8只,D、E和F组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发红数均明显多于A组(P<0.01)。压迫时间超过2 h组真皮内血管充血明显,皮肤逐渐变薄、水肿,甚至剥脱;F组同时出现中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浸润。结论:压迫时间超过2 h,大鼠受压部位皮肤和组织明显受损,随受压时间延长,皮肤受损更加严重。
作者:徐云侠;胡守紫;钟政荣;刘玉芳;王银娥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及肾血流参数的影响。方法:将68例糖尿病肾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组(观察组)各34例,将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的血脂及肾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治疗后4周、8周及12周观察组的血脂水平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1),肾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及舒张期末血流速度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血流阻力指数则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对糖尿病肾病患者血脂及肾血流参数具有显著影响,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疾病状态的改善。
作者:梁德平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分析布比卡因轻比重腰麻与全身麻醉在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36例ASAⅠ~Ⅲ级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84岁,排除未控制的心衰、肺炎、肺不张等,分为2组,A组为布比卡因轻比重腰麻组,B组为全麻组。比较2组患者的出血量、术后患肢运动功能恢复时间、术后肺部并发症、住院时间及住院总费用。结果:A组患者在出血量和肺部并发症与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下肢运动功能恢复时间长于B组患者(P<0.01),而住院时间和住院总费用均明显低于B组患者(P<0.01)。结论:控制好麻醉平面,细心管理患者,布比卡因轻比重腰麻较全身麻醉更加适用于老年人工股骨头置换手术,是一种很好的麻醉方式。
作者:何国安;童生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病毒性心肌炎患儿1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患儿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治疗;观察2组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肿瘤坏死因子-a、白细胞介素-6和白细胞介素-8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丙二醛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和心肌肌钙蛋白I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维生素C联合环磷腺苷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确切,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抗脂质过氧化,保护心肌细胞,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胡素元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咪达唑仑对肺癌患者麻醉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方法:肺癌手术患者5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9例。麻醉诱导时,观察组给予咪达唑仑0.1 mg/kg,对照组给予咪达唑仑0.05 mg/kg。2组均给予顺苯磺酸阿曲库铵0.15 mg/kg、芬太尼5μg/kg和依托咪酯脂肪乳注射液0.3 mg/kg的剂量和用法相同。观察2组麻醉诱导后10 min(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手术结束时(T4)、苏醒拔出气管导管时(T5)的麻醉效果和苏醒质量。结果: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水平T1~T5均逐渐升高(P<0.05~P<0.01),血氧饱和度(SpO2)水平从T1~T3逐渐升高,而T4~T5逐渐降低(P<0.05~P<0.01);对照组MAP、HR与SpO2组内的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MAP的T1~T5,HR的T1、T3和T5,SpO2的T3和T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观察组停药至睁眼时间、睁眼至拔管时间、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丙泊酚以及瑞芬太尼总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2组苏醒后疼痛模拟评分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咪达唑仑0.1 mg/kg应用于肺癌手术麻醉,较咪达唑仑0.05 mg/kg麻醉效果明显,苏醒质量好,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小,适合临床应用。
作者:王昌合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老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老年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病史、症状、血气分析、肺功能、胸部高分辨率CT、肺功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其中低氧血症32例(71.1%);混合性通气功能障碍23例(51.1%),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9例(20.0%),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为主2例(4.4%),通气功能正常3例(6.7%)。45例均完成心脏彩超检查,其中左心室舒张功能减低30例(66.7%),肺动脉高压5例(11.1%);左心房、左心室增大12例(26.7%),右心房增大4例(8.9%)。结论:肺间质纤维化合并肺气肿的老年患者可依据其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并联合高分辨率CT及肺功能指标结果综合进行诊断。
作者:金玉女;安昌善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观察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中重度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癌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28例给予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照组28例仅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观察2组癌性疼痛及缓解情况,比较2组癌性神经痛疼痛评分和起效时间。结果:56例患者中1例终止治疗,55例患者总疼痛缓解率为72.7%;2组患者骨痛、软组织痛、内脏痛和神经痛缓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痛缓解程度2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痛经治疗3、4、5和7 d,观察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甲钴胺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癌性疼痛特别是癌性神经痛具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作者:胡加海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比较下颌托起支撑器通气与口咽通气道通气在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优化气道管理的效果。方法:纳入择期全麻术后肥胖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下颌托起支撑器组( A组)和口咽通气道组( B组)各20例。在术后恢复室,患者呼吸恢复后拔除气管导管,A组患者使用下颌托起支撑器通气,B组经口腔置入口咽通气道通气;2组患者均以面罩给氧(氧流量2 L/min)至苏醒,当2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 SpO2)<90%时采取进一步措施。观察2组患者入术后恢复室时( T1),采取不同通气方式后5 min( T2)、10 min( T3)、20 min( T4)时SpO2、呼吸频率( RR)、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 HR)变化情况,并记录躁动、恶心呕吐、喉痉挛的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SpO2、RR、MAP和HR维持在正常范围。 A组患者SpO2在各时间点与B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HR在T2和T3均明显低于B组(P<0.01),A组患者RR和MAP在T2、T3和T4均显著低于B组(P<0.01)。 A组躁动发生率低于B组(P<0.05),2组患者喉痉挛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颌托起支撑器通气与口咽通气道通气在肥胖患者全麻恢复期的应用效果相同,下颌托起支撑器通气对患者生命体征影响较低,并发症较少。
作者:张博;张涤非;金玉坤;彭卫华;王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二次谐波联合实时超声造影定量分析对肝良恶性囊性变鉴别诊断的价值。方法:对55例肝良恶性囊性变的患者进行声学造影,分析造影强化模式,实时记录病灶区造影剂的强化过程,通过分析软件获取并分析病灶的造影定量参数。根据术后或活检病理结果分为恶性组和良性组,对比造影剂到达时间、达峰时间和造影剂峰值强度。结果:55例二次谐波均为肝囊性变,注入造影剂后,肝囊肿为薄壁无强化;肝包虫病中心见少量点状强化;肝结核球液化、肝脓肿形成期、肠癌肝转移并液化,动脉相呈厚壁“环状”强化,门静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强化,中心无强化。恶性组患者造影剂峰值强度和达峰时间均明显高于良性组(P<0.01)。结论:二次谐波联合实时超声造影的达峰时间和造影剂峰值强度,可以鉴别肝良恶性囊性病变的性质。
作者:孔潇玉;陆培明;郑文莉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探讨系统化认知干预对新生儿听力筛查实施过程中家长的认知及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年7~9月283例产妇及其活产新生儿285例作为对照组,2013年10~12月291例产妇及其活产新生儿292例作为观察组,采用耳声发射技术进行听力筛查。对照组家长采用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实施系统化认知干预。对比2组新生儿的初筛、复筛情况和家长对筛查的认知情况及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初筛率和复筛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1和P<0.05),观察组新生儿家长对听力筛查的了解和重视情况均明显好于对照组,满意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系统化认知干预有利于提高家长对新生儿听力筛查的认识及重视度,有助于新生儿听力筛查工作的顺利开展。
作者:姚宜;杜枝梅;陶颖 刊期: 2015年第07期
目的::总结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的手术技巧与效果。方法:对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23例(24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术前、术后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及屈曲度、外展度改善情况。结果:经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后,优3髋,良10髋,可9髋,差2髋;患者髋关节屈曲度和外展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髋关节Harris评分较术前显著提高(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Ficat分期Ⅲ、Ⅳ期股骨头坏死的有效方法。应注意术前全面检查、术中谨慎细致操作和术后积极防治并发症。
作者:陈廷;董斌;徐高伟;李陈 刊期: 2015年第07期
关于“1”的使用要注意是否得体的问题,不应一见到汉字数字“一”就改成阿拉伯数字“1”。判断“1”的使用得体与否的“规则”为:用一以外的数字去替代“一”,如果合情理,“一”可改为“1”,如果不合情理则不应改为“1”。例如:“张三忙碌了一天”可以改为“张三忙碌了1天”,这里的“1天”可以用阿拉伯数字。但“李四一天忙到晚”改为“李四1天忙到晚”不合理,则这里的“一天”必须用汉字。
作者:《蚌埠医学院学报》编辑部 刊期: 2015年第07期